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管理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0-04-09杨秀平胡中锋

关键词:管理学师范大学理论

杨秀平,王 磊,胡中锋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管理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秀平,王 磊,胡中锋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管理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月13-15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内地、美国、泰国、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和教育管理一线的工作者就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教育管理的学科定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不断加快,“教育管理”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过程凝结了几代教育管理学者的心血,从最开始推介、借鉴前苏联和西方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到形成中国本土的教育管理学理论,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已经建立起来。沈阳师范大学孙绵涛例举了一些中国学者著述的教育管理学著作,说明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已蔚然成林,并引起了国外同行的注目。不但如此,中国本土的教育管理学还从最开始的通过总结实践经验而形成观点和理论的做法发展到建立独特的理论话语体系,并对实践产生变革性影响。孙绵涛进一步提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正在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及高考制度改革等方面的作用,说明了教育管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北京师范大学高洪源也谈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发展,其中教育管理发挥了关键作用,其自身也在不断的争议和调整中逐渐走向完善。表现在教育管理价值向完整型渐进转变,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运作机制日益公平合理,教育发展规划日益全面和平衡等。

教育管理学已发展如斯,成果斐然,然而,对教育管理学科该如何定位仍然莫衷一是,这势必影响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作出探讨。目前,在我国的学科体系中,教育管理被归属到管理学一级学科之中,然而,有些学者更倾向于强调教育管理与教育学科之间的关系。因此,厘清教育管理与教育学的关系以及教育管理与管理学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许多教育管理学者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归于教育学科领域,这有其历史根源,也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然而,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也离不开对“管理”的思考。沈阳师范大学孙绵涛提出教育管理的问题同样也有别于一般的教育问题,他指出,从内容和体系上来看,现阶段的“教育管理史”的文献写作与“教育史”的区别并不大,这应该引起重视。华南师范大学王建军对此表示赞同,并提出一种思路,即以管理的视角来统领,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进行梳理。王建军梳理了中国教育管理史的研究,认为20多年来,中国教育管理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多停留于历史事实的陈述,缺乏管理理论的深度,应该更多借助现代管理的理论,关注“问题”的研究,从而构建起研究的理论框架,唯此,中国教育管理史的研究才能够真正取得突破。

或许,相关的争论还会继续,但从本次研讨会的发言来看,人们对于教育管理的学科定位已渐渐清晰起来,假以时日,对这一问题必将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事实上,对教育管理学科定位的模糊性是该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首先,教育管理学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对教育和管理这两个领域都有涉及,因此,所探讨的管理问题溯本求源离不开对教育的理解和参详,同时,对教育的问题进行探讨时,其视野必然集中在计划、监控、组织、领导等管理学内容之上;其次,教育管理学因其成学科时日尚短,本身仍存在许多不成熟之处,在一些有关学科体系的重大问题上没有最终形成定论,这些重大问题也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需要人们逐步集思广益、统一认识。

二、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关系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关系是本次研讨会讨论的热点问题。不少代表都认为教育管理的研究应该更多地深入实践,摆脱纯理论的思辨行为,但也有代表坚持理论思辨研究的重要性。《中小学管理》主编沙培宁从媒体人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她以自身20多年媒体人的经历,谈到对当今教育管理研究的两点主要感想:1.两种人才稀缺,一是对实践能够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人很少,二是专家型的校长很少;2.实践转向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沙培宁指出,实践是最复杂、最充满个性、最有意思的,对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是最有价值的,而当今教育管理的研究对实践还不够重视,学界自说自话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她呼吁教育管理研究要防止自我中心、防止主体迷失、防止学霸,研究者们应跳出过去那种抽象、简化的研究模式和一味理论思辨的“玩概念”,转而到学校中找寻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并在复杂的实践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华南师范大学王磊也指出,教育管理具有天生的实践性,且这种实践性包括静态的实践性内容和动态的实践性过程两个层面,因此,教育管理专业的教学和培训应以实践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然而,也有人认为,实践转向的提法不应是“唯经验论”的一个变种,实践的提法并不是截然排斥理论,两者经常是互相联系的,只有在理论思辨的指引下,面向实践的研究才能摆脱随意性和片面性。对此,孙绵涛作了精要的概括,他指出,研究是关注理论思辨还是关注具体问题,其实源于两个不同的传统,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前者提倡客观适应主观,后者强调主观适应客观,均能有所成就,两者不能相互苛求,而应互相包容。事实上,在研究中两者也确实是相互包含的,无论对哪门学科来讲,我们都不应该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当作两种对立的研究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的。

