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0-04-12王德华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教育

王德华

(中央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北京 100081)

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王德华

(中央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北京 100081)

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随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变得越来越复杂化。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思想认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为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大学生思想教育; 思想现状; 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什么样的理论修养和道德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体制转变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变化,对外开放提供的与多元思想文化广泛交流的机会,教育改革的深化形成的学校学习、生活新格局,以及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养成的个性心理和习惯等等,都会使学生思想成长出现许多新的问题,给新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许多新课题和新要求。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现状及问题

第一,大学生思想稳定、健康,但觉悟有待提高,存在功利化倾向,心态显得幼稚和不成熟。大学生情感上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中学生有很大提高。但因实践缺乏,阅历不足,情感上仍处于动荡不稳的状态,常会义气冲动,激情迸发,做事图一时痛快,缺乏后果考虑。一方面他们热情奔放,豪情满怀,很少保守,通过正确引导能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他们缺乏冷静,容易冲动,以至狂热,如无正确引导,往往会做出蠢事和坏事。同时,随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拓宽,他们的情绪逐渐从强烈、激昂转向沉思、稳重,偏激冲动性逐渐缓和。

学生的兴趣表现具有广泛性和多极选择性,除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求的兴趣多外,也会自觉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国家重要新闻,国际重大事件等,并主动参加校园和社团所组织的课外活动。但他们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却表现为相对的稳定性,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将这类知识看作是将来走向社会择业谋生的本领,部分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模糊的,甚至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如社会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问题,社会腐败现象,社会治安问题,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国有企业亏损和下岗职工问题,等等。对这些矛盾现象他们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还有许多学生在政治观念上存在淡化的倾向,以自我发展为视点来看待政治问题,不少同学把入党、评先进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他们参加政治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一定程度上是想通过这些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利益和要求。许多学生在政治上还有幼稚的一面,思想容易受到这些煽动性宣传的干扰,一些小道消息在学生中有一定市场。

第二,大多数同学积极进取,敢于竞争,但也有很多人在价值观上存在偏差,表现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色。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一些学生注重个人需要和利益的优先满足,强调个人,社会、集体次之;把社会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这实际上是一切从自己出发,以个人为中心,认为人生就是为自己,对自己有利就有价值,否则就无价值,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上,许多学生更多地注重物质的追求,作为道德文明的价值体现,市场经济在引发大学生关于道德的自省时,部分青年学生的道德天平在“求利”的引导下倾向自身利益,期望和需求的满足,物质或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大部分学生往往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对学雷锋、见义勇为等行为在观念上认同,但却不积极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等等。充分反映了处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大学生的复杂心态。

第三,学生道德交流是积极的,良好的。他们对社会丑恶现象极为不满,但在道德选择和评价上存在矛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我们的学生是信守和推崇的,道德要求是强烈的,希望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社会,对社会上存在的唯利是图、坑蒙拐骗、钱权交易等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应当肯定,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平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但就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其道德状况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是非、善恶难以分清,道德观念日趋模糊。在各个高校中,考试作弊在不少同学心中不再是不光彩的事,一些学生在恋爱中缺乏道德责任感,“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寻求刺激,行为轻率,处理人际关系中应遵循的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原则常被一些学生忽视。在尊重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序的规范未加重视,在公共场所喧哗,自习室中旁若无人聊天,图书馆中偷书、撕书、破坏公共设施行为时有发生。

第四,学生自我意识和成长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健康状况下降。社会上具有大学文凭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生不再是“凤毛麟角”,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学生毕业分配也实行“双向选择”,没有一技之长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这一系列变化使我们的学生逐渐有了危机和生存竞争意识,开始按社会的要求塑造自己,自立意识、成长意识和学习主动性日益加强。近年来学生身心健康逐渐下降,重病人增多,心理因素有关的病也增多了,不少同学感到迷茫、困惑、苦闷、压抑、烦躁、焦虑,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多方面的压力造成许多学生心态消极和心理不适应。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逐年增加,大部分学生在家中养尊处优,过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寄生生活,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十分有限,他们自我意识强,但缺乏自我监督、约束的能力。

二、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对策

第一,双管齐下,处理好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的关系。有形教育是指团员教育评议、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学生干部培训班、二级团校、专题讲座、主题团日等直接进行教育的活动,并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生活中碰到的系列问题。在工作中要把握四个原则:有主线、抓重点、求突破、重实效。

无形教育指校风、系风、班风等“小气候”的潜移默化。在抓好有形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无形教育,通过各种各样学术科研、文体娱乐活动的开展,发挥同学们特长,激发他们的上进心、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团结向上的集体氛围,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转变观念,丰富教育形式,力争创新。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学生实施教育行为,学生则以受教育者的身份被动地接受教育。但两者一旦找不好结合点,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我们强调毕业后报效祖国、回报社会,但学生们的效益观念、实用主义已冲淡了社会责任感。这样,就应通过主题团日、与五六十年代“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老师座谈、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赴革命老区进行实地考察、围绕高年级同学自愿支边、支教工作的实例进行讨论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家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提高思想认识。

目前在校学生已是90后,他们思想呈多元化,敏感而易波动。深入持久地开展理论学习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但新的形势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老黄牛式地采取单纯学习的方式已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有时处理不好甚至会引起同学们的逆反心理。因而,要通过全方位、多侧面、多形式的理论学习和教育活动,将学生思想认识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加强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学生人生观的树立,不仅需要理论灌输,更需要从实践中培养。使大家通过从事实践活动,把感性材料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得出结论,达到本质的认识,从而走近社会,了解国情,引导他们正确全面认识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树立高尚人格理想,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舍观,更多认识自己,调节自己,摆正自己与社会的位置,把社会、集体、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要让他记住苹果是甜的,不如让他亲口尝一尝苹果的味道。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大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热情。

第四,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处理好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日益强化,主体意识日益强烈。这样,我们一方面通过外部环境建设和教育来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强烈的自我教育意识。在思想教育的方法上,坚持少而精的外在教育,同时放手创造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自我教育活动。通过学生自行组织的“文明日日行”、“风采月”等活动,针对同学们喜欢竞争性、参与性活动的特点,利用主题团日活动,辩论赛、知识赛等形式,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认识,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想做得好,光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拓宽工作思路,随着教育对象特点的不断变化调整工作方法,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 杨振斌,冯 刚.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G 641

A

1672-6219(2010)增刊-0017-02

2010-10-15

王德华(1971-),女,山东人,中央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