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0-04-12

关键词:助学金贫困生资助

宋 姣

(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宜昌 443002)

关于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宋 姣

(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宜昌 443002)

国家助学金政策的颁布很好地体现了国家对大学生的关爱。自从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实施以来,高校的规模逐年扩大,贫困人数也相对增多,因此国家助学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功能。文章着眼于高校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主、客观两方面详细分析其原因,并针对高校的具体实施过程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对策。

国家助学金; 资助; 问题; 措施

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都是资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以完成学业的一种形式,前者更加重视对大学生学费的资助,而国家助学金的设置,更多的考量到对贫困生在校生活的支持。2007年5月国家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意见》,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校贫困生越来越关注,不仅资助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资助额度也逐年增加。设置国家助学金的目的是通过发放助学金,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保证受教育者的权利,体现社会的公平。国家助学金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对学生人性的尊重,体现了社会和个人的和谐统一[1]。

一、目前高校在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个人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资助比例和额度的增加,吸引了不少眼球,此时不单是贫困生想得到资助,更多的非贫困生也想在这场免费的午餐中占得一席之位。高校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新进校的学生中能够提供贫困证明的数量屈指可数,可是再次开学后提供证明的学生数量猛然增加。托关系办理假证明、弄虚作假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每到评定之时,一堆假贫困证明、假贫困生就应运而生。

除此之外,不乏有部分学生完全依赖于国家助学金。有同学认为自己是贫困生,那么享受国家的待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久而久之造成思想上的倦怠,行为上的不求进取,一味依赖国家助学金。惰性心理由此产生,从而造成思想和精神上的“双困”现象[3]。由此看来,这种为求得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严重阻碍了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2.对班级建设的影响

班级内部评定是许多高校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每当国家助学金在校园中展开,总免不了有学生因此而冲突四起,以往相处较好的变得互相猜测,甚至反目成仇;班级内、寝室里拉帮结派,最后闹得分崩离析;还有些学生主观认为班级辅导老师或者班委有偏袒之嫌,从而导致相互间失去信任,师生感情淡漠[4],……更有甚者,当看到其他人弄虚作假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资助,导致心理上的严重不平衡,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班级内部这种明争暗斗的现象并不罕见,所以有的班级为了体现所谓的公平,虚假上报资助名单,并将所得的助学金在全班进行分摊,这样使那些实际上应该得到帮助的贫困生却没有真正的享受到国家的待遇,损害了他人的利益。由此可见,同学间的信任和友情受到影响,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严重影响了班风、学风的建设。

根据2017年度中国经理人薪酬大调查的数据显示,其中,除固定薪酬外,浮动收入以及奖金、福利水平也出现较大差距;同时,行业间的薪酬差距也呈现拉大趋势。针对这一现象,公众的疑惑在于,是什么因素影响了高管薪酬的设定呢?

3.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随着助学金的额度和比例的不断增加,学生对于助学金的追求不言而喻,很多学生到了第二学年、第三学年便恶意拖欠学费。在他们看来,除了特困生与明显殷实两类学生之外,大多数人的家庭情况都是半斤八两,很难区分谁贫困谁不贫困。大家拖欠学费,或者将家长给的学费另作他用,故意不缴费或者拖延缴费时间,以此作为贫困的借口来申请国家助学金。

另外,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名额的限制没能享受到国家的资助,本身经济的贫困加上心理上的不平衡,便造成对学校的漠视,认为是学校的原因所导致。对他人的不理解、不尊重以及不爱校情绪由此产生。很多学生对学校没有丝毫感情,甚至言行举止中中伤学校,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作,更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助学金政策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物质经济的资助,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心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导。许多学生在享受到资助后不仅不知道感恩,反而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些没有得到的学生更不会正确面对,而且会心生抱怨,产生反面情绪;同学之间为了利益不惜一切代价、道德丧失、诚信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甚至有些同学的价值观大受影响,一切只以利益为重,从而引发社会的不道德、不信任,严重威胁到和谐社会的建立。

很显然,国家助学金的无偿形式严重冲击和淡化了以劳动来获取报酬、赢得自立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这也许对于社会来说是最严重的后果[5]。

二、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

由上述分析看来,国家助学金的评比不仅是学生们最敏感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高校相关人员比较头疼的问题之一。对于造成种种负面影响的原因,本文主要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1.客观上评定程序的不合理

