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杭州诗人诗歌诗论丛考
2010-04-11朱则杰
朱则杰,吴 琳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28)
文史钩沉
清代杭州诗人诗歌诗论丛考
朱则杰,吴 琳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28)
清代杭州诗人、诗歌、诗论,有许多内容值得研究。现就其中若干具体对象和相关问题做一些考察,既有助于杭州本地文化遗产的开掘,也可供学术界有关专家和学者参考。
杭州;诗人;诗歌;诗论;考证
清代杭州,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镇,有作品传世的诗人极多。外地诗人,同样有无数描写杭州的作品。然而关于这许多诗人、诗歌以及诗论等,总体上来说研究却很少。这里拟就几个具体对象和相关问题,做一些相应的考察。有些内容以“补记”的形式不断追加,则可以见出学术研究的一种过程。
一 朱彭论浙江诗风与云间诗派
清末杨钟羲《雪桥诗话》初集卷 1,有一段话论述明末清初浙江诗风特别是其与陈子龙云间诗派的关系:
陈卧子 [子龙 ]司李绍兴,诗名既盛,浙东西人无不遵其指授。“西泠十子”,皆云间派也。西河 [毛奇龄 ]幼为卧子激赏,故诗俱法唐音。竹垞 [朱彝尊 ]初年亦然,康熙中叶始尚宋诗。盖自查悔余 [慎行 ]、吴孟举 [之振 ]出,而诗格始大变。[1](PP.14-15)
由于所论诗学现象符合客观实际,又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所以每每被后人包括笔者所征引。
但《雪桥诗话》这段话,开头以“朱青湖谓”领起,可见杨钟羲是在转述朱彭 (青湖其号)的论述。只是朱彭的原话究竟见于何处,过去笔者却一直未曾留意。最近从王昶《春融堂集》卷 24读到《长夏怀人绝句》第四十八小题《钱塘朱贡生青湖》,正文云:
浙江诗派近难论,独有青湖迥绝伦。传得旧闻教后进,西泠十子本湘真。[2](第 1437册 ,P.613)
末句“湘真”,系陈子龙室名湘真阁的省称。又自注说:
青湖云:陈卧子先生司李绍兴,诗名既盛,浙东西人士无不遵其指授。故张纲孙等所撰《西泠十子诗》,皆云间派也。毛西河幼为卧子激赏,故诗俱法唐音。竹垞初年亦然,至康熙中叶始为宋诗。盖自查悔余兄弟及吴孟举辈出,而诗格始大变也。[2](第1437册,P.613)
持此与《雪桥诗话》对照,可以发现两段文字基本上一模一样。
除此之外,王昶著作中还有两处比较接近的叙述。一是《春融堂集》卷 37《朱氏刻陈忠裕公集序》:
嘉兴朱教谕鬯刻《陈忠裕公集》既成,属陈子九仪问序于余。……余谓公……司理绍兴……浙东西之能言者无不奉为依归。崇祯之季如“西泠十子”,皆宗其论诗之指。[2](第1438册,P.57)
这里的“忠裕”系陈子龙谥号。但其下文有关论述,王昶只是作为自己的意见表达,而并没有提到朱彭。二是《湖海诗传》卷 38朱彭名下所附“蒲褐山房诗话”,称朱彭以唐诗倡导后进,而同时介绍其诗学见解:
每言:浙江明季多学钟 [惺 ]、谭 [元春],渐乖于正。自云间陈卧子先生司李山阴,差知复古。后如“西泠十子”,皆奉司李之余绪。西河毛氏,幼承赏识,亦宗其旨。即竹垞太史,初时并效唐音。百余年来,浙中诗派,实本云间。至康熙中叶,小变其格。继吴孟举、查初白出,始竞为山谷 [黄庭坚 ]、诚斋 [杨万里 ]之习……[3](PP.1107-1108)
这段话的意思,与《长夏怀人绝句》该小题自注大抵相同,但在表达上较为繁冗。
以上王昶的三处叙述,在写作时间上有先后的不同。先说《朱氏刻陈忠裕公集序》,从王昶嘉庆八年癸亥 (1803)重新编刻《陈忠裕公全集》自序忆及朱鬯刻本一事来看,明显写于该年很早之前。再是《湖海诗传》一书,系王昶一生陆续积攒而成的一种当代诗歌总集,最后付刻前的自序撰于嘉庆八年癸亥中秋;上引朱彭名下所附该则诗话,据其下文所述朱彭年龄“今年已七十余”,[3](P.1108)大约写于该年或稍前的两三年时间之内。而《长夏怀人绝句》,据集内诗歌编年,确切写于嘉庆八年癸亥夏天。撇开文体差异不论,仅从有关文字的精炼程度推测,该小题自注应该晚于《湖海诗传》该则诗话,即通常所说的后出转精。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雪桥诗话》才依据该小题自注转引。
当然,《雪桥诗话》所谓“‘西泠十子’,皆云间派也”的表达,较之于原诗自注,显然又精炼了许多。只是后世学者,如果不是出于字面或著作性质及影响力的考虑,那么在引述这段论述的时候,最好还是应当依据王昶该诗自注转引,特别是要注意申明朱彭的“知识产权”。至于朱彭本人的著述中是否也有类似甚至更加接近的论述文字,则目前不得而知。
