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技术创新
2010-04-09陈雄辉
陈雄辉
(1.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7;2.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技术创新
陈雄辉1,2
(1.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7;2.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熊彼特 (1912年)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关注,推动创新理论蓬勃发展,许多国家 (地区)把技术创新或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新一轮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主要手段,技术创新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但是人们对于技术创新至今尚未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这主要是它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等多门学科,每门学科都有其主要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专业术语,所以说,“技术创新”本身还在创新和发展中。
一、技术创新的本质与特征
早在熊彼特之前,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对技术进步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国家的富裕在于分工,而分工之所以有助于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有助于某些机械的发明,这些发明将减少生产中劳动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某些机械的发明”的论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技术创新”的含义。[1]而马克思对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研究,连熊彼特本人也坦承他“这个非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具有独特的重要性”[2]国内学者关士续教授、任力博士分别撰文研究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相关文献,阐述了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的“类型论、主体论、动力论、微观深化论、创造性破坏”等问题,突出马克思在技术创新理论的地位与贡献。[3]
我国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学研究始于大约 20世纪 80年代前后,以厉以宁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介绍西方的技术创新理论到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理论模型,如柳卸林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傅家骥的《技术创新学》等。随着技术创新活动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从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对技术创新进行深入的研究,如冯鹏志教授把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动”进行研究,陈其荣教授则从哲学去探讨“技术创新是作为主体的企业在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的中介使客体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4]夏保华和陈昌曙继续从哲学层面提出了关于技术创新的本质、主客体、动机、活动、条件、方法问题等等。[5]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能动地对客体进行改造并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形成符合主体预期需要的新客体的一种活动。技术创新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哲学角度给出如下定义: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改变技术创新客体的价值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价值形态”,技术创新客体的价值形态包括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第二层意思是主体对客体的“改变”,指创新客体从某一客体转变为新的客体过程中,其所包涵的内在价值的转移、转换、转形、增值、负载等过程。第三层意思是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实现客体形态转换及市场价值。“一定的市场条件”指实现技术创新全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包括“中介”或创新环境。技术创新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型,有时表现为“链环 -回路模型”,更多是表现为系统集成和网络结构模型,所以,技术创新涉及的范围包括:人才教育与培训环境、资金投入与筹措环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环境、技术市场与专利环境、政策与制度环境、技术扩散环境等,这些因素对技术创新都会产生影响,有时还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活动与经济紧密相联,是“首次商业化”,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
1.创新性。创新性是技术创新的最突出特征,技术创新活动,从创新理念的提出、产品的设计、小型实验、中试过程、产品成型、到产品进入市场、市场推广及技术扩散,整个活动过程充满创新,把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实现价值的转移、转换、转形、增值、负载,它的每一次完成最终都是以一种新产品、新工艺被采纳而实现的,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毁坏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2.价值性。技术创新的另一显著特征是价值性。从哲学层面来看,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对客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是价值向度的现实化过程,包括价值的转移、转换、转形、增值、负载等过程,首先体现在经济价值上,其次为社会价值、人文价值。技术创新与人类相伴而生,每一次新产品 (新工艺)的诞生,都凝结着创新主体的价值期许,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使创新客体适合创新主体的目的和需求。每一次的技术创新活动,都会朝着人类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迈进,这个过程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渐进式、迂回式、螺旋式,始终朝着终极目标前进。从价值向度的现实化过程来看,可以把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分为价值的创造过程和实现过程两个阶段,价值的创造过程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的“首次性”,价值的实现过程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的“商业化”。
3.历史性。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技术创新的主体、客体及其实现条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非常不同的特征,使技术创新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其历史性特点[6]。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每一次的创新实践活动都是在前人已有的创新成果、当时的科学研究发展水平所提供的条件进行的创新活动,并随着人们的价值向度及实践能力的变化而变化。综观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技术创新史,从原来追求物质财富增长而不计资源消耗的“大批量生产”,逐步转向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寻找以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光子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并转向产品小型化、精细化、多样化,使创新客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
4.不确定性。技术创新活动是由诸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系统,因此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如对未知技术的把握性;已知的与未知的事物协调与融合;产品的先进性与市场认可度问题;产品的实用性与人们价值观问题;技术扩散与市场容度问题;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一系列的因素带来技术创新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把握性,使得技术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许多发达国家设立各类扶持基金,包括无偿的“种子基金”。
二、技术创新的主客体
技术创新的主客体是什么?许多学者认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有学者提出企业家才是主体,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两者都是主体。熊彼特就曾先后提出“以企业家为主体和以企业为主体的两种技术创新模型”。[7]而对技术创新的客体探讨不多,一般指技术创新主体的对象化——自然物和人造物。关于主体问题,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界定,从实践唯物主义视角出发,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具有创新能力并能从事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的个人或集团,指向“人”。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8]这里的人指的是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并能够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指出“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资本家或者企业家、工人和职业创新者。”[3]马克思已经预见了职业企业家将从其他职业中分离出来这一必然趋势。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从广义技术创新来说,技术创新主体表现为四个方面:(1)企业家。(2)科技研发人员。(3)管理及营销人员。(4)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的其他人员。技术创新客体的指向是什么呢?技术创新客体是技术创新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由技术创新主体的内在规定性决定的,除了“自然物和人造物”外,包括人类自身。实践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的实践活动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人类自身,每一次的技术进步,人类就获得一次自由和解放。