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 学 发 展 同 质 化 困 境 的 思 考

2010-04-12□李洁,荆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行政化学术大学

□李 洁,荆 明

( 1.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1;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在功利主义喧嚣的浮躁社会生态下,工具理性无论在学理还是实践上,都优先于价值理性。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是上帝的安排,是时间流逝社会演进工业文明的历史必然,谁都无能为力。近年象牙塔里丑闻时爆,学术圣殿正在失去令人敬仰的光辉,大学人已不大在乎一种形而上的理念,心中不再有一杆永远耸立的精神巨纛,或许已无法想象灵魂的圣火在前辈心里有着怎样重要的位置。大学令人仰望的人类精神文化灯塔的崇高地位和知识分子特立独行的气质、社会正义代言人的身份,真的要成为历史吗?

一、大学发展面临的困境

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实际上在进行三大转型: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任何社会大转型都会带来巨大的震荡,何况三项大转型同时发生。在此转型过程中,社会大生态环境趋于功利化,工具理性成为主流,对价值理性的尊崇慢慢消解。而高等教育体制基本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改革步伐明显滞后于经济领域,大学的发展面临空前的困难。

1.大学作为法人机构,其独立性并无制度保障。受计划经济体制约束,大学一直是隶属政府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独立法人,人、财、物等基本资源由政府控制,招生规模、专业设置乃至课程计划等,也不能自主确定。且校长由政府行政部门任命,有行政级别,属领导干部,必须服从组织规则,所以大学的独立性受到极大制约。既没有学术组织的充分自主性与相对独立性,大学只能唯主管机关马首是瞻。

2.大学内部治理自组织结构泛行政化,作为学术组织却没有以学术组织的特质建构管理体系,教学和学术自治的中心地位难以确立。教授委员会只是智囊团,教学和研究、教师聘用等制度安排方面,教授阶层较少发言权,尊重学术尊重人才流于口号。大学思想自由学术至上的特质、为知识而知识的独立品格越来越模糊。

3.大学组织结构泛行政化带来行政权力泛化,重大决策过程中教授话语权保障缺少制度安排,学术权利无从保障。学术权也包含许多与学术相关的行政管理权,这一点经常被忽视,甚至学术权被片面狭隘地理解为学者的个人权利。行政权力常常代替学术权,相关行政管理者又不谙学术规律,用行政手法对待学术问题,以行政管理的方式管理学术事务,导致学术评价偏离甚至脱离学术发展方向,资源配置行政化。一个即便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学者,如果没有行政领导的“恩准”,也很难获得应有的学术发展资源,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开始在意行政职务和级别——有了行政职级就有了权力,再获取职称、课题等就不难了。

4.学术权利无制度保障,大学精神衰落,发展目标企业化,办学目的功利化,办学特色同质化。某名校访问哈佛,关注的是哈佛如何图利,被告以办学不能赚钱时,相当失望。大学的发展目标也颇相似,“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现代化、世界一流”,重点大学都是这个调子,普通学校盲目跟风……千校一面,个性特点弱化甚至不复存在。究竟什么样的大学是真正的大学,什么样的大学才叫世界一流的大学?

5.大学精神衰落,学术尊荣光芒不再,大学理念坍塌。在价值判断功利化的社会生态下,失去信仰支撑,精神传统约束离析,大学引领社会思想潮流的精神特质淹没于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多重因素带来的生存压力下,大学人终无力自持于青云不坠,崇高抱负与对精神价值执著的追求逐渐弃守,也想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生命价值,一腔无奈地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功利主义终于风行大学。大学带着几分羞涩也带着几分理所应当地走向功利化,唯财是教,出卖良知,蹂躏学术尊严,学位商业化,治学成为实现非学术目的的手段之一。大学与生俱来的精神光华走向暗淡,非但不复受人敬仰,乃至不时为舆论诟病。

二、几点思考

在现代化社会中,大学已不只是教育中心,而且是新文化、新思想的创造者、倡导者,是维护价值理性、传递文化精神、制衡工具理性、保障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舆论主导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经济成长结伴同行的种种社会悲哀与不幸,除了历史的原因和制度的原因,大学在这一变革浪潮中,也屈从市场的蛊惑利诱,堕于功利主义成为商业机器的奴隶,忘却了大学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守望者角色,沉默失语,令人哀痛。脱贫致富的喧嚣和恭喜发财的聒噪之后,神州大地对健全社会正义的渴望正在汇成强烈的呼唤——归来兮,大学!

1.文明不仅仅是物质文明,更重要的是制度文明,比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大学办学体制亟待改革。王小波为什么离开大学?因为看到大学不是他的精神家园;陈丹青为何辞职?因为痛惜大学精神的沦陷;贺卫方为何停招研究生?因为再也无法忍受蝇营狗苟的学术体制。当前大学存在的问题,不是某个大学的问题,而是高等教育体制和大学制度问题。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是保障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和保障仰望星空者人格独立有机统一、保障大学功能充分自主发挥的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已深入人心,现代大学制度却依然面目不清。今天我们需要特别认识大学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的气象,绝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政策可以催生的,而是一种制度文明的产物。同样值得认识的是现代大学制度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如同现代企业制度一样具有普适性。它曾经在中国长期、有效地运行过,创造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教育奇迹,现在也仍在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华人地区有效地运行。

长期以来,教育的贫困掩盖了教育自身的严重问题。显而易见,没有实质性的制度变革,不破除高等教育的行政化和官本位,仅仅靠增加投入和引进海外人才,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大学的教育品质和学术竞争力。高校暴露的问题,凸显了先进的发展观与落后的教育体制的矛盾。

