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及其评价*

2010-04-12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三联书店认识论唯物史观

李 杰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及其评价*

李 杰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重建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是当前中国史学理论界的热点之一。重新审识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有助于推进对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讨论。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阐述了历史认识的对象和本质、历史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定义及其关系、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及其真理性等问题。普氏对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发展有贡献,但也存在较大局限。

普列汉诺夫;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主体;历史认识客体;唯物史观

长期以来,人们注重从历史理论方面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对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关注较少,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西方分析历史哲学、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念广泛流传的今天,重建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成为当前中国史学理论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普列汉诺夫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他的学术著作曾被列宁称赞为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最优秀的著作。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即是这笔遗产中的珍贵部分,但受过去历史条件影响,它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研究。本文拟为改变这一状况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成果,来推进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讨论。

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是在论述以下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第一,针对有些人认为唯物史观不重视研究自我意识、理性、思维形式的观点,普列汉诺夫提出唯物史观也有自己的认识论;第二,针对唯心主义把认识主体作为认识发生的起点和归宿的观点,普列汉诺夫提出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认识主体也可以是被认识的客体;第三,针对将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对立起来的观点,普列汉诺夫提出它们具有同一性的观点;第四,针对将历史认识真理看成是认识主体的属性的看法,普列汉诺夫提出了历史真理是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观点。以下分别论述并做出评价。

一、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任务:科学地解释自我意识的属性及其本质

普列汉诺夫认为,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理论来源是费尔巴哈的认识论,它具有唯物主义的特性,但由于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超越了费尔巴哈。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和唯心主义历史认识论不一样,它们在历史认识的对象、起源、目的方面都形成了质的区别。通过阐述以上问题,普列汉诺夫论述了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本质。

普列汉诺夫说明了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与费尔巴哈认识论的联系与区别。他指出,在认识是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这一方面,唯物史观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不同的是,唯物史观还主张从人的主体方面认识世界。他说:“费尔巴哈说我们的‘我’只是因为受客体的影响才认识了客体。马克思反驳道:我们的‘我’因为自己对客体的影响才认识了客体。”①《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2年版,第146页,第568页。从这里我们看到,普列汉诺夫认为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和费尔巴哈认识论的区别首先就在于,前者不仅从客体的角度看待历史认识,也从主体的角度看待历史认识。普列汉诺夫进一步阐述到,唯物史观从主体方面看待历史认识的视角,是人的实践活动,而不是人的思想。他说:“马克思看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这个缺点而提出了纠正它的任务。他的‘经济’唯物主义是对于人的”具体活动“怎样发展起来的,怎样由于它发展了人的自我意识,怎样形成了历史的主观方面这一问题的回答。”②《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9年版,第747页,第747页,第685页,第769页,第746页 ,第782页。从人的主体性、实践性看待历史认识的产生和作用,是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和费尔巴哈认识论的区别所在。

普列汉诺夫阐述到,人的认识从根本上来说是对自我意识的认识,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人对于在其中所生存的世界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为了人而存在的。普列汉诺夫认为,自我意识也就是理性,认识自我意识就是认识理性。唯物史观并不排斥理性,如马克思、恩格斯曾高度赞扬黑格尔的辩证法。在这一方面,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和唯心主义历史认识论具有共同性。但唯物史观对于理性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者不一样,它们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差别:

第一,唯物史观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理性,而不是从不变的人性角度看待理性。这样,唯物史观将人对自我意识的认识作为历史认识看待。普列汉诺夫指出,只有把自我意识看作历史认识,才能说清楚认识的产生、发展和归宿。他说:“人只在历史上才成为‘主观’,因为他的自我意识只在历史中才发展起来。”③《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9年版,第747页,第747页,第685页,第769页,第746页 ,第782页。“诉诸人类本性有时也许在鼓动的意义上是有益的,然而对历史学这门科学来说却从来没有什么益处。”④《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4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4年版,第339页。“我们所叙述的学说并没有忽视理性的作用;它只企图说明为什么理性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内是这样地动作,而不是另外一样;它并不蔑视理性的成功,而只是图个给它找出充分的原因来。”⑤《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9年版,第747页,第747页,第685页,第769页,第746页 ,第782页。

