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0-04-12

关键词:创新能力意识思维

余 智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土门初级中学,湖北宜昌 443111)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余 智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土门初级中学,湖北宜昌 443111)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课改的时代精神,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体育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创造独特新颖成果的有益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创新就是指学生调动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开展创新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新见解、新方法、新设想,或者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智力活动过程。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从小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创新素质的内涵是一个系统

它包括四个要素,即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创新者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甘冒风险的勇敢探索精神,是一种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也是一种不断学习的探求精神。这种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需要目标激励。明确了理想目标,就会产生这种创新精神。

创新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者必须具备创新知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积累是为了创新,创新需要积累。学习学科知识要从整体观点出发,不仅要理解各部分的内容,而且要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不仅要掌握该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要掌握该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外在联系。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新鲜的、有用的、系统的。只有创新知识,而没有创新思维,就不能点燃创新之火花。创新思维源于形象思维及其逻辑思维的统一。对“创新”要求越高,越要求实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从教育系统学的演化观点来看,创新思维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可分为初级水平阶段、中级水平阶段和高级水平阶段。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保证。有了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思维,而没有创新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成果。

二、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

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体育教学中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通识性和个体性等特点,那就可以说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而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体育教学也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作为主要目标的。

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的创新意识起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中获取创新成功的第一要素,体育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思想、新知识,研究新事物与新问题,研究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体育学科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学科,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发现”,去“超越”,注重实践中探索创新,从实践中体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观念问题,也是教学艺术的体现,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表现在教师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订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

三、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只有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真正视为一个个创新的主体,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问,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的组织形式要多样华,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充分利用场地、自然地形、器材、音乐、挂图等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每上一节课,每学习一个内容,每做一个动作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体育工作中,大部分的体育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忽略了教会学生怎么样学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这节课的理论依据。这节课是以“提问——实践——发现规律——规律指导练习”为主线展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力,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体育课的教学面向了全体学生,同时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鼓励他们进行创新练习。

2.培养创新意识,必须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习惯了用灌输式的方法教学,学生只需“跟我学”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也形成了这样的习惯,自己无需动脑,自然就谈不上创造意识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了。这样直接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环境。体育教学中除了应让学生参与学习内容的选择之外,体育教师在向学生展示一种器材时,可不告诉学生如何用,而让学生想办法运用,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跳绳活动课的设计,教师出示教具后,没有约定俗成地做示范动作,只是说:“你们能想出最开心的跳法吗?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跳出的花样更精彩!”接着让学生自由、无拘无束尽情去创造。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放飞想象和实践的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同时培养其创新意识及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在教学内容上求新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要培养学生按照认识的发展规律进行自主学习,即认识自己当前的水平——学习掌握知识——把知识运用于体育实践中——在实践中创新——进行自我评价,同时鼓励和启发学生去想一想、问一问、试一试、做一做,使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孕育创新能力的土壤条件,学生才能萌发新异的想法和创新的灵感。由于体育教学是动态性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好的阵地。全体学生都有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都能充分参与体育练习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层次分明、节奏紧凑的身体练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如教完一套韵律操后让学生自编一套健美操,徒手操,配好音乐,课上进行表演展示、比赛,评出“最佳表演奖”,“动作优美奖”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实践,不仅明白健美操有健身、健美、健心的作用,而且可学会一些健美操的创编方法。这样随着教师对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设疑的问题逐渐增多,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将有相应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要改变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所产生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落后的教学方法,有素质教育的理念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切实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到首要的位置上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变为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深层动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

第一,新颖、有趣、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常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有这样一些:a、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强调借助各种暗示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力,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b、问题教学法: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和困难,老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c、创造教学法:是指创设教学情景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第二,在教学中设计以“创新的尝试”为核心的教学程序,即“明确目标——思维碰撞——创新尝试——教师点拨——悟出规律”,来激发每一个学生探索的兴趣,增强创新的能力。

第三,扩展合作学习的层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获得,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把学生按成绩、性别、能力、个性等分为同质、异质、自由、帮教型等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间的广泛交流,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优化课堂教学机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练习实践中,鼓励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利用共同资源,相互交流、协作、支持、帮助、提高创新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处理好知识的“量”与“质”的关系。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量”与“质”的关系方面,我们认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量”和“质”都有关系,严格地说,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质”成正比例关系,并且在知识的“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量”也成正比例关系。反过来可以这样理解,没有“质”的知识不论其“量”的多少,都很难产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因为新的观点和新的解法都不可能从现有的知识仓库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而且靠死记硬背墨守成规积累起来的知识还会产生惰性作用,阻碍创新意识的迸发。由此可见,知识的“质”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处理好“接受”与“质疑”的关系。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不认真“接受”和继承老一辈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人类社会不仅不能发展,而且不可能存在下去。学习的定义就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这里的“经验”就包括了继承前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知道“接受”和继承前人经验在学习中占有多么重要的比重。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学生也不是个单纯的知识容器,总得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

第四,处理好习惯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想象与思维,是学生迸发创新意识的两大认识支柱。这里所说的思维,主要指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以固定、惰性的思路为特征的习惯性思维而提出来的”,是指“在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包括直觉和灵感),以渐进性或突发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观念、新知识、新方法、新产品等创造性成果。”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此在新课程标准下,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因材施教,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想,开发创新潜能,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一点一滴地提高。

五、结果与分析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体育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机会,体育课堂的实践性,给体育教师更多的启智育人的操作空间。教学改革的今天,传统的教师指挥型、主导型体育课正向学生的探究型、主动型转变。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的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参与。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本文结合了自己的一些工作实际经验,阐述了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新,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着重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进行分析,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等几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 于长镇.体育教育论[M].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1.

G 807.01

A

1672-6219(2010)增刊-0314-03

2010-12-16

余 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土门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意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