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报纸川军看电视湘军(上)

2010-04-11张春林叶颖颖

关键词:川军湖南卫视报纸

张春林 叶颖颖

(1. 四川外语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0031;2. 四川外语学院 研究生部,重庆 400031)

报纸川军和电视湘军是20世纪90年以来中国传媒产业化进程中两支重要的人才团队,虽属不同媒介领域,但都创造了令人艳羡的战绩。尽管报纸川军雄风不再,电视湘军辉煌日盛,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都不只属于这两个团队,也不只属于各自领域,而是属于整个传媒产业。因此,本文通过对报纸川军和电视湘军的比较分析,力图探寻人才团队在传媒产业发展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一、沉寂的报纸川军与热闹的电视湘军

(一)川军经络

说起报纸川军,也许会让人想起很多辛酸与悲情。在浩浩荡荡的媒体大军中,他们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显示出自己的魄力和业务水平,但是,不成熟、不稳重,没有一个可以勇于作战的团队,也没有坚固的凝聚力。他们是一支活跃在中国的北伐军,在媒体发展过程中,这支队伍创造了许多中国新闻业的壮举,但历史也见证了他们在走出四川盆地后的遭遇,以及呐喊声中逐渐沉寂下来的背影。

1. 都市报打天下

报纸川军的第一炮是在开创都市报的新时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这个时候起,中国报纸悄然酝酿变局。破格的第一步就是由蜀人先行的。1994年底,被誉为中国第一家都市报的《华西都市报》在成都问世,东家是《四川日报》。创办者席文举将该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并称“市场需要不需要,读者喜欢不喜欢,是衡量我们办报的标准和试金石”。《华西都市报》首创“市民生活报”定位,受到大众青睐,并一举成名。据统计资料显示,到1995年底,《华西都市报》发行量达10多万份,1996年达26万份,1997年达40多万份,1998年达到50多万份;从盈利情况看,1995年《华西都市报》盈利60余万元,1996年广告收入达3000万元,1997年达9000万元,1998年达1.3亿元。

《华西都市报》的繁荣景象让很多办报人也想从中分得一杯羹,中国一些城市开始掀起一股办都市报的热潮。在广州,《南方日报》创办《南方都市报》(1997年);在福州,《福建日报》创办《海峡都市报》(1997年);在石家庄,《河北日报》创办《燕赵都市报》(1996年);在武汉,《湖北日报》创办《楚天都市报》(1996年)。到2005年,全国都市类报纸达287种,平均期印数4852.3万份。《华西都市报》的成功带动成都地区其他报纸的发展,短短几年时间里,又有《成都商报》、《蜀报》、《商务早报》等脱颖而出,并很快成长壮大。四川地区报纸凭借对读者需求和市场导向的敏感,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采编及经营策略,四川也成为办报经验与办报人才的输出基地,特别是成都地区出色的报人成为许多报纸争相“挖”“抢”的对象。

2. 川军大出川

四川报纸在超常发展的同时,竞争也日趋激烈,地区资源的局限性渐渐暴露。由于地处内陆,加之四川省经济文化条件尚不够发达,新闻资源、读者资源,尤其是广告资源相当有限。而且一时间发展起很多同类型报纸,生存空间立刻紧张起来,故而发展做大的速度也被迫放缓。于是,异地拓展,另辟战场,也就成为四川报纸的首选。[1]1999年6月,在成都市场竞争中大获全胜的《成都商报》与昆明一家毫不起眼的行业报《云南信息报》秘密接触。不久,《云南信息报》改版。当年底,《云南信息报》传来捷报:收盘竟然赚了几百万元。同时,《商务早报》、《蜀报》、《四川青年报》等人员外流的报纸越来越多,外流人员越来越集中,甚至一批批结伴而行。行业报、机关报、企业报等从一流到二流到三流最后到不入流的报纸,只要跟四川报界沾点边的人,外面几乎都要。成都人才从未如此走俏过。伴随着成都报纸人才大量外流现象的是全国各地报纸猛增、狼烟如血,人才流失程度尤为严重。[2]近20年来,西部地区人才不断流失。有关资料显示,20年来,整个西部地区流失的人才是流入人才的两倍。四川报纸人才外流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持续到2002年底,外流的报业川军人才数量近400人。其中,福建50余人,广州40余人,深圳30余人,北京20余人,上海10余人,海南20余人,长沙20余人,重庆100余人,昆明50余人,南宁30余人。这些人中,担任过副总编、编委、采编总监的有20余人。就连被誉为“都市报之父”的席文举,也辞别华西,北上《辽宁经济日报》另起炉灶。[3]

