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2010-04-11俞雅芳
俞雅芳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新时期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和身体条件,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然而,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阶段,是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心理矛盾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导致悲剧发生,而且,这种情况呈现上升态势。据统计,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自杀的人数呈上升趋势,2002年是27起,2004年是68起,2005年是116起。[1]可见,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依靠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一、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与从事工作的队伍水平直接相关。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能够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扫除学生心理障碍,化解心理危机,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一支新兴的队伍,可借鉴的经验不多,许多工作都要进行原创,但原创需要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都是刚毕业的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更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实践经验。要弥补这些不足,就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掌握学生心理的新特点,使自身不断发展,这样才能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国家教委在全国126所大学中抽样调查表明,全国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25%的大学生需要精神卫生服务,10%有明显的心理障碍症状,急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2]心理问题的产生已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化解心理问题,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真正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当前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绍兴7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绍兴高校均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工作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共有101人,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主要由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兼职心理学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四类人员组成,其中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8人,兼职心理健康工作者93人。但从调查的情况看,绍兴高校心理健康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职人员缺少,工作不专一,兼职人员专业知识薄弱。虽然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或工作室及专职工作人员,但有一些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或工作室并没有运作起来,专职人员缺少,而且有些专职人员是有名无实,只是象征性的,对外宣传专职工作人员,平时主要在从事学校的其它工作;即使是真正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在许多时候也需承担学校的其它工作,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并非专一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于兼职人员存在着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的问题,只有22%是心理学相关专业的,另外78%的兼职人员为非心理学相关专业,是半路出家,只经过短期培训,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同时又忙于应付事务,调查研究较少。调查显示,有95%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工作繁忙,很难静下心来开展调查研究。因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花大量时间,再加上人员缺少,并且还要从事学校其它的工作,所以工作量非常大,主要在应对各种日常事务,很难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研究。
(二)相对封闭,缺乏交流合作。目前,绍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服务的对象只限于本校师生,没有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而且各高校间的交流互动也较少,影响力较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训学习机会不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对于专职人员培训学习方面的调查显示,“一年至少保证有一次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研讨会”的占56%,“有时有一次机会甚至更多机会,有时一次机会都没有”的占38%,“没有机会”的占6%。专职人员培训学习机会都不多,就更不用说兼职人员了。正是由于缺乏专门的培训学习和专业训练,有60%的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理论知识匮乏,80%的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三)发展方向不够明确,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目前,在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相应的岗位资格制度,而且在评职称时也是走思政系列或教育管理系列,也就是说被认定为行政人员,因此使得他们的专业工作在学校内得不到很好的认可,离开了专业教师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加之工作压力较大,害怕学生出现重大事件。随着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数量的不断上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三、加强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建议
当前许多地方高校都处于转型升级期,有的高校“专升本”,有的高校由教学型转向研究型。为了实现转型升级,学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队伍建设:
(一)严格准入机制,提高整体素质。要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把好入口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在欧美国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必须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我国的省属和部属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也都为高学历高职称的老师。作为地方高校,虽然没有省属和部属高校的优势,但在选聘专职人员时也不能降低标准,必须符合硕士以上学历的心理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获得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证书两个硬性条件。除满足这两个硬性条件外,学校还需要组织专家对应聘人员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行考察,可以通过让选聘者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策划一堂团体心理辅导课等形式。对于兼职人员其专业也应尽量为心理学相关专业,但必须取得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证书。只有从源头上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准入要求,才能水涨船高,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健全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水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一个学科性很强的机构。目前,有许多高校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独立开来,而许多地方高校基本上还都挂靠在一个行政部门下,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行政化,许多专职人员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必须参与部门的其它工作,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就需要地方高校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职责,找准定位,把机构独立出来,并配足专职人员,使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成为一个集教学、研究和服务于一体的活力团队。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运行起来,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成长,才能开展科学研究。
(三)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较难考核的工作,几乎所有高校都没有专门的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及对专职人员的考核方式,而学校往往会因为发生了学生心理事件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得不到领导的认可。这就需要学校改变心理健康教育重结果的错误惯性思维方式,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考核机制。同时,学校要在职称评定、职级提升、工资待遇、精神和物质激励等多方面考虑特别的政策。只有通过过程考核和政策保障,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
(四)完善培训进修机制,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自身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现在各省都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而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培训的对象不仅仅是专职人员,还应包括兼职人员,应分批安排专兼职人员到省里去培训或者请专家来校培训。同时,对不同类别的兼职人员应采取分类分批培训的方式,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培训的内容除了职业道德、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外,还应包括如何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内容,使自己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此外,学校还应鼓励老师积极地考研考博,提高学历层次,并开展研究工作。所以只要不断的参加培训学习和进修,就能改变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基础相对薄弱的局面。
(五)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实现共同提高。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定期开展座谈会或学术研讨会,同时也可以利用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共同分析研究新出现的典型案例及在当前阶段可能会出现的学生心理状况,做到防患于未然,并可以相互借鉴好的干预方法,取长补短。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应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与社会上的专业心理机构和医院合作,形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社会心理学家、专业心理医生三级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服务社会。通过与社会的接触,扩大自己的视野,积累丰富的经验,实现服务社会和提高自身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左利平. 当代大学生自杀事件的辨识与干预策略——对大学生数例自杀个案的心理学分析[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4).
[2] 金伟.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