第二,普列汉诺夫认为,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不是从认识主体建构认识客体出发并形成历史认识的,而是从认识客体和认识主体的相互作用出发形成历史认识的。他说:“感觉是客体和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十分自然,这个结果不仅依客体的特性、依被认识者的特性为转移,而且也依认识者的特性为转移。”“哲学一定必须掌握新的出发点……现实的我只是这样的我,它同你对立,而且对另一个我来说也可以变成你,即变成客体,对自己来说,我是主体:对别人来说,我是客体。”“这种关于主体和客体统一的概念是最新唯物主义的灵魂。”⑥《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2年版,第146页,第568页。

第三,普列汉诺夫认为,唯物史观认识理性的目的,是为了改造现实,在对现实的改造中,理性就变成现实。唯心主义历史认识论仅仅将历史认识的作用理解为解释现实。他说:“一切在人类头脑中是理性的东西,即一切不是幻想,而是现实的真理的认识的东西,必然地要转入这个现实,必然将自己那一部分的理性加进现实中去。”⑦《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9年版,第747页,第747页,第685页,第769页,第746页 ,第782页。普列汉诺夫的这一观点,使人很容易地联想到马克思所说过的,哲学不仅解释世界,而且还要改造世界的名言。

普列汉诺夫认为,研究历史认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是发展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需要。这是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价值所在。他明确指出:“实际上,马克思认为解释人的‘自我意识’是社会科学的最重要的任务。”⑧《普列汉诺 夫哲学著作选 集》第1卷,生活·读 书·新知三 联书店 1959年版,第747页,第747页,第685页,第769页,第746页 ,第782页。“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有理想而且是确定的理想:使必然性服从自由,盲目的经济力服从人的理性力。就从这个理想出发,他们指挥自已的实践活动,这活动显然不是在替资产阶级效劳,而是在发展那些将来应该成为自己产物的主人的生产者的自我意识”。⑨《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9年版,第747页,第747页,第685页,第769页,第746页 ,第782页。在这里,普列汉诺夫把解释人的自我意识认定为社会科学最重要的任务,并认为这是唯物史观创始人马克思的思想,从而反驳了唯物史观不重视认识论的主张。他认为唯物史观一直将提高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重要的任务,是唯物史观重视历史认识论的证明。

二、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阐述历史认识的客体、主体及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普列汉诺夫结合历史认识产生的条件和历史认识的性质问题,回答了什么是历史认识主体,什么是历史认识客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历史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性等问题,从而阐明了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普列汉诺夫认为,历史认识的产生是历史认识客体和历史认识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历史认识产生的条件首先是认识客体和认识主体的存在。他指出:“认识需要有两个客体:第一,被认识的客体,第二,认识的客体。认识的客体也叫做主体。”他接着指出,在历史认识客体和主体之间存在着两种相互关系。一种是客体产生主体。他说:“依照现代进化论的思想,主体只是在客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可以再现。”另一种是客体和主体可以互相转化。他说:“我是我——对自己来说,同时又是你——对别人来说。我是主体,同时又是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彻底的哲学思想使我们相信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①《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2年版,第568页,第566页,第560页,第267页,第255页。主体如何变成客体?普列汉诺夫举例说:“感觉和认识的主体本身不仅可能,而且在某种情况下应当被看成客体:例如病人,在他身上一定的物引起不平常的感觉。如果在健康的人看来蜂蜜是甜的,而在病人看来蜂蜜是苦的,那末由此只能得出结论说:在某种情况下人的器官获得以不平常的形式反应一定刺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可供认识的客观特性。”②《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2年版,第568页,第566页,第560页,第267页,第255页。

对于什么是客体?普列汉诺夫特别指出,它分为自在客体和主体的观念中的客体两种。他说:“自在的客体是一回事,在主体的观念中的客体又是一回事。”当“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时,唤起我们一系列的感觉,根据这些感觉就构成我们关于该物的表象。表象一经出现,物就有两重的存在,其一是自在,其二是存在于我们的表象中。它的属性也完全是这样的,例如,它的结构,第一是自在的,第二是存在于我们的表象中的。”“‘自在的客体’不依赖于主体的意识而存在”。又如,“自然规律在人出现以前,即还没有谁去研究它们的时候,就已经在地球上发生作用了。就因为它们在那时候已经发生作用,最后才出现了人,以及对自然界的系统认识”。普列汉诺夫认为,只有在承认自在客体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建立科学的理论,用来解释人类本身及其各种意识形式的出现”。③《普列 汉诺夫 哲学著 作选集 》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 1962年版,第568页,第566页,第560页,第267页,第255页。

