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西安的城市防空建设论述

2010-04-07李宗海

关键词:防空西安协会

李宗海

(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

抗战时期西安的城市防空建设论述

李宗海

(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

抗战时期,日本军队为破坏中国抗日的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摧毁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抗战意志,开始对中国抗战的后方基地展开疯狂轰炸,基于日军的大规模的轰炸和空袭压力的紧迫性,国民政府和西安防空当局逐步构建了以防空协会、防空司令部为主要内容的西安防空机构。在防空机构构建的同时,战时防空具体措施也随之展开,主要包括开展防空教育、构筑防空工事、组织防空疏散等。

抗战时期;西安;防空

一、抗战初期西安的战略地位及日本空袭西安的基本概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迅速沦陷,随之华北、平津告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西北地区的国防战略地位日益为国民政府和国人所重视。军政部长何应钦将其比作“中华民族摇篮,又是国之屏蔽”,积极呼吁开发建设[1](P157)。1932年3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并随即成立了以张继为委员长的西京筹备委员会,全面统筹西京建设,并寄希望以西安为中心,集中建设西北,完成整个中国国防建设。

(一)战时西北的经济、文化中心

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西北成为大后方的战略基地,特别是沿海、京津地区的工业内迁后,一部分厂家迁至陕西,对西安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抗日战争前,就全国范围而言,西安的工业较为薄弱,但在西北地区居于重要地位。机器工业方面主要有西北机器修造局,资本总额20万。化学工业有20万元的华西制药厂。制革工业有资本15万元的西北化学制革厂以及设在南院门的华盛皮件厂。其他机械工业有协兴造纸厂、益生造纸厂、西北电池厂等[2](P239)。

抗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存文化教育事业,大批高等院校也随之内迁,陕西的文化教育在全民族抗战的高潮中,得到了极其迅速的发展。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战区学校处理办法》和国民党临全大会制订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和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制订的《设立临时大学计划纲要草案》的精神,平津地区的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于1937年9月内迁陕西,合组西安临时大学,后迁汉中城固,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改称国立西北大学,联大师院改组为西北师范学院,联大医学院改组为西北医学院,并辖有一所助产学校[3](P76)。在战火中保障了高校师生的安全和学习。

由于高校和文化团体的内迁,抗战时期西安的文化事业也一度兴盛起来,最活跃的是抗敌文化活动,各抗日救亡团体和专业剧团、业余剧团上演抗日剧目,风靡一时。

(二)日机轰炸西安的基本概况

战时西安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安既是战时后方重要的补给基地,也是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西安是抗战时期中国没有沦陷的几个较大的城市之一。东部工厂的内迁,使战时西安的经济功能更加突出;学校内迁,使西安文化功能更加重要。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抗击日军的天然屏障。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加大了对中国后方基地的空袭力度,由于敌我空军的装备、数量相差悬殊,西安防空无还手之力,西安防空形势严峻,损失严重。据陕西省政府民国32年统计:自民国26年11月机首次轰炸西安至民国31年12月,陕西共遭受日机空袭1 413次,死亡3 300人,受伤3 467人,房屋被毁24 208间。财产损失据防空部门统计,仅民国31年8月至10月3个月间,西安15个工厂损失即达2亿元之谱[2](P228)。日军轰炸西安,造成的无形财产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日机无区别的轰炸,使得许多关系西安国民经济发展的工厂企业遭受敌机毁灭性的轰炸,直接影响生产的发展和前线抗战物资的供给。

二、西安防空机构的构建

(一)防空协会的成立

1935年1月31日,根据中华民国政府防空学会推行计划和指导要领,陕西省党、政、军各机关发起成立了西京防空协会,并推举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为主席委员。学会旨在讨论防空学术,并开始筹划在西京(西安)举行防空演习。4月22日,陕西省防空协会正式成立,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被推选为会长,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委员长宋志先被推选为副会长。防空协会的宗旨是:“促进防空建设、训练防空技能、普及防空知识、研究防空学术。”[4](P7)1935年4月29日,防空协会召开指导会议,通过协会简章共计12条。协会下设研究、训练、宣传、总务四个组,具体任务是研究指导陕西防空业务、宣传防空知识、训练防空人员。

