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再探

2010-04-12闫增强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思想

□闫增强

(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380)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高校作为先进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东西方文化交融,传统文明与现代观念碰撞。在时代变迁与全球化冲突的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的倾向,体现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正统与非正统、主流与非主流的价值观念同时并存并不断交织甚至冲突的复杂局面,出现了“个人权利”、“个性自由”、“实用主义”和“利益至上”等价值取向,这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丢失、团结协作观念匮乏等问题。具体来说:

第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缺乏了解,价值追求淡化,理想主义向实用主义靠拢。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它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引领当代中国继续走向前进,它是党最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但现在的大学生很多对此认识不清,对为国家、为社会、为共产主义献身缺乏足够心理准备。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得更为实际,更注重实效。他们可能会欣赏高尚但并不想去拥有高尚,可能会赞誉模范但并不想成为模范,在个体和社会之间,其价值选择更多地倾向于自我,更看重金钱、关系、地位和享受。

第二、当代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缺乏应有认同,价值评价标准日趋多样化。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特别是在近代以来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因此其核心和灵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价值观。然而,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变迁和转型的特殊时期,多样化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产生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我国传统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理想信念等价值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民族精神的作用被弱化。加之西方文化备受一些人推崇,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日趋多样。

第三、重才能轻道德,当代大学生更关注自我价值和个性的张扬。越来越多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在社会、集体中的被认可度。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对个人事业的追求上,除了以满足社会的客观需求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自身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作为行动的航标。这些人刻苦用功,把精力放在加强专业技能的掌握方面,而忽视了自身道德品质的修为。于是当今社会不难见大学生不讲文明,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打架、斗殴、偷窃、赌博等现象,甚至个别人还走上了抢劫杀人的犯罪道路。

二、大学生价值观迷失的成因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化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一方面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了自强、奋斗、创新等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强调的利益原则,也刺激着大学生关注物质追求。特别是在“先富后富”、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现象愈来愈明显时,青年人的内心难免不生波澜。其次,不良社会思潮的渗透侵蚀。就好比打开房子的窗户,新鲜空气会进来,苍蝇蚊子也会进来一样。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各种观念潮涌而至,这里面既有先进的思想,也有资产阶级腐朽的观念,青年学生如果不辨真伪或者无法辨别真伪,而将它们全当做好东西来吸收和学习,必然会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出现问题。再次,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严重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譬如以权谋私、贪污腐败、钱权交易等,这都给大学生的视觉和行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还有,当代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足。社会上存在一个普遍的共识:当前的大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认知水平和人文素养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宽容与合作精神。加之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特殊阶段,心理易变,心思不稳定,因而,在价值取向方面稍有不慎,就可能误入歧途。

三、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分析

高等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是全面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重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重要依托的课堂教学。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与形势与政策选修课为框架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的设置准确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领会到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做合格公民,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闻其声、践其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现象,认识不到本质是基本原因。学校应多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让大学生真切感触社会。同时,学校也可选派学生到机关、企业、社区、街道、农村基层进行挂职锻炼,让学生到社会舞台和实际岗位上感受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个人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实践教育使学生明白党和人民对他们寄予的殷切期望,这也就促使他们明确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形成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从而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次,重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20岁上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正是一个人成长的心理断乳期。因生活经验缺乏,理论水平有限,个人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因此当他们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遭受挫折,尤其是偶遇不公时,容易陷入迷惘,甚至步入极端。此时如果不能针对他们的思想实际进行心理疏导,仅凭单纯说教与规则强制,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怀疑、否定一切。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心理咨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具体生动的方式运用于日常的心理教育,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这对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会一蹴而就。相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人文精神培养的诉求,更是一个社会道德风尚在大学校园内的反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教化人、陶冶人、塑造人。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务必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一要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作用。把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内来,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学生党支部成为抵制腐朽落后思潮侵蚀、树立良好学习风气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坚强堡垒。同时利用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广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为广大学生竭诚服务的活动。二要加强校园建设。把教学区建设成环境优美、学习风气良好、文化氛围浓厚的求知殿堂,把生活区建设成食宿便利、运动娱乐自在的休憩乐园。三要开设生动多样的课外动动。类似“艺术节”、“技能节”等活动不仅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又可为广大学生彰显个性、施展才华、发展能力、塑造自我搭建多姿的舞台。这对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都作用匪浅。

参考文献:

[1]罗文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2]蔡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 文教资料,2009,(29).

[3]矫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刍议[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7).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思想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价值观
思想与“剑”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