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

2010-04-12平,宋

关键词:人类改革发展

付 平,宋 军

(1.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高中,湖北宜昌 443100;2.湖北省宜昌市第二十五中学,湖北宜昌 443002)

试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

付 平1,宋 军2

(1.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高中,湖北宜昌 443100;2.湖北省宜昌市第二十五中学,湖北宜昌 443002)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二十世纪末人类反思自身文明关注未来的结果,并迅即成为指导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研究的新思维,几乎涉及到所有社会发展领域。本文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出发,着重论及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性,以及教育改革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 教育改革; 可持续发展; 关系

无论是文明产生以前还是以后,人类总是在挑战与应对所组成的怪圈中行走,无法逾越。与文明时代相伴而生的教育则是人类应对各种挑战的工具,至今仍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能使人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那么教育之所以成为方法中的“唯一”,关键在于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化人”的过程。人类自工业革命特别是二战以后,利益的驱动驱使着人类进行着一场有史以来对自然界最大规模和最疯狂的掠夺。这种掠夺最直接的效果是带来了经济财富的剧增,另一方面,因过度的掠夺而起的各种灾难正向人类奔袭而来,人类的感觉似乎又回到了野蛮蒙昧的状态。面对危机,人类开始反省,开始寻找各种医治“病毒”的有效途径。寻找的结果却令人惊奇:几乎所有国家均把目光聚焦在了教育的发展问题上,对教育寄予着厚望。10多年前,人类反思文明、关注未来的显著成果——可持续发展战略终于被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确认为“渡厄”的最佳策略。可持续发展似乎也成了解决所有问题的最终目标,于是,人类开始寻找通达这最终目标的工具,教育便是最有效的工具,因为人类似乎已无其他工具可寻。

一、可持续发展——划时代意义的发展观

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氛围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性主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近百年来的工业化发展,加速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世界呈现着歌舞升平的大治局面。中国有句古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不知猎人在后,”可见危机时刻存在。可喜的是,国内外一些有识之士透过这种繁荣的表象,敏锐察觉到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具体有三方面的严重问题:(1)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世界人口每年以8000万的速度猛增,以10亿为单位的全球性的人口增长时间正在缩短,据联合国预测,到210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111.95亿;(2)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掠夺性开发,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以及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被严重破坏,与之相伴的核威胁则是更潜在的灾难;(3)世界性的贫富悬殊带来了人类道德大衰退,人类的责任感历史感淡漠。针对这一系列问题,1990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提出了重建21世纪道德规范的任务;1992年“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巴西召开,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到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以形成,并出现在各国政府和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文件之中。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和治国战略,也很快地被我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应有的地位。1994年我国正式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我们知道,中国的现代化是“外发后启型”的现代化,我们正经历着和将要经历的是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双重“洗礼”,中国的现代化同样也免不了要付出种种代价。那么如何把这种代价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是众多战略中的首选。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非偶然的无可奈何,是一个转变观念、创新决策和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与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战略也有理论上的契合点,是根植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活动与抉择。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和目标:(1)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保持良好环境相统一;(2)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使人类的后续生存有可靠的物质基础;(3)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重建道德规范,协调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从这些内容和目标来看,实施这一战略的制约因素的确很多。尽管如此,但我认为能够起根本作用的是人,是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的提高的惟一途径只能是教育,教育只有通过“化人”,而不是“化物”,具体地说只有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才能积极地作用于社会。如果把“可持续发展”理解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个层面的话,那么教育在这两个层面间则起着中介转化的作用。由此可见,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中的障碍及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内在联系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作了令人振奋的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然而,二战以后,随着各种危及人类生存、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的浮现,人类开始关注“危机”,特别是注意到教育的危机,原因在于“发展”遇到到了无法克服的阻碍,在寻找多种解困途经未果之际,不得不又重新回到教育。最早系统阐述当代教育危机问题的是美国教育家孔布斯,他在其专著《世界教育的危机》中这样说:“教育的警钟是在教育最兴盛的时候敲响的”。教育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似乎有些力不从心。既然教育自身有了危机,既然教育在解决现实困难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能量已显不足。那么,渡过危机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变”,因为只有“变”才能“通”才能“久”。“变”的方式就是教育改革。

为了阐明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间的关系,有必要对目前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危机作简要分析。具体而言,当前的危机主要集中体现为:

(1)人口形势严峻。我国人口总量已超过13亿,且每年仍净增长约1500万。由于人口基数大,特别是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贯彻实施不力,“流动大军”中的“超生游击队”失控,导致我国控制人口的效果欠佳。人口是一柄“双刃剑”,既是一种资源,但同时又是一种制约因素,人口数量的剧增又使得人口质量成为潜在的严重问题。