第一,指标确定的不合理。许多高校在实施国家助学金政策时所采用的程序大体上是类似的,首先由学校的学生处按学生比例统一将资助名额分配到各个学院,再由各个学院逐一下达到各年级,并分配到各个班级。这种从整体上看似公平的方式却对于不同年级或者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是不够科学的。试想,如果相同数量的两个班级在贫困学生数量上有所不同,但由于能够享受资助的名额一样,那么很容易造成有些真正的贫困生因为名额有限得不到资助,而另一个班级中的部分非贫困生却因为名额多余而能得到资助。这在很多学生看来,又是一种不公平的表现。

第二,贫困证明缺乏可靠性。贫困证明是各个高校在进行评定时的唯一可参考的书面依据。往往待公布班级所分配的名额之后,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提交书面申请以及相关贫困证明材料,然后以班级为单位商议并确定资助名额。但是并非所有能够提供贫困证明的就是贫困生,而不能提供的就是非贫困生,很多时候没有贫困证明的学生被视为不具有评选资格,因此很多同学便想方设法地办理假证明来获得这种权利。加上学校根本不可能深入到每个家庭去了解具体情况,只能凭借一张证明来充当证据,而仅仅根据一张贫困证明又很难说明一切问题。

2.评定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是民主评议的不科学。所谓民主,就是在确定具体受助名单时实行班级民主制度。大部分班级首先召开班会梳理整个班级情况,然后根据申请材料确定候选名单,再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确定最终的受助名单。虽然表面看来民主,但却无法排除主观臆断的嫌疑。班级民主投票无非投的是人缘,一般人缘较好的得票数就多,就是“贫困生”,甚至就是特困生,然后依次顺延。事实上助学金受资助的对象并不是选择人缘好的学生,有些学生生来内向,不善言谈,更不会交际,或者因为家庭原因而导致自卑孤僻,那他们恰好因为这种方式而丧失机会。其次还会导致班级内部同学相互拉帮结派,共同瓜分助学金的现象。

二是等级把握不准确。国家助学金有等级政策,要求学校根据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来确定一、二、三等国家助学金的具体名单,但是这种困难程度到底该如何把握,又是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学校对于一等助学金,也就是特困生一般都有一定的标准限制,而在处理二等、三等困难生时则很难把握。在很多学生看来,除了特困生比较明显,其他的困难生都是半斤八两,不同的家庭自然有不一样的难处,但是因为名额有限,也许同样困难的学生之一能够得到的资助数额相比另一位学生要高,或者一个能够得到,另一个却根本得不到,此时就造成了另外一种不公平。

对于以上现象的发生,难免有不服气的学生将其归结于辅导员或者某些班级委员在其中充当了角色,因此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一张贫困证明根本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仅凭定性的比较也是不科学的,由此可见,找到更有效的更准确的参照标准非常重要,但是这种标准该如何去制定,怎样去量化,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高校在实际操作中确保公平性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家助学金的资助面不断扩大,在其实施的过程之中,国家助学金所引起的消极影响也是愈发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对于国家出台的这项温暖工程,我们不能质疑它所产生的效力,更不能质疑其最初的目的。它着实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关注、对学生的关怀,我们应该尽其所能来完善这项工程,将其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范围。

第一,程序上科学优化。由上述分析可知,指标分配贯穿着整个评定过程的始终,如何做到公平分配指标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学校所采用的“平均分配”虽然保证了大体范围内的公平性,但是也同样带来了另一种隐形的不公平。所以在确保大体平均的情况下,杜绝“一刀切”,真正做到对于具体情况适当考虑,学校不可能深入到每个班级去了解最真实的情况,这就要求充分发挥班级辅导员的作用。

另外,许多学校在没有找到更有效的途径之前,便借用一张贫困证明作为依据,从而简化程序,造成更多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其实无论贫困证明还是班内选举投票,都只能作为一个环节、一种形式,而不能代替全部。众所周知,贫困证明不能说明问题,投票也不能说明问题,惟有深入到学生生活之中,才能最准确地掌握学生的信息。

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班级辅导员应该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并应对整个过程予以监督,他们对于国家助学金体现其作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通过他们对于班内学生平时的生活表现、家庭情况等考察,深入了解整个班级的情况,秉着公正、中立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并对自己掌握的资料不断地进行跟踪修改,以得到学生最完整的动态数据资料。只有做到这些,班级辅导员所反映的情况对于指标的分配才最具有发言权,同样对于确定具体受助名单也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第二,评定方式上量化考核。种种现象表明,评定方式越完善,助学金的评定结果越令人信服,学生越是能够积极面对,继续进取。相反,如果评定结果总是不能令人心服,学生往往会感到迷惑、心存怀疑,由此产生怨言、牢骚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6]。由此可见,国家助学金的评定方式的透明性、科学性直接影响着评定结果,所以高校必须对评定方式予以研究和细化。

