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外宣事业演变态势分析

2010-04-11汤仙月

关键词:外国突发事件能力

汤仙月

(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 100041)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一场体育竞技盛会,也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媒体盛会,为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提供了良机。同时,它也使我国外宣工作经受了一次全面洗礼,对我国外宣工作的理念、战略、制度及渠道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一、外宣理念:更加注重开放透明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提升在当今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地位,就必须放开心态对待外媒的赞美与批评。北京奥运会促使我国外宣工作进一步认识到,在开放环境下必须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媒体的褒贬。对此,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明确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在开放的环境下应当怎样和别的国家交往。不能封闭、不能失语,要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1]后奥运时代的外宣工作正以更加开放和宽容的心态,注重从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与看待世界,以提高国际舆论引导能力。为此,外宣工作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服务。不坐等外国媒体做符合我们要求的报道,也不一味抱怨外国媒体的不实报道,而是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帮助外国人了解真实的、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真心诚意地为记者采访提供便利和服务,推动外国媒体准确、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二是变严于律人为宽于待人。我们坦然面对外国媒体的各种报道,期待但并不苛求外国媒体都能准确、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以更加自信包容的姿态接受外界的褒奖和批评。尤其要以平常心正确对待“问题报道”,若情况属实,就加以改进;若属歪曲攻击,则及时给予澄清说明。

二、外宣战略:更加重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近年来,受重大国际舆论的影响,我国外宣在战略上更加重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所谓国际传播能力,从传播行为与效果相结合的角度看,是指某主权国家通过跨国界、跨文化传递信息在国际上有效表达该国立场、观点和价值观,以实现一定国家利益所具备的条件与力量。国际传播能力的强弱是影响国家软实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世界各国媒体提供了一个同台竞技的机会,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国际传播格局中所处的位置。西方媒体的传播手段先进、覆盖面广、传播能力强大,因此,西方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能更广泛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国际一流媒体相比,我国媒体在国际传播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也不相适应。因此,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外宣工作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必须坚持把提高主流媒体的国内国际传播能力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2]2009年1月召开的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把加强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列为全国外宣工作重点。同年6月,中宣部制定和颁布了《2009~2020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当前,国家各重点媒体也正积极研究制定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发展规划,在构建现代对外传播体系、增强对外传播效果、提高舆论引导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等几方面下工夫。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围绕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这一战略目标,正加快实现从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从对外广播向国际传播转变。中央电视台将以国内发展为主兼顾国际,向国内、国际并重发展转变,大幅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成国际领先的现代传播体系。

三、外宣制度:更加重视信息开放的法制化建设

立法是国家调控入境信息的重要手段,而对外国记者和外国常设新闻机构的管理是对入境信息进行法律控制的重要方面。随着外宣理念的变化和外宣战略的调整,外宣的法制化建设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在执行《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的新闻官员已强化了这样一种认识:新闻媒体在促进中国同世界更好地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相互融合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如何面对境外记者的采访报道,对于争取记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中国的真实情况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后奥运时代,我国外宣工作继续并更加重视外国媒体和记者在传递中国声音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依法善待记者,主动为来华采访的外国媒体和记者提供便利和服务。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在延续《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总体精神和原则的基础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根据新条例,外国记者来华采访或是赴开放地区采访都不再有强制“陪同”或“申请许可”的限制。新条例通过法律的形式敞开了中国对外媒开放的大门,促进了信息开放的法制化。

四、外宣渠道:更加重视新兴媒体建设

加强新闻传播体系建设,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硬件基础和基本保证。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今世界的全球舆论传播出现了由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转变的趋势。北京奥运会也是历史上空前的网上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期间,每天发布的奥运会网络新闻达20多万篇次,平均每分钟发稿130多万次,[3]显示出网络媒体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互联网正在成为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主流媒体。当今世界主要传媒和传媒集团都非常重视新媒体战略的研究和开发,注重利用新兴媒体扩大对外影响。同样,我国政府也重视提高对新兴媒体的运用和管理能力,以掌握新兴传媒发展的主导权。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加强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的新格局。近年来,我国已形成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地方新闻网站为主干的新闻体系,网民规模也从1997年的62万增加到2010年初的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28.9%。互联网已经成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重要传播渠道。

在新兴媒体中,网络电视兼具电视的观赏性与网络的互动性、便捷性等特点,具有很强的传播影响力。为此,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鼓励创新节目生产制作模式,积极研发网络电视传播新技术,大力发展网络电视,扩大网络电视覆盖面。中央各主流媒体纷纷开发网络电视,占领网络视频新阵地。例如新华社于2009年3月1日正式播出新华社视频新闻专线,中央电视台正在以央视网为主体,使央视网形成中、英、西、法、俄、日、葡、阿语8个语种的网上视频平台规模,打造国家网络电视台。事实证明,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的视频、互动、多终端等传播优势,能更有效地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

五、处理突发事件:更加重视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所谓“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权利。长期以来,每遇突发事件,中国的许多主流媒体往往“不敢抢时效,不敢发表观点,担心报道不全面、不准确,会给世界传递错误信息”。[4]这表现在传播行为上,新闻媒体基本上不是缓报就是不报。其结果必然是媒体丧失了主动权和话语权,并久而久之在世界受众中形成一种对中国媒体的偏见:凡遇大事,莫看中国媒体。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刘翔退赛等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理,使我国外宣工作进一步认识到,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不需要想方设法地“捂”和“盖”,而是要在坚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对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介绍我们的态度与立场,抢占舆论先机。也就是说,主流媒体要快速反应,积极主动设置议题,通过新闻发布、背景介绍、深度报道、发表评论以及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等形式,对事件的前因后果等进行全面、准确、深入地阐释和解读,做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这样才能提高我国主流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为掌握突发事件报道的主动权、话语权,中央电视台于2008年底正式启动新闻应急机制建设,牵头成立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西安、武汉、郑州建立8个应急点,基本实现全国电视新闻直播的常态化、高效化,进一步提高了对全国各地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速度。根据国内外突发事故增多的新特点,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还于2009年初启动了晚间专栏节目快速反应机制,搭建前方报道团队由出镜记者、现场编辑和摄影技术人员“三位一体”的快速反应架构,特别强化“出镜记者中心制”,[5]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总之,我国外宣事业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奥运时代的外宣工作更显成熟和生机勃勃。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外宣事业发展的新趋势,促进外宣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对外传播》记者组. 专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J]. 对外传播,2009(1): 6-13.

[2] 李长春. 努力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N]. 光明日报,2008-12-23(1).

[3] 蔡名照. 我国逐步建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外宣格局[EB/OL].[2010-02-09]. http://www.scio.gov.cn/gzdt/ldhd/zyjhyls/200812/t243100.htm.

[4] 吕岩梅. 媒体的国际传播力与国家的国际影响力[EB/OL].[2010-02-14].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40628/3053236.html.

[5] 中央电视台晚间节目快速反应机制突出出镜记者中心制[EB/OL].[2010-02-19]. 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9/02/19/20090219144026830705.html.

猜你喜欢

外国突发事件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外国公益广告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