人才外流的同时,频繁跳槽也成为报纸川军的特色。频繁跳槽和快速流动使他们缺乏专业训练和积累,但却善于钻营。例如,利用报社的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进行暗箱操作,领红包、串口子、拉广告、写有偿新闻,甚至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惜编造假新闻。一部分人因为职业道德问题被所在媒体辞退、除名;另一部分精明者则趁报社还未发现其不轨行为,“捞一把”后赶紧走人并换个笔名,再应聘到另一家报社谋生。[4]这样,很多四川报纸因为盲目决策、市场定位不准、经营管理不善、策划不力而陷入亏损。“川军”出川之路,更加显得无力而苍白。

3. 入世后的沉寂

“入世”前后,中国报业在理论界一片迎接“入世”挑战的呐喊声中,事实上已经展开面对“入世”的“大演习”。这种演习的具体表现就是全国此伏彼起的“报纸大战”。四川报纸大战的主战场在成都,而成都是全国著名的报纸四大战区之一。从1997年底《成都晚报》改为早上出版,以遏制《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的冲击,大战的前奏就逐渐展开。1998年秋,《蜀报》与《商务早报》进入三家角逐的圈子,形成五霸争雄的局面。1999年夏,《天府早报》与《四川青年报》又奋不顾身地投入竞争,七雄争锋的格局形成。继南京之后,成都的报纸战也登上价格大战的高峰。

对于地处内陆的四川,“入世缓冲期”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虽然已有多家境外媒体在四川设立办事处,但活动仅限于从事各种形式的市场调查与媒体接触,处于一种热身和试探阶段。国内强势媒体,主要是一些国家媒体及东部沿海地区的媒体,由于最先感受到国际传媒的竞争压力,不断向中西部省份转移产品,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四川报纸相互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以中心城市成都为例,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下属各报之间的竞争闻名全国。与此同时,四川报刊向全国性扩张的步伐却相对滞后和缓慢。与全国各地相比,往昔南征北战的报纸川军似乎在经历酸甜苦辣后陷于沉寂。

(二)湘军血脉

“湘军”源自近代史上湖南人曾国藩创立的军队。这支军队因为大部分是湖南本土人故而称为“湘勇”,后改“湘军”。湘军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打败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军,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军事将领。当时清廷的封疆大吏半数以上由湘军中的人占据,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盛况。从此有了“湖南人会打战”的美誉,有了“无湘不成军”的说法。近年来,湖南电视媒体在全国的影响很大,收视率很高,有许多被人津津乐道的品牌栏目,连续多年居全国地方台之首,就如同当年湘军在军事领域的影响力,因此把这班电视人与湖南历史上的湘军联系起来,就有了“电视湘军”的称号。

1. 起步跳马山

如今的湖南卫视,收视率长期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为中国电视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而这所有的辉煌和成就,是从跳马山的毡棚开始的。1970年10月1日,湖南电视台正式开播。当时的湖南电视台只有一个频道,仅开设《湖南新闻》一个节目,每周播出两次,每次10到30分钟不等,内容有本地制作的新闻片、图片及北京电视台提供的新闻片。1991年1月15日,湖南有线电视台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大陆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的出现,也标志着湖南省内除湖南电视台外第二家电视台的诞生,打破了一台独大的局面。同年11月18日,湖南电视台二台开播。1993年10月18日,湖南广播电视信息台开始试播。而1995年湖南经济电视台的建立开始真正打破湖南电视的平静。

