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史互证
——家谱研究的新格局

2010-04-11周焕卿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关键词:板桥家谱研究

周焕卿(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 213002)

【家谱研究】

文史互证
——家谱研究的新格局

周焕卿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 213002)

《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是著名文史学家卞孝萱先生在家谱研究方面的最新学术专著。为了开发、利用家谱这一古籍资源中的珍贵资料,该书以家谱整理研究为基础,从十一种名门、名人家谱中考索钩稽清代至现代十几位名人事迹。该书以家谱作引子,但又不囿于家谱,而是结合各种相关文献,运用各种历史文化知识,钩沉考索,旁通曲鬯,开创了文史互证的新格局,为我们认识清代乃至现代的精英阶层的学术活动及社会生活提供了第一手鲜活的材料。这既有补于知人论世,还有助于还原历史的原生状态。外篇则综合运用各种辨识伪书的方法进行考辨,结论持之有据,为全书的论证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

卞孝萱;家谱;文史互证

《家谱中的名人身影》(下称《家谱》),是著名学者卞孝萱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专著。先生晚岁以耄耋高龄开拓家谱研究的新领域。《家谱》一书,即是先生近年来从事家谱研究的最新成果。目前虽有一些研究家谱的文章,尚无专著,故此书堪称家谱专题研究的开山之作。

先生早年治学,始于近现代的碑传研究。在搜集碑传的同时,也注意到家谱的文献价值,并利用家谱研究扬州八怪。起始阶段只是以家谱补充史料的不足。后来,先生得以看到一些完整的大谱,遂以家谱为中心,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并陆续在《中国文化》等刊物上发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2008年末辽海出版社将其部分成果结集,作为《辽海学术文库》之一正式出版。而此后完成的对《海虞翁氏族谱》、《锦树堂钱氏宗谱》的研究尚未吸收进这部著作。《家谱》以家谱整理研究为基础,从十一种名门、名人家谱中考索钩稽清代至现代十几位名人事迹。全书分内、外编两大部分,共二十余万字。内编的十一篇文章,分为“扬州八怪”、“乾嘉文豪”、“晚清大族”、“现代学者”四部分。其中,“晚清大族”分别揭示了仪征厉氏成为望族的发迹史,江都卞氏与黄氏联姻的相关问题,钱塘丁氏家族的兴衰史及八千卷楼的兴废;其他部分则揭示了郑燮、边寿民、赵翼、姚鼐、罗振玉、柳诒徵、陈寅恪、赵元任八位名人鲜为人知之事,或考证其生平履历及家世,或考索其成名背后的家族因素,或抉发其学术思想与家风的关联。外编的六篇文章,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分别揭示冒认祖宗、弄虚作假、窜改文献,说明第二手资料不可靠[1]。对于有志于家谱研究的人来说,这部著作诚然是不可不读的佳作,即使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从治学方法上来说,它也是令人获益匪浅的好书。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这部著作本身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作者的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使得本书在方法学上具有示范作用。

先生自小深受扬州学派学风的濡染,注重治学由专精汇为通学。其后,又师从范文澜先生,范老强调“专、通、坚、虚”,树立了文史兼通的典范,先生亦深得其精髓。他综合二者的治学方法来研究家谱。先生的治学方向,50岁以前偏重唐诗,50岁以后偏重于传奇,晚年又开拓家谱研究这一新领域。先生独以文史互证之法,钩稽爬剔,自出心裁,不倚傍蹈袭,发他人之所未发。因而,《家谱》一书,资料丰富翔实,论据坚实有力,结论精辟,创见迭出。

家谱研究有两个重要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梁启超曾经说过:“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2]经梁氏倡导,柳诒徵、谭其骧、潘光旦等学者利用家谱资料从谱学史及人口学、遗传学、优生学等新学科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二个时期是上世纪 80年代至今。80年代家谱学重新兴起,出现了许多家谱研究的论文。学者或对家谱源流、沿革及编撰体例、记事内容等问题进行探讨,或对一些重要姓氏宗族的家谱进行考察。

