谆谆教诲 苦口婆心
——张养浩的劝世散曲分析
2010-04-08刘琪
刘 琪
(甘肃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甘肃兰州 730070)
谆谆教诲 苦口婆心
——张养浩的劝世散曲分析
刘 琪
(甘肃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甘肃兰州 730070)
作为一个曾经做过高官、辞过高官,最后因过度操劳累死在官员职任之上的张养浩,心中始终保有着循吏教化众生的一份使命感,他创作了近二十首以劝世为内容的散曲。在这些曲子中出现的张养浩是一位循循善诱、苦口婆心的长者,教导着人们该如何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教导人们该如何做官、做个什么样的官;教导人们如何看待人生。
元代;张养浩;劝世;散曲
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别号云庄。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初为东平学正,后经平章不忽木推荐,进入御史台,后为监察御史。延祐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后弃官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时,朝廷特拜其为陕西行台中丞,赈济饥民,于任上勤于政务,致积劳成疾而死,著有《归田类稿》等,散曲集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多为归隐后所作。
张养浩是一个好官,不仅在元代是个好官,放在哪一个时代他都算得上一个好官。张养浩做官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真正做到了为官不图富贵荣华,一心只为百姓服务。在元代,能够跻身于仕途,不仅做上了官,还做上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这样的高官,这样的经历是多少士人梦寐以求的啊!可是张养浩能做到说把这些荣华与权势放弃就放弃,没有一丝遗憾。特别是后来张养浩“以父老,弃官归养,召为礼部尚书,不拜。丁父忧,未终丧,复以礼部尚书召,力辞不起。泰定元年,以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召,又辞;改淮东廉访使,进翰林学士,皆不赴。”(《元史·张养浩传》)朝廷多次以高官起复,张养浩皆坚辞不赴,但是当“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没有一丝犹豫。在任上兢兢业业为灾民忙碌,以至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谈到“古仁人之心”时曾经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张养浩就是这样的一个有上古仁人之心的人,所以他不仅在为官牧民其间能恪尽职守,而且能在退隐于江湖时依然能用其创作的散曲教化人心。
张养浩这种劝世类的散曲大概有不到20首,数量虽然不多,但在散曲史上显得独树一帜。
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将其做如下分类:第一类是教人如何为人的;第二类是教人如何做官的;第三类是教人如何选择人生的。
张养浩劝世散曲中数量最多的是第一类——教人如何为人的。童蒙读物《三字经》就教育孩子——“德建名立”,首先修养好自己的德行,其次才能谈到如何立名的问题。张养浩的劝世散曲的思想也是这样的,首先教育人们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做个有仁义之心的人是张养浩教化他人的核心内容。
【中吕山坡羊】如何是良贵,如何是珍珠?所行所做依仁义,淡黄齑,也似堂食。必能如此方无愧,万事莫教差半米。天,成就你。人,钦敬你。
在张养浩看来,世间万物珠宝珍玩都称不上珍贵,最为珍贵的的是一颗仁义之心,仁心可以改变很多东西,有了这个东西可以使一个寒苦之士变为精神贵族。有了仁义之心,哪怕是稀粥、咸菜,只要吃得堂堂正正、心安理得,也会像高居于庙堂之上,享用着珍馐美味一样。张养浩在曲子中教育人们,人做事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因为人可以骗任何人,但惟独骗不了自己,要让自己心安理得,只有“万事莫教差半米”,时刻提醒自己小心谨慎,按天道、徇良心做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无悔于事。