或许,在教育管理研究中,研究取向并非关键,重要的是研究者的实践意识,正如浙江师范大学杨天平所指出的,教育管理的研究者应认清自己的使命而有所担当,明白自己应如何、能如何、不如何。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实践行动,对此,广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黄向群认为,好的理论观点不应只是专家享有,应在比较大的范围来宣传,需要一线工作者一起参与和落实。此外,针对教育实践问题,通过实践研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研究成果更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教育管理研究的价值取向与使命

关于教育管理研究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引起了广大与会者的兴趣,相关的论题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政策研究的讨论中。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洪源回顾了教育管理政策中的取向从工具价值向社会价值、民本价值转变的过程,指出现有的教育管理政策对民需民困的关注仍然不够,教育管理要回归教育本位,必须加强教育管理与政策的价值管理,对价值进行选择和宣传,从而确立根本的核心价值,以解决政策和管理中的价值冲突;沈阳师范大学祁型雨认为在教育政策的研究中,价值和利益分析是必需的。促进教育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是当今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政府发展教育的理念层面、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结合体。从教育实践中可知,教育政策是发展教育的主导性因素,每次教育政策的调整就意味着重大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无疑具有强烈的指向作用,在教育政策所波及的教育方方面面均有重要影响,不可等闲视之。

与教育管理研究价值取向和使命问题相关的代表发言还有很多,例如,华南师范大学胡中锋认为,教育管理应关注人的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中人的问题;浙江师范大学杨天平对当代中国教育管理学人的使命和责任进行了更详细的分析,形象地指出,教育管理学人不能一味“抬轿子”、“吹喇叭”,对那些头脑发热的政策和提法要批判性地思考应如何、能如何以及不如何的问题;西北师范大学金东海认为,对教育行政管理相关内容的思考应以服务为核心价值观,强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服务职能的发挥。

以上发言反映出教育管理的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管理的研究问题已经不单纯是逻辑实证或语义分析的问题,而首先是价值的问题,是批判性研究所依据的理想和信念问题,也体现了教育管理研究者的价值观逐渐由民生价值向更深层的民主价值转化的一种趋势。

四、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

与教育管理价值取向一脉相承的是关于研究范式的讨论。华南师范大学王建军对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历史视角、管理视角、本土视角是中国教育管理史研究的主要范式,特色不明显是研究的一大缺陷,同时历史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的薄弱、贫乏,使得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失去了支撑和后劲,针对研究的不足,他认为其突破口选择是价值伦理与史的整合;沈阳师范大学祁型雨提出,教育政策研究应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向批判探索范式转化,与杨天平的观点相似,他指出,目前,我国教育政策研究范式带有浓厚的结构功能主义特征,其研究旨趣往往是为既定的教育政策作解释、宣传,这是应该改变的。祁型雨在说明相关问题的时候,进一步引用西方学者的话着力对管理研究中的实证方法进行了批评,他指出,管理研究中的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迷惑我们,使我们只能看到那些并不存在或者无关紧要的现象,并对此深信不疑,它使我们像科学家一样固守在钟形坛里,而对身边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视而不见。教育管理学与其说是一门具有实证性、数量化、客观性和普适性的“科学”,不如说是一门具有道德关怀、价值取向、反唯规则的“人文科学”或“道德科学”来得更恰当、更鲜明些。

对以上一些观点并不是没有争议,例如,高洪源指出,对现有一些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对科学规范强调过多的问题,而是不够规范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王建平也指出,在目前对实证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应慎重对待有关实证方法的评价。事实上,采用人文方法进行研究应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其中有关的价值、道德等应然性问题,但实证方法或关注“是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的研究也不能忽视,对于在批判探索范式中实证研究的地位和作用值得进一步讨论,但是,价值关注和批判探索等观点的提出,反映了教育管理研究走向深化的趋势。

事实上,教育管理现象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情境性,决定了任何一种研究范式都不能穷尽它的丰富性,不同研究范式的并存与互补才是其出路,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育管理问题来采取相应的研究范式。

五、教育管理中的校长领导研究

随着校长负责制在我国中小学的推行,对校长领导的研究在我国教育管理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次研讨会安排的两场主题发言中,发言者Philip Hallinger和褚宏启不约而同地选取了这一主题来发言正体现了此点。

