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浅析

2010-04-07史秀玉

关键词:协奏曲山林乐章

史秀玉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浅析

史秀玉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通过对钢琴协奏曲《山林》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等内容的分析,阐明了作曲家只有深入生活、热爱生活,才能使富于幻想的笔调升华,才能创作出真挚感人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刘敦南;协奏曲;山林;曲式结构

刘敦南,美籍华裔作曲家,1940年出生于重庆市。自幼跟其父学习音乐,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61年升入本科作曲系,1966年毕业后任上海交响乐团专职作曲。1983年赴美国深造,1987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音乐硕士学位,199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音乐博士学位。主要作品除钢琴协奏曲《山林》外,还有管弦乐《幻想音诗》、合唱《中南海的明灯》、大合唱《深深怀念—纪念周总理》(合作)、《为鲁迅诗五首谱曲》(合作)、交响诗《挽歌》、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及其《第一组曲》《第二组曲》等。作曲家刘敦南至今仍积极耕耘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他创作的数十部各类体裁的作品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深受听众的喜爱。经过多年精心研究,他创立了自成一家的音乐创作体系——“有调性的十二间聚集”,为祖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钢琴协奏曲《山林》的创作背景

钢琴协奏曲《山林》完成于1979年5月,同年6月首演,是作者在十月的金风扫尽了祖国上空的阴霾后所完成的第三部大型作品。在前两部交响合唱中,作者已经为恢复音乐的抒情性功能而作过一系列的努力。而在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更进一步摒弃了违反音乐的构成和感受规律的极“左”论调,对盛行一时的高、快、硬、响和要求音乐语言达到文学语言的“表意性”的观点,来了个彻底的反拨,并在作曲技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在脚踏实地深入生活的基础上,立足于真、善、美,用抒情而富于幻想的笔调,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向祖国的山林和生活、斗争在其中的劳动人民献上了一曲发自心灵深处的赞歌。这部作品曾在1981年“全国第一届交响音乐作品评奖”中获优秀奖第一名,并于1993年入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二、钢琴协奏曲《山林》的艺术特色

钢琴协奏曲这种从西方传入我国的大型器乐曲体裁,上世纪初才被我国作曲家所认识和运用。它以交响性的音乐创作思维、中西音乐文化相融合的形式,为我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途径。我国的钢琴协奏曲创作,从上个世纪30年代我国第一部钢琴协奏曲问世至今近百年来,中国作曲家以本民族的音乐语言为素材,创造性地运用西方音乐语言的发展手法、曲式结构和套曲形式,运用不同的创作技法,创作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不朽之作。根据作曲家使用的音乐素材的不同、创作手法的不同,这些不朽之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曲家使用颇具影响的声乐作品的旋律音调或其他器乐曲的旋律音调改编创作而成,这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有钢琴协奏曲《黄河》、《战台风》等;另一类是作曲家使用民族的音乐语言为创作素材,进行全新创作而成,刘敦南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山林》则是这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之一。

钢琴协奏曲《山林》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大型套曲。从其套曲结构上来看,作曲家是按照西方传统的协奏曲形式写成的。其结构布局为:第一乐章(欢快的小快板)——第二乐章(幻想性的慢板)——第三乐章(热烈的快板)。即快——慢——快的结构布局。不难看出,作曲家是把西方传统的音乐语言的发展手法、乐思展开逻辑、典型的套曲结构等与我国传统的民族音调、调式等相融合,使三个乐章既有严谨的逻辑性,又具有情绪上的跌宕起伏;既注意到了音乐形象的独立性,又注意到了音乐形象的交相辉映、完整统一。这部作品的三个乐章的标题分别为:“山林的春天”、“山林的夜话”、“山林的节日”。全曲的音调具有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苗族“飞歌”的风格。但在整部作品的所有主题中,没有一个搬用现成音调,都是由作者根据苗族民歌的音调特点创作而成。在这部作品中,虽然出现了很多半音进行,但听来仍感民族风味十分浓郁。

