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教学与学生创作能力开发

2010-04-12孙秀竹

关键词:建筑学课题建筑设计

孙秀竹

(中国石油大学储建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建筑设计教学与学生创作能力开发

孙秀竹

(中国石油大学储建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建筑设计教学是建筑学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怎样在这门课中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是该学科一直在探讨的课题。文章在课题设置、知识结构、评图过程以及教与学的关系等方面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形体构思能力,如何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自我改进与完善,以及如何完美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进行了探讨。

建筑设计;教学方法;创作能力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建筑设计本身具有双重特性:建筑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建筑学学生在建筑设计课中主要学习掌握实体与空间、体块与体量、光与影的知识,其内容涉及到建筑中人体的各种尺度、比例和三维空间构图等原理。整个学习过程是在技术与艺术中寻求建筑的真谛,是在理性与感性中探索建筑的路程。建筑设计师应同时具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思维形式。然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却总遇到空间思维困难、没有正确完整的空间形式理论的指导等问题。教师也会在同样的问题上由于无法详细描述从而只能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窘境,这样可能会使建筑学初学者无法探明深浅,妄加揣测,起不到良好的学习和教学效果。这也是大批教师和学生在建筑设计课所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笔者从课题设置、知识结构、评图过程以及教学关系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逐渐显现出疲软的态势,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传统的设计课题使得学生在创作的时候有了模仿的依据,也就不会太执着于创新。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开发是一个严重的桎梏。单一性的设计课题模式已经使学生的兴趣产生了疲态,长期的模式化课程设置必然会被多样化、灵活化的课程设置所取代。因为多样化的课题设置从多方面的优势胜过单一化课题设置:首先,学生在设计前期会查阅海量的资料,经过总结归纳才会进行下一步设计,在此过程中,多样化的课程设计会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层面和方面的知识。其次,在设计中期,学生会针对自己所选择的课题进行讨论交流,在此时,各种不同类型建筑课题,以及其性质、设计要点都会在讨论的熔炉里融会贯通,使学生在无形中均做了一遍其他课题的设计准备,尽管不能够特别深入地去研究某一类型,但也会在自己的课题中去体现所得到的知识,这是一种整体的提升。最后,在评图阶段,教师的评价会进一步印证学生对于其他课题的认识,从而获得更多体会。设计课程可以在同一课题中寻找不同建筑类型来训练学生的创作能力;也可以只制定课题的大方向,让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命题的自由度决定了学生思维创作的空间,而产生的结果是,学生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和拓展。

建筑学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建筑设计是一种基于社会生活的创作。而当下的学生在生活上没有足够的经验来支撑自己的创作思维,只能在设计课题上比较消极地为设计而设计,而不是在深入理解之后得出最优化的方案。教师在设计授课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所有事物和生活的观察力,引导其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使其能深入理解事情的本质。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没有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不会产生良好的建筑作品,国际建筑师协会(U IA)在第20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建筑教育宪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建筑学是一个多学科的领域,主要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艺学、创造艺术。”“我们建筑师,关心正处于迅速发展中的建筑学的前途,相信凡是与人工环境建造、使用、改善、美化及维护相关的一切,均属于建筑师的视野”。课程设置的广博程度是影响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因为一切灵感均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一切设计原型均来源于生活。在课程设置上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建筑范畴,要勇于引进别的艺术、哲学、设计以及相关美学学科,尤其是新型的风格流派,只有学科间相互融合,才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产生新的灵感。另外,学科构建上也要充分引进结构、技术等一些理工学科,培养学生严谨而又宽泛的思维,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的创作能力更上一层楼。

评图是设计课上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课程设计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价。在这一步中,学生会得到客观的评价来中和自己主观的意念,矫正不良的思考和设计习惯,在以后的设计中详加注意,更正克服,从而取得进步。然而传统的评图模式是封闭性的,只有教师给出的分数和评语。这样的评图会使学生认为设计的重点在于分数和评语,体现不了评图过程所能呈现出来的意义。