2. 十年磨一剑

湖南电视之所以成为湖南文化产业的金牌名片,源自10多年的努力奋斗和创新改革。1995年12月18日,湖南广电体制改革的第一块试验田——湖南经视成立。1996年1月1日,湖南经济电视台正式开播,并在新闻、综艺、电视剧三大主战场向传统电视理念发起进攻。娱乐是电视湘军首先挖到的一座富矿。湖南经视建台后,开国内先河的综艺节目《幸运3721》被迅速推向市场,顿时赢得了大众的青睐。“经视”咄咄逼人的态势使湖南电视台感到危机。1997年1月1日,湖南电视台在全国电视界率先实施品牌战略和周末战略。同年7月,湖南电视台推出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并把它放在与“幸运1997”(改版后的“幸运3721”)同样的时段播出。这两档娱乐节目互相竞争,在全国刮起了一阵“快乐旋风”。1998年,“玫瑰之约”新鲜出炉,“晚间新闻”全新改版,在全国开“说新闻”的先河。紧接着,“新青年”、“聚艺堂”、“音乐不断歌友会”等栏目相继诞生。这一系列变脸为湖南卫视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广电事业的扩张和频道竞争的加剧,集团化的改革摆上了湖南广电的重要日程。2000年4月27日,湖南省第一家影视专业频道——湖南有线影视频道正式开播,和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有线等一起形成“群雄逐鹿”的格局。2000年12月27日,全国首家省级广电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在长沙正式挂牌成立,紧接着就是进行统一规划、资源整合、频道专业化分工和特色化建设。2002年3月29日,文体频道变为“娱乐频道”,信息频道改为“体育频道”。加上后来相继创办的公共频道(2002年)、金鹰卡通频道(2004年)、潇湘电影频道(2005年)和移动电视频道,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拥有11个电视频道。2002年9月6日,湖南广电召开第二轮改革工作会议,标志着以整合为核心、以创新为标志的第二轮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9月10日,由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都市频道、生活频道捆绑而成的湖南经济电视台(ETV)成立,重新进行了定位和资源整合,构筑了新的节目框架,全力拓展广告经营。2002年12月31日,由原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体育频道和《湖南广播电视报》社组成的新卫视启航。2003年,新卫视提出打造“娱乐、资讯为主的个性化综合频道”,追求“青春、靓丽、时尚的电视品牌形象”,为观众奉献“快乐、关爱、精彩”,全新整体定位更加明晰。2004年,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成为湖南卫视新的标高。湖南卫视对自身品牌进行了清晰定位与形象区隔,在这个定位下,湖南卫视采取栏目、大型活动、电视剧三驾齐驱的战术,有力提升频道品牌价值。2006年6月28日,美国麒麟电视发布新闻:麒麟电视首次面向北美观众推出中国顶级娱乐频道——湖南卫视。2004年10月30日,湖南卫视旗下金鹰卡通卫视正式开播,这是中国第一家获准开办的动画卫星频道。湖南卫视已拥有两个上星频道、一个地面频道、两份期刊、两个网站和一个“国字号”节庆品牌资源,构筑成一个多媒体、多平台、多资源的立体传媒旗舰,进入品牌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06年,湖南广电启动第三轮改革,核心内容是“组建一个市场主体,从体制内走出去、从国内市场走出去”,将旗下湖南卫视等频道的可经营性资源以及天娱、快乐购物、卡通频道的全部资源(总值约十几个亿的资产)组装进入新成立的文化实体,打造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全新的大型现代传媒集团。[5]

3. 传奇令人羡

以魏文彬为领军人物、湖南卫视为代表媒体的电视湘军,在中国电视界奠定了令众家羡慕的辉煌地位。湖南卫视一直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率先提出全力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同时,湖南广电还诞生了多个“第一”:中国传媒第一股“电广传媒”在深圳上市,中国第一家省级广播影视集团在这里挂牌,中国第一家永久性承办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的地方电视台。经历了以放权和激活机制为重点的第一轮改革,又经历了以合并频道、消除内耗、实行集团化运作为核心的第二轮改革,湖南广电集团已经形成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湖南广电整体品牌,其影响力在全国业界乃至海外不断攀升。2006年湖南卫视上星十周年,广告创收突破10亿,创收能力稳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全国所有卫视第三,仅次于中央台的一套和五套;湖南卫视在中国范围内的有效覆盖率超过60%,覆盖人口达7.6亿;在全球,湖南卫视进入日本和澳大利亚普通家庭,更是唯一进入美国主流电视网的中国省级卫视;湖南卫视的金鹰剧场创收超过3亿,成为中国国内价值最高、经营最成功的电视剧场。可以说,湖南卫视已从一个地方区域性电视媒体成长为一家在海内外都具有广泛影响和传播价值的强势媒体。[6]

