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湘西苗族文化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2010-04-10崔榕
崔 榕
(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湘西苗族文化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崔 榕
(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湘西苗族文化的研究逐渐兴起,形成不少研究成果,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湘西苗族艺术、习俗、民间信仰与其它相关方面。这些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受学术视域所限,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研究方法与内容等方面都还有突破、深入的空间。
湘西苗族;文化;研究概况
湘西苗族是生活在湖南西北部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作为深居中部腹地的一个少数民族,湘西苗族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个性的民族,也是民族边界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民族。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关注并研究独特而丰富的湘西苗族文化,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此笔者选择有代表性的著述,对湘西苗族文化各个方面的研究概况加以总结。
一、对艺术成就的研究
湘西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心灵手巧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近20年来,随着苗族文化自觉意识的逐渐增强,学术界开始对湘西苗族的艺术成就展开研究,内容集中于服饰、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等方面。
(一)舞蹈
鼓舞是盛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独特的舞蹈艺术。有学者考察了湘西鼓舞的历史渊源与特点,认为它源自湘西苗民祖先的祭祀活动,历史积淀深厚,表演中经常彰显武功格斗场景,表演程式与形体语汇多种多样[1]。有学者分析了苗鼓的风格特征与表演形式,并认为鼓舞艺术具有摹拟性、对称性、娱乐性与竞技性、简练性与规整性以及鲜明的民族风格等特征[2]。有学者对鼓舞的节奏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可分为陈述型、衬托型、骨干型与基本型[3]。有学者探讨了鼓舞的文化与社会功能,对湘西苗鼓的打击节奏、技法特色、舞蹈特色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说。[4]
有学者对湘西苗族的其它舞蹈形式进行了研究。例如,有人考察了接龙及接龙舞的起源与表现形态,并从舞蹈动作、伴奏乐器与音乐、道具与服饰等方面探讨了接龙舞的艺术特征[5]。有人对湘西苗族的“跳香舞”进行了探析,详细介绍了“跳香舞”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它的发展过程,并从“跳香舞”的表现形态中归纳出它的艺术特征,认为它具有拜神、祭祀传承与集体流传的特征,合声演唱、舞蹈表演与锣鼓、牛角伴奏的特征,以及演唱的独创性与表演的即兴性等特征。[6]
(二)歌曲
有学者对湘西苗歌的结构形式、音韵格律及表现艺术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的探讨,认为湘西苗歌独具特色,造诣精湛,是苗族文化艺术中的典型代表[7]。有学者探讨了湘西苗歌的种类、结构规律与演唱特点,并认为湘西苗歌按演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古歌、情歌、礼仪歌、喜庆歌与生活歌等十多种,按其歌唱腔调可分为高腔与平腔两大类;它的歌腔曲式结构由引腔、基本乐句或变化基本乐句、衬腔与尾腔组成;在曲调结构中,四音列是基础音列,实出支柱音与色彩音,并把主音放在次要位置、次音放在主要位置,是曲调结构的两个主要特点;真声、假声、真假声结合是苗歌的演唱方法,滑音与装饰音是湘西苗歌润腔的基础[8]。学者们还深入到具体的苗歌中进行分析,如有学者分析了苗歌艺术“三脚马”产生的生态环境以及在歌词与旋律方面的艺术特征[9];有学者还分析了苗族情歌创作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认为正是它的巧妙运用,使歌唱者完美地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情感。[10]
(三)服饰
有学者对湘西苗族服饰的风格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样式、色彩、图案、制作工艺等方面都充分反映了其和谐、自然、古朴、优雅的装饰风格[11]。有学者探讨了湘西苗族妇女服饰中的巫术精神,认为这种巫术精神来源于图腾崇拜、鬼神信仰与神话传说,其巫术特征具有符号性、象征性与功能性,并在其服饰的发展中,这种巫术特征日趋浓郁[12]。有学者还研究了湘西苗族童帽的艺术特点,揭示出它具有生动多变的造型,丰富多样的装饰手法以及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表达了湘西苗族妇女的审美情趣与浓浓的舔犊之情。[13]
(四)手工
