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协奏曲
——“2010两岸三地华文教育研讨会”纪实

2010-04-10郑通涛

海外华文教育 2010年2期
关键词:华文中华文化汉语

郑通涛

汉语国际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贯彻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战略、加强两岸三地之间华文教学与研究的学术交流、推动对外汉语的教学与研究,扩大对外汉语教学在台湾和香港扥各地区的社会与学术影响。2010年4月3日至4日,由厦门大学、香港大学、复旦大学、辅仁大学、明道大学、台湾修平技术学院联合主办的“2010两岸三地华文教育研讨会”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共汇聚了来自两岸三地20余家高校的80余位专家学者,收集论文五十九篇并汇编成册。

开幕式由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主任、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郑通涛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致开幕词。开幕式上,香港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世界汉语学会常务理事施仲谋教授、厦门大学中文系李如龙教授、厦门大学南方基地、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郑通涛教授以及台北商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教授蔡美慧分别就华文教育教学做大会主题报告。他们关于两岸三地华文教学研讨会的见解和与教学理念引起了与会嘉宾热烈的反响与共鸣。

研讨会分成“华文教育”、“诗歌教学”、文史哲”三个研讨专题,围绕华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汉语国际推广的途径与方法、中华文化的“文史哲”角度剖析等内容对有关华文教育与文化推广论题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

一 对外汉语教学法、理论和模式研究

“怎么教”是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者汉语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过程。此次研讨会在对外汉语教学法、理论与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汉字教学和语音教学研究

就学习汉语作为第二或第三语言的学习者而言,如何更为有效的达成学习汉字的目的,如何更为精准地掌握汉字系统,是他们最为关切的课题。

台湾李鹃娟提出,部件分析理论以直观的教学方式,寓奥妙的汉字结构与音义关系理论于部件分析中,学习者不必具备任何文字学术理论基础,即可直接进行文字形体的拆解,从而了解并掌握汉字的构型特点及组织规律。而且其由简而繁、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更可促使学习者在熟能生巧的情况下,举一反三作更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形声字是现行汉字的主要构造方式,其以形、音、义三位一体展现了汉字“意音文字”的特质。台湾刘雅芬提出的建构式教学法,第一阶段以字源教学法进行形声字形符及声母的教学,第二阶段建构方法结合声母与声子,并配合字群图示法,结合文字学与认知心理学的方式,强化学习动机,以达识字快速、印象深刻的特点。

台湾的许淑华则从整体上对汉字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在分析汉字笔画、汉字笔顺、汉字结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汉字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主要有集中识字法——常用字韵文化应用;字理教学法——文字流变运用;类推教学法——部首与部件运用等策略。

通过各式汉字诗的阅读、创作和游戏等的认知,也可引发学习汉字者的兴趣,从而在文字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台湾淡江大学夏婉云提出,透过造字原则或非造字原则,汉字可成为有趣的诗教学与文字教学。在文字教学中,参入汉字诗的欣赏与创作,对学习者而言将可增添趣味和创意,强化认字的效果。

香港的中文教学以粤语为主要授课语言,在说话能力的考核方面会强调“读正音”。社会上对订立语音准则有不同意见,而这正是令香港的正音问题持续不断、颇具争议的根本原因。香港大学的华锡辉和余境熹对构成香港“正音”课题的因素作了简略介绍,并从语音随时而变的原则出发,从根本性上论说追求“完全正音”未必能成立之由,提出在实际中容许“局部正音”的合理性。

(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

在以互联网和信息数据中心、数字化图书和数字视频各类新兴技术支撑的Edu2.0时代,将Edu2.0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有利于打破历来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厦门大学郑通涛教授提出,在这个时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分享理念应该是横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云数据中心为支撑,手机、计算机、数字电视终端为依托,进行两岸三地各大高校的华文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一站式”全球性响应服务,从而实现及时、快捷、精确的“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他认为,台湾的华文教学在未来应该与大陆形成一体化合作,实现快捷、即时的互动。通过华文云学习平台的构建,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享和利用。