二、报纸川军与电视湘军的比较

(一)战场:报纸VS电视

1. 报纸走势

《华西都市报》作为中国第一张都市报,打开了报纸川军的新局面,也为传统报纸的发展开辟了新路。至此,都市报以崭新的定位、活泼的新闻表现手法和创新的经营模式在中国报纸市场异军突起。1994年开始,成都报纸走上市场化道路。不久,成都报纸便打破《成都晚报》一统天下的局面,进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和《成都晚报》三家争霸的竞争时期。到1998年、1999年,《蜀报》、《商务早报》、《天府早报》和《四川青年报》纷纷涌入,出现《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蜀报》、《商务早报》、《天府早报》和《四川青年报》七雄并存的局面。但是,经过高度发展的繁荣之后,都市报也陷入了同质化泥潭,群雄并起使得市场很混乱,参与者没有成熟的办报经验和个性鲜明的运作方式,互相跟风效仿,出现了雷同和类化的报纸。再加上各地市场报的竞争惨烈,使都市报发展面临新的挑战。[7]更为重要的是,报纸还受到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新兴媒体夺走了大量的广告资源和注意力资源。对于传统报纸来说,实际上正面临着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

2. 电视走势

电视从诞生开始到现在不到一百年历史,但它的发展是迅猛的。电视媒体正与新兴载体相结合,将电视变成一种可以移动的电视。所谓移动着的电视,是指电视已经从客厅走到广场、电梯、手机上,已经不再是以往那样静止的、等待观众光临的状态,形成了新的载体与传播样式。电脑互联网与电视的结合已经是一种定势了。然而,这绝对不是互联网对电视的取代,只是电视媒体的一种革新。传统电视媒体,往往是我播你看,观众被动接受。但如今观众不仅要求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有关信息,满足“知情权”,更希望媒体能够成为自己发表意见、展示主张的平台,实现其“参与权”。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受到热捧,这也意味着电视媒体势必要走向一种互动的趋势。所以,从央视到各地方电视台,都创办了各种谈话类节目,让观众参与,与观众互动,取得了很大成功。

虽然如今广电事业的扩张和频道竞争的加剧使电视传媒的发展比以前困难和复杂,但是,面对危机与挑战,电视湘军依然在不断的变革中昂首挺胸,阔步前进。电视湘军自身不仅进行统一规划、资源整合、频道的专业化分工和特色化建设,并且逐步探索了一种既有利于集团化管理又有利于竞争的体制和机制。在改革进程中,电视湘军一直在探索一条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这条发展之路,首先是勇于摆脱传统的事业行政管理与计划经济模式,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把新闻宣传之外更多的内容产品当作企业产品来生产、经营的一条改革之路。这条改革之路说到底,就是一条既坚持媒体的公益性,又勇于探索媒体如何依靠市场、走进市场、培育市场与占领市场的改革之路。正是因为坚持了媒体和内容生产的改革方向和市场之路,湖南广电成功地创办了湖南经视,激活了媒体的创新机制和竞争活力。随后,湖南广电又抓住机遇,在全国率先进行媒体的资本运营。与此同时,这条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也是一条创新之路,湖南广电大胆打破旧的用人机制,努力培养优秀的年轻团队和一线的尖端人才,始终坚持内容产品品牌化的创新方向,从而成功地打造了湖南卫视和“超级女声”等一系列媒体品牌和节目品牌,逐步建立起品牌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和监控体系,从“快乐大本营”到《还珠格格》,再到“超级女声”,通过不断地创新品牌,通过品牌的影响和效益,在内陆省份经济实力有限的条件下,成功地实现电视湘军的市场增值和效益扩张。[5]

(二)武器:社会新闻VS娱乐节目

1. 报纸川军的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有着极为广泛的读者群。都市类报纸之所以在近年的报纸市场异军突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社会新闻深受欢迎,从而赢得了大量读者。报纸川军在竭尽全力摸索报纸的发展之路的同时,便始终以社会新闻为主线来寻求新的突破口。

《华西都市报》创刊的时候,在总编辑席文举的指挥下,矛头一开始就对准《成都晚报》,要从《成都晚报》的口中抢广告份额,而《成都晚报》当时还不屑一顾,扬言“只要分出一小口粥就撑死华西都市报”。然而,事实证明,这家“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市场报在报界奇人席文举的调教下过关斩将,走主打都市新闻、社会新闻的路子,强调以服务性、实用性为主,全面反映市民生活,满足市民的各种信息需求,竭诚为市民服务,很快异军突起,发行量日日飙升,到1998年,发行量高达52万份,广告收入达1.3亿元。据央视调查中心1998年全国报纸阅读率调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众多平面媒体中的市场份额占33%,位居第一。此外,当时的《成都商报》重经济报道,在《华西都市报》的强力竞争下几乎一败涂地。万般无奈之下,《成都商报》变了招——“如影相附”,即《华西都市报》怎么做、做什么,它也亦步亦趋。《成都商报》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先全面模仿《华西都市报》,走上综合性市民报的路子,从1995年8月开始,一举由昔日的“精英报”与“综合性城市经济报”突变为完全的“大型综合性日报”(市民报)。《成都商报》毫不讳言:曾经学习、模仿《中国工商时报》、《中国青年报》等,但都不太成功,直到华西报创刊,才发现最该学习的就在眼前,于是也走上主打都市新闻、社会新闻的路子。[8]

