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浅析
2010-04-08史民
史 民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52)
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浅析
史 民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5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自主办学筹集资金呈现出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新格局。上述变化在给高校教育改革带来一定程度财务运作自主权的同时,也增大了高校的风险。防范和消除高校风险日益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文试对我国高校面临的风险问题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高校财务行为、防范和化解高校风险的具体措施。
高校风险;对策;防范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高校建设取得了蓬勃发展,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高校已由过去单一靠国家财政拨款逐步转向多元化筹资办学。由于高校办学规模日益加大,高校资金缺口也逐渐增大。高校对内对外投资不慎重、盲目扩大基建规模、财务管理不严格等问题逐渐凸显,虽然高教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对学校办学行为进行宏观控制,但在高校规模和办学自主权加大、高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传统高校管理内部治理结构所带来的低效运行的弊端日益显露,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已经很难对学校的办学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高校风险呈现不断加大和复杂化的趋势。如何防范和消除高校风险,保证高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已成为各高校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此文试从分析我国高校面临风险的角度入手,探讨预防和消除高校风险的具体手段措施[1]。
我国学者田德录认为,所谓的风险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人们对对象系统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可能后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多种差值,差值越大,风险越大,反之亦然。由于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可管理性等特征,以及人们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得出风险是可以管理的,“风险管理”的概念由此产生。我国学者
张坤认为,风险管理是指组织为达到目标而确认和分析相关风险,在此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过程。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认为,风险管理是一种旨在确保目标更可能实现,有害的事情不发生或尽可能少发生,有利的事情将获得或尽可能取得的措施。高校风险管理不是一种逃避风险的活动,而是鼓励学校积极面对风险。高校通过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及风险应急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减少高校风险损失、规避和转嫁高校风险,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后的损失,保障高校安全。
1 我国高校面临的风险管理问题
1.1 高校财务监控制度不完善 我国用于规范高校财务行为、协调不同财务主体间财务关系的外部财务制度,以及高校内部制定的用来规范其自身财务行为、协调其与相关各利益主体财务关系的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具体表现为:①经济责任制度缺失。由于我国高校领导实行任期制管理,高校投资主体不明确导致高校领导还贷责任不强。而高校的主管部门对高校负责人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科学的评价机制,针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由于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而无法追究个人责任,高校领导在任期内只重投资不重效益,过度贷款、超前消费的现象广泛存在。长此以往,高校难以维持正常运转。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由于多数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领导决策随意化,导致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加之多数高校内部缺乏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总会计师制度和会计委派制度的作用未被重视。业务操作非程序化,管理上缺乏应有的控制流程,造成高校资产大量流失,给高校的正常运转带来潜在风险。
1.2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未成体系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涉及高校几乎所有部门和人员、囊括高校全方面财务业务和管理的科学化体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风险管理普遍缺乏系统性,控制财务风险的手段和措施非常欠缺。具体表现在:首先,由于技术、人员素质和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高校财务信息的效益分析、管理决策功能弱化,指导性不高。其次,由于风险监控手段不完善,除例行的政府审计外,高校的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社会审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高校财务安全带来了隐患。再次,由于高校的财务管理目前多偏重于核算,对经营风险相关的事项缺乏相应的量化指标,很难做到对存在的风险准确监测及发出预警信号,使高校管理者很难对财务风险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2]。
1.3 高校领导层风险意识淡薄 提高高校风险管理水平,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高校各种风险的前提就是要树立风险意识。而目前在我国高校管理层中普遍存在着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由于我国高校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时间内是由国家预算约束,本身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高校管理层普遍对高校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对财务风险的监督和重视。财务人员管理理念滞后,缺乏创新意识。高校管理层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往往高估收入,忽视资金成本给高校运营带来的影响。高校偿债风险意识薄弱,重贷轻管,造成贷款资金挪用或流失、基建违法违纪案件频发等诸多问题,加大了高校财务失衡的风险。
1.4 大规模扩招对高校管理带来的风险 从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与此同时,为满足扩招的需求、扩大办学规模,各地高校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工程。每年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高校资金短缺的压力剧增。与此同时国家鼓励高校开拓教育经费筹措的新渠道,允许高校利用银行贷款方式加大建设力度,银行对高校的贷款政策也非常宽松。种种便利条件促使高校不断扩大贷款规模。2005年12月 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6年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蓝皮书中指出,为了扩建或吸引人才,部分公办高校向银行大量举债,并热衷于圈地和参与大学城建设,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 10亿甚至 20亿元。④扩招扩建热使得多数高校都在负债运行,随着还款高峰期的到来,高校到期无法还本付息的风险剧增,严重影响到高校正常经营,由此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的危机不容忽视。
1.5 高校普遍存在资金结构不合理 高校普遍存在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由于近年来政府对高校投入不足,高校资金来源多依赖银行贷款,由于缺乏总体规划,过度贷款和不良贷款的现象频发,银行贷款占高校资金来源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且高校的银行贷款资金多以中、短期贷款为主,还款期过于集中。不但加大了高校债务负担,减弱了高校的资金流动性,更使部分高校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给高校的长远发展带来巨大风险。二是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高校普遍存在贷款建设项目的盲目性、重复性,由于对贷款资金的管理不到位,以及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缺乏科学论证,在对未来经济效益没有科学评估的情况下盲目扩充基建项目,由于建设工期长,加之还贷政策的不健全,贷款资金超过高校实际偿还能力、贷款资金挪用或流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加剧了高校的风险。
