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台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2010-04-11朱孔来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0年1期
关键词:烟台中心建设

朱孔来

加快烟台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一)总体思路

在新起点上, 面对新形势, 必须有新举措, 不能被动接受青岛的辐射,不能甘当青岛的 “晚辈”,要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再造竞争优势,要争做青岛的 “同辈兄弟”,这就需要紧紧咬住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中对烟台的定位——“形成与济南、青岛三足鼎立的特大城市发展态势” 不放松, 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主体和总抓手, 以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为支撑,以着力打造好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以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为补充, 要在迅速膨胀人口规模的基础上, 坚持“环湾建新城、品牌树形象、协同谋发展,全力打造成山东省第三个省域中心城市” 将是新时期加快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环湾建新城。 烟台 “好中之不足” 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心城市发展滞后, 而解决中心城市发展滞后问题, 老城区的改造难以有大的突破, 建设新城区是一条捷径。 针对目前莱山区 “有区无城” 以及莱山区与牟平区存在 “空白带” 的客观现实,建议环绕东部海湾加快建设滨海新城区:紧贴滨海路, 北起烟台大学,南至烟威高速公路, 西至观海路,东至养马岛,拉起滨海新城区建设的总体框架, 按上海外滩 “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打造以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等教育、 市区行政中心、休闲业为重点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在这个新城区内规划一座 “大学城”)。通过建设滨海新城区, 将沿整条滨海路的城区连成一片, 体现出“海围城绕, 城围湾转, 城岛相映,山、城、海、 岛融为一体” 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新景观, 以此作为高标准、大跨度提升烟台形象的重要举措, 同时还可以实现莱山区与牟平区的有机对接。

——品牌树形象。 一个城市只有通过打造品牌、具有鲜明特色之后才会被广泛认同和铭记, 因此在城市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各个方面都要有品牌意识,着力打造品牌,并在打造品牌过程中赋予其浓郁的地方文化创意,通过文化孕育品牌, 通过品牌体现特色,透过特色展示文化、提升形象。

——协同谋发展。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整体而言,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统筹协调好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从产业层次而言,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拉长产业链条;从行业层次而言,不同企业之间大力开展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发展产业集群, 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从发展外向型经济而言, 坚持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并行, 着力 “走出去”;从区域关系而言,对外与周边城市谋求共建产业联盟, 变竞争为协作共赢,对内强化城市功能分区,填补区与区之间的 “空白带”,促进区与区之间的融合; 从城乡关系而言,着力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此为纽带加快构筑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城市定位

众所周知,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生产要素流动所导致的 “极化效应”,哪个区域的聚集功能强,生产要素就更多地流到哪里。烟台要想在东北亚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分工与协作中从容应对且更多地发挥作用,必须加快培植具有强大集聚功能的 “内核”——中心城市的肩上; 同时为更好地应对来自青岛、 大连、 威海等周边城市加快发展对烟台生产要素流动所带来的挑战, 也必须加快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巩固传统优势、 营造新的比较优势,也必须切实解决中心城市滞后的问题。 因此, 明确中心城市的定位、 加快中心城市 “极化”步伐将是新时期促进烟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 对烟台中心城市的定位可作如下考虑:要把烟台中心城市打造成经济发达、 人民富裕、 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 “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城市、国际葡萄酒城、国际会展城”,充分展现最佳魅力城市、文明城市、 港口城市、滨海现代化城市和最适人居城市的特色;成为山东省第三个具有跨省际辐射和带动影响的省域中心城市(与青岛、济南 “平起平坐”并三足鼎立构成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 “金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中的次中心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中心城市、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核心城市、黄渤海咽喉地带的海陆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面向东北亚经济圈对外开放的首要窗口城市。

——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 凭借烟台优越的建港条件, 只要高标准建设好烟台西港区及烟台港的扩建,搞好配套的物流园区和疏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烟台辖区的各个地方港 “合而为一”,随着烟大铁路轮渡的发展以及中韩铁路轮渡的开通, 完全可以在黄渤海交汇处形成一个以西港区为中心的大型港口群; 从烟台西港-芝罘港-牟平港依港建城,拉开特大城市的城区框架, 将使现代化港口城市名副其实。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好保税港区的作用, 同时加强港口与铁路之间的 “港铁联盟”、港口与航运之间的“港航联盟”、港口与内陆城市之间的 “港陆联盟” 等的建设, 借助“黄渤海交汇”的威名, “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目标将成为现实。

——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城市。凭借烟台优越的地理环境、 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最适宜居住休闲的气候环境、密度最大的高尔夫场地以及 “最适人居城市、 最佳魅力城市、文明城市” 的品牌效应, 伴随着 “休闲时代”的到来, 只要大力倡导休闲文化,加快休闲产业、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发展 “体验经济”,让更多的外国人、外地人在烟台能安心地住上几天、 玩上几天, 这一目标就能达到。