日常会话中,人们会在彼此的话轮交替过程中表现出自然会话的语言特征。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汉语口语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以话题为导向,对于话轮转换能力培养意识较为淡薄,话语交际策略训练严重不足,学习者常常需要在长期的学习中自行摸索。厦门大学何山燕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对留学生汉语口语话轮转换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汉语教学中话轮转换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从意群与话语标记、话题推进、语用策略、教学模式等方面就留学生汉语口语话轮转换能力培养问题提出了教学对策。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等问题,厦门大学郑慧强从高中生的认知思维特点入手,借鉴美国母语教育的经验,认为实施情感教学、阅读教学、贯穿于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写作指导等方法可以帮助解决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汉语教学与文化因素

文化教学应怎样施行?教材应如何编写?各个阶段的文化教学,应如何应对不同学习阶段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有所侧重?厦门大学李如龙教授提出,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缺少文学因素。在上千种的对外教学教材中,虽然也有优秀之作,但大都未将文学导入教材,因而缺乏趣味性和多样化。书面语的训练,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选入,应该广泛地包括民歌、童谣、故事、传说、小说乃至古典诗词。通过文学作品,充实对外教学的文化内容,也将灵动的语法教给学员。李如龙教授进一步指出,在编写教材时,应该选用既有高度文学价值,又要能够切合现代生活的需要的材料,数量则要有适当比例;在新编的语言教材中,也应该使课文尽量多些文学色彩;关于教材中文学篇目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方法也值得专门研究;关于语言训练和文学导入的关系,也需要作深入研究。

香港大学的施仲谋认为,通过对中华文化教学的渐进式和系统化研究的构想,期望引起海内外文化教育界先进的注意,进一步就每个阶段的文化教学作深入探讨,以促进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教学的全面实施,并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提出一个初步的方案。

汉语教学并非只是纯粹的语言教学,它更是社会与文化的教学。台北商业技术学院蔡美惠认为文化的演变是台湾华语文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从文化多元的角度来诠释台湾华语文教育的发展,发现华语文教育与台湾社会及文化的密切关系。文化的本土化趋势,促进华语文教育的本土化与生活化发展;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促进华语文教育的国际化与数位化发展;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促进华语文教育的多元化与实用化发展。

二 对外汉语教学规律研究

对汉语本体的研究是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根本支撑和工作基础,要做到遵循汉语本体理论知识体系的规律,首先应关注和吸收在汉语字词、语法特点方面的研究成果;其次,词在汉语言大系统中具有形式、意义、结构、功能四大要素,其复杂的表现形式也是影响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快速生成的重要因素。

汉语双音节常用词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词的词义透明度指的是词义从其成分语素义推知的难易程度。厦门大学董于雯对167个使用度在前500位的汉语双音节词进行了词义透明度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词义都有较高的透明度,词义和构词语素义之间都有较为明显的联系,为揭示汉语字词关系的特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趋向动词”是汉语中姝一种指示性主义范畴,是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厦门大学方环海教授对动词后搭配趋向动词“上/下”的句式进行分析,认为这种句式动词本身的主义蕴含及主义牲对“上、下”的使用存在一定选择限制,形成不对称状态,趋向动词的范畴化使得汉语的类型归属难以归入Talmy的语言类型,这应该是汉语发展的结果。

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人经常会遇到许多语言禁忌,委婉语也就应运而生。在汉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都异常丰富。香港大学的劳保勤指出在使用“死亡”委婉语时应注意的事项,如需避免过于深奥,妨碍交流。所以,在运用委婉语回避死亡禁忌时,不仅要顾全修养,也要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交的顺利进行,追求最佳的交际效果,达到传单的理想目的。另外,香港大学的余境熹和何超英也从德里达的解构常说及对现实中语言使用情形的观察,对“委婉语”的使用及回避“禁忌语”与发言者、接收者的身份有关等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如果指认“死亡禁忌语”与身份教养有关,除“死”、“死亡”等语言形式本身属于“语码”,所考虑的其实只包括了传意活动的起点、终点,即“发言者”、“接收者”的部分,忽略了传意过程中的“语境”、“讯息”和“接触”因素,无视了这些分子可能对“语码”提供拥有无数无量可能性的接收框架,其结论因而也只可能是片面的。

