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2010-04-12张颖
张 颖
(华中师范大学 汉口分校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1 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农产品贸易持续出现逆差。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总体上保持了增长势头,但是农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从2004年起我国已经由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5年和2006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减小,根据中国海关统计资料,2006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0.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2.88%。其中,农产品出口额310.3亿美元,增长14.16%;农产品进口额319.9亿美元,增长11.66%;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由2005年的14.7亿美元减少到9.6亿美元,减少34.69%。但是2007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又明显增加,逆差达到43.5亿美元。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最大的一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长明显大于农产品出口增长,进出口逆差扩大到181.1亿美元。
农产品主要分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主要指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我国是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成本优势。低廉劳动力成本所带来的产品低价是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主要指谷物、大豆、棉花等。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按人均土地面积计算,土地资源(尤其是可耕土地)却呈相对稀缺,土地要素供应的稀缺性决定了土地产品的有限性,因而从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关系,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相对于发达国家具有比较劣势。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相对稀缺,制约了一部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于是需要通过从国外进口来进行补充。另外,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科学使用农药、化肥行为导致部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遭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进一步影响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循环经济”一词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Ken-neth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他认为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系统内,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经济转变为依靠于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使资源的优势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传统经济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生产活动,把经济活动重组为“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封闭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潮流和趋势。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它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中发展循环经济最主要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农业产业链是由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之间,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结合和产业联接等方式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
首先,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有一般特点。第一,农业循环经济改变了经济增长的路径。农业循环经济则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再生闭路循环,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二,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持续不断地使用自然资源,在生产出产品的同时也不断地产生废弃物,其结果必然导致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而建立在新路径下的循环经济,以物质和能量不断循环利用为基础,既可以节约资源,有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废弃物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其次,农业循环经济有其特有的特点。一是农业活动中参与循环的物品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的主体互补互利,共生性很强。二是进行绿色生产,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强调产品的质量安全。三是农业的主副产品在消费完后回归大地。四是能有效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五是污染排放物能得到较好处理。
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长都是以数量增长为主,基本上是沿用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线流动的线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单向流动的直线型传统经济模式之下,为了获得优势,我国对现有的资源大量使用甚至过量使用,在农产品生产中出现“高开采——高消耗——低利用——高出口”的现象,这种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经济模式所带来的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必定是短期的,而且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一旦资源枯竭或者环境恶化,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将不复存在。而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型经济模式,以彻底改变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直线型传统经济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本着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运用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调控农业生产和消费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经济过程与生物过程的统一,因而,环境和资源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资源、环境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严酷现实,都要求我们必须走农业循环经济之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一方面要本着减量化的原则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量,提高效率,如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另一方面就是要将传统农业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核心是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延伸农业生态产业链,推进相关产业形成,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农业产业链就是农产品从研发育种、种养殖、深加工、销售等一些列增值环节组成的链条,是组织农民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路径。发展循环经济的农业产业链是指由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之间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结合和产业联接等方式形成的相互依存、协同作用、密切联系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产业链的延伸,使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保持其优势,使具有比较劣势的农产品转化为具有比较优势,从而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4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应对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的贸易壁垒而言的。传统贸易壁垒是指关税壁垒和包括配额、许可证、反倾销和反补贴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新贸易壁垒指包括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贸易自由流动的非关税型贸易壁垒,更着眼于商品的质量、人类的健康、环境的保护等问题。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传统贸易壁垒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断弱化,各国都可以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然而,新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其内容广泛且复杂,技术难度高,各国在操作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难度。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其他成员国对我国农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逐步取消或降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环境曾一度有所改善,但是随着新贸易壁垒的诞生,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又遭遇了新的障碍。
从广义上讲,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市场准入障碍,是指进口国通过国际、国内立法,制定内容广泛繁杂的环境保护公约、法律、标准和标志,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由于我国现代农业起步较晚,在农业生产中许多现代科学技术跟不上,加之缺乏环保意识等原因导致造成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受绿色贸易壁垒阻挠。我国农产品出口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的检验和检疫要求方面,其中主要是受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动植物的病虫害规定、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对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中添加剂的规定、保护特定动植物物种等的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货物进口国家所制定的那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评定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行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增加了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并最终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的减少。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由于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影响,2006年1至7月,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 45.4亿美元,增幅较去年同期减少13.5%。
绿色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严格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产品比如蔬菜、水果、菜叶、蜂蜜等其他食品的出口因此而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发展循环经济,能将废弃物再利用,消除产品废料带来的环境污染,从而有效应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扭转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
[1]http://ccn.mofcom.gov.cn/spbg/show.php?id=8810
[2]张久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