普列汉诺夫认为,存在于主体的观念中的客体形态,“取决于主体的组织”。“在这种意义上,任何知识都是主观的。被认识就是为别人存在。”但不能由此认为,“这个为别人的存在不符合自在的存在”,它是具有客观性的。对于人的认识来说,“真实的东西具有一种不限于人类的客观意义”。普列汉诺夫举例说,人和蜗牛看待世界的方式不一样,蜗牛眼中的世界和人看到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样的,“然而不能由此就说,外部世界的属性只有主观的意义。完全不是这样的!假如人和蜗牛由 A点移动到 B点,那末,无论是对于人和对于蜗牛,在这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同样是最短的距离;假如这两个有机体都走曲线,他们都得要费更多的力气来移动。这是说,空间的诸属性也有客观的意义,虽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有机体看来,是不一样的。”④《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2年版,第568页,第566页,第560页,第267页,第255页。这说明,空间和时间是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属性的。那种认为“空间和时间作为意识的形式要素不存在于我们之外,而存在于我们本身”的观点是不对的。“如果空间和时间只是我所具有的直观形式,那末,当还没有我的时候,显然也就没有这些形式,即不存在时间和空间。”但是这样的观点不能解释历史事实。比如,作为历史人物的伯利克里和布利安,后者生活的时代晚于前者。“为什么我们不能相反地认为,布利安活在伯利克里之前呢?难道不是因为这里我们的判断适合于的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的客观顺序吗?”所以,“除了通过物体所给予我们的那些印象而得到的知识以外,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知识的……人类认识它的程度取决于人类通过在其动物生存和历史生存的长期过程中由人类得到的印象而熟悉它的各种属性的程度”。经过以上论证,普列汉诺夫指出:“‘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的这一名命题是根本错误的”。“混淆‘自在’的客体和在主体心目中存在的客体,就是各种各色的唯心主义者想用来‘推翻’唯物主义的那种混乱思想的来源。”⑤《普列 汉诺夫哲 学著作 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 1962年版,第568页,第566页,第560页,第267页,第255页。

三、唯物史观的知识论:历史认识与自然科学认识具有同一性,历史真理是对事实的反映

普列汉诺夫阐述了历史知识的性质、历史真理的客观性等问题。他认为,历史认识的结果就是历史知识的形成,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是具有相同性质的两种知识形态。历史认识的正确认识形成历史真理,历史真理具有客观性。

普列汉诺夫批判了李凯尔特将历史认识和自然认识截然分开的观点,从知识论的角度论证了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作用。李凯尔特主张历史认识和自然科学认识是不同的两种认识,前者认识个别,具有文化价值,后者认识一般,具有科学价值。普列汉诺夫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指出,历史认识与自然科学认识具有同一性。

首先,普列汉诺夫从认识范围方面,论证了自然科学要认识一般和特殊,历史学也要认识一般和特殊的共性。他说:“在自然科学中有些科学既是自然科学,同时又是历史科学。比如地质学就是这样。”“地质学研究的是地球的历史,而不是其他任何天体的历史,正如俄国史研究的是我们祖国的历史,而不是其他任何国家的历史一样。地球历史的‘个别化’毫不次于俄国史、法国史等等。”在这里,普列汉诺夫指出,自然科学也是需要认识个别的。不仅如此,普列汉诺夫还指出了历史科学也要认识一般。他说:“在李凯尔特看来,从过程的个别形式描述某些发展过程的历史是与概括的自然科学对立的。但是,除去历史 (广义的)之外,还有和自然科学一样地研究‘一般东西’的社会学。历史所以成为科学,只是因为它能够从社会学的观点来说明它所描述的过程。因此,它与社会学的关系完全像地质学与‘概括的’自然科学一样”,“一国历史的任何特点都不能使该国逃出一般的社会学规律的作用”。李凯尔特“把文化科学同自然科学对立起来是没有丝毫站得住脚的根据的”①《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2年版,第585页,第584-585页,第554页,第576页,第576-577页。。

其次,普列汉诺夫从如何确定认识的价值上,探讨了能否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衡量认识的价值的惟一尺度,它对于自然科学和历史学都同样适用。他认为,认识的价值从确定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的方面的判断而产生,而不是从把认识分为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对立而产生。那种从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分衡量认识的价值的说法是错误的。在自然科学认识中,科学家通过确定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的科学认识。“在历史方面也是这样。无可争辩的,每个历史学家要从一定价值的观点来挑选自己的科学材料——把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分开。”②《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2年版,第585页,第584-585页,第554页,第576页,第576-577页。区分历史本质和非本质的科学材料的标准是,能够反映历史过程的历史事实是反映历史本质的材料,反之,是反映非历史本质的材料。普列汉诺夫指出:“历史学家认为有助于他确定那些事件 (其总和构成他所研究的个别发展过程)的因果关系的东西是本质的东西,而与此无关的东西是非本质的东西。”普列汉诺夫的理解是对的。恩格斯曾说过,“‘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表达”了“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704页。所以在唯物史观看来,反映历史过程的历史事实,是反映历史本质的历史事实。

