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要多元解读文本

2010-04-12彭维华

关键词:文学语言康桥玛蒂尔

彭维华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上海中学,湖北宜昌 443100)

阅读教学中要多元解读文本

彭维华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上海中学,湖北宜昌 443100)

多元解读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很多一线教师将精力放在“如何教”的问题上;至于“教什么”,也就是对文本的分析,却探讨不多。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教师必须钻研文本,深挖教材。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从知人论世、探究主题、剖析人物、赏析语言、分析手法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钻研文本。

多元解读; 文本;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语文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不懈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要不断提升我们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只有细读文本,深挖文本,才能在面对学生异彩纷呈的解读中,进行有效引导和评判。目前,很多一线教师将精力放在“如何教”的问题上。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现在中学语文刊物上的多数文章都集中在课堂操作程序和技术上,像如何导入,如何对话等等;至于“教什么”,也就是文本分析,不但谈不上开拓和深化,而且连钻研到位都罕见[1]。所以,在阅读教学多元解读中,教师钻研文本,深挖教材,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一堂出色的语文课就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那么如何做到深挖文本呢?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2]。作者的生平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的同期作品以及前人对此作品的评论,都是我们深入了解文本的钥匙。比如在解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我们可以读读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吸烟与文化》和长诗《康桥,再会吧》等名作。徐志摩曾在《吸烟与文化》中说道:“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康桥,再会吧》一诗中,他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这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在《再别康桥》中所蕴含的康桥情结。教师只有了解徐志摩生平和写作此诗的背景及康桥情结,才能更深入地解读本诗。这样,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众说纷纭,才能进行有效指导。鲁迅曾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要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样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教师只有先做到知人论世,细读文本,才会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多元解读,而不至于偏离文本,胡说乱说。

二、探究主题

文本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思的载体。作者把自己的目的、感受或思想通过文本传达给读者,希望读者可以从中体验到这种目的、感受或思想,简单地说这就是文本的主题。主题是文本的核心。所以探究主题是深读文本的关键。但由于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和读者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人生阅历等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解读常常具有多元性。要想在课堂的多元解读中对学生做到正确的价值引导,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不出现脱离文本的误读、创读等现象,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客观、辩证、历史地把握文本主题。比如《游褒禅山记》一文,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一般人根据文章的第三段感悟认为是“做成大事必须立志”;也有人认为是“做大事必须要有志向、毅力和外物帮助”,因为文中强调了“不随以止”和“物以相之”;还有人根据第四自然段认为是“劝喻人们在学习中必须深入思考,谨慎选取”;也有人结合王安石写此文的背景和心境,认为他是借记游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作者认为游“平夷”的前洞太平常了,就如他在地方做官,虽也能造福一方百姓,但影响有限,不能成就伟业,而“愈深、愈难、愈奇”的后洞虽然艰险,那里却如巍巍朝堂,虽然危机四伏,但可以实现自己的宏大政治理想即身居高位,进行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使北宋国富民强。只有对主题深入探究,才有可能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解读。

三、剖析人物

人物是作家源自灵魂深处的感情人格化的产物,人物支撑着文本的叙事和主题。正如有的学者所强调的:文学主要是靠人物形象体现其价值和效能的。所以剖析人物形象,是走进文本的关键。语文教师要想深入专研文本,剖析人物形象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比如要想真正走入莫泊桑的《项链》,必须要深入探究玛蒂尔德的形象。“有些女子,天生丽质,妩媚娇柔,偏偏由于命运的阴错阳差,竟降生在清寒的工薪家庭”这就是玛蒂尔德的身世。可她不甘心,不满现状,整天靠幻想度日,渴求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就此我们就简单地导出她是一个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的小资产阶级女性,恐怕学生不但不会信服,还会质疑,甚至会提出玛蒂尔德对现状不满而要求改变的想法是一种进步的思想。为此教师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把玛蒂尔德的形象充实起来,从“扁平”变成“立体”。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是其性格的第一层面,但她性格中依然有着美好的东西。当她在置办新衣时,吞吞吐吐地说出四百法郎,可以看出她还是善解人意的;当她知道项链丢失,焦急万分时,并没有想到用欺骗、耍赖等不良手段,而是通过借高利贷凑钱还朋友一条真项链时,可见她人性中诚实、善良的一面;当生活突变,面对累累负债时,玛蒂尔德勇敢地面对,并没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担,吃苦耐劳,和平民百姓的家庭妇女一样,讨价还价,锱铢必较,这体现她人性中坚韧的一面。正是十年艰辛,让她从幻想中走出,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美的女性。这样从多方面切入,玛蒂尔德才真正在我们面前活了起来,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四、赏析语言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体系,它和客观对象密切相关。任何文学作品都要以语言为载体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审美情感改变过了的客观对象,其内在本质和客观对象就有所差距。维特根斯坦曾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道出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可变性。文学语言具有极大的弹性,它所蕴含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多元解读的空间。所以语文教师要去品读、咀嚼、揣摩、感悟语言,与文中人物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激起情感的波澜,深入文本。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可进行多元解读的有价值的探究问题。首先,文学语言具有多义性。文学语言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除了有本义、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还有语境义即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利用其引申义来体味作者的情感,利用其象征义来探寻文本的主旨,利用其语境义来品读文本的韵味。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一句,“招摇”一词,常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如“招摇过市”。在这个诗句中,“招摇”又赋予了“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这里用来写水草,更显生动、形象。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拂面,水波涌动,水质清澈,那些油油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可见“招摇”一词即能写出诗人能在康河的柔波中做一条水草的这种想引人注目的幸福感,又写出了这种自在悠闲之情态。其次,文学语言具有变形性。文学语言是语言家族中不受约束的孩子。它能够突破词语的一般搭配习惯,对语言进行反常排列组合,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它不仅本身携带丰富的审美信息,还进而把审美信息导向文句之外的更为广阔的语义世界。如《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中,为何不用正常句式呢?实际上诗人就是利用语言的变形性,突出强调“轻轻的”来营造“宁静”的氛围。以“轻轻的我走了”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强调“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轻轻的,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正是文学语言变形后带来的美感。再次,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文学语言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和暗示性等。文学语言这种“亦此亦彼”的模糊性形态,带来认识上的多样性,扩大了读者的思维空间,增强了人们的想象力,也为我们的多元解读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五、分析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解读文本也可以从分析文本的手法入手。比如《再别康桥》中第二诗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这是一个形象鲜明而又极富诗意的平中见奇的暗喻。它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首先,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金黄的色彩,这与惯于穿红戴绿的新娘就有形似的特征。其次,也是重要的一点,诗人曾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的一草一木都似一颗颗璀璨的夜明珠,闪烁着诗人美好的回忆,而“新娘”这一形象正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这句精到的比喻,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我们可以据此理解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1] 孙邵振.多元解读和一元层层深入——文本分析的基本理论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9(8).

[2] 段双全.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的理论匡正[J].语文建设,2007(1).

[3] 方位津.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G 632.4

A

1672-6219(2010)增刊-0369-02

2010-12-10

彭维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上海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康桥玛蒂尔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项 链
读《项链》有感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十年蜕变:重读《项链》的思考
如果佛来思节退钱了呢
康桥,我心中的圣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