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竞争力的突破口:产业合作——基于河北视角的研究

2010-04-07课题组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京津经济圈京津冀

课题组

作为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启动的京津冀经济圈,位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是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扩散,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枢纽和内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界定,京津冀经济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个设区市及其所属区域(简称2+8)。京津冀经济圈区域面积为18.3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3%;人口8 500万,占全国的7.23%;地区经济总量约30 000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9.7%。该区域航空网、铁路网、公路网纵横交错,其交通密度居全国第一,拥有北京这样一个通讯完备、信息流量大的交通中心;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崛起以及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的建设,以天津滨海新区为核心的“大滨海新区”理应成为京津冀区域乃至华北地区发展的引擎。但就目前来看,京津冀经济圈还只是一个具有潜在发展能力的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相比,在经济总量、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进程和区域合作一体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合作程度低的问题表现突出,已直接影响总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一、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1.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竞争力使其成为环渤海地区外向带动极和增长中心。鉴于环渤海区域合作的现实,环渤海经济区域的一体化应在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经济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更大范围的合作。因此,处于环渤海经济带中心的京津冀经济圈,理应通过提升其竞争力,真正成为环渤海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和“发动机”,带动环渤海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2.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竞争力使其成为带动华北、西北、东北、华东地区以及东北亚地区经济联系的关键协调区域。京津冀经济圈地处中国华北、西北、东北、华东四大经济区的交汇处,处于日渐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扩散,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枢纽和内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是中国北方通向全世界最直接、最便捷的海上要冲,具有经济圈发展的得天独厚的腹地基础和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有着特殊的地缘政治意义。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竞争力可以凭借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内牵广大经济腹地,外联庞大国际市场,成为众多区域经济联系的关键协调区域,由此进一步起到增强我国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3.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竞争力有助于实现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京津冀经济圈从地域上看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还只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经济体,与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相比,一体化化程度较低,具有明显的差距。其一,京津冀经济圈核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发挥不强。北京、天津两个特大城市都是京津冀经济圈内的核心城市,就目前看,这特有的“双核模式”的制肘作用仍然大于其经济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没有能够使其成为真正的“龙头”和核心。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资源难以在该地区的合理流动,限制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效应的发挥。其二,经济圈内部经济水平落差大,存在不合理的经济梯度。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形成的是梯度缓坡。而京津冀经济圈中的北京、天津的综合实力强,成为区域发展的“飞地”,处于绝对优势;河北的大部分地区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特别是一些贫困落后的县域,与两大直辖市形成巨大的落差,导致产业关联度小,产业链条短,产业带动能力、配套能力较差。加之京津集聚效应大于辐射效应,区域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其三,经济科技地位竞争力不强。京津冀区域聚集了全国最多的大学、科研机构,但近几年科技地位没有明显上升。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不强,科技产业化能力较低。其四,京津冀经济圈产业定位不清,缺乏合理分工和协作,严重拖拽了整体产业提升的进程。这些问题是京津冀经济圈发展中首先面对的,更是提升竞争力必须解决的。

二、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竞争力的现实基础

1.京津冀经济圈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一是京津冀经济圈所辖两个直辖市,综合优势不可比拟,为经济圈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北京作为首都,独有的政治、信息资源,发达的总部经济,竞争力突出。据《2009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报告,北京的产业层次竞争力、科学技术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均为全国第一,人才储备优势也不容小觑。二是众多的科研院所,不断积聚的科技人才资源,使经济圈的科研实力很强。三是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京津冀区域交通便利,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矿产、农产品、滩涂、海洋资源丰富,堪称我国北部的黄金地带,为大规模推进重化工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四是主导产业特色明显,许多产业在全国具有引领作用。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保险、商务与信息服务、会展等为核心的生产服务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汽车、制药行业等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地位不断上升,钢铁、石油化工等基础原材料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合优势尤为突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发达的金融业也使这里成为外商在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2.京津冀经济圈已初步具备区域产业合作基础。京津冀经济圈已具备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信息传媒、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体育等高端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等现代制造业;铁矿、煤矿、石油开采,黑色冶金、石油加工、综合化工以及农业生产等基础产业。京津冀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产业集聚区,也是我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京津冀三省市产业优势不同,已经初步形成了较明显的产业梯度,初步具备产业合作的基础。北京在科技服务、教育文化以及电子通信制造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天津在加工制造业,河北在原料工业、重化工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加强产业合作,有助于三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互补。

