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问题研究
2010-04-10刘阳
刘 阳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哈尔滨 150001)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问题研究
刘 阳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哈尔滨 150001)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具有资源、市场和发展迅速等优势,但也存在资金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生物企业缺少协调机制等劣势。基于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具有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基地、国内市场需求迅速扩张、全球生物产业国际合作加强等机遇,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缺失、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等挑战,积极完善生物产业融资环境、建立一流生物技术产业基地、推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保障生物产业安全、加强国际合作等至关重要。
生物技术;产业化;生物产业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技术在医疗、保健、农业、环保、轻化工、食品等重要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与工业产量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达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化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增长速度在 25%~30%之间,是整个经济平均数的 8~10倍[1]。与此同时,生物技术产业化也正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
一
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学科的科学原理,应用先进的、现代的技术手段,进行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2]。所谓生物技术产业,则是指利用生命的原材料,通过高技术手段,制造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产品的一种行业,它一般涉及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一系列行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则是指生物技术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物商品—市场销售—实行规模化生产的过程。一般地,这一过程包括上游 (研究、开发)、中游(小试、中试、后处理工序)、下游 (种子、发酵工艺和生产工程)等各个环节,并由专人对产品进行质检。
(一 )发展优势
一是中国发展生物技术具有资源优势。中国是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 26万种生物,已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 32万份、中药材资源 1万种;中国还具有珍贵的人类遗传资源,已收集 3 000多个家系样本;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有 3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此外,中国在生物制药、生物服务外包、杂交水稻、玉米、棉花和油菜的研究和应用等方面也居世界领先地位。二是中国发展生物技术具有市场优势。目前,中国消费者对各种保健食品以及医药用品的需求逐年增长,加之 23亿亩耕地也需要新的农作物品种,可以说,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技术产品消费市场。事实上,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生物医药生产年均递增率在 20%以上,销售量增长 25倍。2008年,全国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8 221亿元,同比增长 25.6%[3]。重点生物领域里形成和聚集的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创新型企业已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三是中国生物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如中国的水稻基因组研究居世界第一,超级杂交水稻 900公斤 /亩,袁隆平被誉为“国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的基因组测序能力也居世界前列;而生物芯片、干细胞研究、组织工程蛋白质解析等领域也已跻身世界前列[4],有些项目甚至居世界领先地位。四是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呈聚集发展态势。2008年,中国生物产业基地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实现产值 7 220亿元,同比高于全国生物产业平均水平,占全部生物产业产值的 66%[5]13。
(二 )发展劣势
一是资金匮乏。2007年以来,由于国家实施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企业贷款的难度加大,影响了一些项目的生物产业化进程。中国政府投资一般侧重于基础研究,而对产业化环节投入不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生物产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的过程中,越是后期阶段资金需求量越大。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据中国医药企业协会统计,目前,中国医药行业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其中片剂、胶囊、水针剂的生产利用率分别为 45%、40%、50%,粉针剂的生产利用率仅为 27%[5]14。在生物能源领域,由于原料短缺的制约,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开工率普遍较低,规模化生产不足。三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低,企业在产品开发的中游和下游处于劣势状态。四是生物企业缺乏统筹规划。在生物技术产业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整体协调配合理念,加之科研力量比较分散,一些新药重复申报的现象比较严重,企业重复开发建设的现状也较为严重。据统计,中国目前近 30%的野生中药材资源由于过度开发已濒临灭绝。五是在国际合作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生物产业的国际合作大都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而这些企业在资金实力、技术力量、市场开拓、国际关系等方面尚处于劣势,因而合作效果欠佳。六是对生物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缺乏利用专利申请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加之一些国外企业不愿将专有技术转到国内,导致生物技术产业合作的技术含量偏低。
二
(一)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机遇分析
1.生物产业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要实现生物产业专项工程,努力实现生物产业关键技术、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编制的中国第一部《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可见,生物产业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与此同时,国家还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应的产业政策,如 2009年 6月 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该政策包括:政策目标、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发展壮大生物企业、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强化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生物产业安全监管、加强组织领导,等等。可以说,生物技术产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已经形成。
2.实施了一批产业化重大专题项目。近年来,国家发改委重点组织实施了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基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题项目,并吸引社会投资 630亿元,以支持 700项生物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其中,重大新药制药、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重大传染病防治等三个专项对中国生物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5]7。目前,中国已建立起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了干细胞、组织工程等 2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认定了 25家企业技术中心;同时还建设了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等重大科学工程,开发建设了 10个生物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一大批生物产业基地。随后,国家还批准建立了 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此推动了生物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国内市场需求迅速扩张。随着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社保制度的全面推进,生物医药市场的需求得到了强劲增长。据专家预测,医疗改革将拉动普药市场剧增1600~1700亿元[5]15。而财税政策、市场监管、宏观管理等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善则为生物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特别是随着《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的实施,国家对生物产业科技投入将大幅增加;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实施也将使困扰生物产业发展的增值税负过重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市场秩序的规范则将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
