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应用

2010-04-11何翔

化学教与学 2010年12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二氧化硫直观

何翔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01)

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应用

何翔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01)

形象思维是利用感官直接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的思维加工过程,在理科教学中,人们更多的注重逻辑思维而忽略形象思维过程,本文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较系统地论述了形象思维的化学素材、形象思维的教学模式和实施形象思维教学的重要意义。

形象思维;形象材料;科学方法论;创新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形象思维是利用感官直接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利用这些表象进行类比、联想、概括等思维加工而获得认识的过程。谈到化学教与学,人们总是认为,化学是一门理科,分析问题时更多地运用逻辑思维,以推理、判断等手段加以解决。实际上,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众多的概念、理论,反应规律等都是建筑在实验及事实的基础上,这使得化学学科又具文科的特点,想象和记忆的知识较多。所以,在化学教学中以丰富的形象信息展现,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符合化学认知规律的。

二、化学教学中的形象材料

形象思维的特征是用形象材料来进行思维,而形象材料的最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和具体性。中学化学中的直观和具体材料极其丰富,几乎可以包含于化学知识的各个领域。一般说来,化学中的形象材料有以下几种类型:

1.化学直观

一是指可观察的各种实物样品,例如学习煤、石油及其综合利用时,可以展示泥煤、褐煤、烟煤、无烟煤四种煤;原油、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重油、石蜡、沥青等和各种塑料、纤维、橡胶材料。二是指各种图表,例如元素周期表,氨的产率与温度压强关系表,温度、压强与反应速率(或平衡转化率)关系曲线图等。图表的展示,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用幻灯、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放映。

2.化学模型

这里主要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以及共价价键模型。例如各种电子云的模型,四大晶体实物模型,各种有机物比例、球棍模型等。

3.化学实验

包括教科书上各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同时,我们可创造条件,有目的增加补充实验,进行实验改革和创新,力求操作更简便,现象更明显。

4.化学模拟

许多物理、化学变化的机理,可用电脑加以模拟,使微观过程宏观化、直观化。例如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破坏的模拟,乙烯分子的加成和加聚反应过程的模拟等。

三、形象思维的教学模式

从直观、具体的材料着手研究化学,是化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形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可以和科学方法论结合起来,一般的操作模式可以为:提出问题→展示形象材料→现象和事实的处理→科学抽象(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得出结论→应用或验证。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随着操作进行和不同现象的出现设计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形象思维水平稳步提高。

例如,二氧化硫性质的这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酸酐、还原性、氧化性、漂白作用),可以设计下列系列实验:

(1)展示一瓶二氧化硫气体,逸出少量让周围同学闻气味。

(2)一大试管二氧化硫气体倒置于盛水的大烧杯中。

(3)取一试管加入2mL二氧化硫饱和溶液,(A)闻气味,(B)滴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

(4)氯化钡溶液先加入二氧化硫饱和溶液,再滴入几滴溴水。

(5)氢硫酸溶液中加入二氧化硫饱和溶液。

(6)品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硫饱和溶液,加热,再冷却。

以上实验既可安排教师演示,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前,可设置一些同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较、归纳等一系列形象思维过程。如操作实验(4)时,让学生依次思考下列问题:(A)氯化钡溶液中加入二氧化硫饱和溶液后为什么无明显现象?若再滴入少许氢氧化钠溶液后有无出现沉淀?若有,是如何反应的?(B)再加入溴水后产生的白色沉淀是什么?如何产生的?(C)写出溴水和二氧化硫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电子得失的角度说明二氧化硫起了什么作用?课堂教学中,有了丰富的形象素材及直观、明了的实验现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动手又动脑,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思维,从而概括出二氧化硫的重要性质。

以上操作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实验探究过程,其特征是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象思维训练与获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探索,训练三结合的形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强化了动手技能,同时萌发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发展形象思维教学的意义

形象思维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素材,课堂上呈现一种生动、形象的情景,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化学课变得有声有色又有实效。

