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往实践:海西建设新视角

2010-04-12魏建龙

关键词:海西客体主体

魏建龙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交往实践:海西建设新视角

魏建龙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交往实践是社会实践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实践将为海西建设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为热火朝天的海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与智慧支持。

交往实践; 海西建设; 新视角

交往实践是社会实践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存在交往实践,它同其它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交往实践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而在如今的海西建设中,交往实践将为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交往实践的内容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而现实的实践是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所以从关系的意义上说,实践就意味着交往:同人和自然界交往。“交往实践是实践的重要形式,是生产实践、科学实践、社会关系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1]1。

从黑格尔讲的作为抽象的理念活动的实践,到唯心主义将抽象理念活动地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方面,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把目光转向交往实践,并做了大量论述。在《德意志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以交往实践的发展为其中一条线索,说明西方社会如何从血缘组织制度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但他们的这一理论当时没引起广泛关注。随着生产力飞速提高,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地扩展了。而且在主客体关系继续深化的同时,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的关系)日显突出。这种主体际关系中的客体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客体,而是和主体一样具有能动性的另一个主体。“处理这种由主客体关系衍生出或逻辑地发展出的主体——主体互动关系的实践即交往实践”[1]36。交往实践是发展于并深化了处理单纯的主体-客体互动关系的实践。?

二、交往实践的特征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的基本特征,同样适用于交往实践,但除此之外交往实践还有另外一些特征。

1.交往实践是主体与主体的互动

交往实践是以物质生产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等各种实践活动的总和,它突出的表现为建立在主体与主体之间互动的基础上。人类的活动既可指向客体,也会指向主体本身。如果说生产劳动主要指向客体,实践构成了主体-客体的互动链,那么交往实践主要构成了主体-主体的互动链。

2.交往实践需要一定的媒介物

交往实践不是两个主体之间空对空的行为,它总要借助一定的媒介物才能进行。一般认为主要的媒介物有:一是语言。语言是表达彼此的内心世界、传播人们思想与活动的媒体,是使人们彼此关联和沟通的基本纽带和手段。二是劳动。分工协作、交流、合作等,就是以劳动为媒介的交往。通过这种交往把内在世界、内在本质显露出来,成为外在行为、外在效果。三是劳动的成果。人们通过互换和共享劳动成果而连结为一整体。

3.交往实践的差异协同性

交往实践的差异协同性是其互动性和整合性的辩证统一。所谓交往实践的互动性是指交往主体之间通过接触、交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所谓交往实践的整合性是指交往主体之问对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价值、观念等矛盾的消融性契合性。正因为有了差异协同性才有了交往时间的可能。互动性是整合性的前提,整合性是互动性的结果。

4.交往实践的系统性及多样性

交往实践是一个由要素、结构和功能组成,并时刻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整体。主体和客体是交往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主体-客体-主体]-客体”[2]关系和“主体-主体”关系构成交往实践的基本结构。其基本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多样性。“主体-客体”、“主体-主体”双重关系的统一结构,以及“主体-客体-主体”相关性模式。

5.交往实践的规则性

交往实践是在不同主体遵循一定的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的。人的实践要同时受到两个尺度——外部对象运动发展的规律和人自身的需要结构——的制约。交往实践本身造就交往规则系统,这个系统体现在一定的习俗、纪律、道德、法律等制度化的规则体系之中,它对交往实践起约束作用。这些规范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主体来说是既定的、不得不服从的。实践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在遵循一定的交往规范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来。

三、交往实践在海西建设中的作用

六年前,即2004年,一个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的“海峡西岸”概念在中国区域版图上浮出水面。六年后的今天,有关“海西”的利好一浪高过一浪。近日,有关加快建设海西的意见已获国务院通过。海西已成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中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面对如此的实事大背景,交往实践如何才能开拓加快海西建设的新视角呢?又如何在海西建设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呢?

第一,交往实践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坚持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因为对外开放本质就是打破封闭,增加世界性交往实践的过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不主动打破外部资本的封锁而进入全球体系,积极发展生产力、商品经济以及文化的对外交往,不努力打破政治地理上的对外隔绝,那么,整个社会就会缺乏活力而停滞不前。正是基于希望加大省际交往实践,立足于与台湾加强联系,着眼于全球化发展联系,适时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而这个概念抓住了海峡两岸“五缘亲”这一特殊媒介。

第二,改革开放的交往实践,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实施提供事实依据。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交往实践中,我们不仅越来越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把我国从一个贫困的国家发展为屹立于世界大国之林的强国,经济、文化、生活等指标有着巨大的飞跃。正是在改革开放这个交往实践的榜样作用下,坚定了我们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信心。

第三,交往实践是时代主题的解题钥匙。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在这两大主题下,充满着重重矛盾。而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开展广泛的交往,以交往求和平,以交往求发展。海西的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这和平的环境不仅需要国际的大和平,还需要海峡两岸关系的正常化,结束对立,加强交往实践,力争海峡两岸和平与发展。而交往实践的差异协同性为近年来海峡两岸一系列良性的交往实践提供了可能性:全面大三通,开放内地游客赴台旅游、探亲,加大两岸资本互投……为建设海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四,交往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海西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是交往实践的特征,而作主体的人才拥有更好的素质可以直接促进交往实践。交往实践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还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普遍性发展。离开了社会实践活动,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就谈不上人的发展,更加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交往实践就是一种以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实践,只有通过交往实践一个人才能不断完善自身属性,自觉发挥和运用个人才能,创造性的改造客观世界,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交往实践为海西建设提供新的思维方式。交往实践的系统性和多样性要求在思维方式上,要突破传统研究的“主体-客体”二元思维方式,在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将“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统-起来,以实现从全球性的“主体-客体-主体”三级结构角度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变革。在多极主体分化整合、密不可分的时代,“非此即彼”的零合博弈模式在减少,双赢式的非零合博弈模式越来越成为主流。交往实践理论倡导积极对话与合作,使得突出共同利益与共同点成为处理国际及地区之间关系的重点。

第六,交往实践倡导海西在两岸合作乃至全球化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交往规则的制定。规则性是交往实践的又一个特征。海西建设不仅是主体间利益、意义交往过程,也是主体不同行为规则的冲突、相容与共同交往规则乃至制度文明的建构过程。参与者共同认可的相对统一交往规则、对话机制的形成,是解决合作交往中主体间冲突、主体间断裂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主动地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才能保证在海西建设中能够坚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及社会经济的安全。

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交往实践,不仅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而且将为海西建设提供了一个探索发展的全新视角。

[1] 任 平.交往实践的哲学:全球化语境中的哲学视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2] 王南湜.交往与主客体关系的社会历史规定性——兼与任平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92(4):28.

F 299.22

A

1672-6219(2010)增刊-0104-02

2010-11-25

魏建龙(1984-),男,福建漳州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海西客体主体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中纺院海西分院 服务产业的“前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爱在海西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