4.全球生物产业国际合作加强,为中国生物产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机遇。由于欧美医药产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重,因而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医药市场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全球医药产业也逐步向这些国家转移,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生物制药和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加快,中国已成为服务外包的首选地。另外,发达国家大量的专利药到期、经济衰退导致的国外仿制药需求增加等因素,也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模仿创新提供了机遇[5]15。
(二)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化面临的挑战分析
金融危机对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订单萎缩、出口价格下降、收汇风险加大等方面,受冲击较大的行业有化学原料药、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保健品领域。
1.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生物产业化的发展。欧美国家是全球生物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07年,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实现 7 120亿元,其中,北美、欧洲、日本的销售额占全球销售总额的 83%。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成为全球生物产业研发的主体,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占全球的 30%以上[5]24,这些国家把持着国际标准的制定、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关键环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大都处于从属地位。
2.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缺失。据有关资料显示,知识产权平均工业回报率较高,医药类为最高。但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则缺乏足够有效的技术保密监督机制,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特别是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专利申请注册量较少。此外,中国一些企业法制观念淡薄,仿制品、劣质产品在市场上时有出现,使一些生物技术企业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并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3.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控制全球生物医药市场。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强化自己的市场地位,从而加大了市场的集中化程度,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形成向大的跨国公司集中的发展态势,1985年,前十大公司的市场份额约为 20%,2005年则达到 47%,使中国等新兴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
中国生物产业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充分利用国外产业转移、国内医药市场扩张以及医药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的有利时机,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提升生物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第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建设一支国际一流的人才队伍,既要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也要造就一大批既精通业务、熟悉国际规则,又熟练掌握外语、涉外工作能力强、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建议政府、学术机构与企业联合设立生物技术领军人物基金,以吸引和凝聚尖子人才为国服务;同时,也要积极鼓励部门、地方企业建立优秀人才奖励机制和专项经费,以培养一批国际合作的领军人物。
第二,完善生物产业企业融资环境。一是要抓住机遇,通过创业投资、研发补贴等多种方式,支持具有知识产权的生物企业开展研发工作;二是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国际生物产业创业资金的合作,完善中小企业的上市;三是通过国家政策性贷款、财政配套资金和骨干企业资金共同入股的形式,建立并扩大生物产业融资担保平台,支持生物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第三,建立一流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一是加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形成一批各具特色、聚集化发展的产业基地;二是建立健全数十个国际一流的国际化、标准化、规模化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和基地;三是重点建设好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生物药中试基地、灵长类实验动物基地、生物医药临床实验基地、生物产业孵化基地、生物技术产品质量控制平台和标准化研究与评价中心、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基地等研发平台,为中国生物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推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一是组织实施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微生物制造、现代中药等生物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二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中央和地方分别支持,突出公共服务和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继续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保障生物产业安全。一是制定保障中国生物产业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总体战略,推动生物产业安全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建立健全国家农业、环保、食品、进出口检疫等领域生物安全的技术评价标准与评估体系,在充分利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生物安全研究和监测机构。
第六,加强国际合作。一是鼓励以各种方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考虑在国外建立生物技术前沿和核心技术联合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并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和华裔科学家的作用,以此提高我国生物产业的研发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快生物产业国际化。要将国际合作列入国家设立的科技、产业化和创新能力专项,重点支持生物产业国际化项目;对国际合作中产生的具有原创和国内首创性的生物产品,政府应给予特殊的政策和支持。三是在开展生物产业国际合作和产业化过程中,要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尤其要严格管理我国特有的生物资源,以保护资源安全;合作重点应以我方为主,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型生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合作中,应“明确各自职责,注意协调各方利益,避免因中方内部协调不够,出现外方多头寻租或中方竞相压价的无序竞争局面”;国际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双方互利共赢。
[1] 李全林.现代生物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3.
[2] 詹姆斯·D.盖斯福德.生物技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北京生物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启航 2009北京生物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
[4] 廖元春.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及其实现路径[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 (2008)[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F270
A
1007-4937(2010)05-0043-03
2010-07-02
刘阳 (1971-),男,黑龙江庆安人,副研究员,从事经济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研究。
姜新旸,陈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