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科学哲学的当代困境
——兼谈另一种科学哲学

2010-04-11王海琴

关键词:历史主义表象视域

王海琴

(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河南新乡453007)

论传统科学哲学的当代困境
——兼谈另一种科学哲学

(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河南新乡453007)

传统科学哲学在当代遭遇到理论与现实两方面的挑战。传统科学哲学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并重视这些挑战,使传统科学哲学在当代陷入困境之中。这一困境是由传统科学哲学受到科学表象思维带来的视域限制,不能洞察科学的产生根源以及科学认识性质的变迁而造成的。另一种科学哲学突破了这一视域,在思维与学科定位上显现出与传统科学哲学不同的特征,是走出当代困境的希望。

传统科学哲学;当代困境;表象思维;另一种科学哲学

费耶阿本德认为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纲领只是华而不实的梦想,前景暗淡,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的工作生机勃勃充满希望。与逻辑经验主义相比,费耶阿本德所看好的历史主义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以及所采用的方法上有明显的优越之处。然而,历史主义并没有因此而改变逻辑经验主义以来科学哲学的根本性质,因而也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后者所出现的问题。因为,这二者在根本上属于同一科学哲学视域,具有一些更为根本的相同特征。正是这些相同特征使得二者面临着相同的挑战。

一、传统科学哲学的当代困境

从逻辑经验主义到历史主义的传统科学哲学是表象思维,有三个紧密关联的特征:主客二分性、非反思性及与人无关性。这三个特征使得传统科学哲学在当代遭受到了理论与现实两方面的挑战。

逻辑经验主义的核心任务是捍卫科学和拒斥形而上学,其理论基础是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图像论以主客二分为基础,由三方面内容组成:世界是事实的总和,命题是事实的图像,命题的意义在于对事实的描述。逻辑经验主义者把其中的事实解释为经验事实,提出命题的意义在于它的证实方法。这就是说,只有被经验事实证实的命题才能具有意义。真理的意义就在于命题对于所描述事实的符合。形而上学的对象不能被经验事实证实,属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因而应当对之保持沉默。形而上学言说了不可言说的东西,是无意义的言说,应当予以拒斥。科学是符合经验事实的真理,其真理性由经验授义,由逻辑保证,并经基本命题传递。哲学不再是形而上学,而是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的任务不是认识世界、灵魂和物质的本质,而是在区分观察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授义来阐明科学意义,说明科学之为科学的根基,是科学方法论。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表明,这一任务的理论根基图像论是空洞的。奎因进而指出,这一任务在现实中也是无法实现的。他认为把意义最终归结为经验事实的做法是还原论。它假定了有能够直接接受经验证实的单个陈述的存在。这一假定与知识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在奎因看来,“我们所谓的知识或者信念的整体……只是沿着边缘同经验紧密接触”[1]。这就是说,接受经验证实的不是单个陈述,而是整个理论场。如果一个理论作足够大的调整的话,任何一个陈述都可能是真的。由此,逻辑经验主义是不现实的证实方法。库恩从科学史的角度证实了奎因的观点。他指出,没有独立于人的客观世界。世界不过是在一定传统之下的主观约定的世界。传统改变了,世界自然也发生改变。科学认识的世界也是如此。科学认识的内容不是由经验事实决定,而是由科学家的共同信念决定的。它们的内容随着范式的改变而改变。真理观念是虚幻的。库恩认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特别能感受到这种观念的不合理”[2]。库恩的这种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一出台,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历史主义阵营分化为两派,一派以劳丹为代表坚持有所调和的库恩的相对主义立场,另一派以夏皮尔为代表,坚决维护客观主义,反对相对主义。从理论上讲,客观主义很难抵挡住相对主义的攻击,这也是为什么客观主义的路线是逐渐退却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很有市场的原因。

历史主义通过揭示真理观念的虚幻性掀翻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根基,使后者成为明日黄花。它未曾预料到的是,其自身也将为抛弃真理观念付出沉重代价。因为,它所谓描述的历史学方法对科学历史的真实再现的追求,在根本上依赖着真理观念。如果真理观念是虚幻的,那么就不存在着真理,一切都是相对的。这意味着历史也是相对的。如果历史是相对的,那么就无从描述和再现科学的历史,这样历史主义也陷入理论危机之中。

