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技界正在失去自我净化能力

2010-04-10杨健

共产党员(辽宁) 2010年22期
关键词:科技界方舟子纷争

医学教授肖传国10月10日被一审判处拘役,对这场由“学术打假”升级而来的“雇人袭击”事件的讨论却远未结束。“肖教授太冤了,方舟子这种小人就该打”,“判得太轻了,将来谁还敢学术打假”,这种“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的争议,还在持续。

科学是最公道的东西。1加1不会因为你是国王就等于3,地球也不会因对布鲁诺施行了火刑就停止绕太阳转动。然而科学家之间的不少纷争,现在却要向外行的公众“讨公道”,甚至像肖传国那样动用“私刑”,如此情形令人警醒。

肖传国雇凶伤人,当然是极罕见的案例。但如果因此而被这种小说式情节的“激烈精彩”所吸引,陷入个人恩怨、性格分析、世故人情等具体细节,那么我们就可能沦为“起哄架秧子”的看客。只有从这一“难得如此透明”的偶然案例中审视出规律性的认识,才有可能稍稍挽回一点中国科技界在此类事件中遭遇的声誉之损。

应该看到,肖传国事件固然是个案,但它所暴露出的科技工作者群体“失范”现象,却不是孤立的。对位子、票子、房子、弟子等学术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对学术研究不合时宜的管理方式,构建成一个扭曲的磁场,让身处其中的人不同程度地受到“磁化”:有的是不得已而就范,有的是勉力适应“跟上潮流”,有的则是看到了钻空子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剽窃、抄袭、学历造假、夸大成果、骗取经费、评审走过场、学术界小圈子……种种学术不端行为滋生蔓延,终至“学术打假”成为一种准职业行为。

照理说,科学界是最具“自净机制”的群体。以对待真理的态度严格对待虚假和谬误,以文明公允的方式化解文明的纷争、处理不文明的行为,是这个群体不容置辩的“行规”。

遗憾的是,这种自净机制在中国科技界正面临失灵的危险。

试想,假如肖传国与方舟子的论争从一开始就有权威机构介入,公正裁决,何致如此久拖不决,最终激化为人身伤害?

猜你喜欢

科技界方舟子纷争
哲理漫画
小区管理为何容易陷入“纷争”——手段陈旧是主因
2016国家科技奖和技术发明奖初评名单发布
PEER PRESSURE
科技界最富有的自主创业女性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
是时候谈谈方舟子了
科技界的利益集团形成机制:从寄生到共生
broadband与wideband译名中出现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