附带关于朱彭的生年,杨钟羲《雪桥诗话余集》卷 5说是“生雍正庚戌”(八年,1730)。[4](P.322)但据丁丙辑《武林坊巷志》“丰上坊·二”所属“四条巷”条所录朱彭友人赵坦《朱征君传》:“年七十三卒,时嘉庆八年八月四日也。”[5](第1册,P.785)以及阮元、杨秉初等合辑《两浙輶轩录补遗》卷 8朱彭名下阮元所撰《传》记载:“嘉庆八年,余入觐;归,征士已于八月四日卒,年七十有三。”[6](P.701)朱彭应当生于雍正九年辛亥(1731)。考朱彭《抱山堂集》自序,据署款作于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其中提及“今春适当初度”(由其上文“余方成童……今忽忽……五十余年矣”可知此处“初度”指六十岁),[7](PP.1a-1b)推算结果亦与赵坦、阮元两人所述相符。而杨钟羲该处所谓“庚戌”,猜想即由朱彭自序而来,只是误解作周岁了。
二 高宗元生卒年及生平资料
高宗元既是诗人,也是戏曲家。但关于他的生平资料特别是生卒年,过去学术界都不甚了了。已故著名旅美戏曲研究专家邓长风所著《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第 15篇《二十九位明清戏曲家的生平材料——美国国会图书馆读书札记之四十四》,所考第 18家即为高宗元。[8](PP.319-321)据该文所述,此前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及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在著录高宗元时,均称其“生平无考”或“生卒年不详”。[8](P.319)近年问世的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9](P.1929)和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卷 25),[10](上册,P.648)两书也都著录有高宗元,而有关作者的介绍实质上同样如此。
邓长风该文,则从清末丁申、丁丙兄弟合辑的《国朝杭郡诗三辑》卷 16,检得高宗元小传一篇,从而首次为他的生平勾勒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特别是邓长风以该小传的有关叙述为线索,从高宗元侄婿胡敬《崇雅堂诗钞》卷 5觅得《挽高翁伯扬 (并引)》一诗,然后据其小引“丁卯岁,敬销假赴都,拜谒于阊门市廛间”,“今秋儿子书来,知翁遄归道山”云云,考定“丁卯,即嘉庆十二年(1807);诗作于三年后的庚午 (1810)。高宗元[伯扬其字,一作伯阳 ]即卒于是年 (嘉庆十五年)”;[8](P.320)同时又据高宗元《灵石樵歌》钞本“自序作于乾隆四十九年 (1784)。结合胡敬的生年[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推测高宗元生于乾隆十五年 (1750)前后”。[8](P.321)这样,高宗元的生卒年问题似乎也就基本上解决了。
但是,这里提到的胡敬《挽高翁伯扬 (并引)》一诗,其本集内部并无明确编年,[11](PP.178-179)小引也看不出它必“作于[丁卯 ]三年后的庚午”,因此疑惑依然存在。倒是邓长风还曾注意到上及《国朝杭郡诗三辑》提到的另一条线索——沈赤然为高宗元所“撰传”,该传“想必即在 [沈赤然的 ]《[五砚斋 ]文钞》内。倘获一读,或可考知高宗元的确切生年,以及更多生平行状”。[8](P.320)
笔者顷读丁丙辑《武林坊巷志》,在“东西坊·二”所属“双陈巷”条和“卫所·下”所属“普济堂”条,同时见到了沈赤然为高宗元而撰的这篇《候选州同知高君愚亭传》(愚亭其号)。果然,其中关于高宗元的生卒年有相当明确的记载:“以劳致疾卒,时辛未七月四日也。年七十有三。”[5](第 7册,P.185;第 8册,P.404)此“辛未 ”为嘉庆十六年(1811),该年“七月四日 ”公历为 8月 22日,这就是高宗元的忌日。由此逆数,其生年则当在乾隆四年己未 (1739)。
此后笔者又核对了《续修四库全书》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嘉庆增修本”影印的沈赤然《五砚斋文钞》,上及该传原载卷 11,有关引文都没有出入。[12](P.713)同时,该集内还收有一大批涉及高宗元家族的传记资料文章。例如卷 3《高士桢传 》、卷 4《高凤诏传 》《高攀桂传 》、卷 10《候选训导例封文林郎高君观海传》、卷 11《高竹涧宗文七十寿序》《高孺人六十寿序》《夏孺人传》以及卷 4《越州高氏宗谱序》、卷 9《高氏宗祠碑记》等等。[12](PP.619-716)其中一些篇章《武林坊巷志》也曾辑录;此外《武林坊巷志》上及“东西坊·二”所属“双陈巷”条,还据姚椿《通艺阁文集》录有《诰封奉直大夫高君[崇文 ]墓志铭》《内阁中书高君[凤台 ]墓志铭》以及《国朝杭郡诗三辑》中的若干高氏诗人小传等。[5](第7册,PP.185-191)这些资料对于考察高宗元的生平,特别是家世和家族成员包括祖、父、兄弟姐妹以及子侄辈的情况,同样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在附带将它们记录在这里,或可对日后的研究工作有用。