来自香港教育学院的Philip Hallinger作了题为“21世纪学校领导:从教学领导到学习领导”的主题发言。Philip Hallinger回顾了学校领导效能的研究历史,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简单移植其他管理领域的概念和做法,到教育管理领域所独有的“教学领导”概念的出现,再到如今教育管理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进一步关注。他提出当今校长的工作涉及众多方面,作为普通人的校长已经无法一人承担那么多的领导职责,因此他从领导力与学习的相互效果模式引出了分布式领导的概念和理论,强调了一线教学人员参与领导的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题为“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提升”的发言则以教学领导为核心,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大方面对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提升进行了层层递进的阐述,围绕着校长在教学方面应直接教学讲课还是听课评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到如何提升校长的教学领导力,褚教授紧密结合实践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措施,为当前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归根结底,两位发言者直指一个核心的问题:“领导力如何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作贡献?”,这一脉络从侧面反映出教育管理正逐渐脱离其他领域管理问题的窠臼,而体现出具有“教育”属性的独特研究视角和内容,也指出了教育管理今后的研究方向。

在我国,与校长领导密切相关的一项制度是校长负责制。江西师范大学万文涛用博弈论对当今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弊端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对校长负责制进行重构的几点建议: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学校理事会;对校外参与者予以经济补偿;扩大中小学的办学自主权。这些建议对校长负责制的效果和校长领导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启示。

六、教育管理行政人员管理理念的转变

教育管理行政人员既包括政府部门中主管教育的工作者,也包括学校内部的行政工作人员。随着我国教育外部环境的极大改善,长期为教育贫困所掩盖的各种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暴露,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已成为教育管理行政人员的当务之急。

西北师范大学金东海提出,构建地方服务型教育行政已是大势所趋,而服务型教育行政的实现有赖于管理理念的转变,具体包括:从无限职能观到有限职能观、从教育统治走向教育治理、从管制中心走向服务中心、从垄断性服务到竞争性服务。广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黄向群对金教授的观点表示赞同,并强烈呼吁教育管理行政人员要具有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暨南大学袁祖望也指出,当今大学的行政化、官本位、功利化愈演愈烈,学术机构官僚化,政府直接干预大学的运行过程,不该管的硬要管,而该问责的又不问责,因此必须纠正政府主管部门的这种失位、错位、越位现象,建立高校领导问责制,以加强教育管理行政人员的权责对等理念。南开大学吴艳茹则认为,“有组织而无人”是当前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问题,为了有效开展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教育管理行政人员必须转变管理理念,摆脱狭隘的组织决定论,承认并充分考虑大学教师的自主性及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决策者地位。

从以上各位代表的观点可以看出,教育管理行政人员急需转变以往的官本位、官僚化、功利思想,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和以人为本理念,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管理关注人和民主的价值取向,保证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七、构筑教育管理学的未来

从本次会议上,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管理学今后发展的方向渐趋明朗。首先,表现在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方式日趋多元化以及研究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在一门学科内部,研究者们在许多问题上着眼不同的内容和侧面、采用不同的范式和方法、建基于不同的理论和价值,甚至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这都是正常的,因为研究者们在知识背景、分析视角、逻辑论证、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不同。张新平、陈学军等将其概括为不同的理论生成方式,即存在着多种理论构建的途径。他们将理论的生成方式按照三个维度来进行分类,其一是从上看对从下看,即从理论或管理层出发还是从实践或被管理层出发来思考和研究;其二是向外看对向内看,即理论源于其他学科或其他国家还是立足于本学科或本土情境;其三是往回看对往前看,即探讨怎么来的问题还是探讨向何处去的问题。这一发言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教育管理研究的各种类型,对于我们理解学术界以及本次研讨会中所表现出来的争论和多元化趋势是有价值的,同时,对于倡导研究的团队合作和兼容并包也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其次,“教育”重新在教育管理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不是原先那种将教育管理与教育混为一谈的混沌状态,而是为教育管理的研究确立了明确的、独有的教育问题。本次研讨会安排的两场主题发言对于我们认识教育管理中的教育元素有很强的启发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教育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对教育教学成份的日益关注,加深了我们对教育在教育管理中本质地位的认识。

通过各项发言和讨论,教育管理学界的各位同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深化了对教育管理学科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管理研究中的价值取向和今后的研究内容与方向。在研讨会举行期间,大家不但在会上热情参与、畅所欲言,在会余也积极交流、广泛探讨,用心构筑教育管理学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王建平】

G40-058

A

1000-5455(2010)02-0055-04

2010-02-11

杨秀平(1985—),女,江西兴国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磊(1972—),男,湖南长沙人,心理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胡中锋(1964—),男,湖北松滋人,心理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管理学师范大学理论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浅谈管理学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