剪纸是湘西苗族传统的手工艺术。有学者探讨了湘西苗族剪纸的分类、纹样及其文化内涵等问题,认为湘西苗族剪纸按实用性可分为服饰类纹样和日常物品纹样两大类;图案的纹样主要有龙凤纹样、狮子纹样、蝴蝶纹样、花鸟组合纹样、动植物组合纹样和其它的一些纹样;其艺术风格可分为台地型与河谷边缘型风格;它的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它形象地再现了苗族的农耕生活与民族历史,反映了苗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与神灵信仰[14]。有学者谈到了湘西苗族剪纸的传承与保护机制的问题,认为湘西苗族剪纸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地域传承、家庭传承与视觉传承三种;作为一门珍贵的民间艺术,它需要保护,而它的保护必须首先解决好保护对象、保护主体与保护动力等问题。[15]
关于湘西苗族刺绣,有学者对它的发展历程、审美风格进行了考察,认为它产生的历史悠久;在独特的生存状态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范式;取材广泛,寓意丰富,工艺精湛,针法讲究,风格浪漫,情趣淡雅、古朴,体现了湘西苗族纯情乐观的传统品格,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研究价值。[16]
关于湘西苗族蜡染,有学者对它的制作工艺与纹样进行了考察,并提出要加强对这一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与保护。[17]
二、对民间习俗的研究
如果说苗族艺术是对苗族人民生活实践的提升,那么苗族的岁时节庆、婚丧嫁娶习俗则是苗族人民生活实践的本身,它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苗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苗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民俗文化以其实践性成为民族文化的灵魂。因此,苗族民俗文化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内容之一。
(一)传统节日
有学者对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进行了介绍,并着重分析了其文化功能,认为它们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传承与强化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释放个体,营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能够绵延历史,对人们实行无形教化;保护民间艺术和工艺;促进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18]
有学者还分析了湘西苗族的祭龙活动与赛龙舟习俗,认为苗乡的龙舟与接龙同出一源,目的都是为了祭祖,划龙舟比接龙活动的历史更久,深山接龙是划龙舟在特定环境下的演变[19]。有学者还探讨了湘西苗族地区的玩年抢狮活动,认为它的社会功能在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加深了村寨之间、民族之间的友谊,继承和发扬了民族武艺传统,为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选择朋友提供了条件;此外它还具有强健身心的价值,能够提高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20]
(二)婚姻习俗
婚姻习俗是民间习俗的核心内容。有学者以专著的形式,对湘西苗族的婚姻仪式、程序、特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与分析[21]。有学者探讨了湘西苗、汉通婚问题,认为湘西苗汉族际间的通婚情况长期处于淤滞状态,主要是因为民族群体的各类特征和整体性影响的因素所产生的合力所致,如在族群基本特征、历史关系和两族共处特征三方面,都对苗汉族际通婚形成障碍与影响[22]。在婚恋特点方面,有学者认为湘西苗族婚恋自由是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因为它受到宗族派系、习惯势力、经济条件、族际通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23]
(三)丧葬习俗
有学者考察了湘西苗族丧俗的发展历程,认为古代湘西苗族的丧葬形式主要为土葬,并与悬棺葬、岩棺葬共存;清末时,已普遍实行土葬,古代葬礼过程也较为复杂;民国至当代,苗族的丧葬习俗与汉族的丧葬习俗日渐趋同,但仍存留一些苗族文化特点[24]。有学者对湘西苗族“闹丧”的习俗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一习俗充分表达了苗族的灵魂崇拜、祖先崇拜与鬼神崇拜。“闹丧”的习俗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它增强了苗族内部的凝聚力,传递了苗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保存民族文化与促进民族间的思想文化交流。[25]
三、对民间信仰的研究
湘西苗族民间信仰来源于苗族祖先的原始信仰,是原始信仰经传承和变异而形成的民间思维观念和习俗惯例,它是湘西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和研究湘西苗族的民间信仰。
(一)信仰的特性
有学者认为湘西苗族信仰具有鲜明的宗族意识特征,具体体现在:祭祀以宗族为单元;跨宗族的个人交往不得与本宗族的信仰互相冲突;个人的社会生活须与宗族信仰合拍;个人荣誉感来自于本宗族的宗教信仰并与本宗族信仰相关。以上无论哪一方面,苗族信仰强调都对宗族祖先的崇敬,不能冲犯祖先神[26]。还有学者以湘西腊尔山苗族为例,考察了湘西苗族民间信仰的现代变迁,分析了湘西苗族的宗教信仰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一些局部的歧异性变化,但苗民信仰的根本性质,即万物有灵的特征,依然完整保留了下来。[27]
