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播体在读者与作者互动中的责任
2010-04-10陶范
陶 范
(湖北警官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34)
学术传播体在读者与作者互动中的责任
陶 范
(湖北警官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34)
学术期刊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术传播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学术传播的一个基本特征,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互动关系。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水平由读者、作者和编辑各自承担责任的能力和程度决定。作者要树立读者意识,提供创新性、可读性论文,回应读者的互动要求;读者要提高互动意识和能力,参与学术争鸣,写作时规范引用行为;编辑则应树立读者本位观,提高刊物质量,采取技术措施,促进读者与作者的互动。
读者;作者;编辑;互动;责任
互动是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传播即是传播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影响的过程,是通过信息进行的社会互动。[1]读者、编辑和作者是三类最基本的传播体,在以往的研究中,基于编辑的主导中枢地位和中介桥梁作用,[2-3]对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的互动研究较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对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则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专题文献涉及此问题。用“作者—编辑—读者”序列表示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不全面,因为它是一种线型的平面关系,忽视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不足以表述三个主体之间的全部关系内涵,作者、编辑、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环形的立体关系。
任何出版传播方式都应该关注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学术期刊的读者和作者具有同源性的特征,作者也是读者,读者有可能成为作者,其身份是双重的,因而其传播效益的实现更有赖于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从表现形式看,学术期刊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包括:读者阅读过程中与文本的对话、读者的信息反馈与作者的回应、读者成为作者而引用文献、学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学术批评和争鸣等。[4]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实则是学术共同体内学者之间的互动,它能提升读者素养,实现作者价值,影响编辑观念,激发学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推动科学发展,实现期刊效益。[5]读者和作者的互动主要是通过学术期刊这个平台而展开的,其互动程度和效率,由作者、编辑和读者这三个传播体各自承担责任的能力和程度决定;因此,明确读者、作者和编辑在互动中的责任,对促进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作者的责任
作者是学术论文的提供者,读者阅读是作者劳动的继续和延伸,作者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读者的阅读选择和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决定着读者与作者互动的水平。作者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就要心中有读者,树立读者意识,提供创新性和可读性学术作品。
(一)树立读者意识
学术论文的阅读者和接受者是读者,因而,作者应该心里装有读者,重视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心中有读者,才会尊重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习惯,只顾自己挥洒,不顾及读者,就有可能写出读者难以看懂的东西。读者是论文意义的读解者、重组者、实现者,学术论文价值大小和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信息反馈,读者与作者、编辑一起参与了学术论文的价值构建。[6]学术论文被编辑选中发表,进入SCI等数据库或被文摘刊物转载,并不意味着质量就一定高,论文价值的最终评定者还是读者的选择和评价。少数作者只看到编辑,只看到数据库、文摘刊物和核心期刊这些外在的东西,没有看到其背后的读者,这无疑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文章究竟是写给谁看的,这是作者写作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否则,作者的写作就成了无的放矢,背离了作者写作和发表文章的初衷。
(二)提供创新性论文
创新是学术的灵魂,创新性是学术论文的首要特征。创新性从层次上可分为原创、再创、补创,大多数论文属于再创和补创的范围。[7]创新的分量有轻有重、有大有小,未必一定是石破天惊的宏论。创立新学说、推出新方法、开拓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固然是创新;以新观点、新视角、新方法对老问题进行论证,对原有知识或技术作出完善、验证和补充,运用已有理论对新的现实问题作出解释,对已有的研究结论提出争鸣意见,等等,都可以说是创新。读者虽然是论文意义的读解者、重组者、实现者,与作者、编辑一起参与了学术论文的价值构建,但其中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学术论文本身是一个创新性的“召唤性”结构,能够“召唤”读者,启发读者。[8]学术论文质量高,有新意,能给人以教益,读者才乐于选择,愿意阅读;否则,就难以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也就从无谈起。
(三)提供可读性论文
