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科学论研究的一部力作
——评李醒民的《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

2010-04-11王荣江

关键词:科学文化研究

王荣江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国内科学论研究的一部力作
——评李醒民的《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

王荣江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李醒民先生的科学论研究专著《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在阐述科学一词的源流、各种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研究对象——自然、重要副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完整而准确地理解科学”;并就“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和“作为社会建设的科学”三个方面展开深入而全面的论述。该书集资料性、研究性、学术性于一体,是国内科学论研究方面百科全书式的权威著作和典范。该书的特色是“对作为整体的科学做跨学科的研究和多维度的透视”,并在科学观上持一种批判理性主义真理观。该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科学论方面的成熟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作者规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特点。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国内科学论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醒民;《科学论》;研究特色

20世纪 80年代以降,国内的科技哲学研究和进展,除了在传统自然辩证法研究视阈内延续外,主要是在译介和研究西方传统科学哲学(之后是技术哲学)方面有所推进。当然,随着 20世纪末和 21世纪初在国内对西方科学大战、后现代科学哲学以及对科学的社会和文化研究的关注,学者开始更多地涉及对科学的社会和文化研究即科学论方面的研究。但总体上看,这方面的研究,译介和评论的成果多,建设性和突破性的成果少。不过,近年来,这一情况有所改变,特别是李醒民先生《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1]和《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2](以下简称《科学论》)两部专著的出版,大大地或者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局面,将该领域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关于《科学的文化意蕴》一书,笔者在《国内科学文化研究 20年述评》[3]中有所涉及,本文只对《科学论》加以述评。

该书是作者从 1999年底转向科学论领域研究,积攒 10年的研究成果。按作者在《科学的文化意蕴》一书“自序”中的介绍,直到 2006年 10月,他才基本研读完所搜集的材料,“共计阅读外文文献 200余本 (篇),摘译笔记 20本,大约 140万字;浏览中文书刊 260多本 (篇)”,还“把这些资料编成将近7 000条索引”并“分门别类”,在“思想脉络大致理清、写作框架大体搭建之后”才开始动笔[1]III。

《科学论》一书的内容除了“自序”和“跋”、“主要参考文献”和“后记”外,主要包括导言“科学是什么?”、第一编“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第二编“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和第三编“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在第一编中,第 1章论述了“科学知识的分类和统一”;第 2章论述了“科学理论的要素和结构”,涉及科学公理、基本概念、基本假设、科学定律、科学事实、实验检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等;第 3章论述了“科学理论的禀性”,涉及科学理论的经验性、合理性和臻美性;第 4章论述了“科学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包括科学的主观性、客观性、二者的张力以及科学实在和科学真理等。在第二编中,第 1章论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动机”;第 2章论述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涉及科学研究活动的类别及其历史变迁、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定义及异同、为基础科学的存在辩护和捍卫纯粹科学的理想;第 3章论述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第 4章论述了“科学创造和理论评价”。在第三编中,第 1章论述了“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涉及科学家及其角色特点、品德和秉性、心智、品味、风格、科学共同体以及科学自主、学术自由与计划科学;第 2章论述了“科学精神气质或规范结构”,涉及科学规范和默顿的科学精神气质、对默顿规范的探讨和评价、科学中的精英主义以及科学与民主、自由和国际主义;第 3章论述了“科学进步和科学革命”,涉及近代科学的起源、科学进步及其动力、科学进步的模式或图像、科学革命的实质和语言根源;第 4章论述了“划界问题和科学的伴生物”,包括划界问题和科学划界、形形色色的科学伴生物和伪科学或假科学等。

从书的内容不难看出,作者力图从科学作为知识体系、作为研究活动和作为社会建制三个维度,勾勒科学的完整形象,按作者自己的话说:“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做跨学科的研究和多维度的透视。”[2]自序综观全书的内容,作者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该著作的一大特点。

这里的“多维度”是一目了然的,而“跨学科”主要是指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学、文化学等学科角度加以综合研究并试图给出科学的整体形象。我们知道,宽泛地讲,对科学的哲学的、历史的、社会学的以及文化学的研究,都可以概括在“Science Studies”这一主题下。有学者为了突出“在元层次上研究科学”把它翻译为“科学元勘”[4]。从历史时间顺序看,这种元层次的研究包括,首先是逻辑经验主义肇始的科学哲学、以各种编史理论武装起来的科学史,其后是走向成熟的科学社会学,然后是社会建构论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和文化建构论的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及以“后现代理论为核心的科学批判”。李先生的“科学论”也是他针对“science studies”概念“核定的译名 ”[2]自序。他认为,“在西方文献中,science studies的本来意思是‘科学的文化研究和社会研究’”,但是“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那里,更赋予其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乃至将其推向文化相对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极端”;而在该书中,李先生赋予该概念以新的含义——“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做跨学科的研究和多维度的透视”[2]自序。从作者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显然关注到了西方学者对科学的社会建构论和文化建构论的研究,但他对这样的研究持一种批评态度,并不赞同他们对科学理性形象的解构。他不赞同社会建构论和文化建构论者将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因为,这样做可能有利于对科学的多维认识和理解,但它也带来了对科学的歪曲和误解,不利于公众认识和理解科学,甚至对公众形成误导。在当代中国,紧迫的任务是为科学树立一个正面的、理性的,当然也应是多维的、全面的整体形象。作者正是从“作为知识体系”、“作为研究活动”、“作为社会建制”三个维度并进行“跨学科”阐述,力图给科学画出一个完整的真理的形象。