(二)神灵崇拜
有学者对湘西苗族梅山崇拜进行了研究,认为它不属于祖师崇拜、部落崇拜或生殖崇拜,而属于苗族的巫崇拜[28]。有学者对湘鄂西苗族“白帝天王”崇拜进行了考证,认为湘鄂渝黔边苗族崇拜的“白帝天王”虽然多次被统治者改造,试图将其捏合成与苗族相对立的一种异己力量,但苗族却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它塑造成具有竹王气质和“白孩子”灵魂的精神产品。苗族正是通过对这一崇拜对象内涵的不断丰富,来反抗民族压迫。[29]
(三)巫蛊信仰
有学者探讨了湘西苗族巫蛊信仰的生成原因,认为巫蛊信仰并非是简单的施毒与中毒的问题,或是神秘、未为可知的产物,蛊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医疗条件和人的心理意识有十分的密切关系[30];也有学者对苗疆巫蛊产生的原因与造成的社会危害进行过较为全面的探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苗族地区的经济要实现发展,首先需要实行“脱巫祛魅”工程。[31]
有学者还论述了湘西苗族禁忌习惯规约产生的原因与发展经过,认为它调整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促进苗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了人和社会的关系,维护了公共秩序和社会秩序;也调整了人与人的关系,促进了生产与交换的发展。[32]
总体而言,有关湘西苗族民间信仰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不仅从事此项研究的学者人数极少,而且研究视野有限,许多方面的研究还未能展开。
四、其它方面的研究
关于对待湘西苗族民俗文化的态度,有学者认为正确对待与利用好苗族习俗,可以促进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此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批判继承与发展有益的民族风俗习惯,发挥其广泛性群众优势;二、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外面的优秀文化;三、对民族习俗要不断赋予时代的色彩与气息。[33]
关于湘西苗族文学,有学者分析了近代湘西苗族龙骥、龙纳言、石廷琛、杨岳斌与石启贵等人的诗歌,认为他们的诗歌不仅体现了苗族文人的文化修养与思想情操,而且还是苗族书面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4]
在饮食文化方面,龙明锋认为湘西苗族饮食在原料、味型、烹饪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饮食文化,但也面临着特色淡化、市场狭窄、缺乏研究等问题,为了保护与发展湘西苗族的饮食文化,作者还提出了相应对策。[35]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湘西苗族文化已经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形成了较为难得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以后相关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受研究视域所限,这些研究还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问题:
第一,在研究内容上,虽然已有的研究涉及湘西苗族文化的多个方面,但尚有许多问题和方面仍游离于学者的视线之外。例如,湘西苗族制度文化的研究还未能得到关注,文化的其它方面也都还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并且已有的研究比较注重从史籍中为湘西苗族文化寻求价值支撑,而较少从文化本身去发掘其价值与功能。
第二,在理论框架上,现有的研究在理论运用方面较为缺乏。民族学、人类学作为一门较成熟的学科,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理论,包括文化变迁、功能与结构、文化象征、文化解释等,湘西苗族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形态,离不开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但目前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对湘西苗族文化展开解读的成果并不多见。例如,在艺术文化研究上,以艺术类专业的学者为主,他们考究与欣赏的是湘西苗族艺术特点与艺术价值,其文化价值却未得到有力的挖掘。又如,文化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恒现象,但至今学者们多强调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介绍,却较少运用文化变迁理论对湘西苗族文化进行研究,致使湘西苗族长期停滞、定格于传统文化状态之下,留给人们一个落后于时代的文化画面,产生文化印象与时空场域的错位,容易导致对苗族文化的误读。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不少研究运用的方法较为单一。无论是民族学还是其它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摸索出了一些较为规范的研究方法,如文化比较法、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与参与观察法、问卷分析法、深度访谈法等。但现有的研究比较注重文化现象的描述,而不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1]龙庆凤.论湘西苗族鼓舞[J].民族论坛,2004(12).
