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伦理观:生态女性主义的批判与建构
2010-04-08罗蔚
罗 蔚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另一种伦理观:生态女性主义的批判与建构
罗 蔚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将女性主义与环境保护主义联系起来,探究父权制社会中男性主宰女性与人类主宰自然之间的关联。它提出,价值二元论与等级制是压迫机制相互纠结的基础,要真正解决性别歧视与环境危机问题就必须改变父权制文化的伦理价值观。生态女性主义用关怀伦理理论来建构一种新的环境伦理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性、人对自然的尊重不仅应来自义务,人对自然应有情感回应,关注具体经验基础上的人对自然的关怀、保育和爱。
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关怀伦理;环境问题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问题指向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是女性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渗入环境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探究而形成的理论。但总体上看,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并未引起环境社会科学领域内研究者的关注。Banerjee Damayanti在《Ecogender:Locating Gender in Environmental Social Science》一文中就表达过此观点。她给出的原因是,很多学者认为生态女性主义不是体现出一种专业视角,而只是在进行意识形态的建构(笔者认为,这也是女性主义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碍。很多学科的主流思想都拒斥女性主义改造其学科基础的尝试,虽然研究者承认女性主义理论在其学科领域内提出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但更多地将女性主义放入意识形态的领域,而不愿纳入学科专业背景。例如,在哲学领域,很多学者认可“男女平等”理念也反对社会对女性权利的忽视与歧视,但他们不愿将女性主义理论提出的“性别化的身体”范畴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笔者认为,这种状况并不能表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是一种所谓的“差劲的”的理论。本文尝试从伦理观角度探究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意义与影响。
生态女性主义是西方反思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理论。它以社会性别为主要范畴,对环境受统治支配的原因、本质及解决方法作出了女性主义视角的阐释。在重新审视人类文化、思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探究一种新的人类生存智慧的当代思潮中,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主张独树一帜。
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对女性的主宰与对自然环境的主宰之间是有重要关联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试图将女性主义与环境保护主义内在地联系起来,主张把女性问题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研究男性统治女性和人类统治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它致力于回答下列问题:为什么父权制社会要实现对妇女和自然环境的控制?什么样的社会能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生态女性主义试图阐释对女性的压迫与对自然环境的压迫之间的联系,期待瓦解男性中心主义,解构那种既认可压迫女性也认可压迫自然的意识形态,最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女性主义坚持:“女性必须看到这一点:在一个持续由父权一方占统治地位为根本关系模式的社会里,女性不可能有自由,环境危机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2]P13
但实际上,在此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过程中,正是围绕着这种内在联系的真正本质,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在努力作出不同的解释。从女性身份的象征、文化意义、历史遭遇等等不同视角作出的解释虽然不同,但所有学者用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环境问题,都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那就是:它尝试寻求普遍存在的贬低女性与贬低自然环境之间的社会特殊关系,反对在父权制价值观和二元论思维方式统治下的对女性与自然环境的压迫,以期发现解决生态危机的办法,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受到的挑战有很多,女性与环境之间的特殊联系到底是什么,该怎么进行科学分析;贬低女性与贬低自然环境之间的社会特殊关系到底该怎么阐释才合理等,这些都是很多学者在努力回应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尽管人们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有各种非议与质疑,但如果我们在伦理批判及建构这个视域来理解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话,就可能更清楚地看到其理论的贡献。
二、生态女性主义的伦理批判
生态女性主义的批判焦点落在父权制文化的伦理价值观上。从生态女性主义的主张看,如果父权制文化的伦理价值观不得到改变,那么环境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压迫”范畴是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探究父权制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需要以“压迫”范畴为视点来分析生态女性主义的伦理批判。
