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下征服者之剑——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反思

2010-04-11

关键词:中心主义自然界客体

陈 丽

(长沙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所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类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恶化:物种灭绝、森林毁灭、草地退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等。尤其在我国,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我们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工业文明,生产力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文明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我们对自己的智慧、创造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然而,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在不断恶化。

何谓人类中心主义?余谋昌教授曾将人类中心主义定义为:“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论,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1](93-97),“说得更明确一点,人类中心主义便是这样一种观点:人是宇宙间的最高存在者。说人是宇宙间的最高存在者即指人是最有灵性,最有力量的存在者,唯有人才是主体,才有内在价值,非人存在者至多只有工具价值,人是价值的源泉,没有人就没有价值。”[2](69)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理解已被误导到一个危险的方向上,自然对人只有工具价值。然而,我们从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些教训中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但这种和谐相处也只是从强势的人类中心主义跳入到弱势的人类中心主义。所以,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两种: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和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强式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眼前利益和需要为价值理论走向了“极端”;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承认自然的权利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无论是哪种,实质上人们仍然被征服自然的欲望所驱使,相信愈能驾驭自然便愈能得到享受,愈能征服自然便愈能获得自由。然而,这是一个绝大的错误。

—、大自然具有能动性

当人类从宗教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世俗生活与感官享受的合理性已得到充分论证并逐渐深入人心。人类开始相信自己的理性,并认为人的理性具有无限性,这样的信念鼓舞着人们永无止境地去追求物质生活享乐。一种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理念就这样逐渐形成并不断膨胀,从而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看作是人的主体性,体现出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目空一切,不负责任的态度。在人类狂妄自大的作用下不断地人为地改造自然,创造自然,并认为自然界只是被利用、被改造的工具和对象,自然界并没有任何主动性。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大自然只是被利用,被开发的对象,并无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事实上,事物的主动性是相对的。“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主动地位是相对于其他物种而言的,长期以来,人类是最强大的物种。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人也可能失去自己的主动性。……但今天人作为一个类(或物种)总的来讲处于主动地位,即地球上的任何物种都不具有高于人类的主动性。然而,地球上的任何物种都不具有高于人类的主动性并不意味着它们根本没有主动力量,更不意味着整个大自然也不具有高于人类的主动性。一场大洪水或一次大地震常会使人类束手无策,从而使人类失去其主动性。”[3](78)

所以,人类主动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人类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处于主动地位。然而,大自然不仅具有主动性,还具有巨大的主导性和创造性。而且其巨大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远远超出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大自然的创造不同于人类的创造,它不仅体现在事物精美绝伦的细微创造上,更体现在巨大的宏观上,如自然界中存在的进化或演化就是大自然创造性的体现。试问,人类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生物种类吗?人类能创造出星球,太阳、月亮吗?能创造出太阳系、银河系等星系吗?试问,这样的创造力,人类又怎能想象呢?然而,更重要的是,人们不要忘了,人类自身其实就是被大自然创造出来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理解大自然的整体性,并且充分的尊重大自然,那么我们就能够理解大自然的主体性,这时我们还会发现所有存在的的自然物也有主体性,只不过它们的主体性低于我们人类的主体性罢了。

二、错误的二分法

人类中心主义最本质的问题在于将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的截然二分,并宣扬一切存在者不是主体的客体,就是主体的主体。在这种价值观念下,宇宙万物被简单地分为主体与客体,认为任何存在者不是主体就是客体。所以,“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只有人才是主体,而非人的一切皆只是供主体认识、分析、解剖、操纵、控制的客体。”[4](76)因此,在理论上表述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这种价值观完全忽视了其它事物内在价值的存在,它仅仅把其它事物的存在看作是工具价值,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未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去讨论自然界其它存在物的内在价值范畴中的非工具性。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是唯一的主体的概念不仅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展现,也是人的意识的确定性对主体性的过分狭隘的理解,表现出人类的“自恋情结”。