[2]蒋浩,姚岚,石明灯.湘西苗鼓艺术[J].怀化学院学报,2003(8).
[3]李静.鼓之韵——湘西苗族鼓舞节奏特征分析[J].艺术教育,2006(7).
[4]唐志明.浅论湘西苗鼓的文化特征及艺术特色[J].中国音乐,2002(2).
[5]刘廷新.湘西苗族的接龙与接龙舞考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5(12).
[6]熊晓辉.湘西地区苗族“跳香舞”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6).
[7]吴荣臻.论湘西苗歌的艺术特色[M]//伍新福.苗族文化论丛.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8]张建国.湘西苗歌音乐初探[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5(12).
[9]崔思蕖.湘西苗族“三脚马”苗歌探析[J].中国音乐,2006(3).
[10]龙杰.湘西苗族情歌赋比兴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2(12).
[11]龙永华.极富装饰美的湘西苗族服饰[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1).
[12]伍魏.湘西苗族妇女服饰的巫术精神特征[J].装饰,2005(2).
[13]余斌霞.湘西苗族童帽艺术[J].民俗研究,2003(3).
[14]田茂军,邓振军.湘西苗族剪纸的分类及其文化内涵[J].吉首大学学报,2001(9).
[15]田茂军.湘西苗族剪纸文化的现状、传承与保护[J].民间文化论坛,2005(2).
[16]田鲁.民族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湘西苗族刺绣艺术赏析[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0).
[17]陈杰,宋崇立.湘西苗族传统蜡染的现状与保护[J].民族论坛,2005(12).
[18]李乐为,吴善茂,屈甘霖.浅谈苗族传统节日的功能——以湘西苗族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19]邓亚平.湘西苗族赛龙舟与龙崇拜[M]//伍新福.苗族文化论丛.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20]屈杰,白晋湘.湘西苗族玩年抢狮的社会功能及健身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5(4).
[21]田仁利.湘西苗族婚俗[M].长沙:岳麓书社, 1996;姚金泉.婚俗中的人伦——湘西各族婚俗的透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
[22]吕养正.湘西苗汉族际婚之淤滞暨族群特征和整体性影响因素的拘制[J].江西社会科学,2002(6).
[23]姚金泉.试论湘西苗族婚恋自由的相对性[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4).
[24]史德文.湘西苗族丧俗考[M]//伍新福.苗族文化论丛.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25]张应和.湘西苗族“闹丧”习俗漫谈[J].民族论坛,1997(2).
[26]陆群.试论湘西苗族信仰的宗族意识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1).
[27]陆群.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现代歧异性变化——以湘西腊尔山苗族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2).
[28]田彬.论湘西苗族的梅山崇拜[J].邵阳师专学报,1996(1).
[29]吕养正.湘鄂西苗族崇拜“白帝天王”考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1).
[30]陆群,谭必友.湘西苗族巫蛊信仰生成之剖析[J].怀化师专学报,2001(6).
[31]吕养正.苗疆巫蛊蠡探[J].吉首大学学报,2001(9).
[32]张建华.试论湘西苗族禁忌习惯规约[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2).
[33]聂祖海.湘西苗族习俗与苗区精神文明建设[M]//伍新福.苗族文化论丛.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34]刘自齐.近代湘西苗族文人诗歌管窥[M]//伍新福.苗族文化论丛.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35]龙明锋.湘西苗族饮食文化浅析[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4(4).
责任编辑:杨光宗
G03
A
1004-941(2010)03-0065-04
2010-04-25
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在场与近百年来湘西苗族文化的变迁”(项目编号:09CMZ026)。
崔榕(1972-),男,土家族,民族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民族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