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效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设计

2010-04-12付华荣

关键词:武松打虎课文课堂教学

付华荣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三峡初级中学湖北宜昌(443134)

谈高效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设计

付华荣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三峡初级中学湖北宜昌(443134)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有效的课前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辐射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笔者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新课的导入进行一些理论的探索和模式的构建,以期能导出一个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中学语文;课堂导入;高效课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地位由主体变为主导,其职责是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氛围、寻找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学生潜能的激发者、教学资源的探讨者、研发者。因此,在一堂课上,教师如何敲响这引领学生向“主动学习”进军的第一声鼓点,确实应该“不同凡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2]导入设计得巧妙,就能起到先声夺人和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之功效,它要求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像小说家那样精心构思开场白,像音乐家那样演奏伊始就追求第一个音符的准确、悦耳,运用新课程理念来设计好课堂的导入。笔者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新课的导入进行一些理论的探索和模式的构建,以期能导出一个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不同作家的相同题材作品导入。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

2、从相同作家的不同题材作品导入。在上初唐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我和学生一起回忆了学过或补充过的他的其他类型的两首诗。一首是边塞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一首是闺怨诗《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而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正是王昌龄最有名的三大题材之一“送别诗”。至此,学生不仅对王昌龄本人的创作题材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推而广之,对整个唐代主要的诗歌题材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从不同作家的相同题材导入和从相同作家的不同题材作品导入,引导学生自己营造一个形成比较的空间,不仅使得学生巩固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也使得他们在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了新的知识。

二、从学生自身经历和写作情况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1、从学生的自身经历导入。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对“名”的重视,也表现在给人取名字上。我在给学生上《孔乙己》一课的课堂导入中,便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名字的由来。学生的发言中有的说名字是父母对自己的祝福;有的说名字是父母对自己的一种期望;还有的说名字和出生的季节、节日以及家里的情况有关。显然,学生的名字里面大都包含有一定的寓意,即父母长辈对自己美好的祝福。继而,谈到鲁迅这篇小说的题目——“孔乙己”名字的由来。我随后让学生看一看“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名字由来,学生找到原文后马上就能理解到:第一,他的名字是“别人”取的,不是父母所给,当然也无所谓父母对他的祝福和希望;第二,从课文中“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和“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起众人都哄笑起来”等句来看,别人给他取的这个“半懂不懂”的名字,实际上也寓意了众人对他的嘲笑。这样,从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入手,进而讨论到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命名,学生不仅觉得新鲜好奇,而且对理解课文的立意也会更为深刻。

2、从学生的自身写作情况导入。“武松打虎”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如何让学生从语言角度体会《武松打虎》的精彩之处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堂导入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着写出自己印象当中武松打虎的场景。从学生五分钟左右的当堂写作情况来看,有的学生只用了一句话:“武松上前一拳就打死了老虎。”学生认为这样写直截了当,最能体现武松的勇猛和力气;有的学生则用了较多的动词,如“抓”、“打”、“踢”等来描写。于是,再让学生阅读原文中作者的描绘,通过和自己写法的对比,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课文中在武松打虎之前先有对老虎的一段描写——这是侧面描写,把老虎写得越猛就越能体现后来武松打虎的勇猛,这是其一;其二,课文的描写中有一个“被动”的“闪”字,可见武松打虎时并不全是“抓”、“打”、“踢”,一味向猛虎“主动进攻”,这表明武松既有勇猛的一面还有机智灵活的一面,再反观“武松上前一拳就打死了老虎”,看似勇猛却不符合常理。还有,文章中写武松打虎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比如武松打虎一开始却是“断了哨棒”,增加了“打虎”的难度,扣人心弦,也将故事逐渐推向高潮。

在课堂导入中,对于熟悉的题材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一写,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体会课文的精彩之处,这正是体现了王荣生教授所说的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三、从反常态的或一些特殊的现象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探究的兴趣

1、从反常态的生活现象导入。按照学生的实际生活,考试考得出色带给自己和全家人的当然是欢乐,尤其是关键性的考试,如中考和高考考得好,父母还会宴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欢乐,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的。但是,“高考”中了举人的范进随后的举动却似乎有背于这样的日常生活常态。所以在上《范进中举》这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中国古人讲,人生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然而,范进在金榜题名后却疯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觉得这样的事情太反常,就仔细地研读了课文。

2、从一些特殊的写作现象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创作过程也很特殊,这篇家喻户晓的“名文”,其实却是被人“气”出来的。在我的介绍之下,学生更产生了探知其内容的兴趣,并且对于文章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解更加深刻。通过“披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违背的一些现象,使课堂的导入环节更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一探究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好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必须懂得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M].

[2] 于 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G 623.2

A

1672-6219(2010)增刊-0349-02

2010-12-10

付华荣,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三峡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武松打虎课文课堂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新“武松打虎”传
背课文的小偷
The Alcohol Culture in Water Margin
武松打虎,他是英雄吗
背课文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