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登斯“本体性安全”理论对老年人医务护理的启示

2010-04-08马中文孟小敏王景艳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吉登斯看护人本体

马中文,孟小敏,王景艳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河北保定 071000)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公报显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人口老龄化给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都带来了深刻影响,面对有限的医疗资源、急剧增长的医疗费用,老年人的健康老化问题成为老年社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在此背景下,研究与发展老年人护理问题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东尼˙吉登斯(Amhony Giddens),1938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北部的艾德蒙顿,曾任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院长,布莱尔首相的精神顾问,是国际著名社会学理论大家。在吉登斯的著作中出现了对“本体性安全”理论的阐述,作者认为吉登斯的这个理论对我国老年人的医务护理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我们有必要做一翻探究。

1 本体性安全理论

“本体性安全”这一术语指的是,“大多数人对其自我认同之连续性以及对他们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之恒常性所具有的信心”[1]。这是一种对人与物的可靠性感受。吉登斯认为,本体性安全感在情感和一定认知意义上是在婴幼儿的早期经验中获得的,它来源于基本信任的培养。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婴幼儿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婴幼儿与看护人之间,如果婴幼儿缺乏经常性照料所包含的慈爱与关怀,他们就不会滋生出对看护人的“真实性”的意识,“异常举动或者退缩行为所体现的,是孩子应付不确定和带有敌意环境的企图”[2],同时如果婴幼儿与看护人之间存在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时,婴幼儿会确定看护人还会回到他的身边,当意识到这一点时,就确立了对他人既信赖又有独立的经验感受,如果婴幼儿经常定期地受到看护人的照顾,就会逐渐在婴幼儿心中形成一种期待,这种期待就是信任。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保护性的情感疫苗,抵御着“存在性焦虑”,抗拒着未来的威胁和危险。这种保护性疫苗的存在,使得个体在面对让人消沉的境遇时还能存有希望和勇气。作为一种遮护装置,这种基本信任就是防护甲或保护壳性质的东西[3]。

基本信任的获得是个体本体性安全感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基本信任培养起来之后,本体性安全的核心就建立起来了。此后,就需要习惯与惯例来维系和加固本体安全感。

习惯和惯例在实践意识中不断地产生,就是一种日常生活的例行化和秩序化,它们总是给人们一种熟悉感和稳定感。但是习惯和惯例的建立过程并不是很不容易的,其中充满了风险和待定,基本信任之所以能够培养起来,婴幼儿之所以相信看护者离开之后还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看护者所给予的惯例性的照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体性安全就是这样最初与习惯和惯例联系起来的。在随后的维系和加固过程中,习惯和惯例也是不可少的。同时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秩序惯常性,维系和加固着我们的本体安全感。

由上可知,吉登斯在叙述他的“本体性安全”理论时,是从婴儿如何获得对照料人的信任感而出发的。作为一名基层医务护理人员,深深体会到,老年人在逐渐衰老的过程中就是一种“老顽童”的形象,他们在身理上逐渐衰老 ,心理上日益孤独,种种行为就如我们熟知的那句“返老还童”。老年人要安度晚年,也需要一种给予安全感的医务护理,基于此我做了如下思考。

2 本体性安全理论对老年人护理的启示

我们认为老年人在逐渐衰老的过程中生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身体器官机能下降、感知能力退化、抵抗力减弱等等;老年人心理衰老主要表现为老年人智力、记忆力等的减退、由生理退化、社会地位变化引起的情感、个性的变化以及生活兴趣爱好的改变等等。这些因素都将导致老年人对社会甚至对子女缺乏一种安全感体验,而吉登斯告诉我们日常生活的例行化和秩序化,会给人们一种熟悉感和稳定感,从深层次上来讲这种秩序化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制度,一种老年人养老的制度,这种制度化保障可以给予老年人稳定感与信任感。

2.1 建立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保险体系

我国人口老龄化之迅速、之规模、之高龄化是前所未有的,怎样给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社会的迫切任务。

目前,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正在发生变化。家庭养老方式是中国社会数千年的传统模式,无论是老年人的经济保障还是生活照料(服务保障)都依靠家庭。养儿防老这一世世代代继传的反馈模式是工业化社会前的养老方式。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价值观和生育观的转变等,家庭养老功能日益被削弱。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的许多调查资料都说明居家养老模式必然走向社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这种社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就是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保险体系。

我们知道 ,“空巢老人家庭”比重逐渐上升,老年人的子女工作节奏加快、分开居住的距离拉大,家庭照料功能逐渐削弱,传统的家庭养老已不足以承担所有的养老责任。“居家养老”这种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养老服务由社会提供的社会化养老模式成为新时期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建立起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服务为精髓,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将居家养老确定为基本的养老制度有着现实可行性。而居家养老的落实须以完善的社会化为老服务为支撑,其中,家庭护理服务是老年人得以安全、健康的享受居家养老的重要保证。

2.2 建立以家庭护理服务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吉登斯认为,本体性安全感在情感和一定认知意义上是在婴幼儿的早期经验中获得的,婴幼儿与看护人之间,如果婴幼儿缺乏经常性照料所包含的慈爱与关怀,他们就不会滋生出对看护人的“真实性”的意识。对于老年人来讲,也需要一种经常性的服务与照料,他们才会感受到真实的关爱,基于此,我认为建立家庭护理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家庭护理(family nursing)作为一个护理专业方向,属于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指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庭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护士与家庭共同参与,确保家庭健康的护理实践活动。据作者研读相关资料了解到:家庭护理是一种属于社区护理的范畴,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4]。家庭护理以关注自护能力缺陷、功能受限的病人、老年人、慢性病人、母婴等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强调“以病人为中心”,注重对个体的护理和协助,是个体层面的家庭护理服务。护士是家庭护理的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护士的地位是相对独立的,职责是分明的。但在家庭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服务提供者不仅仅只是护理人员,还包括医生、康复师、社会工作者以及志愿者等,护理工作常须和医生以及其他相关工作者密切配合,强调团队合作意识[5]。

不难看出,护士在家庭护理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在实际工作中要研究老年人的行为特点,随着老年人生理、心理的变化,他们的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孤独、恐惧与害怕、焦虑与忧虑甚至是绝望的心理,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濒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这样,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状态和家庭护理服务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判断力,能及时发现老年人各方面健康的细微变化和护理需求,并有预见性地采取处理措施,具备独立工作的决策能力和应变力。所以,家庭护理的重点内容应该强调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康复护理以及预防保健类服务,对于护士而言,首先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常见病特点、康复预防保健知识、心理护理的技能与技巧,并能以适合老年人接受能力的方式提供服务;再者,家庭护理需提供多样化的护理技术服务,护士必须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能熟练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才能适应家庭护理的工作要求。

总之,基于吉登斯本体性安全理论,文章认为,对于老年人的护理首先要建立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保险体系,再者要建立以家庭护理服务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同时作为一名基层护士,时刻把握时代脉搏,深谙时代需求,这样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1]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80

[2]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83

[3]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44

[4]张玉梅.社区护理概况[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0,12(12):591

[5]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82

猜你喜欢

吉登斯看护人本体
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看护人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婴幼儿看护人构成特征及对儿童健康知识需求分析
吉登斯论现代国家
浅析“第三条道路”中的积极福利观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基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看待我国流动人口社区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我愿做手艺的看护人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救赎——吉登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与第三条道路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