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爱因斯坦《为什么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

2010-04-09于林平

关键词:制约爱因斯坦资本主义

于林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广东 广州 510006)

论爱因斯坦《为什么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

于林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广东 广州 510006)

爱因斯坦不仅是 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思想家,一生都在关注人类的命运。1949年,他应邀为美国著名社会主义刊物《每月评论》创刊号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社会主义》,得出一个结论:人类需要社会主义。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国际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 20世纪末遭受了重大挫折: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复辟资本主义。包括中国在内的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艰辛地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反而经过自身的调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此种形势下,我们不禁要问:当今世界,人类是否仍然需要社会主义?

一、人类仍然需要社会主义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考察一下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在《为什么社会主义》一文中,爱因斯坦从独特的视角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在我看来,这种对个人的摧残是资本主义最严重的弊病……,我确信,要消除这些危害严重的弊病只有一条可行之路,那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生产资料由社会本身所有,并采用计划的形式加以利用。”[1]半个多世纪后,当代的资本主义既与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剖析过的资本主义不同,与 20世纪初列宁曾精辟论述过的资本主义不同,也与爱因斯坦晚年所见到的资本主义不同,它呈现出崭新的特点:第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20世纪 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发展,把西方国家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第二,工人队伍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信息产业领域,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第三,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值开辟了新的天地,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社会矛盾一度有所缓解。

基于资本主义的上述新发展,20世纪 80年代,西方理论界开始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同论(由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Jan Tinbergen最先提出)。趋同论者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正在离开各自的“理想”形式,并日益向相似的行为、思想、机构、制度演进,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已经过时。此种论调初看似乎有理,实则经不起推敲。首先,要冷静分析趋同现象。当今世界的确出现了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趋同现象,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某些社会性措施,如推行国有化、福利保障社会化、限制垄断、平等竞争等,但是其目的并非要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是为了巩固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同样,社会主义国家也借鉴资本主义的某些经验,局部推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民营化、股份制、承包制和租赁制等,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其目的是为了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转向资本主义。其次,趋同理论并不符合当代世界的实际。按照趋同理论,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过是殊途同归,当代资本主义不必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可以通过高度发达的工业现代化、政治民主化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趋于同一,从而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的马克思主义论断,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世长存。因此,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尽管存在趋同现象,但同时存在的还有大量趋异现象,不能片面夸大趋同现象,忽视本质上的趋异性,把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经济和制度混为一谈。中国的现实 (如西方各国借台海、西藏、新疆等问题联手向中国施压)、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以及两种不同制度的多领域激烈竞争都表明,认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可以最终趋同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有时矛盾还相当尖锐。大量数据表明,美英等国近20年来社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阶级矛盾十分突出[2-4]。同时,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对于社会财富的贪婪攫取和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引发了饥饿、死亡、犯罪、战争、生态恶化、资源破坏等一系列危机。时至今日,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已接近了地域上的极限,它进行自我调节的余地将越来越小,面临的危机将越来越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出的“两个必然”仍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大趋势。但我们也应当清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对立并存的“一球两制”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要经历的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应该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应当通过长期不懈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共处和竞争来显示其制度的优越性。鉴于全球范围内的剥削和压迫仍然存在,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半世纪前爱因斯坦的结论依然适用于当今世界,即人类仍然需要社会主义。

二、目前国内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和个人权利的保障任重而道远

在《为什么社会主义》一文中,爱因斯坦对社会主义发展可能产生的种种弊端表示忧虑:“然而,有必要记住,计划经济还不是社会主义。这种计划经济也可能同时带来对个人彻底的奴役。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以一些极端困难的社会 -政治问题获得解决为条件:考虑到影响广泛的政治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化,如何能够防止官僚的权力无限膨胀而凌驾于人民之上,如何保护个人的权利以及如何确保利用民主力量与官僚的权力相抗衡?”[1]在当代社会主义加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解决爱因斯坦所担忧的问题,实质上也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和个人权利的保障问题。这恰恰是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由此也可看出爱因斯坦当年的远见卓识。