2. 电视湘军的娱乐节目

在这个迈入数字化的时代,在技术的坚强保障下,电视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播报新闻,它真实地还原世界的能力也可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不少电视人正在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将电视资源利用到最大化。湖南电视以娱乐立台,在地方电视台中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瞄准一个主攻方向。他们通过地方台的常设娱乐节目入手,不断改革与创新,顺应观众需求,常变常新,以观众需求为追求目标,改变以往“以产定销”的办台思路,改为站到观众一边,以销定产,观众喜欢什么样的栏目,就制作什么样的节目。在以往一直由“精英娱乐”统领的娱乐江湖中,湖南电视寻觅到一条大众化的娱乐道路。随着大众娱乐需求越来越细化,湖南电视不断推陈出新,从《幸运3721》到《快乐大本营》,从《故事酒吧》到《一家老小往前冲》,从“超级女声”到“快乐男声”,来自民间的草根娱乐,与学院派的主流娱乐形成同处一片天,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局面。以“快乐中国”立台的湖南卫视,以打造“娱乐帝国”为宗旨,迅速把控大众的需求,以草根的姿态每周出现“快乐大本营”等娱乐节目。[9]湖南卫视率先“快乐”起来,将这种娱乐氛围化解到日常生活,使大众每天的娱乐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娱乐这个主题也已成为电视湘军在传媒战场上的撒手锏。

(三)士气:拼命精神VS职业理想

1. 报纸川军的拼命精神

坦率地说,报纸川军中不乏“拼命三郎”式的人物,甚至有个别精英还客死他乡。不过,就报纸川军这个团队而言,他们的拼命却显得有些个人化,缺乏更高境界的职业理想。从1999年开始外流的报纸川军,曾在外地媒体做过总编的不下10人,而能坐稳“总编”这把交椅的却不多。分析其原因,恐怕有很多媒体从业人员的自我定位有问题,他们从业的目的,就是想先当记者,后当编辑、主任,最后也过把“总编”的瘾。他们的理想是当官,而不是做一个优秀的职业新闻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很多人追逐名利、“官本位”的思想很重;再有就是优秀记者企图借助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自己的才华和风格的发挥,从而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这种“鸡头情结”的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有时更是“得之东篱,失之桑榆”,很多优秀的新闻人迷失和错位,破坏了媒体人才职业化的发展。[10]这样一来,对媒体的发展也是不小的损害。

2. 电视湘军的职业理想

电视湘军开拓创新的精神特质,激扬着传媒人敢于担当的职业理想,他们始终以不断改革创新应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次次成就事业辉煌和发展的经验。这也深刻地启示我们,面对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和挑战,我们不能畏惧退缩,更不能止步不前,要敢于和善于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想问题、破难题,努力以新的思维研究新情况,以新的办法解决新问题,以新的举措打开新局面。一是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突破口,要切实把市场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入内部管理之中,根本解决传统媒体普遍存在的体制僵化、机制落后、活力不足等问题。二是要坚持在转变思想观念上求得突破。正如湖南卫视,当文化单位的大多数人忙于争职称、争职位时,他们率先推出制片人制度,将“官本位” 的观念彻底打破;当别人还在继续“播”新闻的时候,他们已开始“说”新闻;当人们还在追随“快乐大本营”的时候,他们又推出了“超级女声”。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求新求变,努力增强市场意识,善于在市场中抓住机遇、找到出路,才能解决我们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的诸如“资金瓶颈”、“人才瓶颈”等困难和问题,为我们事业的发展壮大不断注入新的持续的动力和活力。[11]

