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两课”教学中人格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0-04-10赵泽林曾斌荣

关键词:人格思想大学生

赵泽林,曾斌荣

(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简论“两课”教学中人格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赵泽林,曾斌荣

(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是“两课”教育的重要目标。“两课”教学必须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新教法、增加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实施“两课”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唯有如此,方能使“两课”教育成为真正的思想政治高地,并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两课”教学;人格教育;实践

“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进一步结合社会现实中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两课”教学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同时,努力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高校“两课”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两课”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要看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涌向每个角落,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人们在各种欲望的诱导和个人价值目标追求的推动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健全的人格,塑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立足点”[1]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两课”教学,从多方面对学生实施“立体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什么是健全的人格?从其渊源来说,“人格”是一个外来词,译自英文personality。19世纪以前的中文文献中查无此词。在西文中,personality源于拉丁词persona,原意指古希腊罗马戏剧舞台上演员戴的假面具,代表的是剧中人物的身份。后来心理学借用此词,用以表示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这个角色是人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向公众、他人“公开的自身”,如人的穿着样式、行为举止、用言语表露的心迹,所有这些久而久之就在他人心中内化为关于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印象,即人格形象。当然心理学所理解的人格有特定的含义,侧重人的心理的方面,指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如性格、气质、能力、需要、理想、信念等,简言之指的是人的个性心理。在“两课”中引导大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对于学生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人格健全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只有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才能保持平衡发展,心理机能保持较好的整合水平,并能将自己的需求、愿望、目标和行为有效地统一起来。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对于各种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都比较强。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助于扬长补短,挖掘自己的潜力,努力改造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从而正确地评估自身的真实能力,找到在社会中的合理位置,激发献身于社会的热情,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我国过去将培养的人定位于劳动者。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明确将我国的教育定位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更是我国未来的希望。面对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政治素养,而且还需要他们能把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统一起来并和谐发展。只有这样,青年大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将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因此,培养健康的人格是“两课”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最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从根本上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贡献,更需要当今的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只有培养当今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他们才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成长为“四有”新人,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前所述,我国的“两课”不仅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且是培养跨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途径。“‘两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教育,而是一种塑造思想和灵魂的教育。”[2]因此,“两课”教学最为直接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遗憾的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错误的教学原则导致了“两课”倍受冷淡和漠视。以致于当前的“两课”教学还存在种种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现象,从而使培养健康人格的目标难以实现。

一是,单调的教学内容与教法,致使学生不愿意接受“两课”教育。实施“05方案”后应该说“两课”教材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了许多改进,但是,在迅速变化的形势面前,仍显得相对滞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把许多新鲜的内容在授课时及时补充进去。然而,部分教师却不敢“越雷池一步”,拘泥于“必须讲政治、讲原则、讲理论”,机械刻板地理解“两课”教学要求和课本内容,致使无法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践性、新鲜感、知识性和趣味性,学生只能在“高高在上、一本正经”中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两课”教学的实效性自然会很差,这样一来不仅不会实现对其健康人格的培养,相反还滋生了学生对“两课”的厌倦感,最终丧失培养理想人格的重要阵地。

二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两课”难以实现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仍停留在“教师+黑板+粉笔+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结构中,不善于利用多种手段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这种利用教科书、参考书、挂图的单一的教学方式,过多注重知识的灌输,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过多注重教师的地位,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全力注重科学理性方面提高而人文性方面提升尚少。如何引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如何使学生在知识增加的基础上,重视能力的提升,心智的健全,让学生掌握打开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这些在教育教学中均未落到实处。因此,难以实现“两课”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

三是,薄弱的实践教学,成为实现“两课”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最大障碍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虽然大家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总体上还相当薄弱。这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模糊;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制度性规定,没有可依据的学时、学分和考核机制,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教学保障措施尤其是经费保障,实践教学难以开展等方面。这些问题在各个高校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正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共产主义也是一种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少数人进行政治投机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等观点不仅时有抬头,而且这也使得部分学生因此而难以培育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健全人格。

