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缺钙的症状与防治
2010-04-09杨树凤
黄 宝,杨树凤
(怀安县林业局,河北 怀安 076150)
果树缺钙的症状与防治
黄 宝,杨树凤
(怀安县林业局,河北 怀安 076150)
钙是组成细胞壁胞间层的重要元素,是植物生长中必须的元素之一。在较老的组织中含量特别多,它不易转移,不能被再次利用。在一些含钙量不多的疏松土壤上,大量施用钾肥或氮肥,果树会引起缺钙现象。
果树缺钙时,根系生长受到显著抑制,生长点常腐烂。植株柔弱,幼叶尖卷呈钩形,浓绿色,新生叶很快枯死。
1 症状
1.1 苹果缺钙症
苹果轻度缺钙初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而根部生长已受到影响,并很快产生症状。主要表现幼根的根尖生长停滞,而皮层仍继续加厚,在近根尖处生出许多新根。严重缺钙时,幼根逐渐死亡,在死根附近又长出许多新根,形成粗短且多分枝的根群,是缺钙的典型症状。
缺钙的地上部症状,在新梢生长6~30cm以上时,就形成顶芽而停止生长。顶端嫩叶上形成褪绿斑,叶尖及叶缘向下卷曲,经1~2d后,褪绿部分变成暗褐色,并形成枯斑。此症可逐渐向下部叶片扩展。
苹果缺钙,在果实接近成熟期和贮藏运输期的果实上易发生枯痘病和红玉斑点病。发生程度常因品种而不同,如国光最易发病,元帅、红星等发病也较多,金冠幼树有时会突然大发生,而红玉品种仅发生斑点病。
发病部位多从果实腰部和下部开始,初期症状从外表不易识别,而皮下果肉已先发生病变,逐渐在果面上出现圆形、稍凹陷的变色斑(绿色或黄色果面处呈浓绿色,红色果面处呈暗红色)。从病部切开病果,可见果皮下5~10mm深的果肉,出现许多直径为2~5mm海绵状的褐色斑点,病部果肉逐渐干缩,表皮坏死,呈现凹陷的褐色病斑。
红玉品种果实近成熟期和贮藏期的果面上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褐色、圆形斑点,边缘清晰,直径为1~9mm微凹陷的病斑,但不深入果肉,只是皮下几层细胞变色。
1.2 桃缺钙症
桃树缺钙的根部症状与苹果相似,有时其中少数根能正常生长,但根的总生长受到限制。
桃缺钙时地上部表现症状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春季或迅速生长期严重缺钙,叶片或枝条产生坏死。幼叶沿主脉及叶尖形成红棕色或深褐色坏死区,逐渐扩大,造成枝条基部和顶端叶片脱落,并向基部发展,落叶的枝条仅长到10~15cm即死亡。另一种是幼叶或枝条产生坏死斑或枯死。若生长后期缺钙,地上部无明显症状,只是新梢伸长速度减缓,枝条顶端较粗,叶呈深绿或棕绿色,叶形较大。
1.3 葡萄缺钙症
葡萄缺钙的根部症状与其他果树一样。地上部表现,是根颈部的芽死亡,以后只能靠侧芽生长。幼叶全部或一部分死亡。有时小叶基部或全叶呈红棕色。
1.4 柑橘缺钙症
柑橘缺钙时,叶片主脉间及叶缘附近褪绿,以后在褪绿处产生枯斑,不久即脱落,枝条顶端向下枯死,若侧芽发出枝条也会很快死亡。
2 缺钙的主要原因
2.1 土壤因素
土壤中含钙量少。当土壤酸度较高时,能使钙很快流失。土壤中即使含有大量钙,且利于吸收时,如果氮、钾、镁较多,也容易发生缺钙症。土壤瘠薄多年单施无机氮肥使土壤板结会抑制对钙的吸收。土壤温度过低、通气性不好时,会抑制根系对钙的吸收。水分不足时钙的含量下降,在干旱时,蒸腾降低,钙的吸收能力必然下降,易引起缺钙。
2.2 随着果实成熟钙浓度逐渐被稀释
在春梢旺长期,树体内有大量钙,幼叶和生长点优先得到钙,而果实内的钙的含量与新梢生长有密切关系,旺盛的新梢会争夺果实内的钙,由于钙在树体内移动性小,因而钙在果树内的分布很不均匀,果实中钙含量常常很少。果实由细胞分裂期转入细胞膨大期后,主要靠韧皮部输入养分,钙则很难进入果实,随着果实迅速膨大,果实钙的浓度被稀释,也导致了果实缺钙。
2.3 钙进入果实的时期相对集中
果实中钙的积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果实生长开始的细胞分裂期,时间较短;二是细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钙从根系进入树体后,一部分呈离子状态,另一部分成难溶的钙盐,一旦钙元素在组织中沉淀下来,立刻被固定,难以重新被利用。
3 防治措施
3.1 合理施肥
对砂质土、强酸性土,进行深耕,重施有机肥、石灰,改良土壤结构调整酸碱度,从而增加土壤有效钙的含量。但施石灰不宜过量,以免影响对钾、铁、铜、锰、锌的吸收。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同时混入过磷酸钙等钙肥。切忌大水漫灌,最好用滴灌,并适时浇水,避免多施无机氮肥。据试验,每公顷果园施氮肥不超过75kg,可以显著减少苦痘病的发生。
3.2 叶面喷布硝酸钙和氯化钙
在氮较多的地上,应喷氯化钙,因硝酸钙会增加氮的含量。喷布硝酸钙和氯化钙都易造成药害,其安全浓度为0.5%。对易发病树一般喷4~5次,最后1次以采收前3周喷为宜。
3.3 果实采后管理
果实贮藏时,温度较高,湿度较低,易发生苦痘病。所以在采收后,应立即预冷再冷藏,或用钙贮藏,保持较高的湿度,可以减轻苦痘病。钙贮藏是在采收后把果实用0.75%~1%硝酸钙或氯化钙液稍浸,可显著减轻苦痘病和红玉斑点病。
S763.19
A
1002-3356(2010)04-0079-01
201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