马克思主义建立起私有财产与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形成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用阶级压迫机制解释女性的从属地位和解决女性解放问题。女性主义分析女性处于被压迫的从属地位的根源时,一方面强调阶级压迫机制;但另一方面也强调用推翻阶级压迫机制并不能完全解决女性解放问题。压迫是一个体系,它既包括阶级压迫、也包括性别压迫、种族压迫等,这些压迫机制并不仅仅相联系,还相互加剧,它们是同一体系的不同方面。
“女性身份”是女性主义考察各种压迫机制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范畴。在女性主义的理解中,虽然我们发现女性受歧视的现象,但却并不能将女性当作是受压迫的阶级,因为在生活实践中女性并不归属于同一阶级。因而,“女性身份”是女性主义理论关注的基础范畴。在考察“女性身份”的形成中,不平等的性别关系成为女性主义探究的重要内容。正如著名女性主义学者盖尔·卢宾指出:“她只有在某些关系中才变成仆人、妻子、奴婢、色情女招待、妓女或打字秘书。脱离了这些关系,她就不是男人助手,就像金子本身并不是钱……等等。那么这些使一个女性变成一个受压迫的女人的关系是什么呢?。”[3]23通过对人类历史上的“交换女人”现象的分析,盖尔·卢宾揭示了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是性别制度,而不是经济制度。可以说,阐释性别制度的形成、运作与表现形式成为不同学科女性主义学者共同的工作。其中,揭示性别制度中的权力关系成为工作重点。也正是对权力关系的考察使得女性主义理论将其他压迫机制纳入到性别压迫机制的运作系统中。而生态女性主义就特别能体现女性主义理论在此方面的特点。
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沃伦指出,女性主义者必须是生态女性主义者,因为女性主义是一场结束性别歧视的运动,但它在逻辑上也是一场终止自然歧视的运动。沃伦的这个观点源于她对压迫体系的理解。在她看来,是女性主义者就必然主张反对性别歧视与压迫女性;由于人类社会各种压迫是相互连锁和相互交织的,因而,女性主义者也必然主张反对人类剥削和压迫自然环境,主张彻底消灭这个多头的压迫怪兽,看到只是斩断其一只头或几只头完全不够。
基于上述原因,沃伦寻求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消灭性别压迫与环境压迫相互纠结的途径与方式。她指出,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时,例如,在谈到滥伐森林、水污染、农作物的生产以及浪费的土地的时候,必定要将这些问题与儿童、穷人、有色种族以及妇女的苦难状况联系起来理解。在她看来,环境政策的更改,往往会忽视儿童、妇女、低收入者、有色种族等群体的实际需求。沃伦做了大量的经验主义的数据资料调查,她主张,女性主义和环境保护主义之间必需联姻。
在解决女性主义与环境保护主义之间的联姻问题上,不同的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有不同的进路。有从历史实践的角度分析认为,环境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被视为没有发言权的他者和被征服与统治的对象,它被迫成为被人类开发的“自然资源”;而与环境在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地位相仿,女性代表了父权统治下人类社会中的他者,她们在公共场合中被迫缄默,成为社会的二等公民。有从文化象征的角度分析认为,地球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作为养育者母亲的形象,并没有受到人们尊重与关爱。文化象征上地球母亲的定位本应对人类的行为有一种约束力,但人类出于商业目的不断地对有生命、有感觉的地球母亲进行残害,受男性统治的城市技术化社会也已经削减了地球的繁殖力。沃伦则从十个方面进行女性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她将这些关系解释为:历史关系、概念关系、社会经济关系、语言关系、象征和文学关系、精神和宗教关系、认识论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她通过这十个方面的解释揭示各种机制相互纠结导致压迫女性与压迫环境的结果。
生态女性主义解释揭示各种机制相互纠结导致压迫女性与压迫环境的结果时,提出价值二元论和价值等级制是导致女性受压迫与导致环境受压迫的基础。在当代一些生态伦理理论中,学者大都将当代人类环境危机的根源看作是人类文化本身的问题,是人类的世界观与伦理价值观出现了问题。例如,以利奥波德为代表的“深层生态学”的生态伦理观就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价值观,认为道德的实质就是人能自觉地保护自然的完整性、稳定性与美感。按利奥波德的观点看,解决环境危机和改变自然受压迫的状况根本上要改变人类价值优于自然价值的二元等级制框架。生态女性主义提出的解决环境问题与改变自然受压迫的途径与“深层生态学”类似,只不过它指出深层生态学的思想只反对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这种反对不能改变生态危机的事实,因为人类中心论的问题根源在于男性中心论。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试图向人们揭示,西方文明的父权中心体制是导致“宰制女性”与“宰制环境”的根源,女性与环境都是在父权社会中受控制和受剥削的对象。所以,女性主义运动与环保运动的基础工作就是推翻父权体制。生态女性主义则除了专注于自然环境的保护,还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要求以行动对抗破坏生态系统的制度。女性主义环保运动将自然环境退化对女性,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女性日常生活的影响联系起来,对西方社会歧视女性与剥削自然的文化根基进行批评。因而,生态女性主义不单是要解决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的问题,更要改变扎根于父权制统治原则的共同价值体系与信仰体系。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环境的关联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渊源,贬低环境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父权思想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是导致男性对女性歧视和压迫以及人类歧视和压迫环境的根源,性别歧视与自然歧视之间以及女性的解放与环境的解放之间有着社会逻辑的、历史的联结和不可分割性,环境危机的解决与妇女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理路表明的是,解决环境解放与解决女性解放的道路是同一的。因为环境的压迫与女性的压迫都产生于同源的思想文化背景,并不能单独地只解决一方面的问题而不解决另一方面的问题。