1936年9月,陕西省重新调整了防空协会,会长由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担任,副会长为军警督察处处长谢珂、西安绥靖公署参谋长李兴中和省党部特委郭紫竣,从南京防空学校毕业的27名学员担任协会干事,协会具体事务由总干事周刚负责。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防空协会随之停止工作。1937年2月3日陕西省防空协会恢复工作,会长由当时的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担任,白西垣任总干事,恢复后的防空协会具体明确了各干事所担负的任务,并要求各县成立防空协会支部,各专区、县迅速成立防护团,以防日军飞机空袭。1937年8月17日,陕西省防空协会西安分会正式成立,会长由警察局长杭毅担任,西安社会各界、各团体均派员参加,但有关防空业务活动,多由省防空协会出面组织举办。

(二)战时西安防空司令部的设立

1937年11月27日,西安防空司令部成立,西安警备司令董钊任防空司令部司令,省会警察局局长杭毅、省会保安处处长张坤生兼任副司令,魏炳文任参谋长。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各省防空司令部组织规定》,西安防空司令部下设军事、情报、救护、总务四个组。其中救护组设有救护大队、工程大队、消防大队和警备大队;总务组设有事务股、文书股和宣传股。

由于日本空中力量的强大,西安防空基本处于消极防空态势,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空袭,情报所的设立就显得尤为重要。1937年12月,陕西省第一个防空情报所——西安防空情报所成立,其编制是所长一人,由中校级军官担任,负责掌握全所一切事物;情报员两名,由上(中)尉级军官担任,分掌情报搜集和传达的任务;技士一人,由上(中)尉级军官担任,分掌电务、工务、修理和警报器装配等事;书记一人,由中尉级军官担任,掌管全所文牍与眷缮写庶务等事宜;通信兵十八人,分掌收发情报等事务;传达兵一人,由上等兵担任,负责传达命令情报等事宜;工役由一名人工担任;炊事员两人,由一等兵担任[4](P9)。情报所的设立,使防空司令部的职责更加健全。

三、西安防空的具体措施与行动

(一)开展防空宣传教育

对民众进行防空常识、防空法规等方面的宣传与教育,是提高他们防空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的重要手段。西安国民政府也为此开展了明显战时特征的防空宣传教育。1935年4月,陕西省防空协会成立后,为普及防空知识,协会于当年4月在全省广泛开展了民间防空宣传活动。1936年5月29日,陕西省政府协助国民军事委员会防空处在西安革命公园举办了防空巡回展览,展出了防空兵器、炸弹及通信警报、消防等各种器材、模型、图片、图表等,全市约20万市民参观学习。同年9月,陕西省防空协会确定该月为西安防空运动月,并组织社会各界开展活动,扩大宣传。

1937年9月1日至7日,西安举办防空宣传周活动,集中宣传省政府颁布的《国民对于消极防空应有的准备与注意》文告内容,特别强调“万事莫如防空急”[5](P841),并要求西安各机关、学校等各自组织集训本单位人员,演练防空防护动作。1942年8月14日,防空司令部又在西安民众教育馆举办防空展览,展出敌机残骸及挖出的未爆日军炸弹、毒气弹、掷弹筒等物,还陈列有日机轰炸西安的照片、日寇血债统计表等。这个展览长期开放,供人参观。1942年以后,西安又特别加强关于防治毒气的宣传活动。此外,1940—1944年,每年的11月21日(国民政府规定此日为“防空节”)西安都举行一些活动,借以广泛宣传防空知识与技能。