(2)自然生态失衡,环保意识淡漠。据统计,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全国每年排放污水360亿吨,其中大约有20%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然而,对于如此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我们的国民熟视无睹,就连少数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毫无危机感。

(3)社会道德水准严重滑坡。由于改革开放的代价与阵痛,“脑体倒挂,贫富不均,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无序局面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但这种必然只是暂时的。由于中国民主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唯利是图”者风起云涌,“损人利己”现象甚嚣尘上,甚至少数地区为了引进外资大搞所谓的“黄色经济”严重毒化着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难道社会的发展真的要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么?再加上利益分配不公,经济发展区域性的不均衡,从而导致了相当程度的社会心理失衡。一些知名学者认为,这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隐蔽、最深层的障碍。

忧虑固然可贵,行动才有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人是社会发展中最有活力的因素,社会矛盾和现实障碍都是通过人体现的。因此解决这一系列矛盾与冲突的有效途径,甚至是惟一途径只能是教育,只能依靠改革创新自身系统的教育。“可持续发展”已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如教育目标、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决策等方面如何与时俱进?回答只能是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必须从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确认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方向,使教育成为化解各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因素的有效手段。可见教育是手段,可持续发展就是目的,换句话说,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一致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如果上升到哲学便是主体间性命题。

三、教育改革是清除可持续发展障碍的重要措施

1.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中共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这种凸显的战略位置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和内容来确定的。教育必须改革,关键在于如何改。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为我们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而“科教兴国”战略更是把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教育改革与清除可持续发展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第一,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改革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可以说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方面的典型成果,但不是我们的首创,西方发达国家与亚洲“四小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进行素质教育的经验。口号喊了多年,然而应试教育受着“考试指挥捧”的牵引依旧占据着教育的主阵地。《中国21世纪议程》实际地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掌握现代科技、具备高素质),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最具制约性的因素。“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协调,从根本上讲就是教育必须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地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主体必须确立起“三个面向”的大教育观。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观事实上存在着狭隘的“服务”观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对于教育的“服务”功能,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但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服务是为近期、眼前,还是为了长期、长远?中国人素有鄙视“鼠目寸光”的美德,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迅即地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呢?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东部到西部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我国理论界也试图从哲学思辨层次去找寻素质教育的内涵、历史渊源、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其实,素质教育本就是一种朴实而深刻而且很容易被我们接受的教育思想,然而中国人又有一种“把简单尽可能搞复杂”的特点,故而为素质教育披上了一层“皇帝的新衣”,搞得神乎其神,其结果又回复到教育改革前的状态。“中国的教育不把人变成'残废'决不收场”,虽然说得过了头,但绝对说出了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如果我们只培养“应试型”的少数英才而没有“全面发展”型的大量人才,只能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这才是真正阻碍可持续发展的终级因素。

第二,重建道德规范,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德育体系。1990年北京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会议”为21世纪人才设计了七项素质目标,其中有三项与道德相关,即“积极进取,开拓精神”“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同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然而自工业化以来,人类的道德状况滑坡却是不争的事实,人的道德水准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单就我们现在的学校德育而言,主要有下列几个问题:(1)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依旧模糊,甚至有时到了通用的地步。往往以某个政治口号作为学校德育的导向;(2)学校德育依旧是一个孤立的体系,“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没有形成;(3)德育形式化严重,忽视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4)在实施过程中,同社会需要、社会未来发展需求脱节;(5)学校德育与各个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离。从前面的叙述来看,阻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已涉及到了人的道德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学校德育改革的目标、内容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全面地再认识,真正地确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使我们的学校德育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符合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深化课程改革,树立现代化的知识观和人才观。综合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存在7个方面的弊端:(1)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2)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3)内容过于繁、难、偏、旧,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4)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不利于全面和个性发展;(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不能适合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要。以上7个方面均是影响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素质,而未来人才的素质结构取决于当今的教育教学质量。面对如此多的弊端,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求变呢?改革如同“爆破”,必须选准爆破点或者叫突破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很难达成效果。而改革的突破口就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简单地说,一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致力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身体、心理、知识、能力等素质,即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二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是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比重,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留一定空间;另外,要体现出国家课程的变通性,国家要为地方提供“套餐式”的课程方案。课程体系改革要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要充分反映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和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总之,就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地体察国情,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中的现代意识。从这个层面上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教育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果我们能够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系统的话,那么,教育便是这个系统中的动力引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自身也必须不断发展变革,通过不断优化对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这个系统才会始终充满充满生机与活力。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萧宗六.教育改革与学术争鸣[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洪华珠,李志明.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G 521

A

1672-6219(2010)增刊-0208-03

2010-10-16

付 平,男,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高中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和本学科整体德育效果研究。

猜你喜欢

人类改革发展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人类第一杀手
改革之路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