补记:关于高宗元的生平事迹及戏曲创作等,笔者同事汪超宏《明清浙籍曲家考》第十二篇《〈续琵琶〉的作者高宗元》考订更为细致,可详参[13](PP.383-389)。
三 杭州灵峰翁同龢诗碑
杭州灵峰,不但是探梅胜地,而且有不少古迹可寻。即以清人诗歌碑刻而论,除了过去所述固庆《重修西湖北山灵峰寺碑记》背面的梁章钜等题诗以外,①参见拙作《从存世碑刻考清代诗歌》,原载《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 2期,第 71-74页;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 7期转载,第 85-88页。就还有一方完整的翁同龢诗碑。
翁同龢系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丙辰 (1856)状元及第,曾官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他的这方诗碑,现藏灵峰“铁骨冰肤冷香室”,陈列在一个玻璃橱中 (碑体情况详后),正文如下:
萧萧寥寥咸丰春,落落莫莫灵峰人。探梅再游常事耳,伤哉浩劫沧江濒。作图者谁杨蕉隐,笔力倪黄标格近。题诗者谁雪隐翁,一十八人气味同。吾生出入明光殿,惜与群贤未识面。幸从卷尾见丁公,十万牙签富经传。山僧请经航海来,携卷索诗火急催。时平岁美湖波渌,梅花开时山鬼哭。
末尾署款“辛卯七月,常熟翁同龢”,并钤有篆体阴文方章“虞山翁同龢印”(“虞山”为常熟旧称)。
按此处“辛卯”为光绪十七年 (1891),当时翁同龢在北京。这首诗歌,也见于《翁同龢诗词集》内《瓶庐诗稿》卷 5,题作《题陆小石灵峰探梅图》,[14](P.134)编年正在光绪十七年“辛卯”。但检《翁同龢日记》该年七月各日内容,[15](PP.2458-2464)却未见有明确的相关记载,所以“山僧请经航海来,携卷索诗火急催”的具体过程以及该《灵峰探梅图》的有关情况在诗歌之外均不得其详。而本集此诗标题之下有自注说:“图为庚申二月作,是月杭州失守。”据此可知该图作于此前咸丰十年(1860)“庚申二月”,同月太平军即攻占杭州,所以诗中有“萧萧寥寥咸丰春”“伤哉浩劫沧江濒”“梅花开时山鬼哭”诸句。又“幸从卷尾见丁公”句下也有自注“谓松生先生”,可以确切知道原先题图的“一十八人”中有一个是丁丙 (松生其号),他是当时杭州本地的著名学者和藏书家,也是一位诗人。此外上引诗歌中的“落落莫莫”和“群贤”,本集作“寂寂寞寞”和“群公”,则连同自注肯定都是后来所做的修改。
又该碑翁同龢署款之后还有当时立碑者的一段跋语,凡五行,每字二厘米见方,全文如下:
此松禅相国题蕉隐《灵峰探梅》卷子诗也。相国笔墨重一世,此非其至者,已惊绝尘俗矣。勒石寺中,永宝持之。辛亥六月周庆云谨跋。
按周庆云系浙江湖州南浔巨商,工诗词,热心于风景名胜建设。在杭州,他为灵峰补种过梅花,增添了不少建筑;又为西溪修葺过秋雪庵,建立两浙历代词人祠。其子周延礽编《吴兴周梦坡(庆云 )先生年谱 》“宣统元年己酉 ”(1909)条 ,曾记载周庆云 (梦坡其号)灵峰补梅事如下:
冬,补梅灵峰。先是,府君游灵峰,住持莲溪上人出眎阳湖杨蕉隐《灵峰探梅》图卷,为咸丰己未所绘。迨太平之役,万树梅花,摧残殆尽。后此题图者,往往慨怀陈迹。钱塘杨雪渔太史 (文莹)有句云:“补梅绘咏更何年,山灵日日望吾辈。”府君感之,遂自寺外至半山,补栽三百本。即就寺之西偏,起屋三楹,曰“补梅庵”。更筑亭曰“来鹤”;疏泉曰“掬月”;依泉筑屋,名之曰“掬月艇”[“艇”字原文如此 ]。并葺罗汉廊、庋经室,游息之所皆备。经始是年冬,越一岁落成。……沈先生君墨为之记,秦散叟绘《灵峰补梅图》,征题纪事。(谨案 :《探梅 》《补梅 》两图卷 ,癸丑合印行世,有府君序;原卷仍送归寺中。)[16](PP.45-46)
稍后黄迂《慎江草堂诗》卷 1《灵峰寺》五古,[17](PP.26b-27a)也曾对此做过生动的描述。而这里提到的《灵峰补梅图》,周庆云所辑《梦坡画史》中还有印本流传,与上及年谱并见台湾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 816册。该图据署款为江苏吴县秦敏树 (散叟其号)绘于民国元年(1912)“壬子秋日”,上有周庆云题词:
宣统己酉正月三日,偶游灵峰,寺僧莲溪揖予入,似曾相识,欢若生平。出眎《灵峰探梅图》长卷,阳湖杨蕉隐绘,时仁和陆小石约朋辈十余人觞咏其间,题咏甚多。未几粤乱,是卷仅存,而树影花香,无复当年胜概。予为补梅三百本,[嘱秦敏树 ]作《补梅图》舍寺中。[18](P.11)
综合上述记载,可以获知翁同龢 (松禅其号)所题的《灵峰探梅图》,作者“杨蕉隐”为江苏“阳湖”即今常州人 (名振藩,蕉隐其号,咸丰初寓居浙江湖州);图中的主要人物为“仁和”即今杭州的“陆小石”(名孙鼎),所以集内诗歌标题作《题陆小石灵峰探梅图》;所谓“题诗者谁雪隐翁”,这个“雪隐翁”很可能就是“钱塘”亦即今杭州的“杨雪渔太史 (文莹)”(此推测有误,实为吴春焘,详见下文“补记”);至于作图的时间,据上引年谱为“咸丰己未”即九年 (1859),此与翁同龢诗歌题注所说的咸丰十年“庚申二月”略有出入,则有可能后者实为“杨雪渔太史 (文莹)”等人题图的时间,翁同龢有意借它来联系太平军攻占杭州的历史。而周庆云专门为翁同龢的这首诗歌“勒石”立碑,其时间为宣统三年 (1911)“辛亥六月”,当时正是“灵峰补梅”完成的时候,上距光绪十七年“辛卯七月”翁同龢题诗又已经过去了 20年,并且那时翁同龢早已谢世。②光绪三十年甲辰 (1904)卒,终年 75岁。这样,有关翁同龢这首诗歌和碑刻的基本情况,可以说就比较清楚了。
但是,在周庆云立碑以后的漫长岁月里,灵峰又经过许多变迁,原来的建筑全都荡然无存。且不说“树影花香”,长时期“无复当年胜概”,即“《探梅 》《补梅 》两图 ”的“原卷 ”,后来也都不知其下落 (如已故刘九庵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 1月第 1版《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即未见著录)。直到 20世纪 80年代,才再一次开始补种梅花,重新恢复或修建“游息之所”。而翁同龢的这方诗碑,也正是因此才得以重见天日。在现今灵峰的“铁骨冰肤冷香室”,墙壁上还有一篇专门的介绍文字,大略说:
系太湖石刻石碑。高三十二厘米,宽八十五厘米,自右往左行书十四行,每字三厘米见方。一九八七年重建灵峰景点挖土时发掘。
这段话不仅交代了该碑的石质、外形以及碑文的字体、版式,而且也记载了它最后回到人间的曲折经历,为前述历史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附带关于上引年谱所说沈中 (君墨其字)为周庆云而撰的《灵峰补梅记》,现“铁骨冰肤冷香室”也陈列有它的碑刻,惟字体过小,字迹漫漶,不易完整阅读。另外原《灵峰探梅图》题诗的作者丁丙、杨文莹以及杨振藩等人,据有关文献知其尚有诗集传世,其中或许还能够提供更多的线索,有助于理解翁同龢的这首诗歌。但限于条件,目前只能考订到这个程度。
此外关于上及《灵峰补梅图》作者秦敏树,已故袁行云所著《清人诗集叙录》(卷 75)[19](P.2606)和前及《清人别集总目》[9](P.1726)《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卷 48)[10](中册,P.1638),三书也都著录有他的诗集。但关于他生活时代的下限,三书都只推到宣统二年庚戌 (1910),时年八十三 (后者误印作“八十二”)。而据上及《灵峰补梅图》署款,可知其民国元年“壬子秋日”尚健在,享年当在 85岁以上。又已故杨廷福、今人杨同甫父子合编的《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11月第 1版,凡涉及其名“敏树”均误作“树敏 ”(如上册“散叟 ”条、“林屋散叟 ”条,下册“秦树敏”条等),[20](P.481,255,1264)这一点也可以从该图的印章“秦敏树印”获得印证,不知此书后来第 2版“增补本”是否已经更正。
现今灵峰“铁骨冰肤冷香室”,墙壁上据碑刻抄录并用电脑制作的文字,其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错误。即如翁同龢该诗正文,“作图者谁杨蕉隐”的“谁”字误作“淮”,明显于意不通;“时平岁美湖波渌”的“渌”字误作“漾”,则与末句“梅花开时山鬼哭”的“哭”字不押韵。同时原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局长施奠东主编《西湖志》卷 10“碑碣”门“翁同龢灵峰诗碑”条也曾著录此诗及周庆云跋语,但“渌 ”字同样误作“漾 ”。[21](P.523)似此之类,有关部门亦当予以更正。
最后关于周庆云补梅时候的灵峰寺住持莲溪上人,“莲溪”两字刚巧同本篇开头所说《重修西湖北山灵峰寺碑记》作者固庆的别号相同,这不知是否因为固庆“重修”过灵峰寺,上人为了表示纪念,所以特地取其别号为自号。倘如此,则固庆“重修”事远在此前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下距周庆云宣统元年己酉 (1909)“补梅”已经半个世纪以上,寺中住持屡有更易,该上人也确实可谓不忘恩德者。