3.已启动的京津冀经济圈经济合作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京津冀三省市已开始致力于全方位多领域的经济合作,在一些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自2004年2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持在河北廊坊达成京津冀三省市政府“廊坊共识”以来,京津与河北8城市之间互动频繁,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天津市分别与北京市、河北省签署了《北方地区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京津冀高速公路沿线九个科技园区联合签订了区域科技合作协议《泰达宣言》;城市商业主管部门联合发布了《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商业发展报告》,建立了三地统一的质量认证体系和市场应急保障互动机制;规划部门共同制订了《关于建立京津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力争实现区域规划“一张图”;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及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承德签署了《京津冀地区共同建筑市场合作协议》,将实现三地企业在区域内建筑市场的自由流动,真正实现建筑市场一体化;为推动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不断深化,旅游部门签署了《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有关部门正在加快推进各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以京津为核心的京津冀都市圈科技创新体系和区域流通一体化体系;继京石高速铁路建设之后,天津市政府与河北省政府联合签署了《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将共同加快沿海高速公路和承德至天津滨海新区高速公路建设,京津塘高速公路三线、唐津高速公路西延至石家庄等项目,以及共同推进唐山港—天津港—黄骅港沿海铁路前期工作,两地还将与铁道部协商,共同加快天津—沧州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此外,京唐城际、津保城际铁路项目也正在启动。交通网络的建设,使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即将形成,京津冀城市距离进一步拉近。在国家编制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未来逐步实施的进程中,京津冀合作的前景更加广泛。

三、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产业发展和调整的优势分析

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8》提供的数据,选用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资本产出率三个常用指标,分别从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劳动者素质和资本的盈利能力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在京津冀经济圈内,京津在劳动力结构上相似程度很高,在流动资本结构上相似程度较高,京冀、津冀无论在劳动力结构还是在流动资本结构上的相似程度都较低。表明在京津冀经济圈内,京、津、冀三地,特别是京冀和津冀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较大,三地在27项工业产业中既有优势产业也有劣势产业,产业合作具有很强的潜力。特别是河北省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的产业优势和劣势非常明显,与京津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及互补性更强。

从产业区位商来看,河北省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个产业,产业区位商远大于1,表明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特别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具有较突出的专业化生产优势,是产品的输出地。而产业区位商远小于1的产业是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表明我省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还处于劣势。在其它产业方面,产业优势或劣势均不明显。

从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看,我省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的产业有5个,在这些产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区位商小于1,这表明在这些产业,我省具有劳动力方面的相对优势,但不具备专业化生产方面的优势。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在该产业上既有专业化生产方面的优势,也有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在市场利益的引导下,比较劳动生产率低的各种要素,总是向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的地区与产业流动。与京津相比,我省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低,表明我省作为京津腹地,没有充分利用京津人才优势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反,仍然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如果我省较充足且较廉价的生产要素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地区与产业流动,这对京津冀经济圈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但对河北来说则是负面影响。

从产业比较资本产出率来看,在京津冀经济圈内,比较资本产出率差距较大。我省有多达17个产业比较资本产出率大于1,为京津冀比较资本产出率大于1最多的地区。在这17个产业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我省专业化产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时也是我省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在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的5个产业中,有3个产业的比较资本产出率也大于1。实际上,我省是资本较为稀缺的省份,而数据反映的则是资本的产出率较高,这表明我省的产业运行成本较低,这一优势与京津合作发展的潜力很大。

从结构相似系数对京津冀产业同构程度进行的测度来看,经济圈内产业结构相似程度高,表明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互补性差,竞争性强;相反,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低,表明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互补性强,竞争性差。在京津冀经济圈内,京津在劳动力结构上相似程度很高,在流动资本结构上相似程度较高;京冀、津冀无论在劳动力结构上还是在流动资本结构上的相似程度都较低,而从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分析,在京津冀经济圈内,京冀、津冀产业结构相似程度都较低,我省与京津有着广阔的产业合作前景。

根据国家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有关报告对北京、天津和河北八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定位,结合我省产业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的地位,我省应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是:

第一,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河北省的绝对优势产业,在全国及京津冀经济圈均有竞争优势。其它25个行业,河北省均不具有专业化生产方面的优势,可以鼓励这些行业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不过,在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与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3个产业应该更多地与北京合作,因为这些产业是北京的优势产业,以避免同业竞争。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方面应该与天津合作,以避免同业竞争。

第二,在产业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中,应该引导劳动力更多地到省内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就业。

第三,在资本投资结构中,应该引导资本更多地投向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第四,天津、北京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河北省要高,存在劳动力由河北省流向京津的动因。河北省的资本产出率较北京、天津,特别是较北京高出很多,存在着北京、天津的资本,特别是北京的资本流向河北的动力,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北京、天津的资本投向河北,以避免资本跨越河北投向其它区域。