先生所作的研究可谓别具一格。他以家谱作引子,但又不囿于家谱,结合各种有关文献,运用各种历史文化知识,钩沉考索,旁通曲鬯,开创文史互证的新格局。

例如,郑燮是扬州八怪之一,但由于文献不足,人们对其家世缺乏认识,存在不少疏漏及讹谬之处。先生亲至板桥故乡兴化,翻检《昭阳郑氏谱》写本,发现了前人从未涉及的问题,特撰《从〈从昭阳郑氏谱〉看郑燮》一文。卞文首先将郑谱与《太祖高皇帝实录》和《明史》卷二《太祖纪二》、卷七十七《食货志一》对勘,得出相合之处:郑重一、重二兄弟为细民,在明太祖洪武时从苏州迁徙;不合之处:史书云迁“临濠”,即凤阳。《谱》云迁“兴化”。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五郡“四千余户”的移民,约二万余人,在明初的社会条件下,仅凤阳一地难以接纳。由此推理,可能要分散到凤阳周边地区,兴化属扬州府,与凤阳距离不远。又据《谱》所云郑重二后从兴化迁九江,推断郑氏兄弟亦有可能由临濠迁兴化。第二,据《谱》勾勒郑氏“长门”一世至十六世世系,得出郑板桥祖先由农民向士人转变,但在板桥之前,没有中进士、做县令的结论。第三,据《谱》并结合板桥书信《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考出板桥不相信风水迷信,他当县令后散俸钱于族人,并非因不安于夺人风水而做的补偿,乃行善之举。第四,据《谱》并结合板桥诗《乳母诗 》、《七歌 》、《怀舍弟墨 》,板桥书信《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板桥临《兰亭序》拓片郑銮跋等,考订板桥祖母、父母、叔父、堂弟、妻妾、子嗣子、女之姓氏、生卒年及婚姻状况,其中有补文献之不足者。又据《谱》所云板桥“女三:一适赵,二适袁,三适李”,指出《板桥家书》六十二通中四十六通为伪造,其伪造痕迹之一,即不明板桥家世,云“陆婿”云云。第五,据《谱》载郑銮、郑鋐卒年及家世补正地方志之不足。又据《谱》所载郑氏从苏州播迁至兴化前之家史无谱牒记载,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对流行著作中的主要失误一一予以有力的驳斥。其一,用《后汉书》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卷二十二《郡国志四·青州·东莱郡》刘昭注引晋伏琛《三齐记》说明“书带”一典的出处,并以杭州郑江室名“书带草堂”,浙江嵊县郑昶有“书带草堂”印,指出郑姓者即使不是郑玄后裔,也往往用“书带”之典这一文化现象;又引用南通博物馆藏板桥题黄慎画丁有煜墨迹中“嗟予不是康成裔”之句,一正一反,以证板桥虽有“书带草”印,但非郑玄之后。其二,以扬州博物馆藏板桥墨迹题“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说明板桥崇敬郑思肖,又以故宫博物院馆藏板桥墨迹上的题识后自署“扬州秀才板桥”,证板桥本人以此表明并非郑思肖子孙,其印章“所南翁后”乃“切姓”而已,意在表明其艺术传承。其三,指出《板桥诗抄·家兖州太守 (讳方绅)赠茶》系板桥赋诗致谢之作,郑方绅乃清福建省建宁府建安人,与板桥无血缘关系。并指出所谓“家”,乃指同姓郑。其四,引《太平寰宇记》所载荥阳郡有“郑、毛、潘、杨”四大姓,说明后人据唐白行简《李娃传》云“有常州刺史荥阳公者”即认定主角郑姓,名元和,乃牵强附会之举。又指出板桥《道情曲》有句云“我先世元和公公”,系文艺作品的虚构。由此得出板桥非《李娃传》男主角之后裔的结论。其五,指出板桥有“都官”“谷口”之印,亦系“切姓”而已,与郑谷、郑簠无血缘关系。卞文对郑板桥的家世作了系统的梳理,补正了文献记载中的缺漏或错误,深化了对板桥诗文的理解,也有助于鉴别一些书画的真伪。

