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2010-04-11齐卫平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人文观察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进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必须深刻认识民主政治发展的艰巨性。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实践,使民主政治建设既有的根基不稳固;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使民主政治建设背负的包袱太沉重;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使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束缚难排除;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挤压性矛盾,使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任务很紧迫。如何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模式、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进一步丰富民主形式、如何发扬基层民主、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如何促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良性互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解决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当代中国;民主政治
30多年的实践已经以显著业绩证明我国改革开放是成功的、正确的。但是,这样的证明还只是初步的,因为改革开放的进程还远没有结束,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将继续拷问和检验改革开放这一史无前例的实践。因此,胡锦涛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仍将“改革开放考验”作为党执政的一大风险。应对改革开放考验,必然涉及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执政能力,民主政治发展不仅关系政治建设,而且也深刻影响其他方面的建设。在当今世界和国内形势深刻变动的形势下,能否应对挑战从而把握发展机遇,是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时代化要求。
一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看,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很多,比如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社会公正公平问题、大国与世界的关系协调问题、社会和谐发展问题、民生问题、政治文明建设问题;比如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经济结构转型问题、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问题、收入差距缩小问题、腐败预防和惩治问题、房价高涨抑制问题、公共安全保障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和前进中的矛盾,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遭遇过。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需要党和人民的智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需要智慧,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显示党和人民的智慧上是相统一的。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就是智慧的来源,就是理论的支撑。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从世界形势变动的现实出发,对社会发展变化作出新的阐释。“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实现马克思主义内容、形式以及话语体系的时代化,以回应时代挑战。[1](PP.58-59)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保持生命力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显示科学性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能不能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延续其生命力和显示其科学价值,并不取决于它的体系完整性和思想严密性,而取决于它的体系开放性和思想创新性。在和平与发展新的时代环境下,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所面临的问题和任务,都反映着时代的矛盾,体现出时代的特征,显示了时代的要求。与以往的时代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实践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它与世界联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这不仅需要它必须具备自身发展成熟的能力,而且更需要培育和发挥其应对外部环境考验的功能。当代中国发展的诸多社会问题,有的是国情因素而具有特殊意义,有的则是在世界各国发展进程中具有普遍意义。从这个意思上说,能否成功地解决中国社会前进中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和自身个案的价值,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世界的经验和共性的价值。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否以开放和创新的姿态实现时代化,在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关系十分重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与时俱进,“就是为了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适应国情与时代、形势与任务的要求而向前发展,始终兴旺发达”。[2](P.629)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思想、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和科学价值的内在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开展的一场创新实践,既没有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现成答案,也没有社会主义实践上的借鉴经验,完全靠在实践中摸索探寻。这一创新实践不仅需要解决近现代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未尽任务,还需要解决当代中国现实涌现出来的新问题。历史的承载和现实的需要构成双重压力,考验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检验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二 关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任务
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任务,必须从破解中国社会发展的难题入手。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已经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其前进的步履十分艰难,面临的问题也十分复杂。这是因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既有历史的欠账,又有现实的困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进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应认真研究各种影响它发展的因素,加强关注现实的实践场景,形成对民主政治发展艰巨性的深刻认识。
第一,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实践,使民主政治发展既有的根基不稳固。从世界范围内看,社会主义实践发生和演进的事实都与马克思主义在 19世纪的理论预设不完全一致。胡锦涛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革命胜利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党则是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3](P.703)这样的反差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许多历史缺憾。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超常规飞跃,使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相对比较脆弱。经济文化的落后使社会主义建设的难度比起资本主义发展要大得多。社会主义民主确实在许多方面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但不足之处也毋庸讳言。我国民主发展的超常规飞跃表现为“实现了几千年来中国政治由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4](P.674)这一“伟大跨越”不仅造成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而且也造成政治基础薄弱的事实。诚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政治制度的优势不可否认,但在政治生活的具体层面上,民主程度和水平不容高估,其中落后的方面不容忽视。党中央和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都曾指出过这个问题,并强调,中国历史传统上缺乏两样东西,一样是民主,一样是法制,“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5](P.332)毛泽东说,像斯大林这样破坏民主法制,在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邓小平说过,在人才选拔方面西方国家比我们做得要好。党中央指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着一些重大的缺陷”。[6](P.35)正是这些落后的东西,使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基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民主发展的现实与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第二,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使民主政治发展背负的包袱太沉重。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背景十分特殊,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100余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近 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给民主政治发展带来不利的因素。一方面,民主思想的启蒙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民主实践的运行后天失调。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表明,急功近利的民主思想启蒙显得肤浅,根深蒂固的封建遗毒排除不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民主政治发展遭遇的曲折,与其背负的包袱太沉重有密切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站在了一个高起点上,但国情和传统的制约阻碍了其向前迈进的步伐。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需要在排除障碍中寻求发展,需要在慎重求稳中实现推进。既要甩脱历史的包袱,又要追赶时代的潮流;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又不能操之过急;既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体现自身特色,又要遵循客观规律显示普遍意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走的路还很长。
第三,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使民主政治发展的思想束缚难排除。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将民主问题纳入其理论的视野。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揭露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成为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理论基点。建设比资本主义民主高出几百倍的社会主义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民主观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来源,但是,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不可能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现实答案,他们的民主思想也远不足以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毕竟要靠自己的实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左”倾指导思想的表现之一就是机械地、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造成较长时期的思想僵化。反映在政治发展上的突出问题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绝对化、封闭化,忽视民主政治发展的世界经验,忽视政治文明的普适价值,忽视民主政治模式参照比对的意义。结果是关起门来搞民主,闭起眼来行独唱,走了弯路还不自觉。这就必然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代潮流相疏离,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受到严重的自我束缚。
第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挤压性矛盾,使民主政治发展面临的任务很紧迫。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变革频繁、节奏快速、矛盾尖锐。西方国家用几百年时间走完的路,在中国被压缩为几十年的任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化建设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然而,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看,中国则处于后发追赶的状态中。它不仅要追赶最先进的目标,而且还需要承受底子薄的超越风险。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矛盾是西方内生先发型现代化国家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当代中国尚未完全彻底地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任务,却又不得不提前将西方国家“后工业化”、“后现代化”的时代任务提上议程。工业化、现代化加上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知识化的各种时代新元素,一并压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日程上,造成各种社会矛盾的大量堆积和集中挤压。这种挤压性矛盾,必然造成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建设中不同程度的思想紧张和利益冲突,形成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巨大压力。