普列汉诺夫认为,历史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它的客观性指的是认识中存在的“自然和社会中的关系”,真理性指“主体的判断和客体的实际状况之间一定的关系”④《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 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 书店 1962年 版,第585页,第584-585页,第554页,第576页,第576-577页。。即“正确地表象这些关系的观点是真理的;曲解它们的观点是错误的”。具体说:“那正确地把握着自然现象的互相关系的自然科学的理论是真理;那些正确地描写那存在于被描写时代中的社会关系的历史描写是真理。”⑤《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9年版,第745页。“真理是观念与其客体之间的一致”。判断历史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客观的。普列汉诺夫说:“真理的标准不在我身上,而在存在于我之外的关系上。”那种认为“只有真理对主体的关系才是可能的”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每当互相争论的主体从自己的立场说都对的时候,关于真理的问题”,“都从怀疑论的角度来解决”⑥《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2年版,第585页,第584-585页,第554页,第576页,第576-577页。。这里,普列汉诺夫指出,从认识主体确立历史真理性,是产生历史认识相对主义的原因所在。

普列汉诺夫进一步指出,认为真理具有客观属性,并不排除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因为每一个历史学家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形成对历史的同情或批判态度。但这种主观性和客观性并不抵触,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他说:“在那历史家不得不描写对立的社会力量的斗争的地方,如果历史家自己不变为一个干燥无味的书呆子的话,他不可避免地要同情斗争的某一方面。在这上面他将是主观的,不管他同情少数或多数,可是这种主观主义并不妨害他成为完全客观的历史家,只要他不去曲解那些斗争着的社会力量所据以产生的真实的经济关系。”①《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9年版,第745页。普列汉诺夫认为,由于历史认识虽然具有主观性,但是由于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这就为评价历史认识的真理性提供了客观标准。他说:“为了判断”“谁犯的错误较小,只要确定谁的利益同社会利益分歧较小就够了”,这就是判断历史真理的客观性的标准。他反问道:“难道说解决这个问题就没有任何客观标准吗?”普列汉诺夫指出:“历史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当社会处在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时候,促进这个过程的一切对它都是有利的,而延缓这个过程的一切都是有害的。停滞状态从来都不利于社会。这个毫无疑问的情况就给了我们一个客观标准,来判断互相争论的两个派别中哪一个错误较小或根本没有错误。”②《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2年版,第576-577页,第713页。

承认主观立场的客观性会不会发生有人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歪曲历史事实的情况?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又如何辨别呢?普列汉诺夫认为,当统治阶级处于没落时期时,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它将会“有意识地弄虚作假”。在这种情况下,有益的东西和真理就会发生分离。而先进阶级是不需要弄虚作假的,因为它“只要真正确信这个阶级的利益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就够了,当产生这种信念时——而个人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是自然会产生这种信念的——人的最优良的本能,如献身整体、自我牺牲等等,就一定会使他把那些可能给他的阶级带来‘可怕的后果’的思想看成是错误的……相反地,把那些可能有益于这个阶级的思想看成是合乎真理的。在构成某个社会阶级的各个个别人物看来,有益于这个阶级的就是合乎真理的。”③《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2年版,第576-577页,第713。以上是由普列汉诺夫论述的历史真理观,他是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发展史中的第一人。它详细地说明了历史认识如何体现阶级意识,历史真理的客观属性如何在历史认识主体上反映出来,充满了辩证意味。