又如,清末画家凌晨、黄宾虹均将边寿民列入“扬州八怪”,但关于边寿民的生平、家世及其列入“八怪”之缘由,坊间流传的各种边寿民的传记材料均语焉不详,亟须辨析之处颇多。先生曾托友人寻访边氏家谱,从中摘录重要材料,珍藏近 60年,现辑录成文 (《从〈迁淮边氏谱〉看边寿民》),为研究边寿民及“八怪”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卞文第一部分即据边氏家谱编制“迁淮边氏世系简表”及“迁淮边氏一世至五世主要成员情况简表”,进而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得出几点崭新的认识:边寿民祖父以纺织“口袋布”为生,为一切传记缺载;引《泼墨图》王箴舆题识、程晋芳诗考出边寿民有一妻一妾一子,其妻先卒。从边寿民起,迁淮边氏才有功名,其子及孙为庠生,惜“无嗣续”,无从知晓边寿民墓的确切位置;又引阮葵生、韩梦周诗,民国《续纂山阳县志》、史震林《华阳散稿》、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考出边寿民外甥薛慎、薛怀字号、籍贯、才艺,及其成名与舅氏之关系。第二部分则利用边氏家谱所载《维本公传》,结合二表,进一步分析迁淮边氏以纺织为业,为“四民”之末,维本、寿民兄弟一同练字,意欲由“工商”转“士”,改变其社会地位。寿民善诗词书画,并有功名,维本虽无功名但精医术。边氏家族从此实现了转型。第三部分则依据边寿民《泼墨图》、《苇间书屋图》之名人题咏及乾隆《淮安府志》、同治《山阳县志》、侯嘉繙《苇间老人传》、方楘《集虚斋学古文》等相关文献,与边氏谱中边寿民传,相互阐发,考出边寿民生平事迹,举凡字号、功名、书画诗词之技艺、出身、职业及品行等一一加以细致的考订,这使得人们对边寿民的事迹获得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第四部分则将文献考证与文艺批评两者相结合,论证边寿民列入“八怪”的原因。文章论证充分,结论持之有据,可为定谳。

文史互证这一传统方法的运用,要求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历史和诗文都十分熟悉的基础之上,才能将文与史有机地融合起来解决问题。卞文对《家谱》一书所征引的文献资料,丰富详实,遍及正史、野史、方志、碑刻、笔记、诗文等文献,足见先生搜罗资料用力之勤。卞先生在拥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逻辑分析、判断和概括,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由此亦可见先生在文史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力。

先生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在唐传奇研究中,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家谱研究中,因所涉专题关乎家族与社会的状况,先生运用这一方法又显示出独特之处。先生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清代乃至现代的名人、名门。他们都属社会的精英阶层,但出身不一,奋斗历程各异。先生立足于家谱,同时又紧密联系文学与家风、士风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风俗相阐发,从而钩稽出十几位名人的奋斗历程及名门的兴衰变化。这既有补于知人论世,还有助于还原历史的原生状态。正如梁启超所云:“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算完结,重要的是看见全个社会的活动变化。”[3]《家谱》一书为我们认识清代乃至现代精英阶层的学术活动及社会生活提供了第一手鲜活的材料。例如,从《西盖赵氏宗谱》考出赵翼十五岁丧父,家赤贫,母纺木棉,弟汝明打工累死。赵翼接替父业为塾师,21岁入学,与 27岁老姑娘结婚。赵翼早年贫贱,中、晚年生活改善,但富贵不忘本,希望后代保持“儒门气味”。从《桐城麻溪姚氏宗谱》考出桐城姚氏系仕宦人家,代有文儒,讲性命之学,表彰节孝。在清代汉、宋之学对立中,姚鼐坚持宋学,是桐城的宋学传承氛围,及姚氏的宋学家风使然。据《仪征厉氏支谱》考出南宋至清初,厉氏寂寂无闻。康熙时厉士贞中进士。至同治时,厉恩官中进士,以福建学政署福建巡抚,护闽浙总督;厉云官中举,参与镇压太平军,以湖北布政使办理总督、巡抚事。这是清代家族中一个注重教育、长期努力,终于由寒门上升为望族的典型。从《江都边氏谱》揭示江苏仪征卞家与湖北蕲春黄家联姻之事:卞宝弟子绥昌娶黄云鹄女德昭(黄侃九姊)。九姊以绪昌子喜孙为嗣子。绪昌曾任安徽巡警道,九姊随绪昌眷属住安徽巡警道中。揭示此事方可明了《黄侃日记》中关涉九姊的叙述。又从《丁氏宗谱》考出钱塘丁氏是商行,“营业燕、齐”,沿江溯黄,辛勤贸易。在积聚财富的同时,重视文化,致力于著书、刻书、藏书。丁氏因经商致富而八千卷楼兴,后因经商失败而八千卷楼废。又据《上虞罗氏枝分谱》考出罗氏祖上曾开当铺,三代无功名。振玉认为“惟学问则操之己”,虽无家学渊源,但依靠自我奋斗,终成大学者;据《京江柳氏宗谱》则考出诒徵幼孤,仰慕先人柳棽的理学,柳兴恩、荣宗的经学,形成他“学行兼崇,不分汉、宋”的学风。又从外家受诗学。又据《陈氏合修宗谱》、《义门陈氏宗谱》系统考察陈寅恪家世及其成名原因。陈氏祖先可上溯至南宋,第三世陈自强位至宰辅,因名声不好,后人不提。自宋至清无名人。陈氏家族长期务农,寅恪曾祖为“医”,至祖父宝箴中举,始由“农”而“士”,故至寅恪一代,仍能维持“清纯之门风”,成为“文化之贵族”。并利用图表分析陈氏娶妻嫁女情况,以见名门联姻对保持自身优良家风,及提升、维持家族社会地位的作用。诸如此类,而钩稽史实,新见迭出之处,比比皆是,名人、名门的发展变化由此得以真实地再现于读者眼前。这对于后人了解历史事实及理解历史人物的出处行藏都具有相当的启发作用。