第一乐章:山林的春天。这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谐谑曲性质。乐曲一开始是一个长达39小节且有速度变化的引子部分。在这里,作曲家运用了调式复合的创作手法,由带引子的并列单二部曲式写成,是一段预示了整部协奏曲三个乐章中的一些主要主题的独立部分。这一部分的旋律是根据富有特色的苗族“飞歌”的音调特点写成的,节奏宽广,音乐辉煌壮丽,高亢激昂,充满生机。它先由铜管以其振奋人心的音色吹出了号召性的动机,仿佛在提醒人们:春天来了。接着,是钢琴奏出的上下起伏的音流,如同冰雪融化后的潺潺流水。而后引出了抒情而明朗、清新而舒展且具有时代气息的引子主题。它在木管、铜管奏出的长音和钢琴奏出的上下起伏的音流背景下,先由弦乐组奏出,接着,由钢琴重复。而长笛和单簧管奏出的快速上行音阶与颤音,更赋予乐曲以蓬勃的朝气,充分表现了严冬已经过去,春天给万物带来了生机——那山树野草,那争艳的鲜花,都是散发出沁人肺腑芳香的迷人景色。

当乐曲经过一段发展后,气氛逐渐安静下来。这时由圆号向小号、长笛的过渡,引出了由钢琴奏出的呈示部的主部主题。这个轻快活泼、跳跃而带谐谑性的主部主题,仿佛是建设者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奔向山林时那轻快、急切的脚步声。

在主部主题由乐队重复一次后,由钢琴在高音区奏出的两小节伴奏音型,引出了呈示部的副部主题,音乐优美抒情,富于歌唱性。它先由短笛和单簧管吹出后,由双簧管、大管接替。接着由钢琴与短笛、单簧管以复合调性同步重奏一次后,再由钢琴独奏重复。它经过多次重复、变化发展,抒写了沐浴在明媚春色中的山林的美好意境,形象地刻画了建设者们那欢快喜悦的心情。

这一乐章的展开部的篇幅不长,在这里,作者通过强烈的音色的对比,密集的协和和弦与不协和和弦的交替,描写了开发、建设山区的人们在山林里劳动的情景。

乐曲经过展开部的层层揭示后,出现了本乐章的再现部。在这一部分里,开始先由乐队再现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接着在木管吹出一个经过句后,由木管和弦乐再现了副部主题。随后,作者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调性复合的手法进行展开,仿佛是郁郁葱葱的山林和前来开发、建设山林的人们的形象融成了一体。

乐曲最后的九小节是尾声。在这里,再一次响起了建设者们奔向山林的脚步声,进一步抒发了建设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怀。

第二乐章:山林的夜话。这一乐章是用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写成的。它是整部协奏曲中最富于幻想性的一个乐章。在这个乐章里,作者以精微细致的笔触,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山峦和丛林在宁静的夜色里喁喁长谈的一幕幕情景。

乐章的第一部分是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写成。乐曲一开始,在小提琴高音区弱奏震音的背景上,由单簧管吹出了这一乐章第一部分的主题,它柔美、悠长而富于苗族音调的特色,描写了清新、寂静的山林夜景。这个主题是作者根据苗族“飞歌”结尾部分三音降低半音的特点而创作的。当单簧管吹出这个主题后,接着由钢琴重复它,并由乐队模仿呼应,有如山峦和丛林在朦胧的月色下喁喁交谈。随着主题的变化发展,乐曲的情感更加深入了一步。当主题由大提琴与小提琴的独奏互相模仿时,钢琴伴以弱奏的上下起伏的快速音流,特别是双手三组平行四度半音下行进行,仿佛是飘萧的山风吹得树叶簌簌作响。

当音乐进行到中间部分时,主题动机在这里作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且速度也转快了,表现了一种渴望和祈求的情绪。而小号吹奏的具有召唤性的音调,好像表现了沉睡的山林渴望人们前去勘探、开发的意愿。接着,在弦乐器的震音背景上,钢琴演奏出的两个饰有倚音的二分音符,以及随着奔涌而出的一长串下行音流,揭开了山林激动感叹的序幕。在这以后,出现了一个由第一部分主题动机变化而来的激动、恳切、节奏稍自由的对话主题。这个对话的主题由钢琴与乐队用相互对答的形式奏出,好象山峦与丛林在互相倾吐着千百年的积愫,诉说着人间的沧桑。通过它们的对话,音乐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好像山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幻想和希望。在钢琴奏出一个充满激情的华彩段后,音乐进入了再现部。