在实践范畴中,技术创新客体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随着实践范围的深入与拓展,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这里包含几层意思:(1)技术创新客体是相对主体而言的。(2)技术创新客体本质上是主体的一种存在形态,也是主体活动的一种结果。(3)技术创新客体是创新主体的价值尺度再现。技术创新主体为了自身与企业的利益及生存发展需要,能动地把自己的力量、智慧、技能反映到创新客体之中,使客体按照主体的目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成为合乎人的需要的创新产品。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创新客体渗透着创新主体的情感、意志、爱好、价值观念诸因素,能动地反映创新主体的本质和属性。(4)技术创新客体是指自然物、人造物以及人类本身,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技术创新客体的外延不断扩展,始终为技术创新主体所认识、所改造、所实践,同时提升技术创新主体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进一步拓展技术创新主体的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技术创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实践范畴来看,就是一种价值关系。创新主体的这一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是在创新主体客体化和创新客体主体化过程中完成的,彰显在价值的转移、转换、转形、增值、负载,由一种价值形态变成另一种价值形态,凝结在新的产品之中。一方面,创新主体客体化,通过创新主体的创新实践活动将创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认识、技能等本质力量的过程,是创新主体价值观念形成、提升的过程,亦称为“人的自然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创新客体主体化,在创新过程中,创新客体根据人的目的及本质力量进行改造,使创新客体适应主体的需要,是创新主体价值观念的现实化过程,亦称“自然的人化”。技术创新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其本质是人的价值的转移、转换、转形、增值、负载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过程。
三、技术创新的人文向度
众所皆知,技术进步对人类发展所作的贡献,特别是 20世纪 5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史无前例”的,但是,技术创新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和潜在的威胁。例如:核技术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嫁祸于人,将整个人类的文明成果毁于一旦;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与交融正在影响未来的几代人。技术的“二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由人类的“二重性”所决定,技术中性论、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虽有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断裂了创新主体与客体的内在的价值关系,因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何处理好技术创新这把“双刃剑”,必须从价值向度出发,给予深度的人文关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共存。
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技术创新活动是对创新客体进行“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它首先要合乎物性,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技术创新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比如,远古时代,技术创新主要靠经验和实践中产生,中世纪之后,特别是近代以来,主要建立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础上。但是,技术创新活动又是创新主体在改变创新客体的价值形态、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所以,它同时要合乎人性。创新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时,首先要选择合乎其利益和需要的创新客体,创新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技术创新不仅要合规律性,而且还要合目的性,是“合理性”与“合意性”的辩证统一[9]。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创新产品,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创新主体的目的,是创新客体尺度与创新主体尺度的统一,其中要以合乎技术创新客观规律为基础,只有遵循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才能满足创新主体的需要。否则,不遵循客观规律,从根本上也不符合创新主体的利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还表现为创新主体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统一。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实际上是违背了客观规律。长远利益与全局利益虽然短时间内不容易把握,但是,可以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来预测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因为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是客观规律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遵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全局利益的辩证统一,就是在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2.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的辩证统一。当社会物质比较贫乏、人们处于“生存”状态下,大家所关心的更多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价值,即物质和财富的增长代替一切,这种片面追求经济价值的行为背离技术创新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取向,演变为“异化”问题。短期的暂时的经济增长以失去持续增长为代价,既不合乎物性,也不合乎人性;相反,脱离当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为提高生产关系,追求所谓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也是不合乎物性与人性的。一个新产品 (工艺)如果没有经济价值,是无法实现其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的,事实上,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一开始就已经内化到整个创新实践过程中,使其始终体现着人的价值期望与追求,朝着人们所设想的理想和目标迈进。从历史的角度看,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三者并不时刻协调统一,经常出现时空上背离。如果三者背离越大,价值负载就越严重,相反,三者越吻合,价值增值就越明显。我国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技术创新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柱,我们更要认清技术创新所包含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及其内在关系,避免或缩短“前人”走过的弯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家园。
3.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创新主体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而价值实现又使创新客体作用于创新主体,产生一定实际效应,使创新主体不断认识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从已知世界——可知世界——未知世界,不断开拓实践维度,增强了创新主体的本质力量。创新主体在把潜在的价值变化现实的价值过程中,创新客体不断满足和适应创新主体的目的和需要,这种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是一个双向的动态的对象化过程,是价值的创造过程和实现过程的必然结果。创新主体没有了创新客体,人类就失去生存的条件,如果没有创新主体,创新客体也就无从谈起,而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两者通过价值形态,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包容。
4.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创新主体在能动地、创造性地改造创新客体时总是基于一定的目的、利益和需要,创新主体的目的、意义和需要是技术创新基本的内在动力,推动着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地往前发展。由于创新主体利益、需要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技术创新活动也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具体性,它总是从一个具体的、有限的实践活动过渡到另一个具体的、有限的实践活动,在历史发展的无限时空和人类实践的永恒发展中实现超越并逐步走向无限。
[1] 张风海,侯铁珊.技术创新理论述评.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0-105.
[2] 关士续.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的一些论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8(1):16-18,30.
[3] 任力.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理论的贡献.当代经济研究,2007(7):16-20.
[4] 陈其荣.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4-20.
[5] 朱宝红.对目前国内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科学·经济·社会,2003(1):36-39.
[6] 李兆友.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反思.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11(4):52.
[7] 彭纪生,刘伯军.技术创新理论探源及本质界定.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101-103.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 (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22.
[9] 张礼建,郑荣娟,等.试论技术创新的人文向度.科学学研究.2006(6):470-473.
B019
A
1000-5455(2010)02-0148-04
2009-10-17
中国科学技术部软科学课题“基于学术生态系统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20008GXS5D123)
陈雄辉 (1965—),男,广东英德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二月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