(四)战术:运动战VS阵地战

1. 报纸川军的运动战

报纸川军的基本战术是运动战,他们的作战路线是先在成都的报纸入行,干上几年之后,或当上中干,或成为业务骨干,然后就集聚一帮人马出川去改造其他地方的报纸。改造过程中自然是川军人马占据了有利位置,原来是中干的成为总编、副总编,原来是业务骨干的成为中干;然后把成都的办报经验移植到改造后的外地报纸,或水土不服迅速撤退,或管理落后难成大器,或内部争斗成鸟兽散,而能够坚守阵地有所作为的少之又少。

运动战这一战术虽使报纸川军名声大振,但也导致四川办报人才的批量流失,其结果是《楚天都市报》、《南方都市报》、《大河报》等许多外地都市报后来居上,而成都本地报纸却很难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成都报纸喧嚣之际,报纸川军过分乐观地把成都当成中国报业的黄埔军校,以效力成都报纸而自豪,以改造外地报纸而自傲,分兵出川多少有些轻率;抢占山头式的分兵,封官鬻爵式的纳才,多少有些江湖草莽的意味。

2. 电视湘军的阵地战

与报纸川军人才输出式的运动战不同,电视湘军则采取的是阵地战。虽然电视湘军也有一些优秀主持人被外地电视台挖走,但是像报纸川军那样本地人才批量流失的情况还没有发生。与报纸川军标杆式领军人物席文举败走沈阳不同的是,电视湘军的领军人物魏文彬一直坚守阵地。正是有了以魏文彬、欧阳常林为代表的领军人物的精诚团结和不懈创新,电视湘军不仅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而且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五)战绩:“跑”的结果VS“飞”的功底

有人说,报纸是地上跑的,电视是天上飞的,“跑”没有“飞”快,所以报纸的发展状况没有电视好。当然,报纸川军和电视湘军的今昔与媒介属性有关,而更多的是与团队意识有关。

1. 退守成都

报纸川军的影响是“跑”出来的,可是报纸川军东奔西跑,却跑得没有了踪影。报纸川军的足迹曾经遍及昆明、重庆、南宁、长沙、呼和浩特、南昌、福州、沈阳、武汉、天津等多个城市,不过,这些城市仍由川军旧部担纲、由川军团队支撑且颇有影响的报纸不多。曾经喧嚣一时的报纸川军,如今已经沉寂,用“溃不成军”这个词语来形容也一点不过分。就是在成都,也很难看到昔日报纸川军那样的团队盛况。

2. 屹立全国

电视湘军“飞”出去的是影响力,留下来的则是一支稳定的创新团队。如果说,报纸川军团队战略是以成都为中心“核裂变”,在裂变中向外扩散并散而不见;那么,电视湘军的团队战略则是以长沙为中心“核聚变”,在聚变中向内集聚并聚而有型。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电视湘军,依靠一大批优秀的电视人才,使湖南电视屹立全国,并“飞”向海外。

[参考文献]

[1] 刘鹏. 成都开辟“第二战场”[J]. 新闻记者,2000(10): 14-16.

[2] 蜀稻,晓雨. 报业川军大出川[J]. 新财经,2001(2): 35-38.

[3] 2004年四川省报纸发展报告[EB/OL].[2010-03-1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225e0100e8z8.html.

[4] 高德蒙. 新闻川军出征之谜[J]. 媒介,2003(5): 66.

[5] 王云峰. “电视湘军”的改革发展之路[J]. 中国记者,2008(12): 79-81.

[6] 中国湖南卫视简介[EB/OL].[2010-03-18]. http://www.hunantv.com/abouthunantv.htm.

[7] 周其俊. 从“战国七雄”到“两军对垒”——成都报纸大战揭开新的一幕[J]. 新闻记者,2001(8): 28-29.

[8] 张小争. 成都报纸:你死我活的残酷拼杀[EB/OL].[2010-03-16]. http://media.news.hexun.com/1646_651047C.shtml.

[9] 娄义华. 湖南广电构建“娱乐帝国”的现实与梦想[EB/OL].[2010-03-18]. http://www.dzwww.com/rollnews/news/201001/t20100113_5446243.htm .

[10] 高德蒙. 四川新闻人才竞争现象及思考[J]. 新闻记者,2002(7): 25-26.

[11] 赵妤. “电视湘军”带来的启示[J]. 当代传播,2008(6): 127-128.

猜你喜欢

川军湖南卫视报纸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从湖南卫视的成功看人力资源管理
从川军看黔军的发展
湖南卫视原创真人秀的特色——以《一年级》和《奇妙的朋友》为例
媒介融合时代下电视媒体的应对——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重新启动为例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联动效果研究
川军将士抗日出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