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国际化的独特路径及发展前景

2010-07-02刘力臻

关键词:国际化货币人民币

刘力臻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人民币国际化的独特路径及发展前景

刘力臻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货币国际化表现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和投资工具的两大功能在国际空间扩展的动态过程。货币国际化有其实现的共同条件,但在实现路径上存在差异。中国经济的固有特色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特色,表现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与人民币国际区域化并存、经济体制变革转型与人民币国际区域化并存、全球范围的普通货币与东亚区域货币并存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崛起的四大特点。人民币国际化将在空间结构和货币职能上呈现出周边化、国际区域化、国际化以及从储备货币、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的三步走态势。人民币将成为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核心货币、国际货币合作中多元国际货币的重要一极。

人民币国际化;独特路径;发展前景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后,中国的外部经济面临三大风险。一是美元贬值风险。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美元对人民币累计贬值20%,意味着美元形态的外汇储备损失20%!二是外汇投资风险。外汇储备投资的基本要求是规避风险,安全地保值增值,因此不能进入充满风险的股票市场,只能进入相对安全的债券市场。中国外汇储备中的3 760亿美元购买了美国“两房”的次级债券,占中国外汇储备的20%。在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两大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地美、房利美面临破产,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的20%的投资属不良资产!如果美国政府不救助,中国的外汇储备投资将直接损失20%。最终美国政府出手救助了“两房”,但却给中国的美元国债投资带来因政府救市的巨额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压力导致的收益下滑的损害。三是人民币升值的风险。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会使该国以外汇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同时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进而导致该国外部经济的价格竞争力下滑。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中国的出口出现连续零增长和负增长,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也越演越烈。

面对外汇储备的20%贬值、20%不良、60%低效的巨大的外部风险,何以应对?从短期策略看,应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正效应减少损失。如购买技术、人才与资源,储备生产要素;资本输出,启动和扩大对外投资;低价收购那些因全球金融濒临破产的全球著名资产;调整经济结构,优胜劣汰、启动内需、建立精细生产方式;提前偿还外债,降低借贷成本,追逐引进外资的低息、无息、负息效应等。从长期的宏观战略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失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货币国际化的内涵

(一)货币国际化是货币功能国际空间扩展的动态过程

货币具有作为一般等价物和投资获利的两大功能。货币国际化是货币两大功能国际空间扩展的动态过程。从狭义角度看,货币国际化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四大职能从一国的使用区域或原使用区域扩张到周边国家、国际区域、全球,最终演化为国际区域货币乃至全球货币的动态过程。从广义角度看,货币国际化不仅包括货币职能的国际化,还包括货币作为资本的信贷、投资的国际化,即货币作为资本获得利润的投资功能从一国区域或原区域扩张到周边国家、国际区域直至全球的动态过程。

图1 货币功能的国际空间扩展

(二)货币国际化有不同层次的区别

根据货币使用区域划分,货币国际化可分为周边化、国际区域化、全球化三个由近及远的流通区域。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种货币的国际化都必须依次经历这三个发展阶段。

根据货币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划分,可分为普通国际货币和国际本位货币。单一国际本位货币常常与国际固定汇率制相组合。普通国际货币与国际本位货币的并存则常常与国际浮动汇率制相结合。随着国际区域货币的崛起,国际本位货币与普通国际货币的主角与配角、中心与外围的格局,将会被国际货币主角多元化的时代所取代。

根据货币承担的职能划分,国际货币可分为执行全部职能的国际货币和执行部分职能的国际货币。在与国际浮动汇率制度相吻合的国际本位货币与普通国际货币并存的情况下,两类国际货币发挥不同的作用:执行部分货币职能,抑或执行全部货币职能;执行重要职能,抑或执行次要职能。