最容易引人误入歧途的是人无尽的欲念,佛家说,因为人有各种欲念,才会产生诸般苦。张养浩认为人正是因为有各种欲念才会做出有损于德的事情来,所以,他在曲中才劝人戒除贪念。
【中吕山坡羊】无官何患,无钱何惮,休教无德人轻慢。你便列朝班,铸铜山,止不过只为衣和饭。腹内不饥身上暖,官,君莫想。钱,君莫想。
很多人一辈子就为了名利活着,没有的时候拼命地追,而且不厌其多;追到手了,又担心它被别人抢走,害怕它会离自己而去,于是又拼命地守。如此奔波劳碌一世,哪怕是“列朝班,铸铜山”,也就只落得个名利之徒的称号。张养浩不是否认物质需要的人,但是他认为人不能为衣食、名利所累,只要能保证“腹内不饥身上暖”,就应该满足了,“官,君莫想。钱,君莫想”,因为这些都属身外之物,如果过分去求,就是贪了。
而贪婪、欲望,除了痛苦,给这个世界带不来任何东西,所以张养浩在散曲中就劝人们“休多欲”。
【中吕山坡羊】休图官禄,休求金玉,随缘得过休多欲。富何如?没来由惹得人嫉妒。回首百年都做了土。人皆笑汝。渠,干受苦。官禄、金玉对于人的生命本真来讲,没有任何价值,反而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好不容易从一个贫寒之士变成了一个有权有势的富贵之人,换来的是现世的痛苦:“没来由惹得人嫉妒”,换来的是死后的嘲弄:“回首百年都做了土。人皆笑汝”,这样写来,就自然地泯灭了贪婪、欲念的价值。
但是大多数人活在世上总要去求衣饭、求保暖,求功业,所以他们也总是要做一些事情的,但是张养浩指出,做人、做事总得坚持一些为人的准则,才能保证自己的行为端正,良心无亏。
【中吕 山坡羊】“休学谗佞,休学奔竞,休学说谎人无信。貌相迎,不实诚,纵然富贵皆侥幸。神恶鬼嫌人又憎,官,待怎生。钱,待怎生。”
人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时候,不能有意“学奔竞”,凡是一有意学,就必然会使出浑身解数,一些旁门左道的伎俩于是就随之而来:谗佞、无信、两面三刀如此等等。虽然靠这些歪门邪道可以一时侥幸得来利益,可是对人品来说损失巨大——落得个“神恶鬼嫌人又憎”。相对于人品有亏,这样得来的名利又有什么价值呢!
张养浩用这些曲子教导人们如何保持自己的仁义之心、道德品行无亏。在世上仅仅自己做个好人是不够的,在社会上一个人总会与他人要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所以与人交往的一些必要原则也是张养浩在劝世散曲中谈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与人相处时,张养浩认为只要把握一个原则就可以了,那就是同样要抱着仁爱之心,要与人为善。
【中吕 山坡羊】与人方便,救人危患,休趋富汉欺穷汉。恶非难,善为难,细推物理皆虚幻。但得个美名儿留在世间,心,也得安。身,也得安。
做人要有一颗良善之心,应该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少一些趋炎附势,世间就少了很多世态炎凉。“与人方便,救人危患”,能帮人一把的时候尽量帮人一把,在别人处于患难之中能伸出援手,将人救赎于苦海之外,这就是善莫大焉。表面上是帮别人,实际上也是帮自己,因为见人危难而不动恻隐之心,动了恻隐之心而没有任何行动,都会让自己良心不安。
人与人之间就是在惠及于旁人,或在被别人所惠及之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即使做不到惠及于旁人,起码不要做出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事来。
【中吕 山坡羊】真实常在,虚脾终散,过河休把桥梁坏。你便有文才,有钱财,一时间怕不人担待,半空里如差将个打算的来。强,难挣揣;乖,难挣揣。
人生就像流水一样,曲曲弯弯的,没有人知道前面的路会是什么样的。时间也像流水一样,不断地对所经历的事、所交往的人进行着涤汰,所以张养浩才说“真实常在,虚脾终散”,经过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才是真实,才是可靠。人不能过于自恃,自恃其才,自恃其势,都会蒙蔽自己的眼睛,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没有闯不过去的沟沟坎坎。人总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总是在更大的一局棋中充当着棋子,也就总需要旁人的帮衬。如果认不清这一点,一旦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半空里如差将个打算的来”,“一时间怕不人担待”,自己把自己变成了个孤家寡人,那时候“强,难挣揣;乖,难挣揣”,已经是悔之晚矣。