然而,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被一分为二时,人们就会有这样的疑问,精神如何把握或认识那些与自己完全相异的东西,或是说,我们又如何认识那本质上是机械的、非心灵的自然?培根、笛卡尔等著名学者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追问和思考。其实,在古希腊或远古时代,他们都会认为自然界是渗透并充满灵性的。如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是有心灵的,并有它独有的运行规则和秩序。它之所以运动,在于它自身的力量和精神,自然界不仅是有生命的意识主体,同时也是有理智的。而在更远的远古时代,那时的人类和古希腊一样,认为自然界是高于人类而存在的,也认为大自然像人一样具有心灵,“都不仅认为自然具有人的动机、性癖和情欲,甚至把自然物体看做真正的人。例如,奥勒诺科地方的印地安人把日月星辰都当做人,墨西哥人则相信被他们奉为神的太阳和月亮有一个时期曾经是人。”[5](425)

在中国古代也是如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生态伦理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它是人的一种心灵境界,“天人合一固然反映了农业自然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但它的根本意义在于解决人的心灵问题,在于安排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在中国哲学发展中,‘天'确实有‘自然'义,但更重要的是超越义、形上义,也就是所谓‘天道'、‘天德'、‘天命'之类。但‘天道'是内在于人而存在的,是由人来实现和体现的,离了人,所谓‘天'便毫无意义。”[6](460)所以,在中国天人合一思想中,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存在,人的精神与物质、客体与主体是完美呈现的。因此,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从精神的层面来把握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完美统一。

所以,无论是在远古时代、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内在的、一致的整体。其实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也是反对肉体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二分,他认为“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7](79)总之,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分法,人为地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的对立和冲突。

三、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回归

工业化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随着科技的发展已处于主动地位。正是这种主动地位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产生,在这种观念下,人的行为开始违背自然规律、过度消耗资源并超过了自然的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远远超过环境所能容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并引发大自然对人类的愤怒和报复。我们正是从这种惨痛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了启发,党和政府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国迫切需要全面确立生态文明观念,并提出可持续发展观,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如果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必须树立起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和责任主动去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8](383-384)。

所以,走到今天的人类必须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济群法师所指出的:“大自然孕育了人类,过去我们总是将自然比作母亲。尤其在人类生活的早期,万物有灵的思想曾经盛行于世界各个民族,这也使自然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自然的奥秘被不断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人类开始变得狂妄,与此同时,自然也开始失去了安宁。但无论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都无法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毕竟,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建造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制造了现代科技的产品,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生活还是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现代化环境虽能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却不能滋养我们的心灵。只有回归自然,才会使我们感到真正的放松,才会缓解紧张生活带来的压力。”

人类中心主义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思想统治与封建专制政治的过程中曾起过非常重要的解放作用,并且它也一直是促进工业文明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但面对二十世纪中期凸显的种种全球性问题,我们若对制约人类行动的精神原则进行深刻反思,即可发现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误导人类文明之发展的信念。人类也该到了深刻反思与大自然的关系的时候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了,我们必须付出行动,这正如卢风教授所指出的,人类不到普遍放弃征服自然的野心和普遍克服享乐主义的痼疾之日,是很难有效地保护环境的。对自然观的反思和人类行为的检讨若仅仅局限于学者们的沉思和呼吁,或只流于纯宣传性的口号,就很难产生现实的积极效果。仅当人与自然血肉相连的观念已普遍地深入人心,特别地,已融入决策者们的血液之中,而发达国家和正追求工业化的国家的人们已经放弃了享乐主义,已克服了急功近利的偏狭心理的时候,我们的空气才可能清新一点,海洋与河流才可能干净一些。然而,人类把自然当做异在的敌人加以征服的成见太深了,人类急功近利的秉性太难以克服了。或许人类需经过自然之更为酷烈的报复之后,才肯放下手中的征服之剑,才能从享乐主义的迷梦中猛醒。[9](14)

[1] 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7).

[2][3][4][9]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9.

[5]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 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自然界客体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例说“自然界的水”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