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社会化对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及对策探讨
2010-04-11张彬熏
向 立 志,张彬熏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海口 571127)
后勤社会化对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及对策探讨
向 立 志,张彬熏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海口 571127)
文章分析了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出现的一线服务人员待遇低、体制内外人员待遇悬殊、法规政策相互矛盾等问题,及其对大学生成长产生的不良影响,并就解决后勤社会化问题、优化大学生成长环境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校;后勤社会化问题;大学生成长环境
一 后勤社会化及其主要任务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进行的高校后勤运行体制的改革。其目的是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简单说来就是四件事情,一是厘清职责,明确任务。高校后勤服务已经放弃了或者从观念上放弃了“完全福利化”的观念及“完全行政化”的运行模式,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了,如果反过来实行后勤运行完全市场化、服务费用完全个人负担也是行不通的。那么,后勤社会化哪些该国家承担、哪些该学校承担,哪些该个人承担,后勤服务该如何市场化,就应该明确责任。第二是开放校内市场,让校内后勤服务成为社会第三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校内后勤服务体系和校外社会服务企业展开竞争,而学校则行使自己的选择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后勤服务方式,实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第三是在选择中逐步减少直至“剥离”历史遗留下来的规模庞大、效率低下的后勤服务队伍,优化后勤服务的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四是建立健全校内外后勤服务的质量保证和监管体系,确保提供优质低价的后勤服务。
二 后勤社会化问题及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性服务”、“行政化供给”、“同质性保障”的后勤服务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后勤服务采用的是“市场化社会化供给”、“等价交换原则”、“差异化保障”。在市场化、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中,大学生付费、后勤实体或社会企业提供服务,他们之间形成的是买卖关系、契约关系,按照《合同法》的规定,他们之间应该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实行“等价交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后勤社会化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它们将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
问题一:服务劳动报酬偏低,服务劳动受人轻视。
小型餐饮业属于第三产业,是我国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小型餐饮业的人员包括经营者、管理者、打工者大多数是城市外来人口。小型餐饮业劳动者普遍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且没有劳动保险,其一线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除食宿外,基本上就是城市最低工资的110%左右。[1]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基本上也是这种状况,学生食堂、卫生保洁、水电服务人员、商店超市、保安人员包括后勤实体聘请的带有一定管理性质岗位的校外员工,和上述的城市小型餐饮业人员的待遇基本相同,明显地存在工时长、加班多、工资低且没有劳动保险等。调查显示,全国普高在校生1,500多万人,后勤员工约七十多万人,其中“临时工”约60万人。他们承担了90%以上的体力劳动,却只占后勤全部用人成本的1/3左右,个人工资收入约为法定用人成本的1/2,工资约为“正式工”工资收入的1/5,这种不公平的待遇,显失社会公平,已经成为校园最不和谐的因素。[2]
问题二:体制内外人员待遇悬殊,法律法规受到漠视。
以北京XX大学为例,从2001年起,该校后勤服务集团正式开始运行。至2004年,该集团“实现了小机关、大实体(后勤管理处4人,集团约650人),“后勤正式职工平均收入略低于教师收入,2.8万元/年.人;外聘人员每年以0.8万元计算(包括三金)”。外聘人员年均收入仅0.8万元且包含三金(当然,2004年为外聘人员购买三金的后勤实体还是不多的),外聘人员收入不到正式职工的29%。该集团总人数为650人上下,正式职工270人,外聘职工350名,该集团还应该有三十名左右的管理人员(大概该校后勤实体管理人员都还是学校人的身份,所以计算平均工资时可能没有包括他们)。假如我们以管理人员人均工资按正式职工人均工资1.5倍(这种倍数在北京高校的中层管理人员中不高)计算的话,管理人员年总工资还需126万元。如果把这个数据计算进去,外聘员工平均工资只是正式员工平均工资的24.1%,和皮光纯同志的研究恰好吻合。显然,这是一种明显的、严重的身份歧视和不平等现象。[3]这种数据很少见之于公开的文章书籍之中,这是笔者多年来搜集到的一例。估计高校后勤的负责同志都掌握劳动法律法规,明白这些做法违反法律法规,所以有关数据并不能见之于文字。但从大量的文章中我们发现,新的劳动法律法规颁行以来,大量文章研究的角度是如何“合理规避法律法规”而不是如何更好地贯彻劳动法律法规。
问题三:服务人员素质偏低,后勤服务产业发展受限。