张养浩认为只有完成了修身的过程,才能谈到做官。只有是个好人,才可能是个好官。所以他劝人如何做官的原则和劝人如何做人是一样的。
首先,做官不能有太重的私心和贪念。
【双调 折桂令】想为官枉了贪图,正直清廉。自有亨衢,暗室亏心。纵然致富,天意何如?白图甚身心受苦,急回头暮景桑榆。婢妾妻孥,玉帛珍珠,都是过眼的风光,总是空虚。
做官的原则就是正直清廉,不能因为贪图权势富贵而去做官。如果本着贪念为官,就会为很多事情委曲求全,做出很多暗室亏心的事来。尽管张养浩也承认,做这样一些昧良心的事有时确实能给人带来官职的升迁,财富的增加,可是,这样的人生提升是建立在违背天道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最终给人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极度的空虚与失落:权势富贵挡不住时间的流逝,等年华逝去,垂垂老矣的时候,却仿佛忽然发现“婢妾妻孥,玉帛珍珠”实际上没有任何价值,自己没有事业、没有真情,更重要的是回思以往的所作所为,无法使自己的内心感到坦然,这就是天道往还,这就是上天的报应。
所以张养浩奉劝世间做官的这些人们——为官需谨慎,也许开始时都想着要做个清正廉洁,上对得起苍天、下对得起黎庶的好官,可是官场中的污泥浊水会蒙蔽人的眼睛,一个个圈套会把人一步步拉入陷阱之中。其【中吕朱履曲】中说道:
才上马齐声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逃,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
做了官以后,马上就会有一批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极尽阿谀奉迎之能事,连上马出门都有人“齐声喝道”,立刻能让这个官感觉到自己不是凡人,自己理应威风八面,理应盛气凌人,理应不把别人当人。但是殊不知这些逢迎者恰恰没有把当官的当人,在他们眼里,这个官只是帮他们做事的工具而已,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利益拿到手里了,才不去管上司、同僚的死活呢!直引着被自己吹捧、利用的人因为逆天违制而落入法网,自己在一旁看着哈哈笑。这时候当官的可就惨了,因为一直是被“糊涂脂油蒙了心窍”,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呢,一下子就祸从天降了,没人帮、没人救,旧时的威风、旧时的显赫霎那间烟消云散,以前做的伤天害理的事情只能一个人承担它们带来的报应。好好的一个做官生涯让张养浩写得落下这么一个结局,真是让人觉得这个做官的又冤枉委屈,又活该报应。
通过这些散曲张养浩告诉这些做官的人们,做官不光只有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威风,在仕途上可以说步步陷阱、处处刀枪,所以当官的要知道自保、要知道急流勇退。
【中吕 朱履曲】正胶漆当思勇退,到参商
才说归期,只恐范蠡张良笑人痴。捵着胸登要路,睁着眼履危机,直到那其间谁救你。
当官的有时候有些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捵着胸登要路,睁着眼履危机”,这两句把这一点说得十分形象:捵着胸膛,一付旁若无人、目空一切的样子,但实际上像一个白痴一样,一点意识不到危机,自己直勾勾地大瞪着两只眼睛,往别人设好的坑里跳。当官者的自大固然让人觉得可笑,但是官场上的冷漠更让人觉得可怕,这里面没有所谓的朋友,大家各自都为了自己,看见别人遭难,没有一个人能加以援手。在市井中都能见到的救人急难、拔刀相助,在官场上根本不会出现。所以在仕途奔竞的人们应当知道见好就收,学一学古时范蠡、张良一类的聪明人,省的大祸临头再寻归路,就悔之晚矣。
张养浩曾经山东按察使焦遂推荐,做过一段东平学正。这种比较基层的教育官员的工作经历,再加上自己比较方正的人品,使他比一些只关注于自身感受的曲家来说,更多一份对民心教育的重视,所以张养浩才会创作以此为题材的散曲。