在再现部里,第一部分的主题再现时,由乐队和钢琴对奏出现,音乐激越、辉煌。那乐队与钢琴响亮的对答呼应,充分表现了黎明曙光照耀下的山林,决心为人类造福的一片真情。

第三乐章:山林的节日。这一乐章用回旋奏鸣曲式写成,是一个描绘民间风俗情景的快板乐章。整个乐章的气氛热烈而欢腾。

呈示部是ABA1的单三部曲式结构,急速的快板。音乐一开始,在铜管奏出四小节伴奏音型后,由钢琴奏出那热烈粗犷而充满朝气的主部主题。这富有特性节奏的五拍子主题,在一连串的琵琶和弦(由四、五度音程叠置而成的和弦)伴奏下,好像西南少数民族的小伙子们在热烈粗犷、矫健有力地狂舞。接着,这个主题由钢琴高八度重复一次后弦乐接替,钢琴又以滑奏开始与乐队对奏、合奏,使乐曲的情绪愈加热烈。当乐曲逐渐平静下来以后,音乐进入了副部。

副部的主题欢快、活泼、灵巧、轻盈,它描写的是另一个舞蹈场面。这个主题先由短笛、长笛、单簧管吹出,有如一群婀娜多姿的姑娘们在翩翩起舞。每小节第四拍出现的顺波音,好像是姑娘们佩戴的金银手饰相碰撞时发出的铮铮之声。而刚才还在跳舞的小伙子们这时有的打起铃鼓,有的吹起了芦管乐器在尽情地为姑娘们助兴。这欢快、热烈的舞蹈场面,仿佛把人们带到了南国的山乡,带到了西南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们歌舞的篝火旁。接着,这个副部主题交给了低音乐器,后又转向上方小三度的调性上,在钢琴快速音流的伴奏下,音乐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好像在一旁助兴的小伙子们也参加了姑娘们的舞蹈行列,使这热烈的场面更加欢腾。这时节拍也越来越紧缩,由五拍子变成了四拍子,再变成了三拍子,紧接着引出了主部主题的再现。在这里,主部主题变得更加热烈、更加有力,并把5/4拍子变成了宽广的5/2拍子。由于乐队的和弦强奏和有规律的休止,仿佛描绘了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画面。

这个乐章的展开部是个赋格段落。其主题性格活泼而带有跳跃性,对题则巧妙地运用了第一乐章被拉宽了节奏的副部主题的材料。整个展开部的音乐给人一种紧迫急切的感觉,形象地描绘了怀着激动、急切心情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欢度节日的情景。

再现部也是ABA1的单三部曲式结构。主部主题再现时以平行和弦组合成三个平行调性。它在乐队的连续反复伴奏下,逐渐发展成快速的卡农,加之高低声部节奏重音的交替,形成了一个热烈欢腾的狂舞场面。经过钢琴的一大段华彩后,音乐进入了再现部的中段(B),它由第一乐章中引子的主题发展而成,音乐无比辉煌。在这里,由乐队演奏引子的主题,钢琴用三连音和三十二分音符的下行音加以模仿,逐渐把音乐推向了全曲的高潮。接着,乐曲以飞快的急板,再现了主部主题,最后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了全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不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具有浓郁的我国西南民族风格的抒情风景画卷,让人们领略到了作曲家的高超的创作技能和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听后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它也告诉人们,作曲家只有深入生活、热爱生活,才能使富于幻想的笔调升华,才能创作出真挚感人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Abstract: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composing background and technique and the musical structure and style of“Mountain Forst”by Liu Dunnan,and illustrates that,only when a composer goes deep in life and loves life,can he sublimates his imqpination and and create cordial,touching and excellent works.

Key words:Liu Dunnan;Concerto;Mountain Forest;Musical strudure

(责任编辑:刘 明)

On Liu Dunndn’s Piano Concerto“Mountain Forest”

SHI Xiu-yu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in Power,Zhengzhou,450011,China)

H605

A

1008—4444(2010)03—0071—03

2010-04-10

史秀玉(1955—),女,河北广宗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

猜你喜欢

协奏曲山林乐章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无问西东,看风过山林月掠海
城市山林
如果相爱
守护老山林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里的协奏曲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