生态女性主义正是结合了这两场运动的目标,致力于建构一种新的道德价值和社会结构。这些价值和结构不是建立在把自然和妇女作为资源来统治的基础之上,而是基于一种能使男性和女性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基于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完整保持之上的。
三、生态女性主义的伦理建构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表明只有建立一种新的伦理观,才能摆脱男性中心和人类中心为主导的环境伦理观,才能彻底克服歧视自然的偏见,解决环境危机。生态女性主义主张用一种尊重整体性自然的世界观,代替西方父权主义主张分立、异化、对立的二元论世界观。倡导一种强调相关性、包容、关心和爱的“关怀伦理观”。
生态女性主义对“自然”的解释是理解其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在生态女性主义的自然观中,相互依存性是一个重要概念。相互依存性强调的是人不能脱离万物而生存,人与自然万物以及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主张这种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性关系必须避免从人类中心论角度,认为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就像是人类彼此间的相互合作,或是只从自然对人类的作用与益处来评价自然的地位。
生态女性主义主张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人类自身是生命循环过程中的一部分,人类污染环境就是伤害自身。为了要学会将我们的垃圾循环利用作为新生命的肥料,那我们就要将自我参与进同一过程。人类就是有机体,是生命循环过程的一个中心。这个生命循环是要蜕变为生命的联系点,再以新的形式出现。人类只是生物链条上的一环,消耗越来越多,对支撑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维护却回馈得很少。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对整个地球的生命生产系统的强烈依赖性。这种认识能够将人类的生产、消费与废弃的系统融入进生态系统的模式中。这个工作要从重新认识人类思维与自然的关系开始。人类的意识不能被看作是将人类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的一种能力,而是一种协调人类需求与自然系统的能力。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生态女性主义主张从异化的、等级制的二元论转向可持续生命的相互性观念,这或可改变父权制的文化模式。
在整体自然观中,自然界的一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等级关系。人类与其他存在物、人群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取代了以往关系中的等级支配模式。但是,仅仅承认关系中双方的相互依存性是不够的。生态女性主义主张,所有的种族主义、阶层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假设都必须从文化上加以抛弃。男性与女性、种族与阶级等的相互依赖性需要从社会方面进行重构,建立一个更平等的共享工作成果的关系。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将依赖与被依赖的双方关系进行对调,而权力基础却并不改变。例如在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方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改变就是,允许女性有更多进入公共文化领域的途径,而将男性培养成负有抚养孩子和做家务的平等任务。女性角色的革命并不是进入男性世界承担男性的工作,也没有相应的男性角色革命任务,而没有改变使女性遭受压迫的父权制模式。上面那种方式只会造成女性遭受双重压迫,不仅承担男性工作得到更少工资,而且承担没有工资的维持家庭生活的工作。
生态女性主义强调一切存在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所以任何依存关系中都存在相互作用性。认为只有当某一事物在与周围事物发生联系时,才成其为它自身。当它与周围环境不发生关系时,它就破坏了它本来的存在意义。
既然世界的任何部分,包括作为个体和整体的人类,由它与周边事物的关系来定义,那么,对环境的任一部分的损害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对环境的其他部分的损害。因此,当我们破坏环境时,我们同时也在破坏着自身。生态女性主义详细分析了人类在物质、精神方面是如何依赖于自然的,它不仅认识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事实,而且强调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自然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性质永远都不会改变。生态女性主义关注人类与其他所有形式生命的相互关联,它的目标是达到自然界和人类的和睦相处。
生态女性主义对“自然”的理解展现了其不同于二元论的世界观。正是因为这种世界观,生态女性主义在伦理价值观上的建构也比较有特色。生态女性主义采用关怀伦理谈论环境伦理问题。关怀伦理采用不同于主流伦理学理论中的“自我”概念来建构其理论。主流伦理学理论大多用独立、个性、自律、理性等特征判断道德个体的道德发展成熟度。正因为此,主流伦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强调的是在道德发展中形成的道德主体的独立性,它是一个理性化的抽象的人,能依据自我对他人权利的自主认识,进行合理的道德推理,选择道德行为。关怀伦理认为,以独立、理性、自律为特征的自我认同恰恰体现的是西方父权制文化中的男性自我认同的特征。以这个自我认同的理论建构的伦理学理论就是以权利为基础的伦理学理论。
