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阴不足型心悸

2010-04-09韦衮政韦碧沙

环球中医药 2010年4期
关键词:滋阴素问阴虚

韦衮政 韦碧沙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5岁,2009年8月10日主诉“反复心悸6年,加重2周”来诊。首诊时诉心悸持续存在,夜间加重,偶有饭后显著,胸痛时作,偶有胃脘不适,偶有呃逆,轻微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自诉既往有慢性糜烂性胃炎并胃溃疡病史40余年,常有口舌溃疡发作,常服雷贝拉唑肠溶片、胃复春片等;曾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心悸症状无缓解;曾多次在省市级医院住院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查体:神清,消瘦体质,面色萎黄,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动脉无明显搏动,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啰音,心尖无抬举性搏动,心界无扩大,心率76次/min,律齐,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血压120/80 mmHg。曾多次行血清心肌酶谱、甲状腺激素水平、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未见异常,平板运动试验阴性,心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无明显异常。多次纤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糜烂性胃炎。 舌质红,有裂纹,苔花剥,脉弦细。辨证为:心悸——胃阴不足型。治法:滋阴益胃,宁心安神。处方:一贯煎加减,沙参15 g、麦冬15 g、玉竹10 g、石斛10 g、白芍15 g、生地15 g、枳实15 g、青皮10 g、柏子仁30 g、酸枣仁30 g。3剂水煎服。8月14日二诊,诉心悸明显好转,其它症状都有减轻,上方加太子参30 g。5剂水煎服。8月19日三诊,诉心悸、胸痛、胃脘隐痛、口干基本消失,大便正常,偶有呃逆,反酸。续予前方加瓦楞子30 g,5剂水煎服。随访3月未见复发。

2 分析与讨论

此病例的特点:(1)心悸时间长,持续存在,夜间加重;(2)心悸与饮食有一定的联系;(3)心脏检查无明显器质性和功能性病变;(4)既往有胃病病史。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心胸难过不适,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惊悸、怔忡。《内经》最早描述了心悸的症状,《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1]张仲景对心悸进行了分类,《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2]心悸症状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缠绵难愈。心悸有些是心脏有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有些则心脏本身并无明显病理改变,但有一种惊慌难过的感觉,特别是胃阴不足、胃火上扰型心悸,心脏检查可能未见异常,但症状确实存在,治疗如从胃阴不足调理,则症状缓解较为显著。心悸和胃有一定内在的联系。

2.1 经络相连

十二经脉表里相连,逐经相传,循环无端,胃之正经与心相通,《灵枢经·经别第十一》云:“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3]胃之大络与心相连,心的病变正处于胃络之中,《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胃的经络病变引起惊悸不适,《灵枢经·经脉第十》云:“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心与胃经络相连通,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就会互相影响。胃的盛衰影响到心脏气血阴阳的强弱,影响“心主神”的功能。

2.2 母子相关

胃对全身的气血津液生化作用至关重要,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对人的死生起到决定性作用,“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胃和心息息相关。在五行中,心属火,胃属土,火生土,心胃是母子关系。在生理上互相促进,心气旺,则胃气盛,心阴充足,则胃阴不衰,胃阴茂盛,则心阴不竭。在病理过程中,“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子盗母气”的现象都可能发生,而“子病犯母”则更为突出,“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即胃病及心之意,胃阴不足,胃气衰败则惊悸,如《素问·诊要经终论》云:“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胃腑对之心阴阳气血衰弱有重要影响。而心火亢盛,灼伤胃阴,也可导致胃阴不足。

2.3 阴虚相伴

阴虚有阴液不足的共性表现,“阴虚生内热”也是阴虚的共有变化规律。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饮食不节,易于伤胃,则胃的腐熟功能障碍,气血生化乏源,阴精生化不足,胃阴亏虚,心阴不长,胃阴不足则虚火内生,上扰心神,则心无所主,心神失养则心悸。心主血脉,心血不足,则胃失濡养,胃阴亏虚,加剧胃失和降。胃阴虚可累及心阴虚,心阴虚可波及胃阴虚。

2.4 治则兼顾

“阴”是相对于“阳”的一大类物质,是阳气之母,是“神”的基础物质,“阴虚”之证均治之以“滋阴”之法,“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阴虚不足的共同治则,对某一脏腑的滋阴对其他脏腑的阴虚亦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只是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对心阴不足兼胃阴不足之心胃阴虚证心悸,滋阴是共同的治则,只是治法有所侧重,部分滋阴药既益胃阴,又补心阴,心胃同治。而治疗又当分清标本,胃本病于先,子盗母气,治疗宜先治子。以滋补胃阴为主,治本为重,标本兼顾。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白芍、生地滋阴益胃养心,同病相连,这些滋阴之品于心、胃均有益,沙参、玉竹、石斛归胃经,麦冬既归胃经,又归心经,标本兼顾;酌加枳实、青皮理气之品降逆胃气,配养心安神之品以定惊。无论是滋补心阴的经典方剂天王补心丹,还是滋养胃阴的一贯煎,均有生地、麦冬、当归滋阴养血益胃之品,滋阴药有滋阴的共性作用。

2.5 诊断难点

(1)心悸症状局限于心胸部,属心病范畴。(2)心悸症状与胃腑无直接的关联性。(3)心悸症状无临床相关检查异常发现。(4)胃腑病症不显著。(5)此类病证临床少见。

2.6 启示

中医病证多以症状命名,虽然此类心悸症状临床心脏相关检查未发现病理改变,但诊断为心悸仍然成立。心悸病位在心,与五脏六腑有关。通常,阴虚火旺型心悸是阴虚在心,火旺在心,病变在心,症状以心系为主。而胃阴不足型心悸是阴虚在胃,火旺在胃,虚火殃及于心,病变在胃,症状以心悸为重。胃阴不足导致阴虚火旺,胃火扰心,有“胃火烧心”之称,因心为君主之官,心神失养的表现显著于其它症状,故心悸更为突出。诊断以突出症状(主诉)为病名,次要症状与证型相联系。

五脏六腑气血贯通,经络相连,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应用五行生克关系,调理脏腑之间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西医的病理看病变,从中医的理论看病证,辨证论治,更切合病情实际。

[1]田代华整理.皇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97.

[2]汉·张仲景撰.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1.

[3]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40.

猜你喜欢

滋阴素问阴虚
秋日滋阴润燥佳品——百合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秋季养生 重在滋阴防燥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秋天滋阴败火的宝贝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中风防治灵1号为主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30例
老年糖尿病阴虚类证候与垂体一甲状腺轴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