开放的评图过程有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甚至有校外的专家学者参与,在评图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可以各抒己见,在辩论过程中学习和改正。这样评图相对于旧的模式来说有很多优点:第一,学生的不同课题可以在评图过程中相互交流,通过评图可以了解到别的同学设计的优缺点,吸收众人的长处,修正自己的观念,在以后的设计中扬长避短;第二,在老师评图的过程中,可以反观自己命题的缺陷,及时更正命题的内容和要求;最后,在多方面参与的评图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刻地接受所学的知识,更有助于接受多方面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对自己在上阶段设计上出现的失误和不足印象更为深刻。

总的来讲,评图过程是对学生创作能力的综合激发与合理收拢阶段,它起到的作用不是打压学生的创作能力,而是在一次次的评图过程中,使学生的思考方式更加成熟起来,更能合理地、综合地处理自己的设计思路,开拓思维,投入到下一阶段的设计中去。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固定在了教与学的地位上,受与授的概念被固化了,这使得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体制成为了主流。这种授课模式本身就对学生的思维起到牵制的作用,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观念与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发展。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想方设法诱导学生进入正确的设计思路,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也就是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个体,针对个体做重点沟通,对待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诱导方式,从学习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需求。教师要用心与学生交流,学生的每一个困惑的眼神,就是教师讲解的重点;学生的每一个兴趣,都是教师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探讨问题的机会。教师在这样的交流中逐步建立起教与学、学与问的通道,在这样的实践中汲取教学经验,并理解与了解学生,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激发出来。

学生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师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困难而存在的,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解惑是最基础和直观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最有效的途径。在建筑学初学者学习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掌握一定设计方法后才能举一反三地进行创作,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传授设计方法就需要研究他们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建筑学学生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在理解、处理、表现三个层次上遇到一些困难。这三个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在有一定的建筑设计基础之后,拿到一个设计题目,首先要理解题目,搞清题目的背景;其次是处理题目,怎样去求得最优的处理方式是这个阶段的目的;最后是表现成果,系统的表现是提升学生审美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如果教师只是在口头上教导的话,就会产生词不达意甚至让学生误解的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亲身示范,分析题目并告诉学生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应的建议帮助学生弄明白题目的含义,引导学生阐述出自己的见解;接下来是分享教师的设计经验和以前著名建筑大师对类似工程的见解和已有的杰作,带领学生参观相应的建筑实例,在如何处理题目上为学生的基础设计作出多个示范,学生可从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得到启迪和灵感,或从其中某一个作品的某一点得到启发,使他的创作激情被激发而一发不可收,好的建筑作品是创作者在充满激情与艰辛的努力下产生的。

心理学家保罗·托兰斯认为创造力包含了多个方面:(1)对某一刺激产生许多想法的能力;(2)思维的通畅性;(3)思维的灵活性;(4)思维的独创性和思维的深入性;(5)结合两种以上思想的能力,称为复合思维能力;(6)不急于完成工作,尽量寻找新方法的能力;(7)综合多种复杂因素的能力等。创造力和胡思乱想的区别在于,创造力最后可以成为真实的作品。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时候,要从发散和收拢两方面去整合处理。发散方式主要是在建筑设计的前期阶段,运用讨论方式及海量的资料等方式刺激学生的灵感,使他们“见异思迁”,使他们思维活跃,能够敏感地捕捉所有有用的或自己认为好的信息、符号、形体空间组合形式等;之后的过程是仔细了解他们对自己创作雏型的延续及其预期达到的目的,在学生阐述他的创作思想时,教师应认真听取并迅速正确判断学生想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如果不可行,应及时引导他们沿着可实施的路线行进,以防学生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从而耽搁了时间和进程。以此来养成学生良好的设计思路和习惯,做到没有辅助分析也可以独立、正确完成设计过程。

[1]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闫寒冰,许林.网上课程的设计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2,(8).

[3]郑启颖.探讨评图[J].华南建设学院学报,2002,(4).

G642

A

1672-0040(2010)05-0099-03

2010-03-19

孙秀竹(1963—),女,山东青岛人,中国石油大学储建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李逢超)

猜你喜欢

建筑学课题建筑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