另今人蔡见吾著《西湖楹联集》,丁“寺庙”门之三“理安寺”条最末录有翁同龢一副联语:“竹阴迷药灶,雨气漫琴弦。”注为“清翁松禅为理安寺定能法师书”。[22](P.214)按理安寺周庆云亦曾出资重修,翁同龢此联所作,与灵峰寺该诗碑恐怕不无联系。
补记:关于上及秦敏树,近年刚刚问世的江庆柏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已根据戴启文《招隐山房诗续钞·挽秦散之四首》,确定其生卒年为道光八年戊子 (1828)至民国四年 (1915),终年 88岁。[23](P.602)
又后来从施奠东主编《西湖文献》丛书本《清波小志 (外八种)》一书中,读到周庆云纂辑《灵峰志》。上文所述许多问题,可以由此获得解决。例如关于住持莲溪上人,卷 3《人物》记其法名永胜,“晚年改号莲溪”;[24](P.381)卷 4下《艺文·下》录其《辛卯夏北上请经,客邸偶成》一律,首句“锐意求书墨未干”有自注“求友作绍介翁相国书”,[24](P.407)可借以考察请翁同龢题诗的具体过程,与前引“山僧请经航海来,携卷索诗火急催”相印证。特别是释永胜该诗同卷稍后,专门录有《灵峰探梅图题咏》,翁同龢居其中第二十家(其后不论);[24](P.419)而第一家为兼“作图者”“杨蕉隐”(杨振藩),[24](P.409)第二家即其余“题诗者”“一十八人”之首“雪隐翁”(“钱塘吴春焘雪隐”),[24](PP.409-410)“丁公”“松生先生”以及
“钱塘杨雪渔太史 (文莹)”也都在其内 (第十六家、第十七家)。[24](PP.418-419)此外如沈中《灵峰补梅记》,虽现存碑刻字迹漫漶,但该志卷 4上《艺文·上》也已经辑录其原文,[24](PP.391-392)可以比勘。假设笔者当时就能够读到这部《灵峰志》,那么前面的某些考证过程便不必如此复杂,更不容易出错。这也说明,考察碑刻,最好能够利用现成的书本文献。只是书本文献往往删去作者署款之类内容,乃至改窜文字,这又显然不如碑刻本身更有价值。
又记:顷从嘉兴友人尤裕森编、朱家祎校《嘉兴历代碑刻集》第一部分《揽秀园碑》之一《小灵鹫山馆图咏碑》,读到翁同龢五言律诗一首:
烟雨城南地,萧萧草莫芟。
百年留手泽,三字剩头衔。
画趣原无限,诗心渺不凡。
精庐莹遁窟,迟我理归帆。[25](P.15)
署款为“翰香仁兄大人属题,戊子七月朔,翁同龢”。此诗上及《翁同龢诗词集》收在《瓶庐诗补》内,[14](P.267)标题作《题□园》;又次于光绪十二年 (1886)“丙戌 ”作品之后、十四年 (1888)“戊子六月”所作《题吴县韩烈妇费氏绝命词卷》之前,编排显然也不准确,今则可据《嘉兴历代碑刻集》特别是原碑予以校改补正。惟正文第七句“莹”字作“营”,则想来近是。
[1]杨钟羲.雪桥诗话 (初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
[2]王昶.春融堂集[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 1437-143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王昶.湖海诗传:第 4册 [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杨钟羲.雪桥诗话余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5]丁丙.武林坊巷志[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6]阮元,杨秉初,等.两浙輶轩录补遗[Z]//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 16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朱彭.抱山堂集[M].清刻本.