与此同时,传统科学哲学也遭遇到现实的严重挑战。无论是已经衰落的逻辑经验主义,还是代表着希望的历史主义,它们研究的路径都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当今世界,尤其是在中国,科学在为人带来极大利益的同时,也为之带来了诸如道德滑坡和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反思科学成为一种时代需要,这为科学哲学提出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课题,其中最重要的课题就是科学合法性问题和科学与人生之间关系问题。然而,现实的要求并没有在传统科学哲学那里找到积极应答。

传统科学哲学或者把科学哲学看作是科学的吹鼓手,或者把科学哲学看做是科学史的仆从。它事先预设了科学的正确性,这意味着它不可能对科学进行反思,更难以提出科学的合法性问题。如果说传统科学哲学对待科学合法性问题是一种暧昧不清的态度,那么它对科学与人生关系问题的态度非常明确,这就是把后者排除在研究领域之外。与人生无关性特征,已经注定了传统科学哲学不可能有从人生角度探察科学的路径。因为,这一思维已经预先把科学看作是与人生无关的东西。这就是传统科学哲学家何以认为科学与人生关系问题不属于他们研究领域的原因。这不是说传统科学哲学没有涉及过人生问题,也并不是说传统科学哲学家认为科学与人生关系问题没有任何价值,而是说它没有把这一问题提到核心地位上。

对于在理论与现实中遭遇到的挑战,传统科学哲学家没有从根本上去认识,更没有随之作出相应调整,这使得传统科学哲学在当代处于困境之中。

二、传统科学哲学当代困境产生的根源

传统科学哲学的当代困境是由它受到科学表象思维所带来的视域限制,难以从根本上洞察科学的产生根源以及科学认识性质的变迁造成的。

近代以来,科学逐渐取代经院哲学成为欧洲人思想的流行范式,它植根于近代欧洲人对于新生活方式的渴望。中世纪给人们展现的是神圣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以弃绝的方式来看待人的现生现世,把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寄托在来生来世的神圣生活上。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激动了近代欧洲人追求新生活方式的热情,文艺复兴为这一追求奠立了理论基础,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则为之提供了思想氛围。新生活方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第一次把物质生活摆在了生活的核心位置。这种新颖的生活方式在产生之初为了自身的发展,注定要与古希腊、中世纪的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需要开发有别于后两者,同时又和后两者密切相联的思想范式,为这种生活方式奠定思想根基。数学知识满足了这种要求。通过笛卡儿的哲学奠基,数学知识形式成为知识的典型。由于对自然的数学认识最为方便可行,科学随之也开始发达。

综合而言,近代以来科学有以下三个相互交织的重要特点:一是控制和利用自然的实用性,二是以赞美上帝为宗旨的神圣性,三是以拒斥思辨、把握真理为核心的沉思性。科学认识不仅具有认识意义,而且还具有伦理和实际效用的意义。科学真理既可以为人们提供认识上的满足,同时也为人们伦理生活提供根基,也可以为人的生活提供方便。

随着科学的蓬勃发展,它的独立自主性开始显现出来。它的理性主义开始了对科学认识的彻底审查。结果是,实用与伦理意义被看作是虚假的存在。真实存在中的实用与伦理意义逐渐被剥离。这样,认识就从对人类生活存在的把握,转变为与人类生活无关,只观照纯存在本身的纯认识。科学与科学认识也就成为脱离人类生活的纯粹认识和真理。牛顿观点被突出出来并作为证据来证实关于科学以及科学认识的这一定性。于是,关于科学与科学认识的认识因而也停留于此,牛顿的其他观点以及其他人的观点被深深掩盖起来。随着对原始历史某些事实的遗忘,历史被重新解释。科学是纯粹认识的观点逐渐成为自明的标准认识。科学由于其极其明显而令人惊异的效用而成为当时知识的标准范式,科学的表象思维也跟着成了思维的样板。

然而,科学的自明性并非真正的自明性,相反,它是一种需要仔细探究其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如果把这种自明性当成真正的自明性,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受到科学是自明的标准知识形式影响,传统科学哲学没能够洞察到科学认识在性质上的变化,直接接受了科学认识是纯粹认识的观点,以表象思维为思想方式,从而失却了从人类生活认识科学的视域,也失去了批判性与独立性。