多年的后勤社会化之后,高校后勤及其实体的一线服务人员来源变得复杂:有教职工家属和子女,有国有企业改制下岗的同志,有校园周边征地拆迁产生的新“居民”(征地前他们的身份还是“农民”),有年龄较大的农民工,也有少数年轻的农民工,剩下极少数是原有的高校后勤人员。这些同志的共同特点,一是平均年龄大,二是学历较低,三是缺乏专业技能,四是流动性大,五是对改善个人生活水平、提高个人专业技能比较缺少信心,基本上以解决个人生活为目的,缺乏上进的期望和动力。有的研究者认为他们已经被“边缘化”,已经被社会尤其是精英社会“忽视”了。[4]客观事实也说明“被边缘化”、“被忽视”这种分析很有道理。各种层次的高校都明白高层次人才的价值,都在想方设法挖进、培养、留住自己需要的高端人才,但还没有发现哪一所高校的后勤或者后勤实体想方设法培养、提高、留住较高水平的、一线的服务人员水平,或者聘用并想方设法留住大学生做一线服务人员。其实,随着交警队发展,未来的第三产业对较高水平的服务人员包括一线服务人员将有更多的需求,但高校后勤实体还没有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吸引并留住较高水平的年轻人以适应这种需求。这种状况和我国政府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很不相符,和麦当劳、肯德基及国内一些大型零售连锁服务业的用人政策也是大相径庭,显得对高校后勤服务产业的发展缺乏远见。
三 解决后勤社会化问题,优化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个体的价值观、思想政治倾向和道德情操是在法律法规等显性制度和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等隐性规范的熏陶下形成的。法律法规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底线,法律法规的正常运行需要全社会人们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守法行为,这是现代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也可以说,人,就是社会让他成为的样子。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定型的关键时期。而后勤服务尤其是一线后勤服务人员是他们正式进入社会前认识经济社会的重要窗口。显然,他们在课堂上聆听的是老师们论述的美好社会中劳动创造世界、劳动者光荣、人人生而平等、社会公平正义的道理;而在生活中,处于一线为他们服务的后勤人员,也在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告诉”大学生们:服务劳动报酬偏低,服务劳动受人轻视;体制内外人员待遇悬殊,劳动法律法规受到漠视;底层人士备受歧视,无人关心,上进无望,社会缺少公平正义。那么大学生们如何看待社会,如何理解社会公平正义呢?他们很可能对社会产生失望甚至反感,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定型、道德提升和人格完善。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市场经济只讲究效率,人们的生存状况由他们的竞争能力所决定。确实,市场经济的机制是市场和竞争,市场和竞争能够激励人们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市场经济,对于社会公平公正、对于因竞争失败而被无情淘汰的弱者、对于社会国家民族长远的利益也不能漠视。因此,市场失灵的地方要靠政府、社会和法律制度一起来克服。
对策一:理清思路,分清职责。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公益性。但具体到高校内部来讲,高等教育公益性是靠学校还是后勤来落实呢,现在的思路有些模糊。靠学校肯定是没有错的,但是否要靠后勤呢?答案是否定的。分析一下后勤实体的运作模式我们就能了解情况。至今为止,后勤实体的经费运作基本上还是依靠学校拨款,只是后勤社会化之后,拨款名义上改成了“付款”,其实质还是学校给钱。学校自办后勤成本更低(或者说缺少获利空间)的项目,如卫生保洁、物业管理、安全保卫、物资采购、园林绿化、医疗保健、宿舍澡堂、水电热能热水等,由学校全额拨款,后勤实体虽然不赢利,但也不存在亏损;而有一定获利空间的项目,如餐饮、商场、建筑、维修、宾馆、交通、工厂、会议接待等,就交给后勤实体,实行市场化服务,后勤实体从中可能获得一定的利润。
其次,后勤实体的获利主要依靠的是垄断经营。学生刚性消费需求如饮食、住宿、水电、热水、开水、日用品等每日生活必需品,基本上由学校垄断供应。虽然这些基本生活需求利润并不高,但由于消费数量巨大,利润总额还是不小。此外,学校办公消费,建设消费,教职工消费,学生中高端消费等等,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校内后勤消费市场,加上一定程度的垄断经营,获利空间可想而知。第三,后勤实体还享受了国家的免税政策。第四,到现在为止,后勤实体的用人政策还是体制内外有别,两种人员待遇悬殊。多年来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使体制内的人员越来越少,体制外的员工越来越多,用人成本还是很低。这样的生意只要有较强的管理,精打细算,一般都应该赢利,没有赢利的实体应该存在较大的浪费或(和)管理的漏洞。
因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公益性应该由政府、高校投入、社会各界捐助,然后由学校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上。其实,2007年以来,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地方政府设立的奖助学金,高校、行业、社会提供的奖助学金,种类、数量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大,已经基本建立了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对策二:开放后勤服务市场,加快后勤社会化进度。
现在,高校后勤服务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垄断经营,个别民办高校甚至像中小学一样实行“封闭式管理”,校园内不得使用现金而采用刷卡消费。这样垄断的结果即使物价不高于社会平均价格,利润仍然很大。何况,垄断情况下价格由垄断者确定,其目的就是要获取垄断利润,价格一般都会高于社会平均利润。因此,高校应该开放后勤服务市场,让优秀的社会企业进入学校,让校内外后勤服务机构在“可控制的竞争”中进行良性的竞争,促使校内后勤实体在竞争中发展,使校内外后勤服务机构共同发展,共同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低价的后勤服务。