——国际葡萄酒城。 凭借100 余年张裕葡萄酒的悠久历史, 只要广泛提倡人人喝葡萄酒,宴请外地客人首推葡萄酒,进一步做足、 做好葡萄酒的文章,烟台作为国际葡萄酒城将是名副其实。

——国际会展城。 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众多外资企业的有利条件,今后只要加大国际联络以及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力度,同时搞好与 “国际展览中心”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应的会展服务,这一目标也比较容易实现。

——省域中心城市。 根据 《烟台市 “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规划》,要把 “烟台建设成200 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形成与济南、 青岛三足鼎立的特大城市态势”。 如能实现这一目标, 届时以烟台的中心城市为中心,东联威海市及所属的荣成、 文登, 南联莱阳、 海阳, 西联蓬莱、 龙口、 招远、莱州 (其中威海为大城市, 其他县级市均为经济强市、 中等城市, 这些城市均与烟台相距不远, 属于1 小时 “生活圈”范围),完全可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梯次组合而成的烟台都市圈, 其经济总量规模和人口基本上可与青岛都市圈 (由青岛、日照及周边县级市构成) 相媲美,届时烟台都市圈中的特大城市既然与济南、青岛三足鼎立, 其必然成为山东省的第三个省域中心城市, 且由烟台的地理位置所决定 (扼守黄渤海咽喉,用最短的路径连接山东和辽宁,沟通东北、 环渤海及长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区),这个省域中心城市必然具有跨省际辐射和带动功能。目前看,实现这一城市定位的关健是城区人口要迅速扩张至200 万人, 任务虽相当艰巨,但只要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伴随着新城区建设和城市品味的提升,省域中心城市这一目标定位完全可以达到。

——环渤海经济圈中的次中心城市。运用相对优势理论来分析, 烟台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地位, 比不上青岛、大连,更无法与天津比, 但在山东境内除了青岛, 就属烟台了, 所以烟台在环渤海经济圈中不可能成为中心城市,更不可能属于核心城市, 只能属于在天津、 青岛、 大连之后的第二层次的城市或次中心城市。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中心城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规划以青岛为龙头, 烟台不可能成为核心城市或龙头城市, 然而烟台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资源丰富度比青岛大,且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心地带,可以发展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核心城市。烟台的高端农业比青岛强,高端制造业中的机械制造比青岛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与青岛差不多, 高端服务业比青岛有一定差距, 总体上比青岛略胜一筹, 只要经过努力, 烟台完全可以成为山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核心城市,同时由于机械制造优势突出,可以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城市。

(三)产业定位

产业定位需要对现有产业进行分类排队,区分哪些需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哪些需要重点培植、 哪些需要新上、哪些需要淘汰。 根据烟台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以及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考虑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现实需求, 笔者认为产业定位应坚持如下思路: 巩固提高3 大特色产业,重点培育5 大主导产业和7 大新经济增长点, 扶持新上1 个支持产业,酌情淘汰一批加工贸易类的低端产业。

——3 大特色产业:黄金、食品、生态高效农业。黄金产业全国首屈一指;食品加工业天下无敌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以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樱桃、梭子蟹、 海参、 鲍鱼为代表的农渔产品国内外久负盛名, 果业、 玉米制种、海洋渔业特色突出, 优势明显。

——5 大主导产业: 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休闲产业 (包含旅游、 体验经济等)、 居民住宅业、 生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确立并加快培植主导产业是关键, 但烟台有关规划中除了说要 “做大做强四个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三个潜力产业、 突出发展六大产品群” 外, 没有明确到底培植哪些主导产业。 笔者认为, 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对此应予以明确。这五大产业既具有资源禀赋优势, 又有竞争优势,还有产业基础, 且需求收入弹性大、生产率上升率高、 产业关联度大,完全符合主导产业的基准。

——7 大新经济增长点: 生物制药、 海洋化工、 新能源、 海洋矿产、新材料、 会展业、 动漫产业。 这7 个产业虽然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小,但有突出的资源优势, 多为高技术产业,成长性好, 附加值高, 尽管目前的总量较小,但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且多数是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

——1 大支持产业: 冶金工业。针对烟台未来汽车、造船等机械制造需要大量钢材的客观现实, 把冶金工业作为机械制造产业的支持产业加快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尤其是烟台有良好的沿海港口运输条件, 并有山东省组建钢铁总公司并向沿海地区扩张的机遇,发展冶金工业大有作为, 并会有力推动整个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

对照蓝色经济区以临港、 涉海、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的要求, 上述产业均符合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要求;对照高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以及高附加值、高关联、低耗、低污染的要求,上述产业除黄金和食品属特色产业外,都属于高端产业。