历史主义提出向历史学习的口号,似乎表现出了与逻辑经验主义不相同的倾向。比如,劳丹认为“科学哲学既是描述性的,又是规范性的……”[3]它不会因此失去批判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历史主义能够反映真正的现实性,从而具有真正的批判性。劳丹的历史学是科学历史学。这种历史学认为,历史由过去的客观事实组成。历史学就是主体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和呈现。然而,历史在根本上是人获得其意义的历史,作为主体的人以及与人相对应的客观事实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与之相应的科学认识也不是最丰富的认识。劳丹的历史学号称把握了真正的历史,实际上把握的只是客观事实,而客观事实与历史的真面目还很遥远。它的批判也仅仅限于对客观事实中过去情况的判断,不可能深入与存在、人相关有深切关联的现实,从而难以有深刻的批判性。

因此,历史主义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否定,并不意味着它摆脱了科学表象思维带来的视域限制,相反,它从更为深层次的意义上深深地陷入了这一视域之中。这就是它在揭示科学的属人性质以及历史学的特征以后,没有真正重视科学与人生和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由于科学知识和思维的自明性具有虚幻性,所以,以之为基础的传统科学哲学在理论和现实中必然要遭遇到挑战。这就会造成这样一种状况:在人类生活中有很多科学不能解答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也有其他思维方式不断地涌现出来反对科学,要求有独立的地位。由于科学表象思维的视域限制,传统科学哲学难以从根本上回答这些问题。

当然,这不是说传统科学哲学是绝对无动于衷的。实际上,新历史主义以及科学哲学的实践转向就是它为走出困境应对挑战做出努力的表现。然而,由于受到科学表象思维视域所制限,它难以深切认识科学纯粹认识形成的根源,以至于不能触及认识与人在根本上的关联。这导致了它对其困境认识较为肤浅,也使得它的改革只能是旧瓶装新醋,不具有根本意义。这些探索隐藏了它遭遇到的真正问题,从而使传统科学哲学陷于更为危险的境地。

三、走向另一种科学哲学

为应答时代的呼求,帮助传统科学哲学走出困境,需要更有生命力的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的思想资源不能从英美哲学传统中取得,而应当从欧洲大陆哲学中获得。依循于后者可以昭示出一种与传统科学哲学风格迥异的科学哲学——另一种科学哲学。下面从三方面来勾勒它的基本特征。

第一,切入视域不同。与传统科学哲学从表象思维带来的视域切入对科学的考察不同,另一种科学哲学通过引入存在视域,开启了传统科学哲学所没有的研究领域,即阐释传统科学哲学立身的根基、意义与局限性。同时,它也敞开了一个传统科学哲学未曾触及,或者至多是无意识触及的科学与存在、科学与人等问题。在传统科学哲学那里,科学所反映的事实或者是真正的存在者之存在的现实,或者是人的心理与社会利益的复杂反映。科学与人的本质即使有关联,也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所以,传统科学哲学不涉及科学与人生的问题。在存在视域下,科学是存在展开的产物,是人处于此获得自我立身根基的一种方式,但并非唯一的和最为切近的方式。近代以来科学逐渐成为人展现自我的方式,它所反映的存在意义逐渐被看作是存在的全部意义。科学可以说僭越了存在,关闭了人立身的其他丰富内涵。然而,这一点并没有被认识到,而是相反,这一点被深深地掩盖在更为肤浅的认识上。这就是把科学看作是与人本质无关的客观真理或者主观构造。显然,这一看法是有悖于历史和现实的。在科学盛行的时代尤其需要揭示这一看法的肤浅性,从而为现代人寻求更为丰富的生存意义空间。因为,只要不改变这一观点,现代人就处于单一化和没有根基的危险之中。这表明有必要从存在、人的角度研究科学,认识人在科学时代所处的危险,进而为人获得新的存在根基提供路径。这就为解决传统科学哲学问题乃至评价传统科学哲学打开了另一条思路,也为科学哲学开辟了一个古老而又新颖且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