2 解决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强化落实高校各项财务管理监控制度 加强经济责任制建设。高校应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岗位任期经济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资金使用逐级审批制度、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一系列经济责任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严肃财经纪律。通过相关的制度设计、岗位安排和职权划分来实现对高校各部门及关键领域的监督控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此外,高校应设置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副校级总会计师,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财经工作,对高校经济及财务状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负责。有独立核算二级单位财务机构的高校,应实行会计委派制度,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二级单位财务机构的会计主管,除消会计人员对被派往二级单位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高校对所属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督和管理。
2.2 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可从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不仅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财务知识,还需要财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化运用水平。高校应根据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培训,使财务人员具备及时处理大量动态信息,全面准确及时的向高校管理层提供预警信息的能力。其次,加大内审外审力度。高校财务风险不但要通过相关的制度设计、岗位安排和职权划分等财务管理过程加以防范,而且应通过加强内部审计、引进外部审计等手段实现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全面监控。现代内部审计把事中、事后审计和事前审计相结合,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防。外部审计不存在与高校内部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引入外部审计可保持风险监控的独立性与客观性,有利于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监控和防范。再次,建立健全财务预警系统。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财务预警综合指标,制定出适合本单位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通过财务风险识别和评估,做好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组织设计工作,确保高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2.3 加强高校管理者风险意识 全面、有效地控制高校财务风险,首先要加强高校领导决策层财务风险意识的建设,要把风险防范理念贯穿到高校领导者的决策工作过程中,并通过在高校内部建立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来增强高校决策管理层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高校校长作为高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偿还贷款负有法律责任。其次,可将高校经济责任划分若干层次,保证各层级职责明确、相互制约。对高校贷款要严格贯彻“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对管理不善、控制不严、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部门及人员采取经济责任追究。再次,要保证高校财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参加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强化其风险意识,加强财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水平[3]。
2.4 科学合理的配置高校资源 高校作为独立承担运营中的财务风险的法人单位,必须树立足够的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其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坚持效益优先的思想,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分析高校资金需求量、确定筹资规模。认真论证投资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以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指标及贷款风险评价模型来确定贷款规模,对高校每个贷款项目都必须做到立项、论证及结果的公开。其二、准确评估高校自身的偿债能力及资产负债比率,高校应在当年预算中建立与其债务规模相应的偿债准备金,并由财务部门实行专户管理,明确包括还款额度及时间的还款计划。其三、对贷款资金的使用严格审批,跟踪监督其使用方向及评估其效益,保证贷款资金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控制贷款规模,优化贷款结构,最大程度保证高校资金链完整,防止高校财务危机的出现,为高校的稳步发展做好资金保障[4]。
2.5 合理安排高校资金支出结构 一方面,高校应努力扩展高校资金来源,做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高校应积极组织收入,加强非债务资金在高校资金结构中的比例。首先,坚持多元化办学,扩展高校资金来源渠道,高校应注意加强高校学生收费管理,保证资金及时回收。其次,利用高校科技人才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例如,高校可在校内兴办高新技术孵化器,利用国家对孵化企业的优惠政策和高校的技术平台,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是向社会直接出售高技术产权,使高校科研技术直接得以产业化,取得经济效益。再次,通过媒体等渠道呼吁政府和社会提高企业及个人对社会责任的关注,通过设立捐助高校的相关基金会及助学基金,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资助学和教育捐赠,合理引进社会投资。另一方面,高校资金支出结构要与高校的具体情况相适应。高校应合理安排贷款额度和还款期限,以负债数额适度、负债比率适中为原则,建立最佳信贷资金组合,保证贷款资金结构长、中、短期相结合。根据高校具体需要分期分批贷款以降低贷款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减少高校财务风险。此外,高校还应严格控制贷款的使用方向,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以防范贷款资金挪用或流失的风险。
伴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作为独立经营的法人实体,时刻面临着市场经济和生存发展的严峻考验,高校不仅要注重对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更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的及时防范和控制。通过制度设计及风险管理及财务预警系统设置等措施的有效实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高校面临的风险,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张 坤.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M].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熊德明,王建梁.高校风险管理:来自英国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科学文摘,2008,4:50-52.
[3]柳清秀,熊 峰.高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6:37-39.
[4]董晓哲.高校财务风险问题研究[J].商情,2009,9:10.
[责任编校:张亚光]
R 197.321
B
1008-9276(2010)05-0627-03
2010-04-01
史 民 (1975-),女,山东省蓬莱市人,硕士,经济师,从事医院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