(四)品牌定位

应着力打造好城市品牌和城市名片外,还要重点培育农业品牌、 工业品牌、旅游品牌、文化品牌等。

——城市品牌和城市名片。 城市品牌可从以下挑选并进一步锤炼:“最佳魅力城市”、 “最适人居城市”、“国际葡萄酒城”、 “人间仙境·休闲之都”、 “人间仙境·葡萄酒城”、 “山海风情·人间仙境·休闲之都”、 “温泉之都”、 “黄金之都”、 “水果之都”、“海产品之都”、 “神仙文化之都” 等(在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品牌,发挥不同品牌的魅力,笔者认为, 在对外宣传方面 “人间仙境·休闲之都”或 “山海风情·人间仙境·休闲之都”,具有融合性、地域性的特点, 对外界很有吸引力,是需要重点打造的城市文化品牌)。最能代表烟台历史文化、地域特征、自然景观和城市环境的景点是烟台山景区 (包括烟台山、 滨海广场及周边建筑),建议以烟台山为后背景,通过整治其前面的滨海广场和特色文化街区,借助滨海广场西南方向的雄伟高大建筑群和东南方向波澜壮阔的海面,组合成一幅立体综合画面, 这幅综合画面最能体现烟台 “韵味” 和城市风采,应该是向外宣传推介烟台时首选的 “城市名片”。

——农业品牌。 除已有知名品牌—“烟台苹果”、 “莱阳梨”、 “龙口粉丝”外,建议大力宣传 “烟台大樱桃”、 “烟台葡萄”、 “莱州梭子蟹”、“烟台海参”、 “烟台鲍鱼”等。

——工业品牌。 各个领域着力推出一些名优产品和自主品牌, 品牌命名要更多体现出烟台特色, 并通过脍炙人口的广告文化予以体现, 让人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忘怀并能趋之若鹜。对优势产业以推进产业集聚为目标注重培育 “集群品牌” 或争创 “基地品牌”,如 “莱州玉雕”、 “全国××产品生产基地”、 “全国××示范基地”等。

——旅游品牌。 要发挥 “碧海、蓝天、红瓦、绿树、金沙滩”的优势,大造来烟台 “吹海风、 喝美酒、 做神仙” 带有休闲娱乐色彩的舆论声势,让游客充分体验 “山与海的情怀”、“高尔夫王国”、 “潇洒乐园”、 “万米黄金海岸”、 “十里金海滩” 等的魅力。

——文化品牌。 除继续弘扬光大葡萄酒文化外,应重点围绕昆嵛山的道教文化大做文章, 真正叫响 “全真始祖、道教名山” 的品牌, 并加大对昆嵛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使其成为旅游热点; 建议把 “蓬莱和平颂”改为 “蓬莱映象”, 与此相呼应打造《梦幻长岛》大型实景剧 (长岛的 “渔家乐”很红火, 晚上再观看 《梦幻长岛》一定很有市场);精心摄制 《魅力烟台》专题片以及电影 《烟台山的沧桑》、 《八仙过海》 等特色 “文化名片”。另外,山东文化界费了很大力气在全国塑造了一个 “胶东大嫚” 形象(高高的个子,胖乎乎的身材,大大的眼睛,长长的辫子),应该是烟台姑娘真实形象的写照,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品牌效应;另外, 还要叫响 “地雷战的故乡”、 “海上仙山”、 “八仙过海”、 “海上丝绸之路”等等。

应重点强化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全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

烟台的城市建设要以有效解决目前 “大市区” 与 “小城区” 的矛盾为重点,除了 “环湾建新城” 外, 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与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相结合起来, 加快城区 “亮点”工程建设;二是借扩大内需之机,以拆除棚户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重点进行老城区改造;三是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港城功能;四是强化城市功能分区, 优化空间布局;五是通过推行农民住房的楼房化改革、 出台相应的外地人购房政策、规划建设 “大学城” 等措施加速中心城市人口膨胀速度。

(二)大刀阔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必须痛下决心、大刀阔斧调整产业结构。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借金融危机淘汰以加工贸易类为重点的低端产业;二是在着力加强汽车、造船等支柱产业的同时, 大力发展本地有比较优势或能够拉长产业链的先进制造业, 如石油钻井装备、 食品机械、黄金机械及风能发电装备等;三是围绕龙头企业以拉长优势产业链条为宗旨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 四是采取免收门票、 景点 “串联” 等方式下决定解决 “过境游” 的困境; 五是以支撑发展、增强服务功能为中心,以强化载体建设、促进生产服务业为重点,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六是产业激励政策应重点面向主导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七是充分利用各类园区,以优势产业集聚为宗旨推动产业布局调整。

(三)以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推进全面改革

应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以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尤其要在改革方面积极探索新路径。 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做文章: 一是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 二是推动农民住房楼房化改革; 三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改革; 四是以扩大各类保险覆盖面为重点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是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为重点调整外经贸政策; 六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为重点完善金融政策;七是以破解产业层面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技术创新示范为重点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

参考资料

1.朱孔来,李建伟.对烟台中心城市建设及城市经济发展的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1.

2.朱孔来,李秀萍.烟台市与山东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3.

3.卿前龙.休闲产业:概念、范围与统计问题[J].旅游学刊,2007.8.

猜你喜欢

烟台中心建设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