而大多数时候高校只是采用了定性的方式来考察,这种定性的考察一般都是主观的想法。所谓量化考核就是在方式上采用一些可以测量、可比较的数据,并有效地结合定性与量化的方式,确保评定方式的科学性。例如,在开具贫困证明时,既要求如实填写家庭年总收入、人均年总收入,并要求开具证明的人如实调查并承担一切责任,一旦提高了对证明人的监督,就会适当地避免一些假证明的出现。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所提交数据的可靠性,同时也促进了群众的监督,更加有助于助学金工作的开展。

另外,学生平时生活作风也是可以量化的,假如学校可以建立一套校园内部校园卡机制,学生一切生活消费都要求刷卡消费,然后通过观察学生平均每月的生活支出来作为参考依据。当然这种方式也并非完美,因为它并不能排除学生在校外消费的可能性,并且操作起来比较复杂,所以这种方式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学校可以在班级确定候选人之后作为贫困等级的参考依据,同时结合班级同学间的相互评价来共同起作用。

第三,教育中开展诚信教育。针对在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诸多弄虚作假的现象,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对大众诚信意识的培养,通过层层监督,来指导大家的诚信行为。在学校中经常会有部分学生享受到国家的助学金却不懂得珍惜,不仅没有将资助用到该用的场合,反而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更有学生因为没有得到助学金而怨声载道,给自身和学校都造成不好的影响,那么此时学校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大学生入校时一般都已经达到18岁的年龄,既然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成年人,所有的人都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承担自己的教育费用,而不是要求国家或者家庭来买单[2]。国家助学金更没有义务如此。所以学校不仅要引导学生具有感恩的思想,对于那些弄虚作假的学生应该严肃批评并纠正其行为。

很多时候,学校的诚信教育都是流于形式、传达思想,而没有真正地启发学生的心灵。其实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增强学生们的意识,班级内部谈心、匿名写信交流都是很好的方式,既能进行相互监督,也能增加同学间的感情。德育答辩也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手段,目前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它是学生毕业之前的正常程序,它不仅能够有效地监督学生的行为,学院还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同时也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对于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四,制度上增加辅助机制。国家助学金虽然为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保障,但也不能排除有同学完全依赖的心理。资助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并且对物质的资助不能代替对于心灵、精神的资助,我们不仅要促进学生们更加积极努力地去学习,更应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国家助学金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带去了温暖,减轻了他们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后顾之忧,并不是单纯的送钱。所以学校既要考虑到从经济上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更要提倡“自立、自强、自尊、自助”的优良作风[8]。学生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享受助学金,而是更好的学习。假若学校更加重视奖学金的奖励力度,再配以助学金的辅助作用,使原本申请不到助学金的普通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奖学金,使那些原本就懂得上进的贫困生去争取国家励志奖学金,这样奖学金和助学金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机会,不仅在整个小班级内形成公平,更有利于班级中积极学风的带动,既带动了整个校园的学风建设,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利益的相对公平性。

学校中的“双困生”大有人在,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贫困,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学校和班级辅导员此时应该全面掌握学生心理,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岗位,学生通过实际劳动的锻炼,有助于他们深刻地了解劳动的辛酸和满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对生活展现更加自信的态度。

当然,以上提供的仅仅是作者不甚成熟的建议,可能存在许多不当之处。但是我们深知,国家助学金是一项惠及千百万高校贫困学生的政策,其中承载着国家对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实践信念,那么对于执行此项工作的高校,更应该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来保证国家助学金发挥其最大作用。

[1] 龚彦忠.当前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问题及建议[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6):1.

[2] 谢 琴,李陈武.对国家助学金的新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文教资料),2009(4):187.

[3] 胡 芳.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及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6):102.

[4] 公金梅.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0):29.

[5] 杨国平.国家助学金评定中的问题和对策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J].教育理论研究,2010(17):179.

[6] 胡 婷,孙忠保.高校国家奖助学金评定方式的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8):23.

[7] 唐海龙,刘俊霞.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9(3):12.

G 647

A

1672-6219(2010)增刊-0108-03

2010-09-27

宋 姣(1985-),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助学金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