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运作机制探索
--------以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2010-04-11盛华
盛 华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中心, 浙江 湖州 313000)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基于服务外包业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运行模式探索,是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运作的创新。
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状分析
自2005年以来,不少高职院校开始进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尝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随着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一步步发展,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已有初步成就。目前,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
1.企业主导模式 这是一种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模式。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或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以行业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学生实训。主要类型有订单培养型、企业赞助型、企业来料加工型等。[2]
2.学校主导模式 这是一种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利用学校设备和技术优势为主,同时也运用市场运行机制,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主要类型有筑巢引凤型、技术推广型、大学生创业孵化型、公司化经营型等。
3.校企共建共享模式 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组合形式。校企双方根据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主要类型有共同经营型、优势互补型、任务驱动型、校企合建教学工厂型等。
4.政府资助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这是一种高职院校所在地政府,根据地方所需职业技能人才而资助建立的地方性公共校内实训基地。
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已建有多种模式,但有关研究和实践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初步建设。对于生产性实训基地如何良性地、可持续地发展,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运行模式。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围绕工科类专业进行产品制造类训练,专业覆盖率比较窄。而现代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正处在探索之中。
二、高职工商管理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理念与方案设计
(一)建设理念
工商管理类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现代企业的市场理念、特色理念、职业素质理念、创新与创业理念、院系合作理念。
1.市场理念 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训条件,建设具有自身“造血”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运作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创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在运作体制上实行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组织建立上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理念建立股份制公司,尝试多种投资模式。建立开放式的集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
2.特色理念 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要实行差异化策略,即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要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以自己的亮点、优势打造品牌、提升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
3.职业素质理念 在实践基地的教学运作中坚持职业素质教育理念,通过全过程的工学结合渗透,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等综合素质。
4.创新与创业理念 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加强创业品质培养与创业实践体验;通过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磨练学生的创业意志,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5.院系合作理念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中,要打破专业、院系的界限,让不同专业优势互补和需求错位;要以学院为平台,建设多学科共享、多专业融合的实训基地。
(二)方案设计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在科学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状态的基础上,依据客观反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特征的定位方法,合理确定基地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位置。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其可采用校企共建共享、政府资助等模式。
1.工商管理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 高职工商管理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服务外包业务的融合是高职校内实训基地模式的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无论是原有基础上的改建,还是新建,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其功能都将重新定位。[3]其基本功能应包含:(1)教学功能。面向服务外包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为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职业化、企业化的实训环境。学校应引进企业服务外包类全真项目,如“湖州96345”网站推广项目、“杭州建华集团”三零创业项目、“阿里巴巴集团”诚信通贸易服务项目,使这些全真项目在校内进行项目课程开发、实训、生产与经营。(2)培训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利用完整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以及高技能的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生产性锻炼,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另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也可以利用高学历的专业教师资源,为企业、地方提供技能性人才培训。(3)职业资格鉴定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培训模块,与国家劳动技能鉴定中心、阿里巴巴等部门和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实现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4)产品生产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整合其人员、技术、资金、设备、信息等生产要素,面向市场,凸显生产功能,寻求订单,提供服务,获取经济效益,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盈利性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5)社会服务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除具有社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社会服务功能外,还可以利用技术指导、科技示范、管理咨询,为其他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分包项目等社会服务功能,并籍此获得收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2.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构成 按照以实施面向服务外包的生产性实训为目的,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基地应该由两部分构成:(1)专业生产性工作室。诸如网站运营工作室、网页制作工作室、营销服务工作室、移动商务工作室、网络贸易工作室、网站推广工作室、中小企业服务工作室、投资理财咨询工作室、物流信息化工作室等。(2)创业生产性工作室。通过市场主导、政府扶持、教育铺路相结合的方式,集成整合校内、校外、学生等各类资源,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为学校师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场地环境,培育和发现优质的科技经济项目和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作机制探索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运作应遵循校企互利双赢的基本原则,落实人才培养任务。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营机制探索