当然,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致使“两课”教学存在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是如此,“两课”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必须明确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意义。有鉴于此,在“两课”教学实践中,寻找合适的教学途径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就成为当今“两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两课”教育,积极解决“两课”教学中的问题,方可实现在“两课”教学中较好地完成人格教育等教学目标。它的设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两课”教育总是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想动态出发,研究教学方法,探索教学规律,使受教育者真正得到启发是‘两课’教学的重要任务。”[3]“两课”教师要具有清晰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技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来实施“两课”教学。

首先,教师必须正确把握与贯彻德育教育的基本规律。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真理体系,又是方法论体系,同时还是价值观体系。因此,“两课”教育包括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三方面内容。其中价值观教育包括理想、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教育,是“两课”教育的核心、目的和归宿。在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工作中必须实现各教育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补充和促进的系统运作方式,否则就难以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难以保证德育成果的巩固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多元化的环境中,“两课”教育既要鼓励“个人多样性价值”取向,承认个性发展及其多样性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同时更要注意“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在鼓励个性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在主导价值观如理想、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坚持进行统一的、一致性的正确价值观教育,培养具有适合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理想人格的接班人。

其次,“两课”教师必须淡化“传声筒”的角色,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积极尝试运用“两课”多学科教学的合力实施“两课”教学。“两课”教学必须要从单纯地依赖于理论、课堂正面灌输转向运用多种途径与方法上来,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多媒体教学,把录像、幻灯、图表灵活引入课堂,通过声光效果,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增强“两课”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模式,“在教学方式上,要变注意课堂讲授为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4]在教育过程中,体现教师和学生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学生不仅以教育过程的客体身份参与教育过程,而且学生还同时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接受道德观念的主体参与教育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两课”教学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

最后,“两课”教学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能力的提高都依赖于实践,人的道德认识也不是完全由灌输得来的,而常常是在实践中体验到的,没有实践体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志很难巩固。”[5]“两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带头回应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把握时代脉搏,使授课内容能够联系实际,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两课”教学必须把学校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实践、社会教育大课堂相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从事调查研究,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针对社会问题尝试性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两课”教学只有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相结合,才能显示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力量。才能真正增强“两课”教学对受教主体的熏陶,有效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塑造大学生健康、完美的个体人格,培养优良的社会公民群体。

当然,期望“两课”教育可以完全实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也是不现实的。人格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行人格教育还有赖于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统一起来,是大学生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感受到健康的人格教育。因此,要实现“两课”教育目标中的人格教育,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的现实问题,把“两课”教学与学校的党团组织、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学生工作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了解学生思想实际,使思想理论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增强“两课”的实效性。只有建立课堂内和课堂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互通机制,整合资源,优化育人环境,才能使“两课”教育成为真正的思想政治高地,培养出具有优秀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并现实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张雪琴.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J].前沿,2006(8).

[2]陈素红.“两课”教学与大嘘声的全面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3]景国际.“两课”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改革途径浅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3).

[4]李永臣.对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5]李正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地方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责任编辑:胡 晓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Character Education on“Two Courses”Teaching

ZHAO Ze-lin,ZENG Bin-rong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Molding perfect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Two Courses”teaching.The“Two Courses”teaching must constantly update the teaching contents,use new teaching methods,practice teaching and other methods to increase the implementation character education on“Two Courses”teaching.Only in this way can the“Two Courses”teaching reach the plateau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and realistically promote building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Two Courses”teaching;character education;practice

D64

A

1004-941(2010)03-0124-04

2010-04-14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中华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研究”(编号:2010b093)的中期成果之一。

赵泽林(1979-),男,湖北建始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心灵与认知哲学、自然辩证法;曾斌荣(1972-),男,湖北利川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格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思想与“剑”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