1.发展形象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形象思维教学,提供的素材是具体的、直观的,现象是明确、趣味的,这种情景中,学生兴趣必然增加。在教师及时引导下,学生对某一现象、某一事物的观察,自然会提出疑问,去思考,去探索,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为了比较氯水、二氧化硫漂白作用,可安排学生做实验:向两只品红溶液试管中分别滴入氯水、二氧化硫水溶液,振荡,再分别加热,冷却;另两只盛石蕊试剂的试管中,分别滴入氯水、二氧化硫水溶液。该实验,出现了丰富的颜色变化,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求知欲高涨,自然会想到为什么?是什么?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出氯水和二氧化硫漂白的原理及条件。

2.发展形象思维有助于理解概念、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许多概念,理论乃至物理、化学变化规律的认识,往往离不开形象思维。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展示模型、电脑模拟等,使微观过程宏观化,抽象概念、理论形象化,再通过举例、联想、类比、概括,使化学易学易懂。例如离子反应概念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一节内容,总给学生一种人为硬性规定的感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难以掌握,我们可以运用电脑模拟可溶性强电解质、沉淀、弱电解质的电离状况,模拟两电解质微粒在水溶液中反应情况,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方程式的本质含义及为什么有的物质可写出离子,有的物质则只能用化学式表示,为正确、熟练书写离子方程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萌动创新思维

形象思维的中间环节有观察、类比、联想,通过联想,就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新的事物,从而萌发了创造性思维。在化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有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对问题认真思考,提出新的想法。

五、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在化学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应该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为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创造条件。

1.研究课标、教材,丰富形象材料

课堂教学中,以直观、具体的形象材料,展示或操作,让学生观察、充分认识表象,这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可以说离开形象材料,形象思维就犹如空中楼阁,使教学气氛沉闷单调,教师是知识灌入机,学生成了知识接受器。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除了教科书上的规定的实验、挂图、模型外,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创造条件,设计创作出更多、更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形象材料。如补充实验,改进原有实验,设置边讲边实验,自制各种模型,图片、表格,用电脑模拟微观过程等等。有了丰富的形象材料,教学中可应用自如,学生学习时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顺利展开形象思维。

2.训练学生几种思维方法

有了生动的形象材料,学生即能进行形象思维,但是如果不能运用正确的思维法则,则可能事倍功半,效果不好。为了保证思维畅通,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训练以下几种思维方法:

(1)联想。就是由头脑中已知的表象,认识联系到有待探究的问题中去,联想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步骤之一,它可不受思维定势束缚,突破常规,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与创造性思维联系紧密。例如在教学中,运用金刚石、石墨的结构模型,可联想它们的性质,重要用途。联想丰富,思维流畅性好,知识掌握得牢固。

(2)类比。就是不同的事物或变化过程,由于它们内在本质相似性,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加以认识,从而掌握规律的方法。正确使用类比,可迁移化学知识,活化概念,举一反三,深刻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如化学平衡的建立条件、特征和移动规律,可类比迁移到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运用类比的手法面对新知识,学生会有亲切感,熟悉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比较。即是不同事物的各个性质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掌握规律的方法。比较是形象思维常用的方法。俗话说,不识货,货比货。通过比较,可以掌握不同事物的共性,又可认识事物各自特点,从而深刻理解他们的本质。例如,学习磷的有关内容时,可列表比较白磷、红磷的颜色、状态、溶解性、熔沸点、着火点(保存法)、毒性、分子结构等,运用比较的手法,教学直观形象,学生看得清,记得住,易于理解掌握。

在培养形象思维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在实践中学会做,学会看,学会联想,类比和比较,学会概括和抽象,学会表达,使形象思维顺利展开并能逐步迁移到创新思维,培养出具有科学素质的、有文化、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1008-0546(2010)12-0011-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0.12.005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二氧化硫直观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简单直观≠正确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党参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
显色法快速检测10种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