建筑营造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发展——基于建筑学的立体构成教学
2010-04-12李慧勇张晓冬
程 森,李慧勇,张晓冬
(聊城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营造实验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高年级的一门相对独立课程,是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最初结合。也可以说是低年级立体构成课程的延续,因为它延续了立体构成课的一些个做法和途径。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领域中从形态要素出发,研究三维形态创造规律的造型基础学科。基于立体构成课开设的“营造实验”课是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和理念有别于其它同类院校的特色学科。
1 实验课程的基础与目的
(1)实验基础。我们结合一年级第二学期设置的“建筑设计基础——立体构成”、“模型制作和建筑范例分析”课程,另外,充分结合建筑设计基础和建筑本质,初步确定了实验的基本方法。在“设计基础”平台的教学中,为了同学们认识、掌握建筑的真实意义,在纷乱的建筑思潮与建筑现象面前把握设计基础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我们提出“先理论后实践”的理念,以建筑本质的问题为本实验的核心,形成了强调实践性、研究性的方法。我们的本次实验——“营造实验”就是课程设计训练中一个具有极高实践意义的课题。
(2)实验目的。通过模型的制作和建造实验,同学们能够对材料的性能、建造方式及过程有感性和理性认识,理解建筑的功能特征及建筑本身的性格特征和建筑的物理特征,于此同时能对构成特别是立体够成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通过模型的制作,体验建筑设计基础的基本过程,能够了解建筑的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空间形态的基本要求。
2 教学实验的内容与特色
运用简单的材料,根据对空间的想象思维与逻辑分析,设计与制作“理论延续、后理论”的模型,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参与性和体验性。设计启蒙教学,从传统的“看”、“描”、“画”建筑,发展到以“做”建筑(模型)、“设计”建筑为主,实行过程“做”“画”“赏”“设计”相结合,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化,而且也是教育思想和学习方式的转化与突破,反映重过程、重体验、重能力的观念。实验过后,在所有作品都按时完成之际,组织专家和老师将我们的作品进行了讲评。会上,小组成员向专家和老师回报该实验的主要想法和经验,并接受点评。
实验材料的准备及实验内容:
(1)实验材料的确定。确定实验的材料为纸板,因纸板材料价格低廉、容易获得,同时材料还具有质量轻、便于运输、便于加工。特别是使用其它材料如金属等连接时,可以很轻易加强材料的强度、增加韧性和跨度。但是,试验中还应鼓励使用新材料,新材料的应用往往会对作品产生新奇的效果。纸板材料虽优点多,也有其不可忽略的弱点,如受潮、遇水后强度会急剧减弱等。所以实验中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并提出应对方案。实验中纸板的切割要求精度较高,切割相当繁琐。同时学生在使用美工刀等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2)建筑功能空间分布和空间立体构成 实验。我们首先在本实验刚刚开始之初就根据实验要求进行了“立体构成的设计和制作”,就是要求同学用纸、木、土、金属条等建筑材料,进行设计建造成型。
(3)建筑模型制作著名建筑的营造实验。我们组织二年级同学进行了较为复杂的建筑模型制作和对世界已经建成的著名建筑模型的制作,在72小时之内将所做的建筑范例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全面的分析,掌握功能空间的分布状况,并对其进行一定比例的缩小,用规定的材料进行营造实验。
(3)大范围内建筑群及环境的营造实验。除上述实验以外,我们还组织所有小组成员,用自己设计的材料来组织实验,将实验的材料全面放开让同学自己来选择。将实验的大题目确定之后,小组成员自由选择营造对象,在一定的时间内将实验的所有项目全面完成。
3 结语
通过营造实验,教师对学生的现场指导、共同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制作欲望,真正做到了建筑设计基础学习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是一次真正的“先理论后实践”大胆实践。
建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传统建筑学教育反思和对新的教育模式尝试,我们就能找到一种更适合学生发展、更加合理的新途径。建筑营造课程就是在新要求下找到的一种全新的理念。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2]Giedion.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2).
[3]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J].The Museum of Modern Art,New York,2009,(1).
[4]许勇铁.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建筑,2008,(12).
[5]戴志中.回归建筑本质的山地建筑创作[J].重庆建筑,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