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与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
——《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评介

2010-04-12孔祥智

关键词:科学技术苏联科技

孔祥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与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
——《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评介

孔祥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新中国初期中苏科学技术合作是当代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外关系史上的典型个案。但因政治等多方面原因,学术界曾长期淡化或回避这段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尘封的记忆逐渐被打开,人们开始探讨中苏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问题,发表、出版了一些有关中苏政治关系、外交关系及工业、军事领域合作的研究著述。农业科技合作是中苏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发展影响深远,可惜相关问题尚未引起学界重视,更未有系统的研究著作。山东理工大学宋超博士所著的《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就是这方面研究的尝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该著作由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出版基金资助,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纵观这部专著,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资料翔实可靠,内容结构合理,图文并茂。该书文献资料工作扎实,引用文献主要为第一手的原始档案及地方史志资料。作者注意发掘和利用农业部保存的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全部原始档案资料,对聘请苏联专家、派遣留学生、专家互访、共同科研与引进农业品种、农业机械,以及输出农业技术、农业品种等相关合作内容的记载进行梳理考证和统计,附大量表格和图片,追本溯源,资料准确可靠。该书分六章,第一、二章分别阐述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背景和条件,第三、四、五章论述中苏农业科技合作的途径、方式和成效,最后一章评述合作的缺憾和负面影响。这样的结构安排,以合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基本内容要素为纲,既能使各部分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层次分明,论述环环相扣自成体系;又能突出重点,将研究引向深入,增强成果的史鉴意义。

第二,相关问题考证细致,研究分析深入到位。首先,全面分析中苏经济技术合作的时代背景,阐述中苏科技经济发展需要及政治同盟、地缘战略、文化融通是合作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两国农业科学发展不平衡和技术势差则是双方合作的内在动力。其次,通过梳理和探讨中苏农业科技合作的历史过程、主要形式和内容,作者认为随着两国外交关系发展,双方农业科技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层次逐步提高,合作模式由交换科技资源的互换型转换为共同科研的互补型,在聘请苏联顾问、互派专家和留学生、共同制定和执行科研任务及交流科研信息、引进农业良种、机械等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再次,该书选取若干层面重要问题,如动植物良种培育、家畜疫病防治、农机制造、学科体系建设及建设机械化农场、农机制造厂等,论述合作的主要成效和积极影响,指出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奠基性意义。最后,分析合作的缺憾,包括科技合作人才缺乏、组织管理滞后、照搬苏联科教模式、部分引进技术不适合国情,以及政治对学术干预、文化传统制约等,阐述这些因素对合作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三,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研究结论和观点明确。中苏农业科技合作推动了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发展。通过合作,我国建立了现代农业科研、教育体系和农技、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作者对引进技术的消耗吸收与创新进行了实证分析。比如,引进农业机械技术消化吸收实现国产化,结合国情实际研发改进与再创新发展新产品,形成具有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特点并满足精耕细作需要的新一代农业机械。旧中国机械化农机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农民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是旧式小农具。1949~1966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经过试办进入了大发展阶段。作者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考察合作的历史影响。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是“一五”苏联援建项目。其“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农民早已盼望的耕田不用牛的时代的开始,我国沿着农业现代化道路迈进的胜利开端”。目前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已形成特大型企业集团,拖拉机市场占有率和社会保有量居全国首位,出口92个国家和地区。引入苏联农业品种是一些地区20世纪50、60年代生产的主体品种,也是育成品种的主要遗传物质来源。苏联提供全套农机设备、派来不同层次专家援建的友谊农场,是新中国第一个按照科学程序建立的大型机械化农场。其建立引入土地规划技术和国营农场建设、管理经验,培养人才,示范农业机械化,达到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的要求。经历半个世纪发展,友谊农场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机械化农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形成了现代化大农业的独特经营模式,成为中国现代化农业的示范基地。

第四,评述客观全面,史鉴意义明显。目前中苏科学技术合作研究,主要从苏联援助中国的角度看待那段历史。而该著作不仅阐述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探讨分析对苏联农业发展、中苏全面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作用,以及存在的缺憾和不足。作者研究认为,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技合作,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的科技要素双向转移和流动,这一点与在其他科技领域的合作有所不同。实际上,我国在从苏联获得先进农业技术和农机设备的同时,也向苏联输出本国大量珍贵农业种质资源、传统农业技术和引进苏联技术后的创新成果,两国都是受益者。诚然,从合作的某些方面来比较,甚至从农业科技合作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双方的付出和收益、权利与义务不一定对等,但这些差异最终在国家利益层次上得以平衡。与此相关,政治需要是中苏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动因,尤其是苏联更重视合作的政治意义,中国则更注重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以政治需要促成的科技合作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容易受到政治关系变化的影响,往往难以按通常规则运行,并产生负面作用。

披阅全书,我的总的认识是,作者除使用新资料、提出新观点之外,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作者采用技术流、边界效应和自组织、协同学、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新的思想方法研究历史问题,对科学技术合作的形成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规律性,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机制分析的基础上,从科学技术系统演化的内在规律性方面探讨相关问题。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无疑对科技史研究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苏联科技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