货币国际化的初期,通常只在较小的国际区域内执行货币的某种职能,或在某一职能上表现突出;货币国际化的盛期,则在全球或更大的国际区域内,承担较多的或全部的货币职能。如果该种货币转而走向衰落,会收缩其流通版图,执行部分货币职能,进而失去国际货币的角色,还原为一国货币。这就是货币国际化过程中货币功能扩张和收缩的动态规律。

二、货币国际化的路径差异及特色

货币国际化有两个必备的共性条件,一是拥有实力强大的经济:这是造就强势国际货币,保持币值长期稳定,赢得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信任的物质基础;二是拥有高度开放的经济:能够提供广阔的国内商品市场和安全、高效、成熟的金融市场及金融服务系统。虽然货币国际化的充要条件具有同质性,但在实现国际化的路径上存在差异。

(一)以国际贸易和武力开拓起家的英镑

国际贸易是英镑走出国门的主要原因和推动力,同时也是英镑进一步在世界流通、不断提高英镑国际化程度的一种重要媒介;通过武力开拓势力范围,强迫殖民地使用宗主国的货币也成为当时英镑国际化的一种途径,因此英镑的国际化带有武力和殖民地的色彩。

英镑成为国际货币有两个制度因素。一是国内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产能,有着对外出口商品的巨大压力和在全球获利的巨大动力。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现为两部门经济:从需求角度看,是Y=C+I的经济,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从供给角度看,是Y=C+S的经济,其中S代表储蓄。市场经济的均衡条件是:I=S。二是国际金本位制的建立。英国率先实施金本位制,并将其推向全球。金本位制的汇率稳定机制①消除了汇率波动的风险,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成为英镑独霸天下的外部制度支撑。

(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崛起的随资本输出走向世界的美元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美元开始走强,大有取代英镑霸权之势。1934年美国与中南美国家及加拿大、菲律宾组成了美元集团。1939年建立了松散的非正式组织形态的美元区。二战期间,美国因远离战场积累了全球4/5的黄金,经济实力极度增强。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法律上的追认,美元终于取代英镑成为当时唯一的国际货币。然而,美元对国际社会更深远的影响则是通过各种名义向全球进行的资本输出达到的,表现为由美元支撑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如马歇尔计划、道奇计划等)。以资本输出深化其货币国际化程度是美元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的内外制度因素在于:在国内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上,美国率先建立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即从需求角度看Y=C+I+G,从供给角度看Y=C+S+T的三部门经济。其中G,T分别代表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这是有政府宏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在国际货币制度上,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建,成为美元独霸天下的外部制度支撑。

(三)以信誉赢得国际货币地位的德国马克

德国马克是在德国二战后30年发展的基础上,借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无力单独承担世界货币角色的机会,以其币值长期稳定成为重要性仅次于美元的三大国际货币之一。马克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信誉,正像西德央行总结的那样:马克之所以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在于其内在价值的稳定性,它一般不会给其持有者带来损失。币值稳定是马克的主要特征,坚挺的形象是马克赢得国际货币地位的法宝。

(四)在被迫升值中成为国际货币的日元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日元在不断升值中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国际收支长期的巨额黑字,使日元经常处于整体升值的态势中,其时间之长、幅度之大在国际货币史上是罕见的。由于日本是大出大进的开放型经济体,因此抗货币升值压力的能力很强,日元升值始终没能抑制日本对外出口和国际收支黑字的进一步积累,但却对泡沫经济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日本经济也在泡沫崩溃后陷入长期衰退的困境,日本学者将其称为“日元升值综合症”。尽管日元已跻身当今世界国际货币的行列,但日元更多地是承担国际货币的储备职能,很少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不仅如此,由于外部经济长期处于黑字型失衡状态,日元常常成为国际游资的投机对象和美国经济的避风港,即便是日本经济处于衰退期,只要美国经济、世界经济有风吹草动,都会令日元升值。对于日元来说,货币国际化像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元国际化没有走周边化的路径,而是在持续升值后直接成为国际货币。