日常生活用语跟现代汉语用词方面的差异,也是学习现代汉语者的一重障碍。香港大学的廖尹彤通过对京、港、澳、台四地使用“激”字习惯的调查分析,发现当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他还剖析香港粤语词汇的特点,提出词汇规范化问题,同时在应用及规范时应持有的态度和原则方面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三 汉语教学课程与教材研究

台湾陈丽宇、蔡美惠、张杰智等人和工研院合作设计的“情境模拟会话线上学习教材”,是台湾第一套参照CEFR架框所研发的华语学习网站,目前十课的教材已全部建设完成。CEFR已是全球公认的三大语言学习标准之一,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陈丽宇等人特别针对CEFR四大领域的情境分布架框,设计会话文本的篇章和课文,并以教材评量表和学习清单作为教材编写者的自我监控机制,与一般华语教材的编写流程有极大不同。整体而言,此网站的设计主轴在于提供丰富的教材以及多元化的情境会话内容,摆脱传统学习软体一成不变的练习方式,建置近似真实环境的对话虚拟平台,同时以符合CEFR之A1、A2级使用者的学习需求。

《语言自选集》是最早的一部由外国人编写,以北京话为教学目标的华语教材。《北京话异读字表》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最有系统、全面反映北京话异读字面貌的字表。《异读字表》与《语言自选集》是骨骼与血肉的关系,对《语言自选集》的编纂起着指导作用。香港大学中文学院的于昕和史言通过分析《异读字表》的内容,从中得出语言学可以作为选择华语教材的切入点提供理论指导等几点认识,对从事华语教学工作者在如何加强专业修养以及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课程设置是香港国际学校的灵魂和赖以生存的基础,作为当今最流行的国际文凭项目(IB),其课程内容以及考核体系、评估方式等都显示出独具的特征,中文教学更是其重要组成。香港大学的史言从“香港国际学校”谈起,进而选取国际文凭项目进行整体阐述,然后以香港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所使用的IB课程“中文A1高级程度”及“中文A1普通程度”作为取样,论述香港国际学校的华文教学情况。IB不仅是现代国际教育领域中一种崭新的课程观和考核体系,更是促进人类教育事业进步的有生力量。

四 多学科融通的汉语教学法

以“文史哲融通”的研究方法观照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能最大限度地扩展汉语研究的视域,拓掘汉语研究的深度。从文学、史学、哲学直至艺术学、社会学的立体视角审视语言与文字,更加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成果。同样,将这种多学科融通的方法运用与汉语教学中,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