第二,思维特征不同。吴国盛教授指出,传统科学哲学“以哲学的名义为科学的合理性辩护,是科学的卫道士”[4]。它的思维是依顺于表象思维视域下的科学思维,具有“非批判性”。另一种科学哲学的思维则摆脱了这种思维。它是海德格尔所谓的献身于存在的“沉思”[5]。这种思维从整体而言是对存在绽放结构以及与之相联的人的存在意义的透视和展现。具体到另一种科学哲学的思维就是在存在及人存在的展现结构中阐释科学。在这种思维之下,科学作为彰显存在与人的方式具有时代意义,有其存在论根基。所以,科学首先有助于存在与人的展现。但是,科学在当代过分扩张了自身,掩盖了存在与人的其他展现方式。这一点在表象思维中是被遮盖着的,所以,需要沉思予以揭露和批判。在揭露与批判科学的这一特点之后,沉思并没有结束任务,相反它还有更为重要的任务,这就是阐释与科学不同的存在与人的存在方式,并且通过这一阐释为存在与人存在的意义进行思想奠基。这一奠基不是如数学知识奠基那样具有绝对自明性的奠基,而是在存在之展现乃至人的存在意义永远具有令人难以把握的神秘意义的基调下的奠基。所以,这一思维因而不是骄傲的表象思维,而是一种有所回避、有所敬畏,但又充满信心和喜悦的沉思。

第三,学科定位不同。传统科学哲学把科学看作是知识的代表,在方法和思维上都表现出对科学的依赖性,它或者把科学哲学看作是科学方法论,或者把科学看成关于科学的历史科学。另一种科学哲学则把科学哲学看作是独立于科学的哲学学科。这一学科采用的方法是现象学。现象学方法既不像逻辑与语言分析方法那样直接取之于科学,也不是如历史学方法那样直接来源于科学并且依赖于科学史,而是一种使科学得以成其所是的独立于科学的方法。它的核心是面向事情本身,针对科学而言就是面向科学本身。这并非说研究科学就是要从科学本身开始研究,这样一种想法是传统科学哲学的做法。在现象学看来,局限于对事物自身的研究不仅不能够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相反,会陷入枝节而失去认识事物本身的机会。现象学主张从存在视域来认识科学。从存在视域来研究科学看似远离科学本身,实际上是更切近地呈现科学本身,是把握科学的必由之路。通过它可以把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数学存在和表象思维的根基和限度凸现出来,同时也显示出人与存在更为原始的关系,显示出科学与人关系的狭窄性。与之相应,这一学科看待科学的思维性质也从属于科学的辩护和说明的思维,变为献身于存在的反思和批判思维,从而在思维上不再依赖科学。

另一种科学哲学不仅具有传统科学哲学所没有的独立性,还具有了后者所没有的历史性特征。在表象思维视域下,传统科学哲学把科学历史看作是客观的过去的事实。这一历史与现代无根本关联,如果说有的话,它至多对现代具有不确定的启示意义。另一种科学哲学把历史看作是存在史和人自我展现的历史,历史展现的历程就是存在和人展现自身的历程。科学从属于二者,在历史中展开自身。历史不是单纯的已经过去的事实,而是与现在紧密相联的曾在。历史是现象的,但这并非说历史是直接把自身完全呈现出来。实际上,历史的真实面目往往被众多假象遮蔽起来。客观历史遮蔽了存在的历史。存在的历史才是客观历史得以可能的前提和条件。这就需要解释学把历史的种种意义呈现出来,并解释何以会有这样的情景。

另一种科学哲学的历史学在此与历史主义历史学就有了根本区别,首先,这种历史学不再是客观历史的总括,而是更具有穿透力的解释。由于遮蔽带来的视域的狭窄性在这里被展现出来,所以,这一解释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具有历史主义所没有的哲学深度。不仅如此,它还改变了传统科学哲学把历史看作单纯的已经过去的事实,认为科学历史是与现在紧密关联的曾在。研究科学史不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过去事情的好奇,而是依循过去对现代问题的解析和决断,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由之途。所以,另一种科学哲学又具有传统科学哲学所没有的现实意义。

[1]洪谦.逻辑经验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693-694.

[2]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5.

[3]劳丹.进步及其问题[M].方在庆,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71.

[4]吴国盛.自然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93.

[5]Martin 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assys[M].New York:Harper&Row,publishers, Inc.1977:180.

[责任编辑 张家鹿]

B08

A

1000-2359(2010)01-200202-04

王海琴(1971-),女,河南新乡人,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与自然哲学。

2009-07-12

猜你喜欢

历史主义表象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从先锋到新历史主义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李永刚著《历史主义与解释学》推介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永远严峻的考验: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萨勒姆的女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