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对行政权进行制约和监督,是自行政权产生以后就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而古老的课题。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传统使其既无法律制约权力的思想,也没有法律制约权力的制度,导致在如何制约权力方面我们无法从本国历史上获得思想的支持和制度的借鉴。同时,前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方面的糟糕表现也使其无法成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建国后 30年的时间里 (1978年以前),我国在思想上曾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法律虚无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种政府的权力是没有必要规范和限制的。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反映到制度建设上,就是建国后直到 1978年我国除了有一部宪法和一部婚姻法外再无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更不要谈监督和规范行政权力的法律。2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中国,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日益凸现其严峻性和必要性。一方面,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促使国人反思我们思想上的落后和制度上的缺陷。邓小平曾说过:“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因此,“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没有法制不行。”[5]另一方面,改革使中国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需要强化对行政权的制约和监督。因为体制转轨过程中容易产生一系列弊端,譬如,容易产生行政权力真空,出现新旧体制共生共存的局面,使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呈现出暂时的局部管理无序状态;容易引发行政道德失范,使部分行政人员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被新旧体制交错所提供的腐败机会击倒;使一些行政机关只享有权力,不承担责任,等等。因此,20世纪 80年代以后,我国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2年制定了建国以来的第四部宪法,并在其中规定了“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严肃提出了行政权力必须接受宪法和法律的制约和监督;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司法权监督行政权力运行的制度;1999年我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表明我国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向着更全面、更科学、更规范、更严格、更具操作性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适合国情的行政权监督和制约机制。然而,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距离社会发展的要求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在思想上,行政机关人员接受法律监督和制约的自觉性还不够;制度建设上,由于我国宪法违宪审查规定的缺位,使现实中行政权力的不少违宪行为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纠正和制止;行政法制方面,已经制定的行政法律大多是对行政实力的规范,缺少对行政程序权力的规范和制约,造成行政权力滥用现象频频发生;在监督方式上,我国更多的是事后监督,缺乏事中、事前监督,在监督时间上缺乏完整和统一性,等等。可见,我国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为公民提供越来越多的享有和实现权利的机会和条件,但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又总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历史上缺乏民主传统,公民权利意识淡薄,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在立法及其适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具体来讲,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主要有如下原因:国内一些立法规定不够具体,缺乏操作性,某些公民权利究竟怎么保护?通过什么程序来保护?法律上没有具体规定;有些立法的规定,观念具有超前性,但国内的现实条件跟不上;片面强调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保护,而忽视公民个体权利的保护;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尊重公民个人权利的现象。其中,行政权力的滥用是制约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实现的重要原因。CharlesActon曾有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Power tends to corrup ts;abso lute power corrupts abso lutely)。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中国公共权力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制约,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现象屡屡发生。行政权力是最具侵犯性的权力,在强大的行政权力面前,公民个人显得十分弱小。虽然有不少法律制度鼓励抗衡行政权力,但民告官依然充满艰辛。司法救济是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尽管司法公正在中国已有长足进步,但司法腐败和司法权不够独立使公民权利的保障状况离法治要求尚有距离。

三、结 语

爱因斯坦文中的“社会主义”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和今天现实的社会主义有着一定差距,由于受世界观和知识范畴所限,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远远没有达到他文中那些正确设想的高度。他的短文,对我们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搞好社会主义,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都大有裨益。虽然文章中确有他自己所承认的“抵触和模糊”的“想法和问题”,虽然不少观点尚值得商榷,虽然爱因斯坦眼中的“社会主义”已经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有了一定距离,但他还是以远超同时代人的认识,作出了勇敢而明智的预见,对今天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很有启发。在 21世纪的今天,使我们感兴趣的不仅是这位伟大科学家对社会主义的独特思考,更重要的是与这位旷世奇才之如炬炯眼相对照,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透当今那些背弃社会主义的精神侏儒之鼠目寸光。

[1]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G.博克斯贝克,H.克里门塔.全球化的十大谎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3] 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4] 求是杂志课题组.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二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求是,2000(22).

[5] 邓小平文选: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D012

A

1000-5455(2010)02-0145-03

2009-10-15

于林平 (1976—),男,山东海阳人,工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二月风】

猜你喜欢

制约爱因斯坦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爱因斯坦的梦
成功来自谦虚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