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学教学。文学的媒介是语言、文字,它在各种艺术媒介中反思性最强,也最直接,因而,只有将文学教学融入到汉语教学中,才能使汉语教学贴近现实,更具灵动性。辅仁大学王金凌教授认为,语文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是惊天动地的事,它使知识的积累更快更广。“文学”这一符号,具有传达理性和感性生命内涵的功能,让生命之间得以交流。从文学视角解构汉语言与文化,能透过形态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揭示其中玄理奥妙。叙事、修辞与结构主义的理论是文学解构的主要工具。香港大学陈丽仪提出,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钱钟书的《灵感》,能发现作品运用狂欢化手法加强了幽默讽刺的效果,通过大量自由引语、自由直接引语、不同对话形式和人物话语形象对人物进行活灵活现的塑造,同时也加强了对人物的讽刺性。其中的“不可叙述事件”巧妙地为读者提供了“空白”的作用,而其“反叙事”特点更加突出了讽刺的主题。台湾清华大学的杨晋绮则从修辞学的角度,提出周邦彦采取层折逆反的之方式填词,引领词体风格走向回环曲折、含蓄蕴藉之路,极大影响了南宋词风。其代表作《清真集》中,“层折逆反”的三种表现模式交织并陈,并与词体“分韵”与“过片”等形式结构互有错出,共同形成与构造出周邦彦词典密蕴藉的词作风格。辅仁大学的陈恬仪提出,谢灵运诗歌虽运用大量排偶、俪辞、用典,显得繁缛。但由于其善用虚字、突出佳句、章法与意脉,因而又不失“有逸气”、“清新自然”,如“芙蓉出水”般,使读者产生“逸荡”、“逸”、“灵秀”之感。从巴特“五码”的角度,香港大学的游社煖先生提出,文学之写作与阅读,全以“言外之意”为本。巴特所谓之“码”正是指文本导致“言外之意”的形式和内容。将“释疑码”、“行动码”、“内涵码”、“参据码”、“象征码”作为解读鲁迅《风波》的基础与形式,可更深入地解读《风波》中人物行为与精神内涵。

史学与哲学同样是进行汉语研究与教学,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南华大学陈旻志副教授认为,现代文人的诗作,实际蕴含着深层的哲学性结构。透过神话与原型批评的视野,能反映出人类的“原始神话”即神话树信仰,有助于组织根本心智意象的语言,进一步指陈最终现实的启示与价值观。在哲学思想层面,辅仁大学李尚轩提出,对文句的判读,不应仅就文句本身,还应考察其提出的整体背景。他以荀子“名无故宜”与“名有固善”为例,提出两者就语言逻辑而言,似乎互有矛盾,然若就荀学整体思想而论,据等杀亲疏之概念加以辨分,则此两者实非相悖而可互兼。

汉语作为实证性的学科,其研究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而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作品,正是深入探讨汉语特点与概貌的重要语言载体。在汉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文学作品——这一重要文化载体的深入分析,可将其包蕴的丰富内涵与现实意义更为清晰地呈现在汉语学习者面前。从生态艺术学视角,复旦大学杨乃乔教授提出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存在形式的深层思考。他提出,从文化本体上看视,湿地文化应该是自然生成的原生态文化,但随着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影响,它逐渐渗透着人工开发的痕迹。因此,对待“湿地文化”,既不应将其看作一方未开发的蛮荒之地,也不应将其灌以过多商业元素。香港大学的廖尹彤将文学与艺术学、音乐学结合,提出文学与音乐同样出身于艺术家族,有着不少微妙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视角,香港大学的劳保勤提出,老舍的《月牙儿》不仅是对女性的命运与社会的扭曲的反映,其文本深处还隐藏着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现实处境与文化心态的极度关注。香港大学何超英用心理结合文学的方法,指出迟子建笔下《花牤子的春天》中人物的“甜蜜”、“患病”、“嫉妒”、“受害者心理”、“义理人情”、“没有自己”等表现均与依赖心理之间存在关系,并指出依赖心理乃人之常态,依赖心理来自于孤独感。

五 汉语教学中与诗歌教学

诗歌是进行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中国是诗歌古国,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在全球化背景下,诗歌在受到商业文化与大众传媒挤压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多元化的条件使得诗歌得以以多样而丰富的方式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因此,坚守对诗歌的信念,认真深入地研究诗歌,能更好地传递中华文明,保持世人对汉语言的敬畏与兴趣。商禽作为“一个绝无仅有的鬼才、怪才”,其诗歌曾冲击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商禽诗歌的独特风格主要体现于其诗歌立意、意象、结构、语言方面,因此,此次研讨会着重从时代精神、意象论、空间三大角度对商禽诗歌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意在深入研究商禽诗歌的文学手笔,发掘其精神意涵,丰富关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这也有利于将诗歌教学更好地融入到汉语教学中,将其作为汉语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应研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蕴含的时代精神,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主题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台北科技大学白灵副教授指出,商禽诗是超现实与现实的结合,现实虽在他诗中经过反思、想像而变形、重新拼贴、最后扭曲演出,但其核心仍然指向现实,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反映。将商禽诗在突现现象中“约束原则”与“涌现原则”与宇宙生成的“无序”、“互动”、”有序”、“组织”四元关系进行思考,可发掘出商禽诗作中的五种精神意涵,即火焰性格、隐身意识、漂流心境、齐物思维与逆反精神,并从中看到宇宙生成原物质无尽回环的变化。

