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高频彩超在子宫绒毛膜癌诊断中的应用
2010-04-07万培娟
万培娟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子宫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滋养细胞肿瘤,其发生与妊娠有关,分别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正常的分娩之后,尤其是葡萄胎流产术后。应用高频彩超对子宫绒毛膜癌的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 16例子宫绒毛膜癌为我院 2000年1月至2008年7月住院患者及门诊跟踪随访病例,年龄 21~4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下腹胀痛、不适,流血量多少不等。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采用西门子AS512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 3.5MHZ。嘱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常规取平卧位,对腹,盆腔进行多切面扫查,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现象(CDFI)观察子宫及附件血流信号分布情况,然后用脉冲多普勒(PW)判断血流信号性质。
2 结果
16例子宫绒毛膜癌全部行化疗或手术治疗,HCG均为阳性。8例继发于葡萄胎后(50%),4例在流产后(25%),继发稽留流产后 1例(6.3%),3例足月分娩后(18.7%);化疗 11例(11/16),手术 5例(5/16);宫底部隆起者 5例(31.3%),宫体部隆起者 4例(25%);15例有子宫增大;16例子宫肌层回声偏低欠均匀,低回声中见散在的点状强回声呈海绵状。13例内膜回声不均匀,与肌层分界不清。1例内膜增厚、中断。8例宫腔内呈网状低回声和索条状强回声。5例宫腔内见少许液性暗区。2例合并双侧卵巢黄素囊肿。3例单纯右侧黄素囊肿,1例左侧黄素囊肿。2例合并宫旁转移,1例为囊实混合性包块,形态均欠规整,内部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子宫绒毛膜癌超声检查二维表现:①子宫呈不同程度的增大[1]。②宫腔内膜显示不清,子宫肌层结构紊乱,肌层内见数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不规则无回声或不均质的团块状回声,最大 6.5×5.3×4.9cm,最小 2.9×3.4×3.8cm。 ③有一侧或双侧黄素囊肿。彩色多普勒:宫内血流丰富,在子宫肌层的无回声区或团块状无回声区及其周边可见典型红、蓝镶嵌的彩色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绒癌由于病灶区血流丰富,血管受到破块形成动静脉瘘,故可探及丰富的动静脉混合的低阻力型频谱[2]。
3 讨论
子宫绒毛膜癌是恶变的滋养细胞失去绒毛或葡萄胎样结构而散在地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其它造成破坏,可导致患者死亡,具有高度恶性。通过高频超声能够估计绒癌子宫有无穿孔的可能和子宫是否穿孔及腹、盆腔转移作出诊断,但当绒癌穿孔微小时,常不易发现。本组2例宫旁转移,后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例转诊后随访合并肝转移,行化学治疗。经手术病理证实,超声对卵巢黄素囊肿的诊断准确性达 95%。子宫绒毛膜癌需与其它疾病相鉴别:①子宫内膜癌:发生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子宫内回声不均匀,紊乱,团块状强回声及散在无回声,HCG阴性。②子宫肌瘤变性:病变与子宫肌层境界清晰,内膜线不中断,可变形,HCG滴度正常。③葡萄胎:子宫增大,基层回声均匀,和病变部位分界清晰,宫腔内见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和密集的小光点,血HCG阳性。
子宫绒毛膜癌一经确诊应调整好治疗方案。绒癌化疗期间应根据药物的调整决定超声检查的次数。每次检查时都应详细记录并认真分析,对比子宫的形态、大小、肌层回声及侵蚀子宫部位的回声特点和CDFI、PW变化情况。但绒癌与恶性葡萄胎单凭声像图,鉴别有一定困难,尚需密切结合临床。
综上所述,经腹高频彩超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方便、准确性较高的特点,CDFI及 PW可提示侵蚀子宫治疗效果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重要手段和方法,对临床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859.
[2]陈长佩,陆兆龄.妇产科彩色多普勒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