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阳铁矿发现始末
2010-04-10辛英模
辛英模
(福建省安溪县国土资源局矿管股,福建,安溪,362400)
歧阳铁矿发现始末
辛英模
(福建省安溪县国土资源局矿管股,福建,安溪,362400)
原本为了证明灰岩有无开采价值,没想到却找到了铁矿,原本只是为了划定纠纷双方矿界,却无意中发现了盲矿体,本文就歧阳铁矿的发现过程做一个小结。
歧阳铁矿;发现过程
1 慨述
歧阳位于福建省安溪县西北部,距县城约 60公里,行政上属安溪县感德镇管辖。当地人口多,1987年县里急需发展经济,扩大县水泥厂的生产规模,急于开发位于歧阳山上(畲格湖)出露的一块灰岩,原因是根据 70年代某位工程师预测该矿储量可达 200万吨,歧阳距县水泥厂只有 5公里。
2 矿区地质慨况
2.1 地层 AnZzdl(前震旦迪口组).主要由千枚岩、板岩 、片岩及混合岩组成,地层高度变质,分布范围从剑斗汤内坂~感德洋山一带,呈东西走向,厚约 500米。P1q(栖霞组):主要由深灰色、灰色、灰白色灰岩组成,面积不大,仅出现在罗成寨及灰山一带,出露面积仅 0.02KmH,厚 >150米。P1w (文笔山组):由土黄色中~簿层状泥岩、粉砂岩组成,分布在矿区以北灰山下至石门,大横一带,面积约 1~2平方公里,厚 >100米。P1t(童子岩组)由泥岩、粉砂岩、夹中薄层状砂岩,夹煤层,煤线组成主要分布在罗成寨到洪佑大横一带,呈南北走向,含煤性不好,厚 >200米。J3nb(南园组):由深灰色、灰黑色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及凝灰岩组成,分布面积广。
2.2 构造 矿区位于洛阳——剑斗背斜东翼的次一级复式背斜中,矿区断层主要以北西及北东向为主,控制着矿体的走向。北西向为深大断裂,为矿浆的运行通道,在北西向与霞春背斜的轴向断层复合部位形成磁黄铁矿主体,矿体走向北东,本矿从格头池~罗成寨一线排列,呈北东走向。
2.3 侵入岩及变质作用 区内出现大面积的前震旦变质岩,花岗岩与灰岩的接触带分布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潘田铁矿,洋山的岭头变质石英岩矿,霞春的磁黄铁矿,东阳铁锰矿等,都是沿接触带分布的。
3 矿床地质慨况
该矿体呈矿襄状,产于背斜的轴部,该小背斜为一倒转背斜,矿液由断裂上行至此富集而成,上复地层为文笔山组(P1w)与罗成寨呈断层接触,由于构造的作用,栖霞组 (P1q)的部份灰岩被超复在文笔山 (P1w)之上。根据当地的地质构造分析,该矿以北偏西可能有个盲矿体。
发现铁矿的过程本来就是纯属阴差阳错,为了寻找石灰岩,评估其有无开采价值及进一步工作的必要,却意外发现了铁矿。经现场踏勘,灰岩所处位置:东边为沉积岩,西边为花岗岩,山上的滚石,碎石均已铁矿化,土壤均为褐红色,据此判断,灰岩所处位置应为接触带。再一看灰岩压在硅质岩之上,这种现象和栖霞组(P1q)的地层层序不符,应为倒转地层,往下推测应该没有灰岩了,再结合当地的地貌,土壤的颜色,两边山头上的岩石出露很好,只是灰岩所在附近岩石因强烈挤压破碎没看到岩石,约有 100多米宽破碎带,在破碎带中随处可见零星大小褐铁矿分布 。根据这几点推测底下5~15米深处应有个铁矿。主要证据:灰岩处在两种岩性之间,孤零零地立在半山腰的沟边,该处应为接触带。灰岩所处位置其东边为沉积岩,西边为花岗闪长岩,周围有 100多米宽的破碎带,而在这 100多米宽的破碎带中随处可见大大小小褐铁矿。灰岩强烈变质呈大理岩化,并且地层倒转。在破碎带中由于挤压作用强烈,岩石十分破碎,土壤由于受到铁的矿化均呈褐红色,与两边的岩石、土壤在颜色上有明显区别。第二次发现隐伏矿体是在五年后,我拿出地形图和罗盘准备利用交汇法进行定点,但一拿出罗盘对着山峰,凭直觉感觉误差太大了,试着往前走几步罗盘指针偏得更利害,几乎每一步都在偏,最多偏了有 40度之多,往后退十几米罗盘又正常了,在现场我又试着做了几次,结果都一样,为此我推断前面不远处应该有一个较大的稳伏铁矿体,经在现场对双方当事人说明情况,各开各的互不干挠,过后证实我所判断没错,底下真的有一个比原先歧阳开的更大的磁黄铁矿,并且两矿之间还有十几米的断层把两矿隔开。
4 结语
在歧阳铁矿的发现过程中有几点体会:一是在两种岩性接触的地方特别是与侵入岩接触的地方要注意寻找有关接触交代的矿床,特别要注意找矿标志,如铁帽等。通过对接触带的研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如安溪湖头郭埔铁矿(磁黄铁矿)就是通过对两种不同岩性的花岗岩 (浅肉红色晶洞花岗岩与灰白色二长花岗岩)的接触带及对铁帽的分布范围进行推测的。并且成功预测铁矿的存在及分布范围,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在铁矿区特别是在含有磁铁矿,磁黄铁矿等磁性矿体对罗盘的指针有较大影响,在怀疑指针准确性方面可以进行前、后、左、右不同方向对罗盘指针进行验正,一般往哪个方向偏差越大,矿体距离越近,埋藏越浅。有进行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的必要。
TF521
A
1003-3467(2010)10-0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