(五)从国际经贸合作中走来的欧元

从“煤钢联营”、“欧洲共同体”、“关税同盟”、“欧洲货币体系”、“欧洲货币单位”、“统一大市场”到“欧元”的诞生,欧洲的经验证明,国际间的经贸合作必然导致国际间的货币合作,国际间的货币合作会走向国际区域货币的一体化。欧元的诞生标志着独立国家间的货币一体化合作不仅是可行的,而且预示着国际货币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国际货币制度因此进入了国际区域货币合作和新型国际区域货币诞生的时代。欧元是欧元区的超主权国家的货币,它既不依赖于黄金也不依赖于单一强势国家,如果假定没有美洲、亚洲、非洲等,欧元区就是一个世界的话,那么欧元就是世界货币。欧元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世界货币的雏形。

(六)为抵御美元危机而创建的特别提款权

20世纪60年代末,美元危机频繁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处于风雨飘摇中。为应对美元贬值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建了相对于一般提款权的特别提款权——SDR。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SDR同美元同价。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SDR曾以16种强势的主权货币加权平均计价,现阶段以世界主要货币美元、英镑、日元、欧元等加权平均计价,被看成是“货币篮”。最初人们对SDR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够逐步替代美元成为国际货币。然而,四十多年过去了,SDR仍然只是一种账面资产,仍然只占全球国际储备的1%,仍然只执行国际货币的储备功能。SDR之所以没能担当起超国家主权的国际货币的大任,一方面是因为它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另一方面是因为创建既不依赖于黄金也不依赖于单一强国的超主权的国际货币的条件尚不具备。

图2 货币国际化的路径差异

三、中国经济的基本特色

谈到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不能不研究中国经济特色,因为现阶段的中国经济特色,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特色及发展前景。由于历史的、制度的、文化的、地域的种种原因,始于30年前改革开放的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发展轨迹,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经济特色。

(一)二元结构突出的发展中经济

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不仅是发展经济学定义中的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二元结构,还包括多层次的社会二元结构体系:例如收入、财政、生活、环境、资源、文化、信息、体制、机制、区域等系列的二元性。

测度二元经济状况有四个重要指标:一是比较劳动生产率:即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差异越大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越强;二是人口比率:即农业部门人口与非农部门人口比较,数值越大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越强;三是二元对比系数:即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比率,系数越小,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越强;四是二元反差系数:即农业部门产值比重与非农部门产值比重的比率,系数越大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越强。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看,目前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仍较为明显,同时二元结构的改进也很明显。

(二)经济制度变革的转轨经济

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成为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转为开放经济的转型经济。这种经济制度变革的转轨过程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从制度改革看,我们经历了从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到价格体系改革、企业所有制改革,再到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从对外开放看,我们不仅对外开放了贸易项目、也逐步对外开放了资本项目;不仅开放了本国市场,也进入国际市场。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还在继续前行,与此同时,外部冲击和泡沫经济的风险也随之积累。

(三)起点很低的高速增长的经济

中国经济的起飞是在国民生产总值超低水平的传统计划经济崩溃基础上,借助改革开放的动力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已创造了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二元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仍将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动力。然而随着GDP总量和人均基数的不断增大以及高效精细型生产方式的启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难度将随之加大。

(四)GDP总量大国人均小国的经济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经过30年改革开放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人口众多和高速增长两大因素,使中国经济呈现出国民收入的总量大国与人均小国并存的特色。如果放到国际范围内考察,这一特色就更加鲜明。依据世界银行WDI(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Online提供的涉及146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的、以2000年不变价的国际元(constant 2000 international$)为单位计算、经过购买力平价(PPP)处理的均量指标(PGDP)和总量指标(GDP)的截面数据,作图如图3、图4所示。

图3 2004年各国和地区人均GDP

图4 2004年各国和地区GDP总量

图3和图4显示的两类指标都呈指数形式递增,因此可以对两类指标分别取对数。这样,一方面保留了原先所有单个指标的大小顺序,不会影响到散点的相对位置;另一方面,跨度巨大的数量级被压缩,刻度变小后原先稠密的散点会趋于分散,从而得到较为均匀的散点图5②。