校内后勤实体也只有在放下高等教育公益性的沉重包袱后,轻装上阵,按照价值规律、供需原则和竞争的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发展,形成强大的“自生能力”,才有机会成长壮大为相对独立的、符合高校需求的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为主业的社会后勤企业。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后勤社会化的另一目标:真正“剥离”高校现有的庞大的后勤服务机构和队伍,优化后勤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
对策三:贯彻实施劳动法律法规,推进劳动者的幸福尊严。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都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在人们景仰的高校如此明显如此典型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已经存在了多年,在今天《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已经非常明确的前提下,高校应该主动放弃这种剥削劳动、不顾未来的做法,尽快地执行这些法律法规,这是高校社会责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作为社会良心的应尽义务。就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来说,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除了可以马上提高一线服务人员待遇,让他们“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地生活,还可以整体提高后勤服务业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较高层次的人才流向这一行业,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增长点应该是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服务业中无论是管理岗位、技术岗位还是低端的一线服务岗位甚至于使用最简单体力劳动的清洁工、洗碗工、服务员、保安等,都应该有和他们所要的自己生存与养老、养家糊口等相适应的工资福利保险待遇,而不是按照现有的最低工资标准计算的一个人的“糊口”钱。否则的话,工人一旦发生伤残病痛或年老体弱的时候就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负,甚至只有坐等死亡光临的悲哀,那么我们的社会怎么能够成为和谐的社会呢?这也不利于国家拉动内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政策的实施。
为此,高校和高校后勤应该严格地依法办学,同时以德治校,才能全面优化大学生成长环境,让我们的大学真正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并且做到“止于至善”,让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人才。
[1]佟新.小型餐饮业劳动关系研究[M]∥中国劳动关系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
[2]皮光纯.《劳动合同法》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J].高校后勤研究,2008,1(1).
[3]尹云燕.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绩问题及思考[C]∥高校后勤社会化之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O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on the Ide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XIANG Li-zhi
(Hain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Haikou571127,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on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some of the problems thus caused involve the low income of clerks at the forefront,the striking difference between clerks inside the mechanism and those outside,and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policies and laws.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also proposed for tackling the abovementioned issues in the paper.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a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problems;impact;countermeasures
G 65
A
1674-5310(2010)-05-0160-03
2010-03-12
向立志(1964-),男,湖南岳阳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张彬熏(1974-),男,海南东方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主任。
(责任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