(二)构筑防空工事

1937年以前,西安城区仅东厅门、甜水井、大莲花池、桥梓口有地下室4处,共可容纳160人。全国抗战爆发后不久,西安频频遭受日机的轰炸,民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严重。为减少损失和有效地进行防御,西安国民政府当局和民众加紧构筑防空避难室、防空土壕、防空地下室等设施。到1938年底,西安城区已建有大小地下室20处,窑洞300多个[5](P843),但只能容纳少量人员防空避难。除少数行政军政单位及高级官员拥有自己专用的防空洞和防空地下室外,普通百姓很难找到安全的处所藏身避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1939年10月,省会警察局征集各联保民工近万人,在城墙以外的环城四周挖掘防空壕,壕深1.7米,宽约0.7米,每隔一段挖筑一个掩体[5](P843)。仅用十天,该工程即告完成,尽管十分简陋,但基本适用,据估算可容纳15万人躲避空袭。1940年12月起,当局大量征发民工,在西安城墙下修筑公共防空洞。此工程历时一年,沿城墙四周筑洞625个,总长5 100.3米,洞高1.5米、宽3.1米,洞壁全部用砖砌衬[5](P843)。到1942年底,西安市区已有军事堡垒8个,大小各类地下室2 428个,防空壕2 100处,城墙防空洞732个,郊外防空壕总长35 515米,防空坑2 191个,全市防空工事总面积达14.9万平方米,可容纳29.8万人[5](P843)。为方便城内居民及时向城外疏散,当局还在城墙四周打开豁口数个。防空工事的构筑,在反空袭反轰炸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组织防空疏散

为减少无谓伤亡,自1938年夏秋起,省教育厅即命令市区所有国立、省立和私立大学、中学、师范学校师生,一律迁至外县偏远安全地点上课,小学在必要时可以停办。1939年5月,“西安非常时期疏散建设委员会”成立,统筹部署防空疏散工作。

1940年7月,西安非常时期疏散建设委员会再次制定并颁布《疏散办法及步骤》,规定:必须疏散人员,包括老弱妇孺不需自谋生活者、无职业居民、虽有职业但与城市生活无关而居住乡间亦能得食者、生活富裕而无固定职业者,经劝告后逾期仍不自动疏散,则实行勒令疏散,否则其迁入户口不予登记[5](P843)。同年11月,当局再次作出决定:凡工厂、仓库、货栈及易于搬运物品应首先疏散,要求各行业商店于次年1月底必须达到疏散三分之一的基本目标,限期所有军需、军工厂必须疏散到长安县铁路南侧地区。1941年5月,当局又下令,限令市区仍未疏散的中小学校全部完成疏散任务。据省会警察局估计,截止到该年年中,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已疏散出去。由于西安市区人员、厂商及物资的疏散,大大减少了日机空袭时的损失程度。

[1]魏永理.中国西北开发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2]郭琦,张岂之.陕西通史(民国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李云峰,曹敏.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J].抗日战争研究,2003,(3).

[4]陕西省人民防空办公室.陕西省防空志1934—1999(内部出版)[Z].1999.

[5]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志[M].西安:西安出版社,1996.

Abstract: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in order to undermine China’s anti-Japanese war potential and destruc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s antiwar will,the Japanese army began to bomb on the Chinese base crazily.Due to the Japanese large-scale aerial bombardment and the urgent stress of air attack,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Xi’an air defense authorities began to build air defense organization which conained air defense and association commands.At the same time as,wartime specific measures also started,such as carrying out air-defense education,building air defenses,and Organizing evacuation.

Key words: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Xi’an;Air-defense

A Discussion of Air Defense Construction in Xi’an in the Resistance War against Japan

LI Zong-hai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X9

A

1008—4444(2010)03—0088—03

2010-04-08

李宗海(1982—),男,河北邯郸人,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明)

猜你喜欢

防空西安协会
美173空降旅与克罗地亚防空团正在进行实战演练,发射FIM-92毒刺防空导弹
防空营打靶记
西安2021
Oh 西安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LY-70:防空领域的“变形金刚”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