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从体制、机制着手,开展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借鉴现代公司制度,所有权和管理权适度分离,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真正落实大学的独立法人地位,充分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真正实现大学自治,从根源上彻底革除行政化的积弊,让学校不再带戴脚镣跳舞。只有这样,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名实相副的独立的教育和学术实体,专志于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探索,倾力于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职能,满足社会的精神文化和技术创新需求。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科学厘定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处理好政府意志与学术自由、党政权力与学术权利、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之间的关系,是大学完成其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学术本位化大学管理体系。全球遴选产生的朱清时受聘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之后,第一感言就是“中国高校最大的受制因素是行政化趋势,或者是上级的行政干预,学校管理体制的行政化趋势,以至于学校这样一个学术机构不能按照教育的规律来办,而是以行政化的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办。”“办大学首先要去官化、去行政化”。

大学事务多与学术息息相关,应由专门的学术机构管理。创新法人治理结构,按学术管理规律建构大学管理体系,从制度上确立学术委员会的地位;资源配置、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术和教学评价等重大学术事项由学术委员会决策,行政系统实施,党委对决策和实施全过程监督。成立教授会是有效举措之一。目前大学都有类似于教授会的学术委员会,然而在重大问题上却没有决策权,甚至也没有发言权,只是所谓智囊,其任务是让行政机构的决策程序“合法化”,而不是独立组织学术活动、独立做出学术决策。面对媒体曝光的学术失范事件,不少学术委员噤若寒蝉,王顾左右而言他,处境尴尬。蔡元培时期北大的教授评议会,由教授和各科学长组成,不只是智囊团,而是学校的权力机构,重大事项,都要经过评议会讨论表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费使用、教授配置等也是由教授评议会确定。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大师是关键。在某种意义上,一所大学的精神是由其教授来代表的。教授的话语权无制度保障,真正的学术权利就没有保障。

无论教授治校还是大学自治,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术自由。这是由大学的性质所决定的。人类认识若非已经臻于终极,思想就应无限制,学术就应无禁区,而权力干预的实质就是限制学术自由。然而,没有学术自由,何来学术创新?陈寅恪先生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价值就在这里。今天人们都赞扬梅贻琦先生的治校方略,但他最重要的贡献其实是对学术自由的看法,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余对政治无深研究,于共产主义亦无大认识。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正是出于这种维护学术自由的思想,以及蔡、梅、蒋诸先生所力挺的制度保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才有了当年的辉煌成就。今天的校长,即令有这样的认识与魄力,有这样的权力吗?

3.特色是一所大学优势和生命力之所在。大学的特色,即比诸其他院校表现出的独特品质,是发展过程中积淀析出而成的具有优秀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个性标志性特征。大学特色体现在大学理念、大学风格、培养目标、学科体系、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只有充分发掘出自己的优势,才能找到特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自身的优势在哪里,特色就在哪里。发展特色要充分发掘利用自身特有的办学资源,容忍不足,扬长避短,不求面面俱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同的大学由于其目标定位、学科结构和历史传承不同,会呈现不同的学术特色和不同的个性精神特质。一所大学只有认清自己的优势,找准定位,保持个性,才能办出特色,保持优势,持续发展。换言之,大学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从一定意义上说,特色就是个性,就是气质和质量的特殊性。如今在一些大学校园还能感受到那令人肃然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氛围吗?那些著名大学曾经的传统当今何在?

4.重建大学精神。二十年来的大学,硬件设施不断改善,规模不断扩大,人文教育基地建了不少,师资引进、教学改革…… 缺什么就补什么,结果却依然不能令国人满意!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代,在商业机器的压迫和市场机制的诱惑下,大学精神迷失了。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阳光之于植物,是大学生命活力的源泉。失去了大学精神,大学就只是教学楼、图书馆,只是冰冷的建筑群落。

究竟什么是大学精神,论述纷繁,各有所重。但毫无疑义,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在向往文明正义的高尚心灵倾向中产生的特定理念主导下,经过数代大学人不懈探索、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精神、学术传统、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和基本价值判断,反映了对大学的理念和追求的认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是凝聚大学师生的精神纽带,是大学文化的精髓特质,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文化,大学的行为表现和演绎着大学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比物质文化更为重要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

重建大学精神,高等教育体制必须改革,大学的独立法人地位必须真正落实,大学制度必须去行政化,学术评价必须去政绩化,学术尊严必须有制度安排。路漫漫其修远兮,荆棘满途,亟待有识有位之士前仆后继上下求索。

三、结语

大学是具有独立人格、独立价值判断、以追求真理为生命终极意义的人类精英仰望星空的圣地,是思想自由的乐园,是人类文明的引擎,追求和传播真理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大学积聚社会良知、彰显批判意识,大学是社会的构成部分,但大学是社会的头颅,先于社会独立思索并以其思想成果引领社会的发展,这也是大学独立存在的基础和价值。文化的清醒与精神的崇高,在反右、文革的政治风暴肆虐之后,在功利主义翻云覆雨的时代,又如何将息?真的只有轰然倒下,匍匐在地以绝望悲凉的眼神凝视着中国这个悠久得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化古国?任重而道远兮,大学。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教改革和发展[J].新华文摘,2000,6.

[2]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2).

[3]赵沁平.中国大学千篇一律需要个性化[EB/OL].中国新闻网,2009-12-23.

[4]姚国华.华中师大讲座.[EB/OL]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2006-4-14.

[5]此心归处是吾乡.中国大学的十大缺失[EB/OL].人民网-教育论坛,2006-12-04.

[6]徐敏.大学还是“两权分离”好[EB/OL].cctv.com,2009-07-13.

猜你喜欢

行政化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探析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去行政化”破冰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