生态女性主义采用的“自我”概念强调自我的认同是在人与他人的关系形成的,认为自我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自我”。生态女性主义认同女性主义以“关系自我”概念建构的关怀伦理学理论。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普鲁姆伍德主张把权利这个概念从道德舞台的中心搬走,这样就可以更多地注意到同情、关怀、怜悯、感激、友谊和责任等道德概念。这些概念在主流伦理学中经常被理解为情感的、主观的、私人的、女性的领域。传统主流文化中,关怀总是被认为是情感的、情绪的、非理性的,是一种“爱欲”。女性的性别角色身份更多地是“关怀者”,她们需要对抚育、照顾等关怀活动承担角色义务。这些关怀活动总是被贬低其价值,作为“关怀者”的女性的生存价值也被贬低。关怀伦理试图改变这种状况,重视关怀、关系、责任、联系、沟通、情感等。女性主义提出的关怀伦理就强调女性精神“关怀”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
西方主流伦理学是以理性—情感的二元对立框架为基础建立起来。大多数道德理论在谈论道德推理过程时,情感是不发挥任何作用的。欲望、关怀、爱这些都是属于个体情感,它们往往是干扰个体理性道德判断的因素,因而在道德领域情感相对理性而言,属于低等的、要克服和超越的。我们看到,按照主流伦理学对道德推理与道德判断的理解,道德行为往往是一种理性遵循道德规则的自主行为,它源于人类对道德规则遵循的义务。生态女性主义则反对这种主流伦理学的二元基础框架,将其称为是体现父权文化价值观的等级制结构。
普鲁姆伍德认为对待自然和对待人类一样,能否对它关怀,对它具有责任心,体验对它的同情和理解以及对特殊“其他”的处理和命运的感受,是我们道德存在的标志。对自然要有深切的关心,就要与自然有特定方面的特殊关系,对它关怀、有感情,而不是把自然作为抽象物。关怀伦理为反对用工具主义对待自然提供极好的基础。
生态女性主义采用关怀伦理谈论环境问题时,强调人类尊敬自然不能只当作是义务,而不涉及情感因素。人类对自然的情感、欲求、态度与关怀等都与尊重自然有关系。关怀并不只是一种表达个体情感的偏好与欲求,它与道德相关。这与主流环境伦理观是不同的。主流环境伦理中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不涉及到关怀与情感等,而女性主义生态伦理则主张人类对自然有情感回应,需要具体人群对具体自然环境的体验来建立起关怀的环境伦理观。这种环境伦理是建立在具体的人群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并有特定的人群与自然的联系这种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生态女性主义看重的是特定人群对特定的动物、土壤、河流、生态系统的关怀与责任,认为需要形成特定具体的地方道德观,这对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关怀有作用。所以,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生物区域的重要性,并强调发挥女性在生态区域中的“关怀者”角色。生态女性主义的环境伦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处于发展阶段并对传统生态学以及生态伦理产生新的影响。生态女性主义成为一种策略,一种决定人如何思考与行动的原则。人们看到,基于生态女性主义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批判,它提出了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和伦理观念。
在这种价值体系的基础上,生态女性主义要建立一种语境伦理学,强调坚持在一定的目的和语境中考虑权利、义务和原则。因为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历史和社会语境,依赖于我们处在其中的关系,包括和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既反对仍保持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的各种环境伦理学,也反对建立一种超时代的、普遍的、绝对抽象的女性伦理学。
生态女性主义表达了人类解放和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双重关注,为建构一套新型的环境伦理观提供了可能。它呼吁建立一种不是基于统治原则而是基于互惠和负责原则的环境伦理观。生态女性主义希望给地球带来具有更多的爱和正义的伦理关怀,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同时为环境危机和人类文明寻找一条新路。
生态女性主义不仅是具有批判特性的理论,它在要求铲除二元论的框架过程中,以女性主义对社会性别范畴的阐释为工具,强调对女性性别价值的认同,发展了生态理论的新概念与新范畴,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生态理念的整体自然观与关怀伦理价值观,展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建构能力。
[1] DAMAYANTIB,MAYERFELD BM.Ecogender:Locating Gender in Environmental Social Science.Society&Natural Resources,2007,20(1):3-19.
[2] TRISH GLAZEBROOK.Karen Warren's Ecofeminism.Ethics&The Environment,2002,7(2):12-26.
[3] 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21-81.
[4]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 PLUMWOOD V.Nature,Self,and Gender:Feminism,Environmental Philosophy,and the Critique of Rationalism.Hypatia,1991,9(1):3-27.
[6] 方刚,罗蔚.社会性别与生态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64-181.
【责任编辑:赵小华】
B82-059
A
1000-5455(2010)01-0097-05
2009-01-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07JC710007)
罗蔚(1975—),女,江西萍乡人,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