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不足和对策
2010-04-07许拯民
许拯民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不足和对策
许拯民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在分析素质教育新概念的同时,从国家层面指出了现行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和素质教育目标;最后对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
素质教育;模式;高等教育;建议
教育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之一,而素质教育则是民族生存和国家发展的灵魂。自党的“十五大”以来,一直在强调推进素质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七大”政治工作报告强调,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向高等教育提出的高标准要求。实践表明,素质教育是许多国家国民教育的基本国策,尤其是在发达的西方国家,素质教育已经有多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已经成为这些国家长盛不衰、持久发展的致胜法宝,成为这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和竞争优势。因此,有必要研究发达国家的素质教育模式,把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我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大力发展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素质教育需求和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相差甚远,在高等教育中,说的多,做的少,更没有系统性的素质教育模式和实践。因此,深刻理解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内涵,大力提高对素质和素质教育的认识,认真研究素质教育的规律和特征,找出我国素质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真实差距,努力创造素质教育的良好条件和浓厚气氛,及时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措施、新模式、新政策,对于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意义深远。
一、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素质概念的理解
人们对素质和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有各式各样的表述,我校孙绪金教授在《河南省素质教育研究》报告中认为,素质是一个人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满足及驱动过程中,所具有的内在特质与基础。在这里,所谓适应是指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包容关系。适者生存,逆者亡,凡是与自然和社会不适应的,必然不被包容,甚至于被淘汰。所谓满足是指对社会和自然界的付出和回报。对于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素质越高,付出就越多,对自然和社会的回报就越大。所谓驱动是指人类对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和改造自然、发展环境的潜在能力。人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和自然界,人类的特点还在于能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主动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这些方面,素质将起到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可以看出,这一概念从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生存的基本层面、目标和能力方面深刻而准确地进行了诠释。对于一个人来讲,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条件,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一定需求,为自然和社会作出一定或者特定的贡献,并被社会所接纳、所认可,也才能够由于推动社会前进而有更大的作为和贡献。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要想提高人的素质,必须推进并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理念,无法简单地用一句话去描述,它具有自身的教育观、哲学观、价值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和深刻内涵。素质的内涵具有广域性和层次性,概括起来,应当包含以下四个大的方面,即身体素质、品格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这四个方面的划分,既科学严密又高度概括,四项内容有机地构成了素质的整体,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素质教育也是一个广域的词语,也具有综合性特征,包含了前面提到的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品格素质教育和知识素质教育四个方面。其中,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创新教育,使人类社会不断开拓、进取和发展。目前,我国在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通过素质教育,尤其是纵向和横向的全民素质教育,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才能实现国家的跨越式、超越式发展,不断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现代化大目标的惟一途径就是全面推进和发展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造就出具有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我国目前所缺少的就是培养这种人才所应有的机制和模式。
(三)西方国家的素质教育特点
由于我国实施了对外开放战略,国际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对西方国家素质教育的特点已经有了较多了解。他们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教育目标是育人。在发达国家,学校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目的是育人,目标明确,即全力提高公民素质,全力进行爱国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是否也把教育人放在了首位,值得深思和总结。美国的所有大、中、小学,每天下午7:00都要降下校旗、州旗和国旗,然后,每天早晨再把他们升起来,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这是最好的爱国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第二,教育创新是第一位的。发达国家大、中、小学的学生,除去完成课堂教学(经常组织课堂讨论)之外,就是郊游、运动、制作、实践和所谓的考察。教育生动活泼,充满朝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敢于创新的精神。
第三,重视实践教学和教学实践。在西方国家,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占的比例很大,大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用时比例是:一年级2∶8,二年级4∶6,三年级 6∶4,四年级是 8∶2。比较起来,我国高校实践课就少的多。有近三分之二以上的课时是在课堂、宿舍、实验室、机房或图书馆度过的。我国高等教育的纸上功夫、黑板功夫、作业功夫用时太多,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教学方式非常灵活。欧美国家的教学以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和自主式为主,实行双向交流,不是单向灌输,灵活宽松,有学术气氛。
第五,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小学到大学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直接接受学生的监督。每个学期的讲课教师都要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检查和监督,即学生监督、校务委员会的督察人员对教师的例行检查以及各院系组织的自行检查。一旦发现情况、意见或违背校规的问题,校方就要给予谈话、告诫、警告或者解聘。管理层若出现问题,还要追究责任。因此,他们的师生员工都具有很好的敬业精神和很强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主人意识。
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育方针滞后。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使党的教育方针扩展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仔细分析看出,方针缺少了十分重要的心理教育内容。据了解,大学教育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很高,教育方针应该从素质教育内涵的层面上进行修改完善,使之在学校教育中能够真正起到先导作用。
二是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太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全民受教育的水平有了极大提高,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是,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6%上升到2009年的23.3%,但这和亚洲周边国家的平均水平(35%-70%)比较,差距仍然很大,和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数(90%)比较差距更大。
三是教育图书占有量太少。国家或地区教育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是用图书和图书馆人均占有率;从人均读书和购书多少来衡量;从科技投入经费多少来分析,我国的这三项指标都大大落后于世界各国的平均值,在世界上200个国家和地区中,按人均占有,中国是排在100名以后。一个600多万人口的郑州市,只有一个小公共图书馆,每个大学也是只有一个图书馆。
四是教育经费投入太少。我国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公布的数字显示,2001年我国政府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15%,2005年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为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7%左右,到2010年才能达到3.5%。在亚洲地区,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印度等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多少年来都在4.0%以上,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以及部分西欧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甚至超过了5%。美国2001年的教育经费投入是4 800亿美元,接近4万亿元人民币,是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12倍多。现在,我国多数高校经费明显不足,由于经费缺少,有人戏谑大学生实习是“70年代为锻炼,80年代现场干,90年代转一转,现在实习纸上练”。
五是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农村和城市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内地和边远地区之间、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教育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并且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三、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
全面有效地启动和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是一个大系统,素质教育就是系统教育。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修改完善教育方针,深化改革教育科研体制,转变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和普及化,在国内逐步建立起一个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系。
首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育方针。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议对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进行完善和补充。这里给出一个新的教育方针的建设性提法: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和大力发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实践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做到德、智、体、心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劳动群体,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素质教育规范化是指在各个不同系统和层次的教育中,要有创新教育的方法、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比如大学生教育中,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可以设置为7∶3、5∶5、3∶7,增加实践环节。
其次,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以下的素质标准: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很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博深的文化和专业知识素质。具体说来除去良好的身体素质条件外,要有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判断与好奇意识;要有强烈的爱国、爱教和爱生心态。
再次,把高等教育看成是对人的教育。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应是对人的教育,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将会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形成某种意识或者潜意识,例如创新意识、超越意识、环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公德意识、关爱意识、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健康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等等。意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偶然到必然的转化过程,它是精神的源泉。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是通过长期不懈的素质教育转化而成的。只要有了精神,就能为社会创造出璀璨的奇迹。美国公民有优异的创新精神,德国公民有大协作的团队精神,日本公民有强烈的爱国奉献精神,中华民族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果通过素质教育,把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大协作的团队精神,和我国的传统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化为中华民族精神,未来将属于我们的后代。
Abstract:This paper gives a new canception about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points out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model and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urgency and targets 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Several proposal to boost quality-oriented educaion comprehensively in the universities are raised eventually.
Key words: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Madel;Higher Educatior;Proposal
(责任编辑:宋孝忠)
National Educational Model must be Truansferred Actively Toward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XU Zheng-min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11,China)
G640-012
A
1008—4444(2010)03—0142—03
2010-05-04
许拯民(1965—),男,河南长葛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