四、普列汉诺夫历史认识论评价

普列汉诺夫关于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任务的阐述,科学地说明了历史认识的起源及其性质、目的,坚持了唯物史观世界观与认识论相统一的立场。他提出自我意识本质上是历史的,论证了唯物史观本身包含着历史认识论,批驳了唯物史观缺乏认识论的观点。普列汉诺夫提出的解释人的自我意识是社会科学最重要的任务的观点,和德国学者卡西尔提出的“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④[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西苑出版社 2003年版,第3页。的观点,具有相同的含义,但普列汉诺夫在 19世纪就提出他的观点了,而卡西尔是在 20世纪提出的。普列汉诺夫提出的历史认识不是历史认识主体单方面建构出来的,而是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的观点,历史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的观点,阐明了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普列汉诺夫提出的认识主体也是客体、也是认识的客观对象的观点,是一个深刻的表达,体现出了辩证思维的深度,对如何从认识主体的立场研究和建构历史认识论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启发作用。把历史认识主体作为认识客体看待,为历史认识主体引入了客观内涵,从而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对历史认识主体进行评价。它强调了唯物史观历来重视世界观、思维方式、情感等在历史认识中的作用的立场。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安克斯密特,曾发表了《为历史主观性而辩》,阐发了“政治的和道德的价值属于客体的世界,而非主体的世界”⑤[荷]弗兰克·安克斯密特:《为历史主观性而辩》,陈新译,载陈新主编:《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224页。的思想,和普列汉诺夫的上述思想相同,但晚于普列汉诺夫近一个世纪。普列汉诺夫对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知识的属性、历史真理的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的论证是深刻的,它丰富了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内容,对于理解当今西方分析历史哲学仍然有现实意义。他认为,对于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的判断,是不能离开认识主体来谈的,但这种主观性,完全可以将其作为客观的东西进行判断,因为这种主观的内容仍然具有客观的性质。这是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和当代分析历史哲学相区别的主要界限,也是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能够科学地克服分析历史哲学相对主义局限的所在。

但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他对历史认识主体的作用论证不够充分,或者说,他在论证历史认识的性质等问题时,着眼点放在了客观性方面,而对于主观形式方面论述较少。如他对于观念在整理感觉时所发生的作用和过程,以及认识主体在形成知识方面的能动作用论述不充分。在强调知识内容的客观性时,忽视了探讨知识的主观形式等问题。唯物史观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科学假设,这一点没有被论及。他没有具体论证自在客体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由于缺乏逻辑推理,使得这一概念的出现,带有感觉直观的独断论味道。

甚至有时普列汉诺夫在他的论述中,给人以从认识主体的角度谈论认识的形成没有必要的印象。普列汉诺夫只强调了认识客体对主体的决定作用,而对于主观形式在认识发生时的作用避而不谈,而这是需要做出论证的。实际上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也有反作用。在认识什么,不认识什么这一层面,它的反作用还是决定性的。这一方面,20世纪的西方分析历史哲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在历史认识论中,能动的方面是在唯心主义那里得到充分论述的。这给予人的思维教训是,忽略历史认识主体在历史认识形成中的作用,不能完全阐述清楚历史认识论的价值和意义。

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局限有其时代性。普列汉诺夫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俄国还是一个封建主义的专制国家,它没有西方启蒙运动的经历,宗教传统影响十分巨大。加之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迟缓,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发育不充分,当时俄国人民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不能不采取幻想的形式,带上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民粹主义思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出于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普列汉诺夫把宣传唯物主义确定为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而重要的方面,有时对辩证法强调不够。这反映在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和宣传上,导致他产生了认识客体比认识主体更为重要的价值判断。他曾说道:“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相信,我们自己在心理学的领域中,在一门研究那些可以描述成最高精神现象的事实的科学领域中,如果把自然放在第一位,把精神活动当成物质运动的必然结果看待,是会作出较大的成绩的。”①《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1年版,第154页。

恩格斯指出:“我们如果不能探索事物,那么,这些事物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存在的了。”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337页,第332页。我们只能“从我们的思维已经探索到和每天还在探索的东西中,来认识我们的思维究竟能探索到什么东西。”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337页,第332页。这指出了认识主体在认识发生时具有的决定作用。恩格斯认真研究过黑格尔关于思维的形式、概念、逻辑的作用的思想。他指出,黑格尔对知性和理性的区分,“其中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理性的——是有意义的”。主观的思维形式对认识的制约性是需要做出论证的,也是可以论证的,这就是历史认识的前提假设问题。普列汉诺夫历史认识论存在的不足,曾经长时期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历史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它是长期以来中国历史学界历史认识论研究缺失的反映。但尽管如此,在重建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今天,普列汉诺夫历史认识论中的合理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性,它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前提。

(责任编辑:蒋海升)

K091

A

1003—4145[2010]05—0005—06

2010-02-02

李 杰,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三联书店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三联书店·筑蹊生活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
On Levinas’Philosophical Language〔*〕
再见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