[8]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第 2册 [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0]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11]胡敬.崇雅堂诗钞[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 149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沈赤然.五砚斋文钞[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 146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汪超宏.明清浙籍曲家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4]翁同龢.翁同龢诗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5]翁同龢.翁同龢日记:第 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6]周延礽.吴兴周梦坡 (庆云)先生年谱 [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 816册[Z].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17]黄迂.慎江草堂诗[M].民国铅印本.
[18]周庆云.梦坡画史[Z]//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 816册[Z].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19]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第 3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20]杨廷福,杨同甫.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1]施奠东.西湖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2]蔡见吾.西湖楹联集[M].杭州:西泠印社.2000.
[23]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4]周庆云.灵峰志[Z]//徐逢吉,等.清波小志 (外八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5]尤裕森,朱家祎.嘉兴历代碑刻集[Z].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TextualResearch on Hangzhou Poets,Poem s and Poetics in Q ing Dynasty
ZHU Ze-jie1,WU Lin2
(1.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Studies,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2.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
A s to Hangzhou poets,poem s and poetics in Q ing D ynasty,there are m any things w orth studying.This paper is to do som e investigation of the specific object and related issues,w hich can help explore the local cultural heritage of Hangzhou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academ ics circle.
Hangzhou;poet;poem;poetics;research
I207.22
A
1674-2338(2010)06-0078-06
2010-05-04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200410220204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诗考证”(10BZ W058)。
朱则杰(1956-),男,浙江永嘉人,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清代诗歌研究;吴琳(1986-),女,安徽绩溪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清代诗歌研究。
山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