可读性是就语言表达、文章结构等形式而言,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的论文才是好论文。学术论文有其独特的格式规范,它使论文具有内在的科学美、逻辑美,但在某种程度上对可读性则是一种束缚,作者要尽可能在格式的规范下,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在表达形式上尊重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习惯,使读者看得懂、愿意看,为此,作者要注意论文体例是否得当,结构是否合理,条理是否分明,文笔是否通畅,写作是否规范。可读性差的论文往往无人问津,难以真正进入读者的视野;即使读者作出了阅读的选择,也会影响其阅读情绪和思考,从而损害论文价值的发挥。一些论文行文风格枯燥难懂,开卷便让人望而却步,这里面当然有编辑的责任,但首先还是作者的责任,一些学术作品晦涩难读,即在于作者的文风选择出现了问题。为文者须知,作者笔下先有形,读者心上才留痕。
(四)积极回应读者
学术争鸣在作者与读者的良性互动中得以启动、展开,激活了读者的参与意识和热情,促进了读者与作者互动交流,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推动学术的向前发展。因而,对读者的信息反馈尤其是合理质疑,作者应积极回应,或提供资料,或释疑解惑。无视质疑不是一个好的治学态度,动辄揣测对方的动机,粗暴无礼地回应,更为正直学者所不取。作者应有闻过则喜的大家风范,以学术为念,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真精神。学术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作为平等主体而存在的,作者与读者是一种平等和民主的关系。真理面前,只有是非之分,没有高下之别,作者回应时不应居高临下,没必要心怀不满,应该平等探讨。善待批评是一种境界,在学术批评面前,作为学者应该有这个雅量。学术批评和争鸣本来是学术研究的一种常态,但在目前,我国学术共同体内的学术争鸣并不活跃,一些学术争鸣是非良性的,有时甚至会出现互相嘲讽、公开谩骂的火爆场面,最后完全变成意气之争而无关学术了,这值得每一位参与或将来参与争鸣的作者注意。
二、读者的责任
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是一种能动与被动之间的转换,读者作为受众,在接受的同时也能反馈,因此,读者的互动意愿和能力也决定着互动的水平。
(一)树立互动意识
读者的互动意识就是读者在阅读完论文后,有互动的意愿,有和作者交流的想法。有学者在对比考察了中外学术交流的现状后指出,“国外的学术交流已蔚然成风,一篇论文刊登以后,短时间内会有很多感兴趣的读者向作者索要资料,或请教问题,而编辑部在决定刊登某篇论文时,也要求作者及时向他人提供相关资料。”而“我国学术论文刊登出来以后,同行间的交流不如国外频繁。”[9]这说明,在我国学术界,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还没有蔚然成风,读者的互动意识有待提高。作者发表论文后,总是期待读者评价的,读者读完论文后无意评价,互动也就难以产生。
(二)提高互动能力
读者的互动能力就是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与作者基本上处在同一层次上,能参与学术对话。真理越辩越明,但辩论者须得有辩论的能力。学术问题专业性很强,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不是专业学者,很难参与学术对话。没有学术对话能力,就算有强烈的交流冲动,也无法进入互动过程;即使进入了互动过程,也说不清,道不明,最后还有可能只留下意气之争,对读者与作者互动、对学术事业的发展有害无益。
(三)参与学术争鸣
读者有了互动意识和能力,就可以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术争鸣。学术争鸣是繁荣学术研究的必由之路,学术期刊界一直在呼吁和倡导开展学术争鸣,希望借助学术期刊上的学术争鸣促进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推动学术研究的向前发展,[10-11]但我国学术争鸣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学术界要么和睦得犹如一潭死水,乐于肯定,怯于否定,顾忌太多,没有激烈的学术争论,没有活跃的思想交锋;要么超出学术争论的范围,在动机论、阴谋论等无关学术的问题上作文章,以门派、立场决定是非,最终以学术之争始,以意气之争终,负效应很大。这其中,读者、作者和编辑这三个传播体都难辞其责。
(四)规范引用行为
读者与作者具有同源性,读者也会成为作者,撰写学术论文,引用参阅过的文献,文献的引用过程也是一种互动过程。仅从学术交流的角度看,规范引用行为也是作者撰写论文时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学术论文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引用量明显不足。为规范引用行为,作者在文献引用时应遵循原始性、准确性、新颖性、适当性、代表性等8项原则,做到凡引必注,著录规范。[13]引用不著录,著录不规范,那就无视了文献作者的精神劳动,甚至有侵犯文献作者知识产权之嫌,这不利于与作者的互动交流。
三、编辑的责任
在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中,编辑起着桥梁和中介作用,责任重大。为更好地促进学术的交流与传播,编辑应重视并努力协调和促进读者与作者的互动。
(一)促进互动交流,编辑足可胜任
在学术信息的传播活动中,编辑处于信息传导的枢纽位置,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是使编辑、作者、读者三者融为一体的协调人,这样一种地位使编辑有机会和能力促进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因此,编辑在出版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编辑对作者、读者的凝聚作用,提供最新的学术信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信息交流。[13]特别是在学术争鸣中,要使学术争鸣规范有序、卓有成效地开展,编辑必须积极作为,强化组织策划职能,担当好主持人。
(二)促进互动交流,编辑责无旁贷
学术期刊基本的功能应该是发挥论文的作者与读者间信息传播的桥梁作用,因而,必须摒弃单纯宣传、报道和展示我国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这种单向交流的办刊宗旨,代之以促进读者和作者的双向交流为办刊宗旨,《亚洲男科学杂志》充分考虑到读者参与学术交流的需求,在6年时间里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4]有些刊物办得没有生气,甚至办不下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读者的参与,没有人气。可以说,读者与作者互动是刊物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刊物创造品牌的需要,是学术期刊的功能所在,是学术编辑的职责所在。我们需要重新检讨历久以来的办刊宗旨,确立读者与作者双向交流的办刊宗旨,强化编辑的组织职能,用较大的精力去协调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交流。
(三)树立读者本位观,促进互动交流