由上可见,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任重道远。解决民主政治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不是历史问题而是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现实问题作出具有说服力的阐释,更在于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答案和路径。这样的价值体现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而得到实现。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解决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
2005年 10月 19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7年 11月 15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政党制度》。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首次发布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相关的两个白皮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法制化进程不断发展,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发展的绩效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从社会的现实关注看,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以下几个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第一,如何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模式问题。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模式”成为一个被热议的话题,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模式”既包含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包括政治发展的模式。讨论中国模式,离不开政治发展的模式问题。当代世界发展多样性的事实,使各国发展道路自主选择的合理性价值越来越受到普遍的认同。“文明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3](P.997)决不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可动摇的原则,但人类文明的普遍规律则显示出民主发展是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如何发扬民主,关键是打造什么样的政治发展模式。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模式奠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初期,发展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其成长的过程既伴随着严重的曲折,也积累了成熟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决定了其政治模式的鲜明特质,它既与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又与传统社会主义的政治模式不同;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和国情。能否成功地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模式,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成效的标准。
第二,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民主政治发展与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新的举措、没有大的力度、没有好的成效,民主政治发展就难以迈出步伐。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方向十分明确,道路也已经清楚,关键是如何在技术、手段、方法以及步骤等具体层面上,找到并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瓶颈的着力点和突破点。2010年 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社会反响强烈。2010年 9月 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 3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其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引起港台和海外媒体的关注。这就表明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已经提到刻不容缓的地步。我国的政治体制从总体上说是符合当代中国发展需求的,但不适应的地方还很多。例如,一定程度上“官本位”的现象、腐败的滋生、社会利益诉求不够通畅等等,都显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是相当复杂的工程,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容等闲视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重要的是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必须重视的战略性任务,如果在政治体制改革上不能迈出新的步伐,就会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第三,如何进一步丰富民主形式问题。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是多样的。党中央已经从政治制度界面上明确概括了当代中国两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即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无疑对人民当家做主具有保障作用。然而,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和广泛性特征决定了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远不止这两种。当代中国民主建设已经呈现出日益发展的态势,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在不断发展,创新和丰富民主形式,已经成为民主政治建设向前推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要求民主形式的丰富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正在寻找、创新和丰富实现的形式。实践表明,只有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才能推进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
第四,如何发扬基层民主问题。社会基层的民主建设对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基层民主建设状况如何,影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向。基层民主在整个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与民生相连,关系到百姓的利益保障。党的十七大将基层群众自治作为当代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显示了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性。从现实看,基层民主建设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基层民主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就难以迈出步伐。目前,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日益增长,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愿望日益强烈,实现基层民主建设的良好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在发扬基层民主方面,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实践,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力量之源和希望所在。
第五,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问题。权力监督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它在权力监督上走的是一条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路径。“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思想奠定了西方国家的监督路径,其合理之处虽然有值得借鉴,但社会主义民主广泛性决定了权力监督不能局限于分权机制的单一路径上。社会主义权力监督走的是体系性的路径,即通过党内监督、政党监督、群众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以及法律监督、制度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形成社会主义监督体系。诚然,这个监督体系尚在建设过程中,许多方面不完善,尤其是如何使各种监督方式形成合力从而发生效力,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或者说缺陷。正因为如此,目前权力腐败现象仍比较严重。也正因为如此,构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就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要求。
第六,如何促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良性互动问题。在国家政治运作中,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可以说囊括了整个社会的民主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都离不开这两方面的民主。如何处理好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关系重大。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发展,是党的先进性的显示,党内民主理应走在前面,成为人民民主的楷模。但还应看到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具有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和主力是人民群众。现实表明,人民民主的发展既由党内民主带动,又反过来对党内民主发展形成压力。党内民主要成为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楷模,必须以人民民主发展的现实为动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要求。
[1]刘云山.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N].人民日报,2009-10-1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中共中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 (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O n Modernization ofMarxism and Developm ent of Contemporary Democratic Politics
Q IWei-ping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Som e social issu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belong to the problem s in developm entw hich need to be solved by m odernizing M arxism.The m odernization ofM arxism is a requisite for prom oting dem 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and the arduous nature of dem ocratic political developm entm ust be deeply comprehended.The socialist practice of over-passing the Cafudin V alley does not lay a firm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em ocratic politics,w hile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s compose a very heavy burden for dem 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M oreover,the one-sided interpretation of M arxism brings barriers to the breakthrough of ideological restraints.The pressing conflicts occurring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social developm ent has m ade it an urgent task to Chinese dem 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How to develop a socialist political pattern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socialistm onitoring system,prom ote political reform w ith an innovative spirit and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of inner-party dem ocracy and people's dem ocracy,enrich dem ocratic form s,and to dem 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re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carrying forw ard the m odernization ofM arxism to realize dem ocratic politics.
m odernization of M arxism;contemporary China;dem ocratic politics
D6
A
1674-2338(2010)06-0047-05
2010-04-08
齐卫平(1953-),男,浙江慈溪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方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研究。
山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