《家谱》一书之所以富于真知灼见和创见新说,是因为全书论证是建立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的。由于家谱是民间私修,质量良莠不齐,内容驳杂。因此对家谱作出鉴别、去伪存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书的外篇有五篇专门辨伪的文章,由此可见先生在使用家谱史料时的审慎态度。例如,嘉庆二十一年纂修的《泾川柳氏宗谱》卷首载“宗元公《谱牒论》”。卞文将《贞观政要 》、《旧唐书 》、《资治通鉴 》、《谱牒论》所载太宗对高士廉的训话加以对勘,发现《谱牒论》与《通鉴》相似,且《谱牒论》不避“李世民”讳,这是从因袭及称谓上辨伪。同书卷首载柳玭序。该序署:“赐进士出身第授吏部清吏司西舍人兼御史大夫四十三世孙玭字绍威号类贞题。”卞文首先据《旧唐书》本传指出“柳玭以明经科、书判拔萃科入仕”,署名与此不合。接着引周绍良编《唐代墓志汇编》所见唐人署名,说明唐代投考而未被录取者称“进士”、“明经 ”,已录取者称“前进士 ”、“前明经”。至宋、明、清方有“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称谓。由此考出此序为不懂唐代科举制度的后人所伪撰。这是从制度上辨伪。又指出是序文格卑下,绝非出于柳玭之手。这是从被依托者的文学专长与是序的矛盾来辨伪。《钟氏族谱》载“睿宗”《(钟绍京)诰命第一通》,卞文指出假若颁布诏令的皇帝是“睿宗”,诏令中“朕”是睿宗自称,又自称“相王”,这是于理不合的,从而考出这篇诏令有窜改之处。这是从行文逻辑上辨伪。泰和三塘《钟氏族谱》有钟嵘序言,卞文首先指出序言作于钟嵘卒后十年。这是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来辨伪。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考出该序误将伯宗、州犁父子认作一人,又将钟离眛之眛讹作昧;序文又据《梁书·文学传上》、《南史·文学传》记载考出钟嵘门第观念很重,而序言列举钟氏祖先,将素封与儒、宦、士大夫相提并论,不合钟嵘的思想实际。这是从该序与作者思想矛盾来辨伪。又据两《唐书》考出序言所引典故关乎四位唐朝人。这是从称引上辨伪。由上述四点考出序言是伪作。卞文进而指出六朝的伪材料乃宋以后的真材料,它反映出无身份地位的地主取代了士族地主的地位,门第观念发生了变化,不以祖先“为素封”为辱。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先生综合运用各种辨识伪书的方法进行考辨,论证充分有力,结论令人信服。

《家谱》一书,是卞先生运用文史互证方法研究名人、名门家谱所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先生以其博大精深的学术素养和持之以恒、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为家谱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所取得的成果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而今,先生已归道山。悲痛之余,深信先生的治学方法与治学精神将以其著述为载体传诸后世。我们期待文史互证这一传统的研究方法在家谱研究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卞孝萱.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 [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前言.

[2]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353.

[3]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 [M].朱维铮,校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479-480.

K820.9

A

1007-8444(2010)06-0755-04

2010-09-20

常州工学院校级课题“家谱与家族文化研究”(YN0938)。

周焕卿 (1974-),女,广东佛山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仇海燕

猜你喜欢

板桥家谱研究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板桥情(外一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松竹”图里话板桥
板桥河
板桥村扶贫精准在哪里?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