该著作的第二大特点是研究资料丰富、翔实,分析和论证具体、充分,观点明确,集资料性、研究性、学术性于一体,是难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学术专著。

全书四部分的内容长达1 303页,洋洋洒洒近 120万字;主要参考著作有 497种之多,其中外文文献 (主要是英文文献)达 175种。书中几乎每页都有多个脚注。笔者对导言共 118页的脚注作了计算,所引参考文献 236处,注释68处,平均每页有两处引参考文献,平均不到 2页就有一个注释。全书大概也基本如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研究文献的充分占有和深刻理解。

全书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证是极为具体和充分的。如对科学定义的论述,作者先列举从知识体系或学科的视角给科学下定义的、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示例进行分析,又列举从研究活动或探索过程的视角给科学下定义的不同示例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列举从社会建制或科学共同体的视角给科学下定义的不同示例进行分析,接着再转到从三个视角同时观照科学的定义的不同示例进行分析,甚至还列举了那些试图“借助科学的目的、特征、本质、功能等对科学下定义”[2]22的有代表性的、包括一些从十分独特的视角给科学下定义的示例 (如海德格尔、弗兰西斯·培根、波谱尔、五四时期的中国学人陈独秀、任鸿隽等),最后给出作者自己对科学定义的观点。书中这样的分析和论证比比皆是,如对科学理论要素的分析、科学方法的分析、科学共同体的分析等都是如此:充分地占有研究资料,详细地分析和归纳研究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表达和论证自己的观点。说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论并不过分,因为,这一领域几乎所有的观点和资料,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

从作者对问题的考察方式和论述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学术研究的特色。

如导言论述“科学是什么”。关于“科学是什么”的问题,前人从不同的视角给出很多的描述和定义。作者首先详细地梳理了“科学”一词的历史源流 (导言第 1节),然后在列举了前人给“科学”下的不同定义、在对这些定义给予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科学”定义(导言第 2节),并试图在后面内容中加以展开论述。此外,作者还就“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自然”(导言第 3节)和“科学的重要副产品——技术”(导言第 4节)进行论述,并在导言的最后一节即第 5节阐明“完整而准确地理解科学”。从表面上看,对“科学是什么”的问题,只要给出 1-2节的内容,就可给出“科学”的正面定义,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了;但这样做并不能解决现实中人们对“科学”的误解甚至曲解,因而也就不能真正解决“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事实上,人们对“科学”的误解和曲解都是与不理解“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科学与“科学的重要副产品——技术”的关系而引起的,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梳理和阐发,表述科学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来达到对“科学是什么”的“完整而准确的理解的”。并且,作者还在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意义上,引导读者认识和了解科学。在导言的最后部分,作者引布朗的话说:“我们必须努力告诉人们,其中包括科学家自己在内,但告诉他们的不是更多的科学,而是更多的何谓科学,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再从狭隘的物质进步的背景看待科学,而是从我们整个文化的更广泛的与境来看待科学。”[2]118可以说,首先对基本概念的历史源流的详细梳理,然后对已有相关文献全面而细致的阐述和论证,再归纳总结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并逐一展开加以论述,是李醒民先生学术研究的一贯做法。这是一种规范的、严谨的学术研究传统。它看似简单、甚至古板,其实显示了研究者强大的研究实力和水平。因为它是在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全面占有、深入研读并做详细归纳总结基础上的进一步推进。于是,他的成果给读者的感受是:历史地展现问题的来龙去脉,充分而详实的文献分析和处理,全面而深刻的观点展示和论述,从而让读者对问题有一个详细、深入和全面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一切都一目了然。可以说,《科学论》就是一本国内学习、认识和从事科学论研究权威性的百科全书,不论是一般读者还是专业研究者,都可以从中找到想要的有关科学论研究的东西。

总体地讲,李先生在科学论方面的观点可以归结为“哲学的、兼容并蓄的批判理性主义”。

首先,他的研究是哲学研究。他的文献引述、观点的论证和展开等,都能说明这一点。笔者在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当前国内学术研究中的一种现象:虽然现在的学术研究有的已突破学科界限,在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视阈内展开综合研究,但也有不少人,不顾学科界限,无视学理规范,随心所欲、想当然地论述问题,成了脱离学科轨道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孙悟空。这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