诗歌意象与空间,同样诗歌教学的两大重要内容,是学习者了解诗歌精神内涵的必要前提。诗歌意象指所见之个别形象“深化”与“提升”之后,个别艺术形象经历特殊而必要的“抽象化”过程,意象的运用技巧是在抽象与具象间的区则变化,是诗人创作上认为“必要”的条件。台湾元智大学李翠瑛副教授指出,商禽诗中的虚实意象变化系统,是指在修辞技巧上善于运用形象化与想象力,在虚境与实象之间变化自如、自由游走,并创造出既不属于实境亦非虚境的空间。此种意象空间,将诗具有的现实描写功能推升到超乎现实的时空,从而建立纯粹想象世界的意象系统。此一虚实变幻意象的手法正是商禽诗中诡奇风格的来源。透过虚实变幻的解析,足以明白商禽诗中主要意象风貌。空间,从人文地理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的角度而言,是指人类身体活动与思想活动的主要场域,包含了具体可见的物理空间,如宇宙、山川、草原、建筑,也包含了不可见的心灵空间,如情意的流动、异想的世界等等。明道大学萧萧副教授认为,商禽诗作具有“色彩能使时间转变为空间、顶真将空间禁锢在时间里、叠合是时间轴的空间展示、交涉与互搓的时空大场域”几大空间特点,对其进行空间对比与隐蔽,可看见生命撞击下的空间诗学。

六 本次研讨会的启示

本次研讨会上,两岸三地的专家对汉语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经验分享,将汉语教学理论与经验与中华文化传播问题结合,从多个角度与层面较为全面地阐释了当前进行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所应当注重的问题。通过研讨,与会专家学者达成了多项共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遵循汉语、文学、史学等教学规律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语的认知加工与其他语言的认知加工有着巨大差异,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汉语字词特点及规律的遵循尤为重要。离开汉语的内部规律,汉语教学便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汉语本体理论知识体系的规律、中国文学、诗学、史学的知识体系与内部发展规律也是进行华文教育教学应当首先认识并遵循的。对汉语本体的研究是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根本支撑和工作基础,是需要长期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技术手段为对外汉语的教学双方提供了便利和快捷的资源利用平台,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汉语教学,可充分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参与,提高学习效率,为教学双方提供巨大便利。

(三)注重两岸汉语教学资源整合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使两岸三地的汉语教学形成一体化合作,实现快捷、即时的互动。从而有效整合两岸三地的优势教学资源,打破壁垒,各展所长,达到优势资源互补,从而使有限的汉语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享和利用。

(四)注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华文教学的目的有两层意思: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友好交流和往来。中华文化教学的目标是使我们的下一代增进对优秀中华文化的认识、反思和认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加强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并为衡量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意义奠定基础。因此,注重华文教学中的“文化要素”是很重要的。

(五)重视中华文化艺术的国际传播

汉语国际推广,既是满足世界各国对汉语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软实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形影相随。汉语所承载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推广汉语,就是弘扬中华文化,这是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汉语的国际推广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它国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使中华文化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化,是我们大力推进汉语国际推广的目的。因此在两岸三地进行华文教育,乃至进行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都应将中华文化、艺术贯穿其中,对其予以更多的关注,从而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国际汉语学习者对当代中国的了解。

猜你喜欢

华文中华文化汉语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