编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读者,我们应摆正读者在编辑活动中的位置,尊重读者、适应读者、引导读者。[15]重视和把握了读者要素,才能有效地促进读者与作者的互动。遗憾的是,大多数学术期刊的办刊思路仍然仅仅停留在“传播科学文化”上,较多考虑作者需求,较少考虑读者需要,刊物似乎是办给作者看的,因而,当前学术期刊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就是要从传播者本位向读者本位转变。[16]不解决办刊理念问题,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将很难实现。
(四)提高刊物质量,夯实互动基础
读者阅读是互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阅读也就没有互动。吸引读者阅读的唯一办法就是组织优质稿件,搜集丰富信息,提高刊物质量。刊物质量提高了,互动基础夯实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才有可能。我国学术论文刊登出来以后,同行间的交流不如国外频繁,原因不止一端,但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许多论文质量不尽如人意,没有新意也就难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无法给读者以启迪。
(五)采取技术措施,促进互动交流
在促进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方面,编辑可以采取多种技术措施:[17]1)搭建互动平台,疏通联系渠道,促进信息反馈,在这方面可利用读者来信、书评文评、研究评述、通信问答、大家谈、读者评选、网上论坛、期刊博客、电子信箱等;2)关注学术热点,策划学术争鸣,吸引读者注意力,增强读者参与感;3)设置文章导读,推荐重点文章,引导读者阅读和参与,也可延伸链接,推介作者博客;4)加强成果转化力度,作为中间媒介,学术期刊在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完全能够发挥桥梁作用;5)利用审稿平台,试行公开同行评议的方式,让更多的同行读者参与评议;6)组建读者作者俱乐部,各种形式的面对面交流可以弥补学术论文中无法体现的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7)加强参考文献著录的审核,规范引用行为,提高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以促进读者与作者的互动。
[1]赵莉,钱维多,崔敬.互动传播的思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0-26
[2]丁立平.论编辑行为的中介性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2,25(1):29-32
[3]徐鸿钧.论编辑活动的中介性[J].出版发行研究,2000(2):31-32
[4]陶范.学术期刊读者与作者互动的表现形式[J].编辑学报,2010,21(1)
[5]陶范.学术期刊读者与作者互动的价值[J].编辑学报,2009,21(3)
[6]于鸣镝.读者与文本[J].图书情报工作,2002(4):47-48
[7]吕淑珍.对学术期刊专家审稿问题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63-64
[8]钱荣贵.读者接受与编辑选择[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4):151-154
[9]周仁惠,李宏伟,汤兴华.国内外学术期刊刊登作者简介情况对比分析[J].编辑学报,2007,19(6):421
[10]朱大明.学术期刊应倡导学术讨论和争鸣[J].科技与出版,2003(3):6-8
[11]游苏宁.科技期刊应引导并开展学术争鸣[J].编辑学报,2004,16(5):324-326
[12]陶范.参考文献引用原则辨析[J].编辑学报,2006,18(4):252-254
[13]杨荣星.学报编辑在与作者读者关系中的协调作用[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46
[14]赵勇.中俄英文版《地震预报研究》停刊的反思[J].编辑学报,2007,19(3):199
[15]邵益文.编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读者[J].中国出版,2003(5):53-55
[16]周庆辉,殷惠霞,凌昌全.英国Nature杂志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J].中国学术期刊研究,2006,17(6):1065
[17]陶范.基于读者与作者互动的办刊策略[J].编辑学报,2010,21(4)
【责任编校:周文慧】
Responsibilities of Academic Disseminules between Readers and Authors
Tao Fan
(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Wuhan 430034,China)
Academic journals are the platforms for academic exchanges,and the interactive exchange between academic disseminules is one of the basic characters of it.There are some interactive exchanges between readers and authors.The degree of interactive exchanges between readers and authors depends on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readers,authors and editors.Authorsshouldsetupthereaderconsciousness,offerinnovativeandreadablepapersandresponsetoreaders'requirements;readers should improve interactiveexchanges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ies,participate in academic contending and standard the reference behaviors in writing;editors should set up readers priority view,improve journals qualities and tak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interactive exchanges between readers and authors.
reader;author;editor;interaction;responsibility
G237.5
A
1673 2391(2010)05011003
20100631
陶范,男,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09Y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