其次,他的研究是批判理性主义,并且是兼容并蓄的。书中随处可见的、大量地引述和分析诸如波谱尔、爱因斯坦、瓦托夫斯基、皮尔逊、迪昂、彭加勒、内格尔、劳丹、梅尔茨、莫兰、萨顿、默顿、任鸿隽等人的观点。他继承了波谱尔批判理性主义的衣钵,但并不赞同波谱尔的强证伪主义,而是强调证实和证伪的综合作用以及二者之间要保持必要的张力 (参见该书第 12章第 1节“划界问题或科学划界”一节的内容)。在许多问题上,他都引述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然后综合各家的观点,给出自己合乎理性的综合观点。如在科学可否划界问题上,他在分析各种正反观点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观点:“虽然我们不能完整地定义科学,也不能完备地列举科学性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毕竟存在一些相对稳定的综合性标准,在一般情况下还是可以把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区别开来的……”[2]1252作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既坚持理性主义的可划界观,又不唯理性主义,是一种批判理性主义。显然,他与波谱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不同,并不一味地反对非理性主义和后现代科学观。他理性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批判地吸收别人的观点,用事实和证据说话,不人云亦云,不标新立异。从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看,李先生属于传统的科学哲学的理性建构论者,他给读者呈现的是正统的、理性的、正面的科学形象,并且是能与各种伪科学和假科学能划清界限的真理形象。这对于公众理解和认识科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对科学的研究,过去有逻辑经验主义从科学研究成果——科学理论——的角度对科学知识合理性进行论证的传统科学哲学;有从科学活动的外部社会条件对科学进行研究的科学社会学;还有现在从更为广泛和多维度的视角对科学的社会和文化研究。虽然后面的研究是对前面研究的拓展和推进,但其主导思想还是在反对和否定前面的研究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展开的,甚至摆脱了前面研究中的一些基础的、本质主义的原则。李先生的研究并不盲目遵从科学的社会和文化建构者的激进做法,而是坚持科学研究的理性主义传统,从多个维度综合给出科学的整体的理性形象。例如,在对“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研究中,作者坚持科学理论的真理形象,给出科学理论的理性合理性;在对“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的研究中,作者强调“追究真理和诉诸证明构成科学活动过程的本质性的特征”[2]535,不赞同社会建构论者所认为的科学活动的动机是“扎根于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或利益”[2]571的观点,虽然作者并不否定这方面的兴趣和利益;在对“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有关“科学进步及其动力”的研究中,作者坚持科学进步的“内在逻辑”,认为科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抵制‘外在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力量的结果,是纠正个体科学家的偏见、意愿和恐惧的结果”[2]1177;等等。

本书也有缺憾,就是对后现代科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及其当代发展涉及不多。不论是从原来的科学论的概念看,对科学的社会和文化研究应是科学论的题中应有之义;还是从作者对科学论所作的新的诠释——“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做跨学科的研究和多维度的透视”看,这方面的内容都应是不可或缺的。即使他的《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一书弥补了对科学的文化学维度的研究,但也没有更多地涉及后现代科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当代发展。也许,这与作者对相关的理论和观点持一种反对态度有关,这与他的“批判理性主义”的学风也是一脉相承的。不过,作者在该书的自序中对该问题也有交代。他说,除了科学“内维”(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的三个维度,他本想在书中增加科学的“外维”即科学的社会维度,包括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伦理、科学与宗教、科学改革和后现代科学等内容的,但由于篇幅和时间的关系,只好暂且作罢,留待以后处理。

科学的形象可以作很多维度的刻画和讨论,学术上不能设禁区。但作为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学人,应该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心并努力塑造好科学的形象。笔者喜欢并赞赏李先生给我们树立的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形象和表里如一的负责任的学人形象。文如其人,人有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有为学问而学问的信念、追求和成果,此乃中国之幸、民族之幸和知识分子之幸也!那些身在高位、拿着纳税人高俸的所谓的专家学者,如果只顾追逐个人名利而不顾现在的社会情势、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安全,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在有意和无意之间,成了利益集团的旗手和帮凶,必将被钉在人类文明的耻辱柱上而遭后人的唾弃!

以上的认识,只是初读该书的一些直观体会。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可能会随着人们对它的深入阅读以及在科学论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中不断凸现。无论如何,它都是当前国内科学论研究的一部力作,标志着国内科学论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 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醒民.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王荣江.国内科学文化研究 20年述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1).

[4] 刘华杰.关于“科学元勘”的称谓[J].科技术语研究,2000(4).

N031

A

1007-8444(2010)06-0747-04

2010-08-26

2009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学文化学研究”(09ZX010)。

王荣江 (1963-),男,江苏宿迁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科学哲学和科学思想史研究。

责任编辑:仇海燕

猜你喜欢

科学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