张养浩不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他很踏实,很重实际。张养浩曾写过一篇名为《龙洞山记》的游记。在很多作家眼中景不奇,不足以兴叹,见旁人所未见的奇景是一段美好的经历,见常人因不敢去而不能见的奇景更是一段奇遇。但是张养浩不是这么想的。在游记中,他曾与几个人一起去龙洞探险,洞中极暗,仆从点着火把引领着几人进入了洞穴,“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道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愈狭,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忽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这次确实是一次冒险经历,张养浩对他身处险境时的心理感受做了很详细的描述:先是在一个只能供人覆地蛇行的狭隘通道里,失去了照明用的火把,整个通道中烟气弥漫,此时张养浩简直觉得自己的性命都要交代在这儿了,于是心中极度恐惧。但是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之下,张养浩的勇气和果断也表现了出来:如果后退,大家会因为慌乱而更加恐惧,会进一步增加危险性,所以他当机立断,“强呼使疾进”,而且在同样很恐惧的时候,能克制自己,保持沉着冷静,发现了一线微光,这才引领着大家逃离了险境。这样一番充满刺激性,最终也算是有惊而无险的游历,放在一个有冒险精神、挑战精神的浪漫作家身上,一定大呼过瘾,可是张养浩却说:“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溺不吊。其为戒,讵止毋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他想到的事马上是反思自己忘记了先贤“不登高、不临深”,珍重自身的训示。反思自己为了一己之“细娱”,忘了保重自己就是对父母的孝敬。可以说张养浩写这篇游记就像是写一份检讨,以戒自己的轻举妄动。
从这篇游记中可以看到张养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十分循规蹈矩的人,是一个踏实本分,很注重传统规矩,也很平凡朴质的人,在他的这类劝世散曲的叙说方式上,也可以看到张养浩这方面的性格特点。
首先他就像一个乡塾先生一样,用很平实的语言谆谆诱导着人们该如何做人。其【中吕山坡羊】中这样说道:
于人诚信,于官清正,居于乡里宜和顺。莫亏心,莫贪名,人生万事皆前定。
做人、做官都要有原则,那就是“于人诚信,于官清正”,待人应该本着一颗良善之心,与他人平和相处。接着又用两个否定的祈使句,告诉人们什么是不能做的——“莫亏心,莫贪名”,其原因是万事皆前定,人没有必要过多地求,这样违背天意,也不合个人的命。尽管是在教育别人,但是话说得十分平和,告诉你不能做什么,而不是命令禁止你做什么,同时还要不厌其烦地告诉你原因何在。这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就像是一位和蔼的先生在教导一个顽皮但很纯真的小孩子一样,这就是张养浩劝世散曲里言说特色。
其次,就像教育小孩子一样,他们不谙世事,什么都不知道,光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劝惩并重。所以张养浩在劝世散曲中惯用的吓唬人们的东西就是老天爷的报应——比如说“行歹暗中天照临,疾,也报应。迟也报应”、“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逃”、“纵然致富,天意何如?”等等。通过看不见摸不着、又让人感觉无处不在的上天恫吓人们各种非礼、不义的念头,以期达到阻止人们为恶的举动。
第三,除了虚无缥缈的天,张养浩在其劝世散曲中也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的道理教育着世间人。比如“世人岂解天公意,毒害到头伤了自己。金,也笑你;银,也笑你”、“没来由惹得人嫉妒。回首百年都做了土。人皆笑汝。渠,干受苦”等等。自己使心费力地忙碌一生,到头来只能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而至于还害了自己,连累了家人,很自然地起到了一种更近迫的威慑作用。
责任编辑东园
201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