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和印教授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推拿经验拾要

2010-04-08陈艳霞,肖和印

环球中医药 2010年6期
关键词:桡侧天枢指尖

肖和印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儿科主任,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20余载,在治疗儿科疑难病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小儿推拿治疗迁延性、慢性腹泻方法独特,疗效显著,切合临床实用。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并附典型病例以飨同道。

1 辨治思路

腹泻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其原因甚多,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寒,均可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泄泻,泄泻若失治误治,久泻不止,伤津耗气,则形成伤阴、伤阳或阴阳两伤的危重证候,甚至气脱液竭而死亡,给患儿和家长造成了诸多痛苦,由于小儿患病时多伴有恶心、呕吐,使得患儿口服用药更加困难。肖教授应用推拿手法治疗腹泻简单易行,无痛苦,无毒副作用,被患儿和家长广泛接受。

肖教授认为迁延性、慢性腹泻病因复杂、病程长,多伤阴耗气,以虚证为主,但不乏本虚标实者,不可只重补虚,不顾积滞。故推拿手法上亦重“清、补”二法相结合。在运用手法治疗前,必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制定出适合患儿的推拿处方,而处方亦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好似药方中的“君、臣、佐、使”,正如《幼科推拿秘书》中指出“盖穴有君臣,推有缓急,用数穴中有一穴为主者,而一穴君也,众穴臣也。相为表里而相济者也。”为使手法易于普及推广,对迁延性、慢性腹泻的辨证推拿治疗简单分为两型:虚证与本虚标实证。手法分为泻法、补法和先泻后补三种[1]。

2 常用穴位及手法

推脾土:拇指末节罗纹面或拇指桡侧缘。旋推拇指指面,或曲其拇指,沿拇指桡侧缘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若将患儿拇指伸直,自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均约300次。《幼科铁镜》:“大指面属脾……曲者旋也。于指正面旋推为补,直推至指甲为泻……”肖教授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万物土中生,而小儿脾常不足,小儿慢性腹泻的基本发病机理是脾气虚弱,故即使有夹积小儿亦不能清脾经,可平补平泻。

揉板门:大鱼际肌处,用指端揉。

推大肠:食指的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补大肠: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法,自指尖推向虎口;清(泻)大肠: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法,自虎口推向指尖。

清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手法:由指根向指尖直推。

运内八卦:手掌面以内劳宫为圆心,从内劳宫至中指根横纹约2/3为半径的圆周上,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手法:自乾宫经坎、艮、震、巽、离、坤宫运至兑宫。

揉腹:现大多学者都用摩腹,而肖教授强调揉腹,摩法,徐缓而不带动皮下组织;揉法,着力深沉而缓和,带动皮下组织、大、小肠。手法以掌心盖住神阙穴,掌面紧贴患儿腹部徐徐用力,由浅入深,施术者有种手掌吸在患儿腹部的感觉。揉腹前,术者可先自行摩搓双手至微热,效果更佳。揉腹可和气血,活经络,促进胃肠道血液循环,时间为 5~10分钟,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为治疗重要手法之一。肖教授常说:“小儿腹泻日久,脾胃虚弱,腐熟运化失职,再加饮食不节,易生积滞,此时不可一味补法,不顾积滞,应清补结合,方可见奇效。”

揉中脘:位于脐与剑突之间。用指端揉。

揉神阙、揉天枢: 天枢为脐旁2寸,故可将术者中指置于脐部,食指、无名指位于天枢穴一同揉之。

推上七节骨:第四腰椎与尾骨端成直线。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自下而上直推为推上七节。

捏脊:脊柱两侧。自骶尾部向上提捏至大椎。先在背部撒上滑石粉,轻轻按摩几遍,使皮肤润滑,肌肉放松,捏时每捏1次向上提3次,并按揉脾俞、肾俞、肺俞。

揉长强:长强属督脉,位尾骨端与肛门之间。长期腹泻多有肛门括约肌松弛,重者脱肛。按揉此区可刺激肛门神经,促使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增强肛提肌和肛门括约肌张力,是推拿治疗本病的另一重要手法。