图5 2004年各国和地区的人均GDP和总量GDP对数值

从一般规律看,GDP总量小国也是GDP人均小国,GDP总量中等国家也是GDP人均中等国家,GDP总量大国也是GDP人均大国,从而在GDP的总量和人均量上形成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而中国大陆则落在横向靠右、纵向靠下的区位,同落在横向靠左、纵向靠上区位的中国香港、澳门(含台湾)遥相呼应,显示出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的差异。这种总量大国和人均小国的经济特色,使中国经济存在巨大的乘法效应和除法效应。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特色

受中国经济特色影响,同发达国家货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相比,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与货币国际区域化并存

虽然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和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规模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但就人均经济实力来讲,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虽然自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还在继续深化,但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金融体制尚不健全,金融机构不够成熟,金融市场有待完善;虽然1996年起中国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8条款国”——人民币在经常项目项下可自由兑换,但迄今为止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尚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然而,人民币并未等到货币国际化条件全部具备才开始越出国境走向周边,走向东亚,而是在国际化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不成熟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溢出效应,开始了自身的国际区域化、国际化的进程。

(二)经济转型与货币国际区域化并存

人民币在半个多世纪内经历了两个质的飞跃和三种货币形态。两个质的飞跃:首先是从计划经济下受到高度限制的货币,向市场经济下充分发挥货币和资本职能的货币的飞跃。这种经济体制的创新,带来了人民币的另一个飞跃,即从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的普通货币、一国货币,向国际区域货币过渡的飞跃。三种货币形态:一是改革开放前,货币职能受到限制的维持计划经济运转的货币;二是改革开放后,充分发挥货币和资本职能维持市场经济运转的货币;三是在东亚货币危机中崛起并越出国境而成为中国周边国家的国际区域货币。既承担中国货币角色,又部分地承担中国周边国家货币角色。

在半个多世纪内,人民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从一国经济到国际区域经济,一路走来,不断地升级、跨越。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转换历程,在货币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西方国家的货币没有经历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程,而走过这种经济转型历程的货币,却没有进一步走向国际化的前景,只有人民币如此的多姿多彩。这一独特的起点和契机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同历史上发达国家货币国际化路径的根本差异。

(三)全球范围内的普通货币角色与国际区域货币角色并存

同发达国家的货币相比,人民币仍属于普通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尚未进入国际货币的行列。然而,同中国有陆地接壤的周边国家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货币相比,人民币则属于具有逆格雷欣法则③的驱逐劣币能力的良币。在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中,人民币不断地替代当地货币和美元,驱逐当地的劣势货币,弥补该区域美元不足的缺口。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的稳定和坚挺,更使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把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

(四)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启动和推进国际化

危机意味着危险和机遇并存,消亡与新生同在。危机执行着要么变革新生,要么衰落消亡的法则。在危机中变革与新生的事物是最具生命力的事物。

东亚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人民币走出国境始于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当时东亚各国货币兑美元的汇价大跌,人民币承诺不贬值,随美元大幅升值,国人的出境游变得便宜。人民币首先随中国游客走向东南亚。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以及美元储备不足和获取不易,人民币逐渐在中国周边取代美元成为边境贸易的计价、流通、储备和用于投资的货币,其后这种趋势不断强化,人民币的金融版图不断扩展。

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负面传导,使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再次遭到质疑,人民币国际区域化、国际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自身开始认真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从2007年6月首只人民币债券在香港登陆,到2008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新设立汇率司,再到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5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动人民币国际区域化的政策帷幕正式拉开。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前景

(一)人民币国际化区域三步走

从货币国际化的空间结构上看,从周边化、国际区域化到国际化的发展轨迹是货币国际化最稳定的空间路径。美元的国际化就是从战前的美元集团、美元区开始的。人民币国际化应沿着周边化、国际区域化、国际化的路径稳步推进。