1.基地建设采用多种投资模式 投资模式的探索应遵循校企平等、 互惠互利的原则,以确保基地长期稳定地运行。具体模式有:(1)股份分成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按照现代企业组织理念建立专门的股份制公司,投资方为校方、教师、企业等,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2)共投共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与学校共同投资建设校内生产性工作室,从而使学生有一个实践的平台、企业有一个员工培训的场所,学校还可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服务外包开发。(3)优势互补模式。这种模式由校方提供本校市场资源,企业提供产品、服务和实训指导,教师和学生负责校内市场的经营。由此,企业开拓了学校市场,学校获得了项目和资金。[4]
2.基地实施校企全面经营模式 (1)学校与企业通过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编写实训指导书、共同组织实施,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2)学校负责企业员工培训,培训需求由企业开列,培训方式由企业提供,培训考核由企业负责。(3)通过专业教师参与产品的开发、生产与售后服务,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机制探索
高职工商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理念,通过挖掘和发挥校内现有资源的潜力和作用,建立具有实际生产经营资质的面向服务外包的股份制企业和孵化企业,为当地企业提供如软件开发、网站推广、电话营销、网上贸易、产品营销等外包服务,以达到增加实训基地自我造血功能、增强滚动发展能力、保证实训基地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
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仪器,对合作企业优先开发学院资源。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应用技术开发、转化、服务为重点,承接合作企业的外包项目,利用合作企业的师资力量。完成项目后,可从合作企业方获得资金。
合作企业则应给学校提供服务外包项目,委派实训教师,接受学校已完成的外包项目,支付资金,利用学校资源扩大市场,吸纳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师生可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创业、实习、科研、技术服务等活动,并籍此获得报酬、提升技能。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机制探索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运行管理 在校内实习基地教学运行管理的具体实施中,应该由相关企业和学校相关专业联合派出教师,根据外包项目内容和实践教学计划,明确每一次生产性实训的具体任务与目的。由专兼职实训教师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务处及其他教学部门对实训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与督导,根据实习日志、企业意见等对实习的结果做出评价。应根据学生实习的情况,及时调整学生的实习内容。应对实训情况进行总结,找出问题,提出建议与改进的办法。[5]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学生管理 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学生管理工作是达到实践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应当按照企业标准管理学生,使学生养成严格有序、遵守规程、劳动安全等职业品格。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创新创业管理 (1)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2)开展创业计划大赛,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这种竞赛还可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3)将校学生创业园建立成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加快师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学生创业伊始,各方面的条件如场地、硬件设施等等都面临着困难,因此,必须加快学生科技产品的开发,通过兴建校内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场地、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支持。在创业园孵化合格后应及时把它转化为合作企业,使之成为孵化基地。(4)设立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学生创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和货源问题。少数大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基础,而大部分大学生在开始创业时几乎都是“身无分文”,他们迫切渴望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资助。应建立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鼓励风险投资家进行投资,或与已毕业校友企业建立货源合作关系,为创业学生解决资金和货源问题。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保障机制探索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可防止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有利于在生产性实训运行过程中规范双方的行为,以保障产学研结合的长期稳定开展。
1.组织架构 建立由企业、行业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校企合作理事会,由理事会为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进行决策;组建由实训基地和企业合作部门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公室,由办公室具体负责和指导各专业、工作室的生产性实训,形成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面的管理组织网络。
2.资金保障 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投入、学生实训经费等,其来源可以是学校投入、企业赞助、基地盈利等。
3.人力保障 这主要是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组建及配备问题。以学校的专业教师为主体,同时企业的技术人员辅助参与,共同参与实训计划、技能培养方案及考核办法等的制订和执行。
4.物力保障 学校应提供场所、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必需的教学基本器材和相应的物资,以保证生产性实训的正常开展。
5.教学资源保障 (1)编写服务外包类教材。总结实践教学经验,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编写一批独具特色的实践教材。(2)建设教材辅助资源。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系统设计解决实训整体问题的教学包;同时,建立资源库、素材库等资源包下载的网站。
四、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拟解决的问题
1.合作企业的选择、认同和参与程度问题 在选择外包合作企业时,首先应考虑已和学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行业龙头企业;其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师生资源,使之成为合作的“筹码”。在具体合作中,应充分考虑双方利益,达成共赢目标。
2.投资模式选择和教师参股问题 投资模式探索应遵循校企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以确保基地长期稳定运行。具体待探索的投资模式有股份分成模式、共投共建模式、优势互补模式等。通过探索教师参股模式,可以提升教师参与生产性实训的积极性。
3.生产性实训与课堂教学合理安排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生产性实训尽量安排在课余时间、生产性实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
4.跨院系、跨专业资源整合、教学合作问题 通过成立院级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组建跨院系虚拟专业群、建立公共网络资源库来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 丁 怀,樊哲民.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和实践案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3] 李三波.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工学结合模式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4] 张鸿雁.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9,(2).
[5] 王城华.浅谈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J].实验室科学,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