按揉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旁一寸。用指端揉。

在上述穴位中,揉腹、按揉神阙、天枢、长强、捏脊最为重要。每次推拿时间约需半小时,重者约需45分钟,治疗应每日1次,一般15天为1个疗程。

3 体会

揉腹可健脾和胃、理气消食、降逆止呕;揉脐补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泻能清热利湿、消积导滞;揉天枢能疏调大肠、理气消滞;揉长强,性平和,具有调理大肠之功能,既能止泻,又能通便;捏脊能调阴阳、补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增食欲、强身体。现代医学认为,捏脊能直接刺激神经根,促进胃肠血液循环,改善消化系统功能[2]。小儿推拿手法基本要求是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着实,力量深透[3]。施术者要熟知每个穴位的主治功效,手法要熟练灵活,运用自如,施治前要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只有经过认真的学习和刻苦的锻炼,才能达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说的那样“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治疗中应注意与患儿的感情沟通,做到态度和蔼,手法轻柔,推拿先从刺激小的手法开始,让患儿逐渐适应,对于一些刺激较强的手法应尽量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小儿哭闹影响治疗,应最大程度获得患儿配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总结肖教授的经验,感触最深的是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一切从病情出发,使推拿治疗获得最佳的临床效果;操作手法上注重清补结合,主穴推拿时间要长于配穴。小儿推拿作为中医学外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无痛苦,无毒副反应,越来越被广大家长和患儿接受,而推拿手法规范化、成方化,有待推广;临床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实施。

4 验案举例

患者,男,6个月。主因“腹泻1月余”于2010年7月22就诊,患儿1月余前因受凉后出现腹泻、咳嗽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诊为急性支气管炎,腹泻病,为稀水样便5~6次/天,当时查便常规示白细胞(WBC)10/40倍高倍显微视野(hp),先后予头孢孟多、头孢甲肟静点4天治疗,患儿咳嗽减轻,仍腹泻,复查大便常规示WBC 5~6/hp,再予头孢地尼分散片、蒙脱石散口服3天,患儿腹泻加重,7~8次/天,为黄色水样便,复查便常规示WBC 7~8/hp,红细胞(RBC)2~3/hp,便轮状病毒阴性,便培养阴性,血幽门螺杆菌IgG阴性,复予拉氧头孢静点3天,并同时口服乳杆菌LB散、消旋卡多曲、醒脾养儿颗粒,患儿仍腹泻5~6次/天,之后家长曾予患儿多种肠道微生态制剂及间断予磷霉素钙、硫酸粘菌素口服,患儿大便常规WBC多则10/hp ,少则2/hp。且患儿出现多汗、易激惹、不易安抚、睡眠差等症状,体重一月来未增。遂来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儿科门诊,入院查体:精神稍弱,皮肤弹性可,前囟平软,心肺未见异常,腹膨隆,稍胀,舌质淡,苔微厚腻,查便常规示:WBC 2~3/hp,可见脂肪滴;大便球杆比为10∶1,西医诊断为迁延性腹泻病;中医诊为脾虚夹积型腹泻病。肖教授认为该患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在于肠细胞功能受损,肠道内菌群失调。且久泻多虚中夹积,指出“腹泻迁延不愈,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水谷不化,积滞也随之而生,则形成虚实夹杂证,腹胀、有少许厚腻舌苔是辨证要点”,应以健脾和胃,消食化滞为法。推拿时清补脾土,补大肠,泻小肠,运内八卦,揉神阙、揉天枢,捏脊,按揉脾俞、肾俞、肺俞,推上七节骨,按揉长强,揉腹时先施以泻法。2天后腹胀消失,则以补法为主。3天后转为每天大便4~5次,1周后每天大便2~3次,巩固治疗至两周后大便恢复正常,食欲明显增加,营养状态改善,体重增加且睡眠改善。继续巩固治疗,推拿改为隔日1次,3周后食欲正常,基本痊愈。

[1] 肖和印.业精于勤 巧生于内[J].首都医药,2004,11(12):14-16.

[2] 江浩,谭燕泉.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86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2):92-93.

[3] 赵鉴秋.幼科推拿[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5-15.

猜你喜欢

桡侧天枢指尖
老师没让坐,就一直站着聊天
治理“指尖乱像”不宜一散了之
虔诚之花在指尖绽放
桡侧腕短伸肌副腱变异1例报告
指尖上的生活,指尖上的美
成人桡侧腕伸肌神经入肌点定位
尊敬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指尖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