(二)人民币国际化功能三步走

从货币国际化的功能上看,从国际储备货币、国际结算货币再到国际投资货币是货币国际化最稳定的功能路径。美元在一战、二战前同英镑争夺国际货币天下的初期,因其币值稳定坚挺获得了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为二战后成为全面执行国际货币功能单一的世界货币打下基础。牙买加体系后美元国际货币的功能有所下降,目前,在国际支付和国际储备上分别占到80%-90%和60%-70%的比重。日元的国际货币功能主要表现为国际储备功能。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开始成为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和境外旅游的流通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2009年4月8日起,人民币在中国5个城市跨境贸易中成为结算货币。随着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人民币会逐步成为中国周边国家乃至更大范围的国际投资货币。

(三)东亚货币合作中的人民币国际化的三种可能趋势

在东亚货币合作中,人民币的国际化有三种选择空间。一是东亚3+10货币合作三足鼎立中的强势货币;二是东亚货币合作中创建“亚元”的基础货币;三是东亚货币合作中的驻锚货币、强势货币,进而实现人民币周边化乃至东亚化。东亚货币合作究竟走向何处,取决于中国经济的自身发展和东亚货币合作的进程。

(四)全球金融货币合作中的人民币将成为多元国际货币中的重要一极

从英镑、美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和国际货币制度发展趋势看,由强国货币担任世界货币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特里芬难题”④,即世界货币双重角色的矛盾。因此,即便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元国际地位衰退,即便人民币将来成为全球强势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应始终定位在多元国际货币中的一极——国际区域货币上,这不仅同中国经济实力相吻合,避免因承担国际货币角色而耗低自身的竞争力,也符合国际货币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五)人民币国际化是个较长的渐进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将同中国经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及政治经济体制变革深化相耦合。从农业人口向城市有效转移的速度及政治经济体制走向成熟的速度看,至少需要20-30年的时间。如果这种转换和变革进展顺利、不出现大的市场和政府失灵、能够有效地应对外部冲击,中国经济还会保持20-30年的相对稳定的高速增长,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数十年的发展进程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货币国际化是制度创新的产物,因此必须了解货币国际化的发展规律,创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内外经济体制。货币国际化也是一把利弊并存的双刃剑。因此对于由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利弊影响和各种风险,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失时机地谋划、确立和完善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的风险防范、趋利弊害的监管机制。

注 释:

① 国际金本位制的汇率稳定机制是指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提出的“物价-黄金流动机制”。国际金本位执行黄金自由兑换、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的三自由原则,物价波动和黄金自由输出入决定货币在各国间的流动。由于官方法定货币含金量,汇率是货币含金量之比,黄金运费低廉而稳定,黄金输出入点,即汇率官价加(减)黄金运费成为汇率波动的上下限。因此国际金本位汇率成为由黄金制约的固定汇率制度。

② 感谢徐奇渊博士所作的数据收集及图表的制作。

③ 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亦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由英国托马斯·格雷欣爵士(Sir Thomas Gresham)于1558年首次提出。这一见解认为:在金属货币时代,人们会窖藏足值的“良币”,流通“劣币”。笔者认为,在现代信用纸币制度下,格雷欣法则发生了逆转,“劣币驱逐良币”已变成“良币驱逐劣币”!

④ “特里芬难题”是美国经济学家R·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美元与黄金危机》一书中提出的“美元作为单一国际储备资产”所构成的悖论。即美国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全球各国国际储备不足的危机,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则会导致美元币值不稳,进而使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布雷顿森林体系会因此而崩溃。

【责任编辑:于尚艳】

F822

A

1000-5455(2010)01-0112-06

2009-12-14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开放经济内外双均衡协调发展研究”(GJA001)

刘力臻(1954—),女,吉林吉林人,经济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国际化货币人民币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怎样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古代的货币
你不了解的人民币
走近人民币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古代的货币
100元人民币知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