四、河北与京津实现产业合作是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竞争力的途径

以上分析表明,京津冀经济圈一体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其实质在于产业合作程度低,特别是由于河北省与京津的经济差距,经济腹地和重要产业基地的作用难以发挥,因而不能顺利从京津实现产业承接,出现产业链断裂。京津冀要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或是强有力的火车头,需要快马加鞭、迎头赶上。其关键是在缩小经济圈内差距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形成一个真正的产业带。因此,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状况在提升京津冀经济圈竞争力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河北省在实现与京津冀的产业合作中,必须转变观念,主动出击,结合自身的优势产业,在京津冀经济圈甚至更广范围的框架下加大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使河北省这块“短板”尽快成长起来。

1.明确产业分工,理清发展思路。京津冀产业合作首先要明确产业定位,在产业布局上有新的突破。河北省应发挥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积极参与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分工,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不断加强与京津的联合与协作。为此,我们应本着错位发展的方针,合理确定河北省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定位,制定和实施河北省与京津进行产业合理分工的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在区域内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通过优势互补,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总体思路是:制定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要避免追求大而全,防止出现产业结构自我封闭,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鉴于京津短时期内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的状况,河北省产业发展的短期目标应与京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即形成“前店后厂”的分工协作格局,成为京津名副其实的产业“后花园”。其发展路径是:承接辐射,错位竞争,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博弈,而不是纯粹地为他人作嫁衣裳。中长期目标是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实施水平分工,谋求错位发展,实现合作共赢。要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借力京津的优势,做大做强河北省优势产业的同时,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建设与京津地区错位发展的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2.积极融入京津冀经济圈,广泛寻求产业对接,大力承接京津产业向河北省的扩散。在世界和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京津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转移的状况。过去,京津的一些项目、产业要么本区域消化,要么往往跨越河北投向比较利益更高的其他省份,而不是就近留在河北。目前北京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城区为中心,以环路和辐射路为骨架向外“摊大饼”,逐步由集聚效应向扩散效应转变。北京郊区已经得到明显的辐射,并且在加速发展,其中东面南面基本上已经辐射到了廊坊等地,正在重点向北扩展;天津重点也在向东不断扩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地都主动出击抢占高地,加大合作的力度。面对如此形势,河北省应很好地利用京津的扩散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主动融入京津的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北京发展转型、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有利契机,不断创造环境,提高承接能力,与京津形成良性的产业发展梯度,更好的发挥承载和对接作用,实现产业配套与产业链的延伸,使京津的项目、产业、企业留在河北。为此,急需确定当前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领域。一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形成合理的产业体系,提升吸纳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河北省各市根据本地的产业优势,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消除产业断裂,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构筑产业衔接的“缓坡”,使京津的产业扩散与转移自然流畅,从而促使整个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二是承接京津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河北省的传统产业。河北省的原料、能源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京津的金融资本和创新能力,双方互补性很强,可以借力京津冀经济圈内大量的资本,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新生产业的发展。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和供应基地,是全国重要的重化工业生产基地,已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础厚重。应创造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条件;根据市场需求有序开发资源;实施资源开发转型,发展以资源为基础的高附加值产业;三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包括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黄骅港等港口设施、公路铁路网络以及机场等交通项目建设,保障人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畅,完善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外部配套条件。

3.发挥本地产业优势和广大腹地作用,打造京津冀的重要产业基地。京津的长期发展,会逐步呈现出商务成本高以及受到环境、资源和市场的三重制约的状况,需要广大腹地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平台。河北省作为京津的腹地,由于经济基础比较差,吸收经济辐射的能力也比较差。因而,河北省在找准定位,确定本地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应发挥本地产业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京津冀的重要产业基地和几大特色产业带。根据国家编制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有关报告对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定位,我们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新型装备制造、现代纺织、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优势产业,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环京津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生态屏障和水资源基地、能源供应基地及农业观光休闲基地;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通过重要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带的建设培育,提高河北省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的分工地位和竞争能力。

(课题组成员:康桂芬、宋国学、祁文辉、赵文丁)

[1]张丽峰.京津冀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差异性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2).

[2]冯 玫.京津冀产业协调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9).

[3]赵继敏.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区域专业化特征分析[J].地区研究与开发,2008,(8).

[4]孙翠兰等.产业梯度测算方法及京津冀产业梯度现状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8,(5).

[5]周立群.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同构成因及特点分析[J].江海学刊,(1).

猜你喜欢

京津经济圈京津冀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来自京津的游客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